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布什与我们的生活(精)/瑞娴作品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布什与我们的生活(精)》是一本小说集,收入作者瑞娴中、短篇小说共7篇。本书年代跨越较大, 从现代到民国、古代题材都有,内容或以人物为主,或以事件为主,或者干脆就以动物为主。内容丰富,风格多变。适合不同层次和年龄段的读者,以成年人为主。

与同时代的很多作品相比,这部小说集拂去了浮躁的泡沫,以高度优美凝练的语言、剖入人性深处的笔锋、和智慧幽默的思想性见长,不同阅历的读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内容推荐

《布什与我们的生活(精)》是一本小说集,收入作者瑞娴中短篇小说共8篇,内容包括《吹笛少年》《布什与我们的生活》《似乳双冢》《前世飞来的蝴蝶》《绑票》《一生》《朝天吼》《二子乘舟》。

这是一部在网络时代的喧嚣声中,能让人沉下心静读并回味的书,它的真诚与纯粹,在这个以财富为信仰的时代里珍贵而稀缺。这也是一部能够让麻木的心灵为之疼痛的书,可以唤醒人骨子里沉睡的很多东西。与同时代的很多作品相比,这部小说集拂去了浮躁的泡沫,以高度优美凝练的语言、剖人人性深处的笔锋和智慧幽默的思想性见长,不同阅历的读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目录

吹笛少年

布什与我们的生活

似乳双冢

前世飞来的蝴蝶

绑票

一生

朝天吼

二子乘舟

评瑞娴的小说 善与恶的非对立性:人性书写的另一面

后记 让沉睡的石头开出花朵

试读章节

队长生得小眼凹陷,鼻孔朝天,厚厚的嘴巴翘起,一笑,露出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跟少年放牧的大耳元帅长得像亲兄弟。这样的人见了,回去是一定会做噩梦的,所以队长见了生人,尤其是见了女人,就显出几分忸怩,完全没有上工时挺着胸脯将哨子吹得“吱吱”响的神气劲儿。队长虽然长得糙,却出身好,两脚泥巴,大字不识,三代响当当的贫农。所以他怕有文化的人,有时候甚至恨他们——若没有他们对比着的话,他这个队长在村里的地位一定还会更高些的,而且也不必见了书就慌张,因为村里人大都像他那样不识一字。而少年不但上了6年学,是村里的小秀才,还长得这样俊,他就更看不上眼了。他认为成分不好的人,长得应该像电影上的那些坏人那样凶头恶脑才行,或者长成自己这样也可,可是少年却自顾自地长得这么标致,真是没天理了!

少年说话有笛子,队长讲话有哨子。他们都是不善言谈的人,笛子和哨子是他们的嘴,他们的寄托。其实,队长本来很爱说话的,从有一次忆苦思甜说错了话被支书撵下去,他就变得自卑起来:那次他上台控诉的是地富反坏的残忍,他手握着个小喇叭,撩开衣襟,展览着他那一根根栅栏一样的排骨,声泪俱下地说:“老少爷们啊,你们看,地主富农们那个狠呀,害得俺吃不饱饭,才这样瘦;还害得俺一家上下三辈打光棍,你们都知道,俺爷爷是光棍,俺爹是光棍,到了俺这一辈儿,还是光棍儿啊……”

下面的人哄堂大笑,队长还以为是自己讲得好,也跟着讪讪地笑,支书忽地站起来火了:“你爷爷是光棍,哪来的你爹?你爹是光棍,哪来的你——你这个一脑子糨糊、不会算账的糊涂东西!”一脚就将队长踹下台去了。可怜队长的瘦屁股,差点跌成了两个蒜瓣子。他摸着屁股,看着笑坏了的人们,也憨憨地笑了。

以后,队长想说话的时候,就忙用哨子堵住嘴,呜呜呜呜地响,哨子里那个豆粒大的小圆球滚来滚去的,比他的舌头灵活多了。那只被他吹得接近嘶哑了的哨子,一年四季叼在他的嘴上,只有吃饭时暂时拿下来,晚上睡觉时也会被他在梦里吹得吱吱响,深更半夜的像闹耗子,邻居的寡妇嫂亲耳听见的。

近来,不知道为什么,队长的哨子愈发吹得声嘶力竭起来。

傍晚时分,少年赶着群猪归圈,夕阳投在他的身上、头上,就像从画上走出来的,他身后的那群猪,也一头头精神抖擞,志得意满,把队长看呆了,胸前的哨子被风吹得呜呜响了两声,便没动静了。少年抱着鞭子走过他身边的时候,他竟不自主地侧身让了让,那样子十分谦卑,要是身边有个池子,队长大概也得掉下去了,就像少年那个年仅6岁的哥哥那样。

晚上回家后,队长回想起少年的傲慢和对他的不屑一顾,不由十分愠怒:这狗东西!村里人谁敢这样不把他当回事?但是他想来想去,实在找不出少年的不是,他将队里的那群猪放得那么好,让它们一头头吃得膘肥体壮,皮毛放光,这是任何一个放猪的人都做不到的,连村里最老资格的放猪人瘸三爷也做不到。因此这事队长也就只好不了了之。他自己用铁皮小壶燎几盅地瓜干酒,像蜥蜴那样伸着长舌头丝溜丝溜喝进肚去,顿时耳燥心热起来。他将身子端直,瘦胸脯挺了挺,然后“啪”地拍一下裂了纹的破桌子,瞪圆了眼睛朝对面发问:“你,瞧不起谁啊,俺不就是不认字吗?文乙家的二小子,你别不知天高地厚,好歹俺还是队长呢,你敢瞧不起俺,俺……俺这就打发你放猪去!你不是爱美爱干净吗?俺就让你脚底下天天粘着猪粪,浑身的臭味儿用一条河的水也洗不尽……”

队长神气地朝对面挥动了几下粗糙的大巴掌,突然记起少年已经在放猪了,已经没有更糟糕的活儿可以派给他了。队长呆了呆,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权力毕竟有限,不由得十分沮丧,像抽掉了脊梁骨那样变得有气无力起来。他潦潦草草地嚼了几粒炒得半生不熟的花生米,便躺倒在炕桌旁呼呼大睡起来,一双烂鞋挂在脚趾上,摇摇欲坠。

这一夜,隔壁的寡妇嫂没听到队长神气的哨子响。P12-14

序言

让疼痛唤醒麻木的神经

——瑞娴作品印象

瑞娴的写作,据说开始得很早,少年时期就开始发表作品。最先写诗,然后又写散文、小说、评论和童话等。后来,剧作家沈默君先生发现了这个才女,对她说:你要是不占领影视剧这个阵地,就太可惜了!又将她领到剧本创作这个阵地上来,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从此一只蚂蚁开始去拉一辆战车——可是,这辆战车竟然被她拉动了,并且走得很稳当。

瑞娴基本功扎实,文字优美老辣,画面感极强,凝重又鲜活灵性,节制而酣畅淋漓,很少多余的字句。她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非常敏锐,对那些比细菌更渺小的事物都有感应。她的笔既有力量,又能抓得住转瞬即逝的闪电。她写作时,好像每个细胞都张着眼睛。

“文如其人”是一句老话,也是一句突破不了的俗话。这话在瑞娴身上要再用一次。她的性格无疑是较为内向的,她的话还不如她的微笑多。在创作方面,她好像一直都不显山露水,也很少有多么前卫的作品出现。但她的每部作品都自成一格,自有分量,结结实实,绝不潦草。过很多年再读,仍不觉陈旧,甚至随岁月沧桑读出更多内容,比较经得起时光沉淀。她视人生为一次长跑,这说明她为这个长跑是做足了心理准备的,并不争一时的长短和输赢。相信她的实力会在长跑中慢慢显示出来。

纵观瑞娴的作品题材,从古到今都有,她好像对民国那个时期格外偏爱,又或许她本该就是那个时代的女子,新旧交接中又保留了一种古典感;再看她的作品风格,既有凄美悲壮、辛辣幽默、凝重深刻,也有令人忍俊不禁的欢天喜地、机智俏皮和哲思意味(如《吉教授放猪记》)。她把人世变迁悲欢离合一一道来,雅致厚重又不失本真的乡土味道,每个人物都在纸上活得栩栩如生。读时你能感觉到:她是在用整个心灵感受和拥抱,她珍爱与之相遇的任何事物,并用心血赋予它们生命。她的文字精致耐读,唯美而鲜活,含蓄又诚实,鲜活得活蹦乱跳,诚实得寒光凛冽,直刺心灵。

读瑞娴的作品最难忘的感受,就是会让人疼痛——尤其让在俗世中变得麻木的神经感到疼痛。一读再读,一痛再痛,却并不令人消极绝望。相反,它能让人在痛过之后反思、回味、奋起,犹如涅槃后的重生。即使苍凉,也有温度。一个“真”字动人也最伤人,读她的文字,常常会想起荆棘、蒺藜、针尖麦芒这些扎人的东西。哪怕你试图大大咧咧走进去,也会在不经意间,被刺个遍体鳞伤。

瑞娴是山东诸城人。诸城是人才辈出之地,文化积淀深厚,文脉盛大粗壮。其中王氏家族是当地的世家大族,历代以诗书著称于世。民国时期的一代文学大家王统照先生,与茅盾一起被称为“双峰并峙”,王家的另一位前辈作家王愿坚是我的师长。我不知道王瑞娴与他们是否是同一个家族,但我总觉得她是这个文学家族的传人。据说,一个古朴原始的家族式小村是她的生身地,那个村子名叫棘子岭,荆棘遍地丛生。关于这个小村,她曾在很多作品中描绘过,但它显然不是她真正意义上的故乡,而是她自己创造的令她爱恨交织的故乡,逼着她不得不远走高飞脱胎换骨的故乡。

对一个作家来说,若无壮士断腕的勇气,笔下便不会有叩问人性的力度。瑞娴用在针尖麦芒之上行走的真诚和勇气,唤醒了某些沉睡的、麻木的心灵,可惜在对命运的叩问、根源的挖掘、人性的解剖方面,她犹豫了,善良使她变得温和而胆怯,甚至在某些时候,她选择了鸵鸟式的逃避,中篇小说《似乳双冢》就是一个例子:她拉开了一个长篇的框架,准备对一个旧式家族命运的变迁动荡,展开跨时代的纵横描绘,但当一些细节即将触碰到实质的时候,她却戛然而止或者笔锋一转,似乎是漫不经心地去关注别的事物去了。

这就好像一个大夫的故事:已经让患者感受到了切肤之痛,却突然间收回了手术刀,只把关爱和温情传递给你,让你乘着一股热流去自愈病体,自己掌控吉凶未卜的结局。

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有些许的遗憾和惆怅。当然,这是作者的一种春秋笔法或有意为之也未可知。

这个娱乐时代并不缺少廉价的欢笑和浅薄的故事,却缺少真诚的眼泪和犀利的棘针。在很多人心灵麻木时,让他们感觉到痛;在很多人感觉到生命之“轻”时,让他们感觉到“重”……或许,这正是瑞娴作品在当今时代的价值和珍贵所在——

面对着一只硕大轻飘的气球,她纵身做了一粒试图拴住它的石子!

后记

让沉睡的石头开出花朵

有时我会疑惑:作家究竟是文字的主人,还是文字的奴隶?

在懵懂无知的年纪,我就被三千汉字召引着,渐渐进入了文字的深处,赤足在荆棘和火焰中跋涉,一去难返。从此不得不与文字相拥相搏,相依为命。也曾经试图摆脱它,过最庸常简单的生活,可是已经没有什么能够摧毁,一粒已经发芽的种子。

在那些迷惘苦闷的寒夜里,只有靠文字取暖,它让我学会了像一块煤,在沉默中酝酿明天的火焰。

有人曾经评说我的文字带有与生俱来的芒刺,像结满红果;的荆棘和脚下的蒺藜一样伤人;也有人说我的文字是“小镢头”,每一下都抡得太狠,连泥带根都刨出来了,这样冰冷坚硬的文字,不应该出自女子之手。

我曾经为这样的评价叫屈过,毕竟作家也是在乎自己的性别的。其实有哪位作者的心是真正冷硬的?如果心底不埋藏着一座火山,如果这座火山终生都没有爆发过,不会是真正的作家。

卡夫卡说,我们应该看那些伤害和捅我们一刀的书。我写得很痛,但不一定有捅人一刀子的力量。有时我甚至担心,在现代人看来,那种“捅刀子”的作品会不会很傻很笨,很过时?

我的小说创作数量不多,年代跨度却比较大,从古代、民国到现代题材都有,内容或以人物为主,或以事件为主,或者干脆以动物为主。有飘逸如传说的美少年,在不合时宜的时代里注定毁灭的悲剧(《吹笛少年》);有草原的哑女与都市旅人缱绻伤感的相逢(《哑女的草原》),有时空错位痛彻心扉的纠结爱情(《前世飞来的蝴蝶》);有封建大家族在时代变迁中动荡飘零欲罢不能的命运,伴随着两位身世地位不同的女子爱恨交缠的一生(《似乳双冢》);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传统妇女宿命的结局(《一生》);有现代文明的冲击,对人们年复一年的生存方式造成的伤害和影响——甚至连那些曾经与人类相濡以沫的动物,也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最后的马》)……

作家也是普通人,也曾如你一般天真。但无论何等天真的人,当他梦想成为一名作家时,其实早就有了作家的心,作家的眼睛;当一棵青涩的树渐深渐浓地染上了季节的沧桑,它对风刀霜剑的感受一定不同于过往。在我的作品中,一条狗可能比人更具人性(《布什与我们的生活》),一匹马的命运也清晰地折射出喧嚣时代的投影(《最后的马》),旧时的土匪并非个个青面獠牙、十恶不赦,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可能比被绑的人更可悲更无奈(《绑票》);古老小镇上连狗见了都吓得夹着尾巴逃跑的浪子,却是离经叛道敢爱敢恨的好汉(《麻脸黄》);混沌的心灵,一旦被爱情的钥匙打开,将是一个更为澄澈美妙的世界,而静谧的心湖一旦被一粒石子溅起涟漪,留下的将是更为漫长的孤独寂寞(《哑女的草原》);只为霸王在乌江边惊天动地的拔剑一刎,两千多年前的垓下,曾留下无数文人墨客的凭吊歌哭,但在我笔下,英雄美人只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一对儿女。我愿赤着脚,在月光下捡起他们冰凉的名字,用笔还给他们生命的温度(《垓下残阳》)……

作家与画家不同的是,面对着同一棵树,画家可能会画尽它所有的叶子和枝丫,甚至导致它摆动的南来北往的风,但画家只画能呈现的东西;而作家,必须在给了读者一棵树之后,又带领他们去寻找地下的根系,并最终让你明白这棵树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它一侧的树干为何会引来雷劈电击?

一部好的作品,必须有广度,更要有纵深。画好一棵树就是个好画家,而写好一棵树却不能带人去寻找树根的不是好作家。

在我有限的小说中,《吹笛少年》和《哑女的草原》是较为偏爱的作品。读者或许陶醉于它的唯美,可是那种美对我来说,字字如火,如血。都是很早的作品了,简单的故事却是在历经了多年的磨砺后,才逐渐丰满的。因为当初,我还没有呐喊的勇气、思索的深度、拷问的力量。只有在泪水中洗涤过、在烈火中焚烧过的灵魂,才能获得最终的救赎,作品也一样。

《哑女的草原》脱胎于我18岁时写的一首诗,一直锁在抽屉里,直到有一天化为一个故事,来诠释青春的压抑苦闷和那些难以言传的渴望。不同的人看了会有不同的解释,这篇小说在我所有作品中,出现的理解偏差最大。

《吹笛少年》来自一个更为久远的故事,久远得像石头一样几乎失去了体温。很多人心碎于那个少年的死,觉得不应该:既然美得如此超凡脱俗,就不该跌落现实的尘埃……但在那样一个肃杀的年代里,几乎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注定了夭折的命运。作品中人物命运的走向,其实不是作者能掌控的,面对着结局,作家有时比读者更无奈。很多看似偶然的事情,其实都是必然。在历史面前,作者只有讲故事的权利,没有随意决定主人公命运的权利。任何作品,都不可能与身处的环境和时代无关;再伟大的作家,也不可能让一支笔随心所欲,信马由缰。

连托尔斯泰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困惑,何况我们。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曾经感叹人类“种的退化”,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出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某种失落感。

不知为何,我更愿意在动物那里寻找“人性”。我几乎写遍了记忆中那些熟悉的生灵,从卑微的癞蛤蟆、青蛙、蜥蜴、沙里狗、老鼠、猫、狗、蚯蚓、猴子、鸡鸭、鸟雀,到那些体格庞大的牲灵:驴子、牛、马、骡子……它们出现在我的小说、散文、童话里,甚至成为我作品中神气活现的主角。它们以自己的语言呼唤人类的某种良知复苏,也呼唤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我的恩师——电影大师沈默君曾建议说:你要拿出个三两年的时间,写出个能真正体现你水平的大部头来,不要总写些猫啊狗啊的!那时候,我正在乐此不疲地研究他家的那两条父子狗——多多和吴老四,就振振有词地说:我不是在写猫啊狗啊的,我是在写动物的“人性”呢!

老人们常说:动物是最通“人性”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在轰轰烈烈的喧嚣声和物质的欲望之海中,“人性”浮浮沉沉,随时会被吞噬,似乎只有在动物那里还保留着相对完整的“人性”,如:狗的忠诚,牛的隐忍,驴子的倔强,马的高贵,甚至猫的懒惰虚荣,也是本性使然,不掺杂人间秩序的虚伪……尽管不可避免地,动物们也在与时俱进地进化(或者退化),失去一些原始的本能,但对比着人类世界的冷酷,动物们身上的“人性”闪光,仍足以让万类之王的我们汗颜。

不但动物,在世间最幽暗阴沉的角落里,也有人性的闪光。我的小说《绑票》,写的就是土匪复杂的人性。驼子这个看“票”的土匪,看起来冷酷刻薄,出语恶毒,趾高气扬,但他的命运其实比被绑来的“票”更低贱,也更悲惨——起码“票”是具有被绑的价值的,而他一无所有。当生存将人逼到绝路上来时,往往出现两个极端:善,或者恶。乱世里人的命运,往往就在二者之间摇摆动荡。当被绑来的“票”杌子将看“票”的驼子掐死时,竟发现他指头上还戴着一枚用麦秸编织的草戒指,那是一个被绑来的孩童送他的,他一直郑重地戴在手上——一位面目丑陋的看票人内心深处天真、孤独而重情的一面,通过一枚草戒指令人心碎地展现出来。

多年前看法国电影大师让·雅克·阿诺先生导演的《子熊的故事》,感叹“人性”在熊的身上体现得如此缱绻动人,淋漓尽致。一直以来,人类总是自以为是,以自己的是非标准衡量自然界的一切,殊不知动物那情深意重的一面,比人类有过之而无不及。阿诺导演的电影曾经3次获奥斯卡金像奖。当他率剧组在内蒙古草原拍摄电影《狼图腾》时,我特地赶去拜访了他。他在离开中国回法国之前,给我留下几句意味深长的话:如果你不能和动物心灵相通,你就不可能理解人的心灵。以我最热烈的友情,致瑞娴。

作家的文字,都带着鲜明的个人印记,不是来自于生活,就是来源于命运。我从小就是一个被无形的束缚紧紧捆住的人,在我身上背负的与生俱来的东西太多,所以我写作的过程,不仅是技巧进步的过程,更是不断挣脱绳索、打破自己的过程。

写作不一定能拯救人的命运,却一定会改变其某些人生轨迹。人有时仅靠一线希望的亮光活着,但希望,往往该来的时候不来;不需要的时候,却不由分说地来了!在望梅止渴的诱惑中,我时断时续地坚持下来。数十年来,我几乎尝试了所有文体:散文、小说、评论、诗歌、散文诗、剧本、童话、纪实、名人专访……

历尽沧海桑田,归来,已是斑驳陆离的百年之身。此时,不在于你多么坚强,而在于你是否仍然正常。在现实中,每个作家都无一例外地和其他人一样历经着悲欢,对抗着宿命,但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们更善于沉淀和发酵,他们的心灵,要比常人走过更漫长曲折的道路。他们将一颗心藏在石头里,让它在里面跳动、燃烧,但表面不动声色。那石头或许就这么一直在风霜雨雪中沉默着,直到披满苔藓,长出白发,仍一动不动。但总有一天它会开口说话,或者开出花朵。

我渴望能创作出那种让石头开花的作品,期待在历经了多年的隐忍和沉默之后,那些爱和忧伤、压抑和渴望从心底畅快淋漓地流淌出来,凝成永恒。然而多年的努力,或许只是缩短了与梦想的距离,用尽一生的光阴,也不可能真正抵达完美。我所能做的,就是让每个字每个词都挣脱镣铐,活生生地在风中火里跳舞。我不能忍受一个与心灵韵律不符的字眼出现,哪怕一个字一个词是假的都无法忍受。

在我心目中,文学不是娱乐,不是快餐,它承担着永恒的命题,虽然不是每个写作者都能承担得起。作家不仅要带给人愉悦,更要带给人思索,他要引领读者穿越时空,同作品中的人物一道凤凰涅槃,破茧成蝶。

我在语言的刀锋上行走,早已遍体鳞伤。可我仍愿意用我的笔,在时光里刻下痕迹,不管是最美的景,还是最痛的伤。在伤口播下的种子——即使最渺小的种子,也可能孕育一个鸟语花香的春天!

瑞娴

2015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在很多人心灵麻木时,让他们感觉到痛;在很多人感觉到生命之“轻”时,让他们感觉到“重”……或许,这正是瑞娴作品在当今时代的价值和珍贵所在。

莫言

瑞娴的作品常常呈现迥然不同的侧面,缠绵悱恻和慷慨激越融为一体,她既是弱女子又是伟丈夫。她的小说注重质地和肌理,其优美深邃,可用如诗如画、灵气四溢来比拟。充满救赎的色彩,也蕴含宿命的感伤。而那份呼之欲出的鲜活,却是当今很多年轻作家不具备的。她的作品接地气儿,散发着沉淀后的智慧、清新与纯真。

——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之王、著名作家 刘庆邦

瑞娴的小说出类拔萃,她是把长篇浓缩到了中短篇里,这是很具功力的描写。

——著名剧作家 沈默君(瑞娴恩师)

瑞娴的创作充满灵性,自成一体。她是才女,从散文、小说、评论、诗歌、童话到剧本,异彩纷呈,风格迥异,让人难以置信出自一人之手。她的早期作品有种诗意的唯美,精致、空灵,凝练结实;后期则呈现更为自由、舒展、举重若轻的状态,有种独特的韵味贯穿始终。

——著名作家、“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白桦

瑞娴的小说端庄、古典,如黑夜中挑起一盏灯笼。如草木变换时光。如她自己。

——知名诗人、电视剧《手机》编剧 宋方金

瑞娴的小说给了我阅读敏感的神经,难遣的乡愁蛇一样环绕,时空的双重距离让她的审视更加细致入微,她以唯美抒情的笔触再现心中的乡土,饱满真挚的情感让人、物、事楚楚动人。同时,一种被撕裂的疼痛弥漫其中,使之充满奇妙的张力,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著名作家 葛水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布什与我们的生活(精)/瑞娴作品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瑞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122352
开本 32开
页数 34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17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2
CIP核字 2015060113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0.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9
158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8: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