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源大师于百岁之际安然离世,人虽逝而精神不朽,大师曾甚感懂棋之幸,言人生因围棋而有意义。其实得吴清源一大家,何尝不是围棋百年之幸。谢国有的《吴清源传(现代围棋第一人)》便是为庆祝他百岁诞辰而书写的传记。在这本传记里,你可以了解看到他不论悲喜之时,还是逆顺之境,不论姓名寂寂之时,还是盛名堂堂之后,他对围棋的执着和虔诚远非单一的功利之徒所能同日而语。他在生活中的的沉默寡言,从不嬉戏,清心寡欲,生活简朴,对于金钱也很淡泊。但是他每天都苦心思考钻研棋艺。
而在围棋博弈中,吴清源从不像诸多对手那样陷于长考,他以计算准,落子快令对手胆寒。但是中国棋事衰微,三五棋人不成气象,只好东去扶桑。东瀛强手如林,挑逗了吴少年的兴致,边学便战,不数年,岛国之内,迎接吴清源冲杀之声的竟是一片喑哑!吴清源战至最后已经是对手难逢,从一个寂寞走到了另一个寂寞。但也因此,他在中日两国的夹缝里,被欣赏,也被嫉妒,被呵护,也被仇恨,被拥抱,也被推搡,被当做同胞,也被当做旅客。他一再告诉人们他只属于围棋,而围棋却没有独立的国度。好在,世事亦如棋。吴清源不喜酒,棋酣时,棋便是酒吧?有了围棋,他一个人独坐也可以陶醉的。
《吴清源传(现代围棋第一人)》是一代围棋大师吴清源先生的传记,讲述了吴清源先生在围棋领域天才传奇的人生历程。吴先生近年100周岁,本书作者谢国有广泛搜集资料,撰写了这本传记,作为吴先生百岁诞辰的特殊贺礼。作者文笔优美,情节曲折动人,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人生励志类传记读物。
吴清源最初的才名播撒和一位名叫顾水如的人有关。
当时的顾水如被赞誉为“中国第一棋士”。
顾水如曾是打遍上海围棋界找不到对手的青年俊彦,他心高气傲,技痒难忍,决意到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闯一闯,时为1914年。那一年,北洋军阀头目段祺瑞也回京当他的总理,寓居北京府学胡同。段祺瑞和儿子段俊良都酷爱围棋,经常搜罗围棋方家于府中对弈。顾水如人京不久,即成段府常客。
在段的款待下,顾水如在短短一年间与同为段府常客的日本名手高部道平下了百余局棋,使顾水如对领先中国的日本棋法有了更多了解。1917年春,在段祺瑞、汪有龄等人的共同帮助下,顾水如东渡日本学习围棋。
顾水如在日本时,与一位二流女棋手喜多文子对弈,结果被打得溃不成军,心生惭愧,感到在升段严格、高手林立的日本棋界混出个名堂恐怕希望渺茫。于是,二年后他即行归国。1919年4月出版的《中日围棋对局》里,存有顾水如留日期间三局对局谱,其中一局对秀哉名人,被让四子;另两局分别对广濑平治郎六段与野泽竹朝五段,均被让三子。由此可知当时顾水如在日本仅能算是三四流的棋手。不过。在中国围棋长期积弱的年代里,顾水如是中国学习El本围棋“新法”最见成效的一人。他留日归来,棋艺也确有长足的进步。1919年10月间,顾水如在迎战来访中国的日本秀哉名人时,他曾创被秀哉让三子获胜的纪录(其余中国名手均被秀哉让四子或更多),足见此时他的棋力已堪称当时中国棋界的最强者。据顾水如自述,秀哉名人访华时曾认可他为四段棋手。这在当时已算得上很了不起了。
顾水如归国后,围棋理论高人一筹,段祺瑞对他的棋艺十分推崇,赞顾为“弈林不可多得之天才”。此间,顾水如除了常去段府外,又在富豪李律阁处担当顾问的差事,同时,他又主编《时事新报》的围棋专栏。“中国第一棋士”的美誉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
当时的中国缺少正规的围棋赛事,即便是顾水如这样的中国一流棋手,除了到权贵之家蹭点儿饭资或者零花钱,也只能到一些民间的棋室、茶社过一把棋瘾了。北京“海丰轩”茶社应时而生,那里聚集了众多名手,除顾水如之外,汪云峰、刘棣怀等人也都会不时露面,一展身手。
有个名叫吴毅的人经常到这里看棋,偶尔也跟人斗杀几个回合。虽然输多赢少,吴毅并不在意。他拿自己作标准,心里就有数了:他的刚满十岁的小儿子吴泉(那时候还没有“吴清源’’这个名字)要比自己这个当父亲的强多了,何不带他过来长长见识?
1924年某个春日,十岁的吴泉跟在父亲背后,走进了棋手云集的北京“海丰轩”茶社。这位瘦小少年的到来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直到吴毅找到顾水如,谦恭地请求:“顾先生,您能不能给我儿子指教一下?”
吴毅把儿子推到顾水如面前,众人这才看到棋室里还有个孩子。顾水如打量一下眼前这个单薄得像根儿芦苇的孩子,问:“学几年了?”
“五年半。”吴泉面色羞赧,但语气沉着。
“跟谁学的?”
“我父亲。”
顾水如疑惑地看向吴毅,问:“你?”
吴毅不好意思地连忙回应:“是我……”
本来安静的棋室里,陡然爆出一片笑声。吴毅,他们都熟悉,顶多是个热心围棋的“票友”,真要拿围棋说事,这棋室里的人十有八九都比他强啊,他还教徒弟?教的还是儿子?还要带到一众高手面前来“求指教”?当下就有一位姓马的棋手“盛情”相邀:“小家伙,我先来教你。等你打败我了,再去让中国第一棋士指教吧。”
汪云峰、刘棣怀在一边默然不语,顾水如想前面有个铺垫,就顺水推舟地说:“也好。”
马棋手征询吴毅的意见:“我让你儿子四十九子吗?”
完全是对付初识棋盘者的态度!吴毅对双方的水平都清楚,淡淡地答:“免了。执黑就可以了。”
众人以为吴毅赌气,看他神情,轻松而又认真。众人心里都起了个问号,齐齐的把眼光投向那个即将与马棋手对阵的孩子。吴泉刚才还羞羞的不敢抬眼看众人,一走到棋盘前,立刻变了个人似的,精气饱满,神态镇定,大有君临天下之王者风范。马棋手心中莫名地一颤。顾水如、汪云峰、刘棣怀三位一流高手不由得互相对视一眼,各自的眼睛里闪过一道默契的亮光。
只下到第十四手,马棋手落子的速度就慢下来了。等双方斗杀到第三十余手,众人都看到马棋手额头的细汗隐隐,而吴泉那孩子,却仿佛刚刚找到兴头,排兵布阵,玩的不亦乐乎。汪云峰盯了半天,没瞅出吴泉半点儿破绽;刘棣怀暗暗称赞吴泉棋风之凌厉;顾水如却看得清楚,吴泉的下法里有得之于日本的精髓,马棋手闻亦未闻,何谈应对之策!
果然,下到四十八手,马棋手疲惫且沮丧地站起身,一脸窘笑地对吴泉说:“我认输。”
吴泉犹自坐在那里品评棋枰,仿佛余兴未尽。
众人低低地吁叹,不等吴毅开口,纷纷向在场的三大高手请求,希望他们中的一位给孩子下一盘指导棋。顾水如知道遇上好苗子了,心中暗喜,有意栽培,于是立刻爽快地答应让五子与吴泉对弈。
顾水如先用中国传统棋法,执白围追,缠打劫杀,要一探少年究竟。
吴泉沉着出招,环环相扣,滴水不漏。
直杀到七十余手,吴泉攻守并用,依然顽强。顾水如已知道这少年有着厚实的国学渊源,便改用日本棋法,身形骤变,闪展腾挪,指西打东。这一变,连观棋的人都来不及适应,大家以为吴泉会一下子懵在那儿。可少年吴泉却泰然自若,思考片刻就果断落子。看落子处,顾水如嘴角含笑,有赞许意。顾水如不给对方喘息之机,高调进攻,咄咄逼人。吴泉有片刻犹豫,显出很着急的神情,对顾水如说:“先生,我……”
众人以为他要向顾水如认输。顾水如看看棋局,对方并无明显的败象啊。就鼓励吴泉:“不要轻易放弃。”
……
P3-6
吴清源曾为第六届应氏杯围棋赛事题词:“河山一局棋”。其实,他自己的一生又何尝不是一盘令观者击节、屏息、愕然乃至品评不休的棋局呢。
当一介孩童以天才毓秀惊艳老北京的一众棋人,这样的人生开端,在家国风雨的背景中,可以演绎出无数的故事和结局,谁能猜得到是哪一种呢?
可以把传奇虚化为传说,烟云般飘散;也可以把传说书写成传奇,供万千人阅读。而吴清源,在围棋内外,传奇和传说水雾一样交织,酸疼了我们的视线。
解读吴清源似乎有一条捷径:
围棋的诞生地在中国。围棋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不肯将其功用局限于娱乐,由娱乐而发挥演绎的智慧还波及到文学、军事乃至宫廷博弈。这种范围广大的影响,最终凝固成特定的词语,闪烁在汉语的天空。让我们试着用几个成语来联接一下吴清源的一生。
其一,“专心致志”。语出自春秋时期《孟子·离娄下》一书中记载的弈秋教棋故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欤?日:非然也。”弈秋是现存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围棋高手,他教两个学生对弈,一个专心学艺,另一个心不在焉,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原因并非二人智商有何不同,而是学棋的专心程度不同。
人人皆知吴清源是棋圣,谁知棋圣原来是棋痴?不论悲喜之时,还是逆顺之境,不论姓名寂寂之时,还是盛名堂堂之后,他对围棋的执着和虔诚远非单一的功利之徒所能同日而语。围棋已经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就像手脚之于身体。说到底,吴清源在棋艺上获得巨大收获的秘诀正是他对围棋的非同寻常的专注。
生活中的吴清源沉默寡言,从不嬉戏,清心寡欲,生活简朴,对于金钱也很淡泊。他每天都苦心思考钻研棋艺,濑越宪作先生曾赞许说:“我和吴清源一家为邻10年,我知道他无论什么时候都在家埋头钻研棋艺。他是一个天才,但也比别人加倍努力。”又说:“吴清源虽是我门下弟子,但是我很少指点过他。他的棋艺都是自己钻研出来的。”直到他100岁高龄,这种习惯依然不曾改变。
围棋,就是他一生的爱。
其二,“举棋不定”。语出自春秋时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藕。”说的是下围棋而举棋不定,犹犹豫豫者无法取胜。这也是现存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围棋的确切记载。
在具体的围棋博弈中,吴清源从不像诸多对手那样陷于长考,他以计算准,落子快令对手胆寒。他本是个杀伐果断的棋士,但在国族问题上.他曾经被推进巨大的舆论漩涡,呛了一口接一口的水,徒劳地扑腾挣扎,却无法爬上彼岸。 心是一枚棋子,高悬半空,无处安放。
他一生的苦恼,他一生最被人诟病的地方,都在这里。
其三,“棋逢对手”。该语最早见于《晋书·谢安传》:“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又见于唐代杜荀鹤《观棋》诗:“有时逢敌手,对局到深更。”《唐诗纪事》卷七十七也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说的是晚唐时期,有位名叫释尚颜的和尚非常喜欢下围棋,他的棋友姑苏诗人陆龟蒙怀才不遇,隐居松江莆里,释尚颜时常想念这位棋友,曾作诗道:“事厄伤心否,棋逢对手无?”之后,赵宋僧人释普济所撰《五灯会元》卷十九《台州护国此庵景元禅师》一文中也有“棋逢对手难藏行,诗到重吟始见功”的诗句。
20世纪初,中国棋事衰微,三五棋人不成气象。虽有吴清源如旭日喷薄,光耀京华,奈何身边一片寥落,只好东去扶桑。东瀛强手如林,挑逗了吴少年的兴致,边学便战,不数年,岛国之内,迎接吴清源冲杀之声的竟是一片喑哑!吴清源战至最后已经是对手难逢,从一个寂寞走到了另一个寂寞。可惜天妒英才,上天用一场车祸锐减了他世不二出的光华。
早于吴清源而生者,免于忧惧;晚于吴清源而生者,恨不一睹其风采;与吴清源同世者,虽胜犹怯,虽败犹荣。
其四,“长安棋局”。本成语源自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诗《秋兴八首》之四中的两句:“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说的是唐天宝年间,唐明皇专宠杨贵妃,奸臣弄权,终酿成安史之乱。此时的杜甫生活困苦,既担忧时局,又深知自己无力匡扶国运。于是便在滞留夔州期间,将自己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及对昔日长安生活的怀念,结合眼前萧瑟的秋景,融铸于诗作中,写成这悲壮苍凉、意境深闳的《秋兴八首》。“长安棋局”后作为成语用于形容动荡不定的政局。
动荡不定的政局又恰恰是吴清源大半生的时代背景。从始至终,他都极力想躲开敏感的政治,但政治从来没有放过他。他在中日两国的夹缝里,被欣赏,也被嫉妒,被呵护,也被仇恨,被拥抱,也被推搡,被当做同胞,也被当做旅客。他一再告诉人们他只属于围棋,而围棋却没有独立的国度。他只好在自以为是的宗教信仰里耽溺躲避,寻求心灵的宁静。
好在,世事亦如棋。历史的面孔像六月的天气一样也在不断翻新,那些纠缠他的烦恼似乎一夜间就消失了。他的生命里落满了雪一样的安详和宁静。他终于有能力超脱,有时间悠然了。古人说: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唐语林》)吴清源不喜酒,棋酣时,棋便是酒吧?有了围棋,他一个人独坐也可以陶醉的。
“古人重到今人爱,万局都无一局同。”(欧阳炯《赋棋》) 一个人的生命是这个样子,就不会是那个样子。
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惊闻吴清源先生于(2014年)11月30日凌晨1时许在日本神奈川一家医院去世,享年100岁。据闻,吴先生离开时非常安详,白天一切安好,晚上就在睡梦中安静地走了。吴老的助手牛力力说,冥冥之中吴老师真是个神,他说活到100岁就活到100岁,30年之前隐退的时候就在说这个话。他不说要长寿,也没有说过要活到100岁前后几岁。恰好就活到100岁,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
今年6月,在百岁生日宴上,亲朋好友合唱生日快乐歌时,他还面带微笑,精神矍铄。吴先生还在生日宴上说,期待中日通过围棋进一步加深友好关系。11月23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刚刚举办过吴清源百岁寿辰纪念会。11月24日,中国围棋协会授予他“围棋发展杰出贡献奖”。吴先生曾说过,希望100岁回家,如果说庆祝活动安排到30号,他可能就看不到了……
吴清源先生去世后,家人已经安排好了他的身后事。牛力力说,“4号会举行一个活动,在日本叫做通夜,5号有一个告别仪式,都是非常亲近的人参加,不对外的。”按照吴清源大师的愿望,是否意味着以后他的骨灰可能回国安葬,对此,牛力力表示:“现在在做具体的事情,长远的事情还沿多想。”
中国各大门户网站以及报纸、电视几乎都在第一时间刊(播)发了吴先生辞世的消息,并同时推出相关的悼念、回忆文章(或访谈)。
新华社的标题:换一个世界下棋。其中借用他的粉丝——在物理界享有盛誉的杨振宁的话对吴清源先生给予极高的评价:“我是学物理的。20世纪最有名的物理学家大家都晓得,是爱因斯坦。我想了一下,爱因斯坦在物理上的地位没有吴清源在围棋里高。为什么呢?因为物理里爱因斯坦是第一,但是第二跟爱因斯坦的距离我想没有吴清源和20世纪第二的围棋手距离那么大。”
12月1日晚,新闻联播播报吴清源逝世的消息,称其“围棋大师”,给予很高评介。
搜狐网新闻标题:围棋大师吴清源去世一代宗师一颗童心
新浪网新闻早点新闻标题:围棋巨匠吴清源逝世享年100岁
东方体育日报新闻标题:璀璨星空,大师落子
现代快报新闻标题:入神之间100年……
围棋泰斗、围棋大师、最强棋士、昭和棋圣、一代宗师……媒体极尽所能,力图用醒目的文字来展示吴先生在围棋界的分量。
中国围棋协会12月1日向刚刚辞世的一代宗师、围棋巨匠吴清源九段的家属发去唁电,对吴清源大师的辞世表示哀悼。唁电全文如下:
吴清源大师亲属:
惊悉吴清源大师辞世,中国围棋界甚为哀恸。就在7天前,中国社会各界人士济济一堂为大师举办百岁寿辰庆祝会,不想几天后竟传来大师仙逝之噩耗,实在令人掩涕叹息不已。吴清源大师毕其一生于围棋事业,虽历经战乱、苦尝颠沛,但献身围棋之志始终不移,终生勤奋钻研,发起围棋革命,开创现代围棋格局,且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所获成就无人能与之比肩。
吴清源大师于百岁之际安然离世,人虽逝而精神不朽,大师曾甚感懂棋之幸,言人生因围棋而有意义。其实得吴清源一大家,何尝不是围棋百年之幸。
逝者已矣,务请大师亲属节哀顺变。
祝愿大师一路走好!大师的精神、大师的伟业,将永垂于世,嘉惠后人!
正在安徽黄山进行的“建桥杯”中国女子围棋公开赛决赛的主办方,当天上午在赛场为吴先生的去世举行了默哀仪式。观摩比赛的中国围棋协会专职副主席王汝南听到吴先生去世的消息非常沉痛,王汝南认为,吴清源最可贵的是对围棋的执着追求,“他经历的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时代。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都能保持对围棋的钻研,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这种精神不是我们一般搞竞赛的棋手所能够完成和担负的。现在年轻的棋手搞竞赛的就是要拿冠军,内涵和吴老先生追求的围棋发展的概念不同。”获悉吴老辞世的时候很安详,王汝南觉得比较欣慰,“在半夜里很平静地走了,按照旧传统这个也叫做‘喜丧’。”
吴先生弟子芮乃伟得知吴老离世的消息,“一下子感觉人就呆了。百岁寿辰的时候,我还去了两趟日本,我和铸久(芮乃伟丈夫江铸久)都去了,前不久在北京的活动我们也都参加了。感觉吴老师总是在那儿的……所以很难过。”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芮乃伟几次哽咽,“我首先要谢谢吴老师,没有他,我根本就不会成为一名职业棋手。愿吴老师一路走好。”
同被誉为“棋圣”聂卫平回忆说:“吴老师在棋上的贡献很大,怎么形容都不为过。他是一个温厚长者,为人宽厚,我至今还没听过有对他为人不好的言论。上世纪80年代时,他主动找到我说:‘你在围-棋上要想有大的发展,必须来日本学棋,你来日本就住在我家,我们早晚也能切磋棋艺。’这样的无私,棋界罕见。”
就在几天前,吴清源的百岁诞辰纪念会在北京举行,数百位社会名流都赶来为其庆贺,其中包括著名科学家杨振宁,京剧Z术大师梅兰芳的第九子梅葆玖,几年前曾主演电影《吴清源》的著名艺人张震等人。而在得知吴清源逝世的消息后,张震失声痛哭,他在当天发微博怀念吴先生:“吴清源老师就像一直走在前面很远的一个人令人想要追随,相信他现在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研究围棋。”
作为日本籍的吴清源先生,其逝世的消息在日本国内引发广泛关注,日本主流媒体纷纷撰稿盛赞其对日本围棋界的杰出贡献,毫不吝惜溢美之词。
《朝日新闻》报道称,吴清源素有“昭和棋圣”之称,在读卖新闻社主办的十番棋擂台赛中连胜日本顶尖棋手,以超强实力君临日本棋坛,铸就长达30年的“吴清源时代”。其革命性的开局构想——“新布局”对世界围棋界产生重大影响。《朝日新闻》盛赞吴清源为现代围棋界留下璀璨功勋。这位昭和围棋界的巨匠活跃在跌宕起伏的时代,对围棋的挚爱燃烧至生命的终点。
《读卖新闻》赞其将一生都献给棋坛。其上世纪80年代自创的“新布局”引领围棋界潮流,掀起一场“棋坛革命”,为现代围棋的发展奠定基础。共同社更是盛赞他是围棋之神。
《每日新闻》说,吴清源是“昭和最强棋手”,“新布局”以前所未见的开局方式打破传统,为围棋界“留下了伟大的足迹”。《产经新闻》说,吴清源对中日围棋界带来很大影响,其华美的棋风俘获大量粉丝。共同社更是盛赞他是围棋之神。
日本棋坛相关人士也纷纷发表评论,缅怀、追思吴清源。
日本棋院前理事长大竹英雄说:“吴先生对局时仿佛带有光环,如神一般。我几年前见到他时,他对我说:‘大竹,200。’意思可能是他要教会我们真正的围棋得活到两百岁。吴先生一直呼吁通过围棋实现世界和平。我们要继承这一志向。”
日本知名棋手结城聪说:“我和吴清源先生见过两三次。15年前,我曾见到他大口大口吃冰淇淋的样子,上了年纪也那么精神矍铄,让我很是吃惊。吴先生下棋不拘一格,引退后也一直热衷于研究围棋。我在年轻的时候曾钻研其棋谱,很难领悟到精髓,现在也没法完全吃透。他坚持探寻围棋真谛的姿态让人钦佩,一直很想再当面领教一次。”
难了黑白纹枰事,已得生前身后名。吴清源不再遗憾,他是围棋的赤子,他来过,他弈过,他投入地爱过。这,已经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