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和合与愿景/学诚法师文集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以佛法营造美好人生

大家来到寺院,想必都会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都会有一种虔诚的心、恭敬的心。为什么来到寺院里会有这样不同于到其他场所的心理状况呢?因为我们外在的环境不一样,氛围不一样。寺院不同于社会上的公共场所、娱乐场所的氛围,寺院里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在修行,有出家的法师,也有居士。虽然在历史上也发生过灭佛的事件,像我们常常听到的“三武一宗”灭佛等,但是再怎么灭,还是没把佛教灭掉,现在信佛的人反而越来越多。我们所有的风景名胜区,几乎都有寺庙,都有流通处流通佛法,也可以请到佛像。目前我们国内也有很多的企业和艺术家,不断地在制作佛像,并且都很有规模。

现在,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开放,宗教信仰也很自由,物质生活也比较好了,所以大家开始追求精神领域的提升,需要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信仰。宗教信仰,尤其对佛教的信仰,是最为稳妥、最为安全与可靠的,也是最容易被中国人接受的信仰方式。佛教已经在中国流传两千多年,已经同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融为一体。虽然佛教发源于印度,遗憾的是过去很多印度人反而不知道佛教,甚至不知道历史上有释迦牟尼佛。后来他们怎么了解到呢?是根据中国的玄奘大师、义净大师、法显法师等西行求法的高僧写下的《大唐西域记》等著作。《大唐西域记》等被翻译成外文以后,他们再慢慢考证,通过考古发掘得到验证,原来在印度历史上确有释迦牟尼佛,佛教确实在古代印度广泛传播。

反而,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漫长岁月中,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社会阶层,中国人都知道有佛、有观音菩萨等。更多的平民百姓,他们根本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印度人。也就是说,在我们中国善男信女们的头脑里,佛是没有国界的。实际上,佛确实是没有国界的,他不受时空范围的局限,只要你信仰他,都能够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护佑。现在很多西方人也信仰佛教,如欧洲人、美洲人、澳洲人,甚至非洲人。佛教传入世界各国,为不同民族所接受,这充分体现了佛教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宗教情怀。

我们过去对宗教、对佛教,会有一种片面、负面甚至错误的看法。当然,现在的社会舆论也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时,要求宗教界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呢?就是宗教对世道人心有益的作用,要把这种好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样的话,从整个社会环境来讲,对佛教信仰的接受与传播,将会越来越好。

我们来到寺庙,更多的人对寺庙,对佛菩萨,对出家的法师,是非常陌生的。长期以来我们受到的是诸如小说《西游记》、电影《少林寺》以及其他影视作品的影响,这些影视作品传达出来的更多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因为这些都是演员演出来的,没有根据出家法师的指导,没有经过佛教界的认可。大家先入为主,接受了这样的观念以后,本来对佛教、寺庙、出家人就不了解,在接受这些非常负面、片面的观念以后,对佛教的误会也就越来越深,误解也就越来越多,不知不觉就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佛教与社会格格不入,出家人只是敲敲木鱼念念经,是很消极的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越来越多,再加上现在是商品经济时代,佛教寺庙也受到社会各种各样思潮的冲击,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寺庙里也很不容易保持一方净土。因为寺庙本身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它和社会人群息息相关。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这样一个特殊因缘下,人们要认识佛法的本质,是非常不容易的,能够领会到佛法的真正内涵,要具足很大的善根福德因缘。因为信仰佛教,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追求,精神上的境界,超凡脱俗以后的感觉,用佛教的话讲,就是净化人心--人心完全都是清净的,完全超越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后的空灵的境界,空性的境界。

在印度,有一位居士很有名,叫作维摩诘居士。他在佛法上的成就很高,在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比有些出家法师的成就还要高。唐朝的时候,也有一位号称是“中国维摩诘”的居士,他的名字叫庞蕴,这位居士也非常了不起。他天天参悟佛法,后来觉得自己功夫已经很好了,有一定条件了,于是开始遍访名师。他听说在江西有一位马祖道一禅师,禅定的功夫很高,对佛法非常有境界,这位庞蕴居士就发心到马祖道一那里去参拜。参拜的时候,这位居士提出一个问题说:“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万法,就是万事万物,包括所有的人、社会和自然,也就是说不同世间这些现实的人和事物作朋友的人,是什么人?换句话讲,不同于凡人的人,是什么人?马祖道一就回答他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再与汝道。”意思是说如果你能够一口把西江里面的水全部喝尽,再告诉你这个答案。一般人没有那么大的气魄,也没有那么大的心量跟肚量,一口能够把西江里面的水全部喝进去。但是庞蕴居士就在马祖道一的这个答案下,大彻大悟。他在马祖道一的道场里面专门修行两年,之后他就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扔到江里不要了,带了他的家眷到山里面专修,最后成就非常高,有很多他的语录流传于世。

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业、事业有成之后,人生的归宿是什么?人生的追求是什么?维摩诘居士在印度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庞蕴居士在中国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人,他们最终都选择去修行,这就关系到对修行的正确认识问题。修行不仅仅是念经、磕头、念佛,换句话来讲,念经、礼拜、念佛,是修行的一种方式,目的是要对治我们的散乱心、分别心、狂妄心、贪婪心,这是很重要的。P124-128

目录

I 章前语

 佛教的和平观

 佛教与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 从心开始

 和合需要众缘 众缘才能和合

 同一个世界 同一种行愿

 促进世界和谐是佛教徒的神圣职责

 让佛教的价值观放于世界文化的体系中

II 章前语

 当今佛教的社会责任--建设人类的心文化

 新文明 心文化 心和谐

 佛教文化的社会价值与影响

 信心与文明--佛教徒在当代社会的使命

III 章前语

 以佛法营造美好人生

 吸纳佛教智慧 维护内心和谐

 老实认真 法住法位

 社会福祉与佛教慈善

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和合与愿景》为学诚法师文集系列的第二本,这一系列图书是学诚法师第一套系统权威的文集著作。内容主要是根据其发表在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等杂志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多种宗教大会上的发言和电视节目中的谈话辑录而成。

现代文明中的人类陷入”自我认识的危机”,心的力量越来越脆弱,世界亟待和谐。促进世界和谐是佛教徒的神圣职责与使命,和谐世界需要从心开始。学诚法师将佛教的价值观放于世界文化的体系中,强调世界和平是以人类心地和平为基础的漫长过程,并提出众缘和合,构建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景,希望发挥佛教的社会责任,使个体能够真正追求并获得幸福与快乐。

学诚法师在担任《法音》杂志主编期间,发表了很多佛法的教理教义的论文,且较为难得的是结合现世生活的诸多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诠释,文集的内容积淀深厚,在佛教信众中有很大的影响。

编辑推荐

《和合与愿景》是学诚法师文集系列第二本。现代文明中的人类陷入“自我认识的危机”,心的力量越来越脆弱,世界亟待和谐。促进世界和谐是佛教徒的神圣职责与使命,和谐世界需要从心开始。学诚法师将佛教的价值观放于世界文化的体系中,强调世界和平是以人类心地和平为基础的漫长过程,并提出众缘和合,构建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景,希望发挥佛教的社会责任,使个体能够真正追求并获得幸福与快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和合与愿景/学诚法师文集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学诚法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507517
开本 32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2015017920
中图分类号 B948-53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7: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