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唐高宗: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
公元649年即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崩,武则天随嫔御之例出家,为尼感业寺”——李世民去世。武则天和众多大行皇帝没有生育的妃嫔,按惯例,被送进了皇家寺庙——长安感业寺,出家为尼。那一年,武则天二十六岁。
愁云惨雾,日月无光,那真是令人绝望的时日,几乎完全看不到前途与出路。武则天曾经写过一首诗——“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纷乱,恍惚,憔悴,以泪洗面,唯一能做的就是思念和很难指望得上的那份情意。
第二年五月,李世民忌日,已经继任为帝的李治前往感业寺行香,见到了一身出家人装束的武则天。史载:“武哭泣,上亦泣。”物是人非,阔别经年的一对恋人相对
公元651年即唐高宗永徽二年七月,武则天被接回皇宫,没有名分,只是一名普通宫女。这时,她已经二十八岁。
从历史记载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在政治舞台上,武则天早期最重要的几步,都是在她第二任皇帝丈夫李治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搀扶下迈出的。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到在整个中国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在成就武则天今古奇观的事业上,她的第二任丈夫唐高宗李治既是必要条件,又是充分条件。如果没有了这位皇帝的爱情,武则天可能根本就成不了武则天。她可能会与众多先皇帝嫔妃一样,伴随着青灯黄卷,在木鱼声声晨钟暮鼓中,默默地老死在帝国首都那座皇家寺庙——感业寺里。
究竟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机缘际会下,众多庶母中的一个——武才人,走进了作为儿子之一的李治的内心深处?在现有史料中,这是一个很难考证很难作出肯定回答的问题。想要中国皇家遮盖丑闻时不动用国家机器来撒谎,经常比让狗不吃屎还难,这是部分原因;还有部分原因则与安史之乱后大量文史资料毁于水火有关。
有国内外史家譬如日本中国史作家陈舜臣便认为,事情是从小毛头李治暗恋武则天开始的。持这种看法的人们认为,大内森严,寻常男子很难深入其中,却也是皇室家族日常生活的场所,特别是那些未成年的皇家少年,与后宫女子照面的机会应是不少,小小少年李治可能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不知不觉地梦幻般地迷恋上了比自己年长将近五岁的武才人。前面我们曾经谈到过汉王李元昌爱慕皇帝身边宫人的故事,作为皇帝成年的弟弟,他见到后宫女子的机会,应该远远少于少年时期的李治。
应该说,这是一种对人性极具洞察力的判断。想想看,但凡生理心理正常的男性,青少年时代有几个人心中没有对几个美好女性迷恋不已倾慕不已?那是一种十分单纯,并没有什么明确目的和占有欲的爱慕,爱慕的对象时常会是那种美丽的、不同寻常的年长女性。那是许多男孩子心中深深隐藏着的、羞于启齿的、最为美好的秘密。
武则天十四岁进宫时,李治九岁已经被封为晋王。这种倾慕,可能从那时就已经开始了。
那时候,李治是个好孩子。
史书上说他“幼而岐嶷端审,宽仁孝友”(《旧唐书》卷四,本纪四,高宗上),意思是说:这孩子从小就很聪慧,端庄稳重,宽厚仁慈,孝悌友爱。当时,他在学习《孝经》。李世民问他:“这本书里,最重要的话是什么?”李治回答:“孝。最开始孝顺双亲,然后侍奉君主,最后立身建业。君子侍奉君主时,进,要想着竭尽忠诚;退,要考虑弥补过失,这样才能成就君主的美德,匡救君主的恶行。”李世民极为高兴,说:“真不错,可以成为一个好臣子了。”
母亲长孙皇后去世时,李治刚满八岁。现代儿童心理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幼年失去母亲,对任何孩子都将产生重大影响,直至作用于这个孩子的一生。那些男孩子可能会把对母亲的依恋,转移到那些较为年长并能够吸引他们的女性身上。随着岁月的推移,我们将会看到,李治和比他年长近五岁的武则天的关系中,很难排除这种因素的影响。
……
P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