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浮世的晚风(还原明清江南士林生活图景)
内容
编辑推荐

简雄所著的《浮世的晚风(还原明清江南士林生活图景)》叙述了二十多位名士名姬,时间跨度从学界认定的明季转折年代万历直到易代,既有名传后世的“江左三大家”“复社四公子”“秦淮四大美人”“秦淮八艳”,也有名噪一时的士林名宿;既有投笔从戎的仗剑书生,也有回归山林的遗民隐逸。试图通过晚明“士”的演变与分化,既知人论世又知世论人,既宏观思考又微观分析,启迪中国传统社会近代转型的研究思路。

内容推荐

《浮世的晚风(还原明清江南士林生活图景)》作者简雄从明清易代之际的士人们的生活形态的描述,揭示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世界在卷入与淡出、求售与退隐、醉梦与狂放之间的挣扎,构成了另一副“天崩地裂”的图景,其深远的影响并不亚于一个帝国的坍塌。

目录

导读 高墙里的“自由”盛宴

红豆传奇(上)

红豆传奇(下)

龚顾因缘

激楚苍凉

桃花滴血

影梅忆语

宜兴才子

遗民高僧

书生仗剑

英雄美人

冲冠一怒

湘兰绝唱

佘山眉公

梦里江南

后记

试读章节

红豆传奇(上)

出常熟城东三十多里,有一个叫白茆的小镇。曾经的“红豆山庄”就坐落在这里。

清顺治七年(1650),绛云楼的一场大火,把钱谦益(号牧斋,1582—1664)的藏书连同对新朝的留恋一同化为灰烬。十月,这位“贰臣”当得很不爽的老才子,携柳如是(号河东君,1618—1664)迁居到白茆母亲顾家的宅子里。园子里有一棵茂盛的红豆树,相思的红豆见证了这对老夫少妻最后十多年的日常生活场景。

钱柳因缘几成千古绝唱,其“因”和“缘”皆起于一个急剧嬗变的时代。名士与名姬,白发与黑发,“贰臣”与才女,构成了钱柳因缘的“可读性”。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二十八岁的钱谦益高中一甲第三名进士。这位年轻气盛的常熟才子真的准备大干一场。进京时,他专程跑到苏州城里,拜访了退休回乡的政府前总理申时行(1535一1614)。申时行二十七岁状元及第,四十三岁被张居正看中入阁,四十八岁成为大明朝首辅,官历三朝,可谓“未壮而仕,未艾而相”,但五十七岁那年卷入谁当太子的“国本之争”,“未耆而归”,引来一片唏嘘之声。

申时行在家中热情接待了牧斋晚辈,并传授他的为官之道。这时正好听说内阁首辅王家屏为一个言官,竟“封还御批,挂冠而去”。申时行大发议论说,“政有政体,阁有阁体”,作为皇帝身边的臣子,应该“密勿论思,委曲调剂”,不能急功近利,图个虚名。一个阁老和一个谏官哪个对朝廷更重要?为这样的事就卷铺盖,“曾何益于国家”?谈得兴浓,他还送了牧斋后辈四句:“安分身无罪,闲非口莫开。温柔终益己,强暴必遭灾。”

应该说,钱谦益的“功课”做得蛮认真的。但后生小子要表述一个观点,无数历史证明,就官场而言,大才子不—定能成大气候。才子有才子的脾气,官场有官场的规则。才子和官场,“气场”大相径庭。钱谦益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只能说,钱谦益的官运实在是糟透了。

本来,牧斋据说是被点了状元的,最后却又被“暗箱操作”成了探花。《艺风堂杂钞》有一段这事的记述:

牧翁殿试后,得小珰官报,谓:“状头已定钱公。”司礼诸监俱飞帖致贺,传胪前一夕,所知投刺者络绎户外,牧翁亦过信,喜极。比晓榜发,状头乃吴兴韩敬。盖敬贿巨珰,藉以潜易也。钱恨甚。后韩敬以京察见黜,疑钱挤之,亦恨甚。牧翁与浙入水火,自夺状头始。(卷三)

“珰”就是宦官。这段笔记的江湖传闻痕迹比较明显,只能姑妄言之。什么小太监、大太监的,巨额贿赂的事情本来只有你知我知天晓得。但却说明,钱谦益脚还没踏进官场,“战斗”已经开始了。

晚清笔记《艺风堂杂钞》要说两句。它的作者缪荃孙(1844一1919)是位藏书家,江阴人,晚号艺风老人。缪老师看来像是钱谦益的粉丝,或是钱柳故事的爱好者,他把许多史料笔记中有关的钱柳故事都摘录下来,编成《钱牧斋柳如是事辑》,让后生小子大大减少了翻书的麻烦。连谢国桢先生后来还专门撰文感谢缪老师。

钱谦益授翰林院编修后,竟十年没有进步,直到泰昌元年(1620)才“诣阙补官”。可惜这位泰昌皇帝实在太短命,仅一个月就“驾崩”了。上来一个天启帝,水平真是天晓得,《剑桥中国明代史》甚至说他智力有问题。在位七年,成为晚明“党争”最折腾的时代。钱谦益属于什么“党”呢?泰昌帝_上台就提拔,已是明摆的事情。《清史稿·钱谦益传》里也写得明明白白:“名隶东林党。”但天启相信“阉党”,钱谦益又被列入“黑名单”,像《水浒》里的天巧星,称作“浪子钱谦益”。不久,遭到弹劾,罢官回老家。没几年,又换了皇帝了,崇祯元年(1628),“起官,不数月至礼部侍郎”。从钱谦益当时一写就是十首诗的激动心情看,他实在太想在官场“建功立业”了,所谓:“重向西风挥老泪,余生何以答殊恩?”(其一)“传呼何必厌乘驺,风日清恬当出游。”(其四)“重碧树深春燕语,小红花发腊醅香。”(其五)车马劳顿算个啥?满眼鸟语花香醉。反正就是一个“爽”字!这其实是他后来降清的思想基础。

看来,新皇帝还真是想用钱谦益的,但官场似乎就是与牧斋先生过不去。那年十一月,崇祯皇帝准备提拔几个内阁成员,明朝这项制度叫“会推枚卜”。《清史稿》里说,钱谦益担心温体仁、周延儒的“名头”都比自己大,就做了点“跑官要官”之类的动作。结果,他的顶头上司礼部尚书、浙江人温体仁公开跳将出来,翻出天启元年(1621)的老账,指责钱谦益主试浙江时,对那个科场案件不仅负有领导责任,而且还收受了银子。上面说到的“牧翁与浙人水火”,这就是一个著名事件。

可怜屁股还没坐热的钱大才子,非但总理梦没做成,还又被摘了乌纱打发回老家。《清史稿》里一笔带过,文秉在《烈皇小识》中写得详细,而《明季北略》则把时间梳理得很清楚。温体仁真的不是善良之辈,后来事情都过去十年了,到了崇祯十年(1637)正月,已经当了政府总理的温体仁还想把在家赋闲的钱谦益置于死地,他指使一个叫张汉儒的常熟人,“讦谦益贪肆不法”。钱谦益锒铛入狱。幸亏高层有人力挺,才捡条命南归。

P15-19

序言

高墙里的“自由”盛宴

士林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叫做“士”的群体,疑似近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称“知识人’更为妥帖)。其主要特征是,利用自己受教育的能力和“四民之首”的地位,通过著书立说、交游结社、清议雅集等等传播形式,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尤其在转型期社会,士林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垄断而获得对社会事务的解释支配权,有学者称之为“文化权力”。

余英时先生在《士与中国文化》中,专题梳理了“士”的流变,试图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视角,呈现“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精神风貌”。但我一直以为,由于历史上士林分化相当严重,有时甚至你死我活,因而造成了阶层群体叙事的复杂性。不过,从价值观、实现路径、主流或非主流呈现形态等方面评估,仍可对士林精神做一个总体概括。

简而言之,“士志于道”可以作为观察士林价值观的基本线索;“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可以作为士林实现路径的标签;“求售”(货与帝王家,学而优则仕)可看作士林的主流呈现形态,而“狂”则是非主流,却在历史的长河里一次次上演精彩大戏。

通过叙述“士”的流变来梳理上述线索,无疑是一个讨巧的方法。

学界基本认同一个事实,中国历史上“士”作为阶层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之所以称为“四民之首”,是因为这个阶层属于“民”的范畴。

这是一个诸子百家英雄辈出的时代。当时的贵族阶层需要精通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即文韬武略。但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于是,有一个上承君卿、下接庶民的叫“士”的阶层,从最初只以“侠”为特征的游士,分化为“侠”(武)和“儒”(文)。文的专修礼、乐,武的专修射、御。当然,诸子百家中仍不乏文武兼备的角色,但专门传播“礼、乐”理念的孔子横空出世,并依靠后来的孟子发扬光大。

门客的兴起基本结束了游士时代。士林又出现重大分化,秦汉时,士林形成了今天所说的“士大夫集团”,史称“士族”。一般认为,因为“焚书坑儒”以及汉高祖拿着儒生帽子撒尿的粗鲁行为,’表明这次分化的时间当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尽管儒术从未形成宗教,但它仍然与本土的“道”和外来的“释”一起,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思想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士林的这次分化,形成了这个阶层不同的利益诉求,“仕”和“士”甚至出现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格局,并从此使“道统”与“治统”纠缠,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按照余英时先生的说法,所谓“士志于道”之“道”,是‘(人间的性格”,知识人“所面临的问题是政治社会秩序的重建”。。因此,不管是“仕”或“士”,这时的士林都想以“行道”的方式来掌握文化权力,进而影响政治社会秩序。因此仅就价值观而言,利益诉求不同,但目标基本一致。

为了建立理想中的“道统”,士林确立了“修齐治平”的实现路径,试图通过强调“修身”在全社会起到示范作用。譬如,“吾日三省吾身”,成为完善个人修养的理想境界。

但是,中国历史的周期性震荡以及君王‘人治”的制度设计,常常使“道统”与君王的“治统”发生冲突,尤其在社会转型或秩序混乱时还相当激烈。尽管知识人因代表“道”而受到尊重,但士林与君王的权势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当正常渠道的“文谏死,武战死”仍无济于事时,士林终于用非主流的表达方式集中呈现出来,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所谓“魏晋风度”是一次高潮。

……

林泉入梦意茫茫,旋起高楼似退藏。

鲁望五湖原有宅,渊明三径未全荒。

枕中巳悟功名幻,壶里谁知日月长。

回首帝京何处是?倚栏惟见暮山苍。

诗意很浅白,“鲁望”是唐朝苏州诗人陆龟蒙的字,拙政园原址是他的家园。文徵明诗的最后两句,可以作为明清士林心态的生动写照:面对高墙,貌似看透功名利禄,却又“回首帝京”,心存魏阙。虽粉墙拱卫,却漏窗透色;虽悠游林下,却出尘居尘;虽被“治统”抛弃,却依然心有不甘。所谓“拙政”“退思”,不过是“狂”的文字游戏罢了c如同“准风月谈”,谈的大抵就是政治。

当然,只要你不时时想着“翻墙”出去,时时想着用“不对称性”的构思来打破“对称性”,那么,高墙里依旧可以田园牧歌、歌舞升平;依旧可以低斟浅唱、耳鬓厮磨;依旧可以镜中日月、壶中天地……这是一场高墙里的“自由”盛宴啊!士林被高墙挡着,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更不可能改造世界,所以他们沉沦了、堕落了,在灯红酒绿中,他们终于随着大明朝一起,消失在浮世的晚风中,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

是为导读。

好了,下面请正式开始本书的阅读。

后记

写作这本小书,缘于几次朋友茶聚。

2010年7月,拙著《大户人家》出版。多位读完书的朋友说,可以把明清名士名姬的交往,看做另一种精神视角来深入解读下去。当时因为读书不多,这部分不过是演绎了一些故事,并借用今贤的研究成果,收录了一份很有趣的图表。

既然朋友们有读兴,我就开始梳理和阅读这方面的史料。这“另一种精神”属于非主流,正史几乎没有,而是湮没在大量“集部”里,即流传下来的个人文集诗集中。这类史料笔记常常被称为“野史”,需要和正史比对并且由多种笔记互证,才能确定它的价值。所谓“经史子集”四兄弟,前面三个都属高端,唯有“小四”充满漫散而自由的气息。我相信,许多历史的真相恰恰就躺在这浩瀚的“集部”中。复旦大学教授邹逸麟先生曾有一句幽默的话:“‘大师’是属‘野生’的。”“野史”也是“野生”的,能否读出“野大师”来,拭目以待。

业余归业余,也同样要有治史的态度和器局,不能当“小说”来编故事。

2012年12月,拙著《士风乍起》出版。我把这阶段的读书成果,冠名为“明清江南士林精神的一种解读”呈现给朋友们。明清社会史专家、苏州大学教授余同元先生在该书序言中,帮我梳理了“‘士’者何”“‘士风’者何”等基础问题,并建议可以“通过‘士’的演变与分化,既知人论世又知世论人,既宏观思考又微观分析,启迪中国传统社会近代转型的研究思路”。一位老专家在读完书中用随笔形式演绎的人物叙事后,特地打电话来建议,用纷繁的人物叙事来解读纷繁的精神世界,不失为一个阶段性的研究方法。

有朋友们的指点和鼓励,我逐渐确定了写作框架,继续皓首穷“集”,细细爬梳。工余,无数个青灯黄卷的夜晚,我在不断的“历史穿越”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这本小书作为另一本专题研究书稿的部分,在2013年已经大体完成。叙述的二十多位名士名姬,时间跨度从学界认定的明季转折年代万历直到易代,既有名传后世的“江左三大家”“复社四公子”“秦淮四大美人一‘秦淮八艳”,也有名噪一时的士林名宿;既有投笔从戎的仗剑书生,也有回归山林的遗民隐逸。

十年读书,我一直试图创意一种历史叙事的文本,让像我这样的业余历史爱好者愿意读、喜欢读、读得懂。而且这一文本,基本抛开正史围绕紫禁城里那点“糗事”展开的叙述逻辑,用社会史或文化史的视角去“还原”日常生活的场景,让历史的人和事个性鲜活地出现在视野里,而不是一份“员工登记表”。无奈愿望很丰满,下笔很骨感。虽然都是汉字,但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语感节奏有很大的距离。尤其是晚明这帮才子们,文字考究而铺张,名姬在他们笔下演变成明艳的辞藻,有时用白话文哕唆半天,不仅文化品位下跌,而且语感节奏也会变得毫无美感。尤其是网络时代,习惯用智能手机拍照上传的语言功底再也无法转达语文之美。所以,这本小书的引文篇幅不少,有点像我一直不以为然的“高头讲章”的做派了。但我仍想努力继续保持一贯的叙事语言风格。

特别要感谢苏州职业大学蔡斌先生,他认真阅读了书稿,用他的博学,不仅指出了不少让我汗颜的错误,还帮我开列书单,并对写作框架和布局提出了很好的改进意见。

感谢复旦校友、苏州档案馆研究馆员沈慧瑛女士为写作提供了不少史料;宜兴日报社社长程伟先生专门查找、复印了《亳里陈氏家乘》有关陈贞慧的资料。感谢许雪根、李嘉球、吴秋华、高琪诸同事阅读了部分书稿,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高琪还就文学叙述历史的文本风格提出了改进意见。感谢弓玺先生,把《激楚苍凉》编辑成适合网络阅读的文本,在微信公众号“文艺场”上发布。感谢袁雪小姐,帮助我在网上淘购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笔记书籍。

感谢古吴轩出版社出版这本小书。据说《大户人家》《士风乍起》销得都还不错。期待更多的朋友同样喜欢这本《浮世的晚风》并提出批评。

简雄

2014年冬于苏州小石湖简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浮世的晚风(还原明清江南士林生活图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简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4603741
开本 32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2014280439
中图分类号 K820.85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09
14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