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舌尖上的中国(古镇篇)
内容
编辑推荐

古镇风光、本真美食、人文情怀于一体,这不只是一场舌尖的盛宴,更是一场视觉和思想的盛宴。

从江南水乡到北方古城,从贵州大山里的屯堡原住民到西藏高原的藏族人家……《舌尖上的中国(古镇篇)》的作者梦芝从这些古村镇的美食延伸到当地居民的本土饮食文化,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中触碰古镇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

想要吃到最本真最原味的美食,还是要去往乡村,去往古镇。梦芝在《舌尖上的中国(古镇篇)》一书中,带你去探寻那些最原味的美食。

内容推荐

梦芝编著的《舌尖上的中国(古镇篇)》以游记的形式,将一个旅行者在各个古镇品尝到的美食记录下来。作者穿越四十多个古镇,从江南水乡到北方古城,从贵州大山里的屯堡原住民到西藏高原的藏族人家……从这些美食延伸到当地居民的本土饮食文化,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中触碰古镇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古镇篇)》采用大量的风景和美食照片,集古镇风光、本真美食、人文情怀于一体,这不只是一场舌尖的盛宴,更是一场视觉和思想的盛宴。

目录

第一章 苏中自有甜如芋

 1.木渎古镇:回不去的鲃肺汤

 2.甪直古镇:甫里蹄,隐士的第二重境界

 3.千灯古镇:千灯羊肉和乡愁论

 4.惠山古镇:有一种等待叫糖芋头

第二章 浙里鸡争艳,面斗奇

 5.西塘古镇:翻翻曲院荷,朵朵粉蒸肉

 6.龙门古镇:神仙鸡,来自孝道的呼唤

 7.南浔古镇:旧时皇家水引饼,今日寻常双交面

第三章 吃在皖内,瞧着锅里

 8.绩溪古镇:香椿馃,早早发;芝麻馃,步步高

 9.上庄古镇:饮食传播学的先驱者

第四章 “闽”里有虫,更有老鼠干

 10.长汀古城:开轩面汀江,把酒话皱纱

 11.石壁古镇:一鼠顶三鸡

 12.和平古镇:发酵吧,豆浆君

 13.芷溪古村:米酒,古村之魂

第五章 赣人喜粿,鲁人泣瓷

 14.铅山古镇:石磨带走的是时光,灯盏留下的是鲜香

 15.颜神(博山)古镇:陶器与酥锅的完美结合

 16.南阳古镇:国宴上的鱼代表

第六章 众家之长集粤地,独领风骚数千年

 17.沙湾古镇:当完美牛奶撞上呕家圣药

 18.安铺古镇:“暗铺”吉祥,炊籺飘香

第七章 苍苍森八桂,兹地鱼肉香

 19.大圩古镇:毛虫,中华石龙子,火红蛋皮让人迷

 20.布泉古村:布泉鱼的无氧呼吸和失传的“鲊”

 21.扬美古镇:饮食界的混搭风

第八章 黔之驴技穷,黔之食无尽

 22.天龙屯堡:驿站茶儿香,去病瘴;卷舌音儿土,暖心房

 23.巴茅古寨:祭台上的至珍极品

 24.镇远古镇:饮食界的世界大同

 25.青岩古镇:丝娃娃和它的灵魂

第九章 滇之南,藏之西,餐桌上的圣地

 26.丽江古城:餐桌上的雪域霸主

 27.格萨古村:摩梭阿妈家有头琵琶猪

 28.鲁朗古镇:锅族的青藏高原,鸡界的珠穆朗玛

第十章 蜀路难,蜀菜璨,百菜百味让人叹

 29.大佛古镇:油厨子和他的九斗碗

 30.李庄古镇:天然去雕饰,返璞见僰候

 31.柳江古镇:假酸浆冰花,真美味冰粉

 32.怀远古镇:叶儿粑和蝴蝶效应

 33.洛带古镇:痛并快乐着的辣椒素快感

第十一章 湘山湘水蕴育奇异食材

 34.芙蓉古镇:西方圣人花,东方蒿草粑

 35.矮寨古镇:你很丑,但你很香浓

 36.凤凰古城:绿葱红肉蒜苗黄,白米青蒿社饭香

第十二章 冀望粗粮的风韵

 37.胜芳古镇:众里寻你千百度,你在街边小摊上

 38.暖泉古镇:东方神草,暖泉的小家碧玉

第十三章 巴渝雾掩不住糍粑脆,三晋风吹不散面饼香

 39.中山古镇:原始的,才是最妙的

 40.平遥古城:“三熟”和“三义”

后记 温暖和感动

试读章节

“你以为美味的蹄膀只有‘万三蹄’(周庄特产)吗?我告诉你,用直‘甫里蹄’也很不错的,那种酥酥糯糯的滋味是你在别的蹄膀中绝对尝不到的。”

在去用直的长途汽车上,我遇到了老叶,他是用直人,对古镇的美食深有研究。

“只要提到江南六大古镇(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南浔)的美食,便无法绕开蹄髈。有一句打油诗说:‘用直甫里蹄、周庄万三蹄、同里状元蹄,彘(zhi)肩味千般。妙不可言之。’哦,对了,你们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彘肩’这个词。”

老叶摊开左手,伸出右手食指在手心上写出“彘肩”两个字,然后解释说,“这个词最早出自于《史记·项羽本纪》,后人很少用它。是猪肘子的意思,猪肘子即蹄膀。”

我打量着这个其貌不扬的老人,能够解释“彘肩”这个词的意思并不足为奇,但他能说出这个词的出处,可见不是一般的乡下人。

老叶无视我探究的目光,继续侃侃而谈:“凡是来过江南的人都知道,江南巨富沈万三‘家有筵席,必有酥蹄’。此般几十年如一日地喜欢着一种食材,饮食史上实属罕见。沈万三执着于蹄膀,于是美食园里开出了‘万三蹄’这朵瑰丽的奇葩,他因此成为美食界的传奇。但鲜少有人知道,在历史上,他只算得上第二位无蹄不欢之人。早在他之前的唐代,居住在用直镇的著名文学家陆龟蒙就已经有‘无蹄髈,不成席’的家规,而陆家家宴上的蹄髈,便是位居打油诗首位的甫里蹄。”

“我和你说,甪直美食多着呢,除了甫里蹄、甫里鸭、响爆鳝糊等肉类美食,还有麦芽糖、青团、萝卜干等素色小吃。对了,我这里还有一袋萝卜干,本来是留着赶车时的下饭菜,现在给你尝尝。”

老叶说着,从包里掏出一袋萝卜干,从透明的包装袋可以看到里面的萝卜干色体透明,圆嘟嘟的像—个个小球。老叶撕开包装袋口后递了过来,一起递过来的还有一根牙签。

我挑起一个“小球”放进嘴里细细咀嚼,一股清酥香醇、甜中带咸的味道在唇舌间流动开来,让人齿颊生香,余味无穷。

“这就是有名的甪直萝卜干,又名鸭头颈酱卜。别看它只是一道小菜,但选料可严格着呢,专门挑选常熟支塘、珍门、梅里等地出产的新鲜萝卜,而且要求这些萝卜光滑匀直。除此之外,制作程序也很繁琐复杂,清洗、上盐、加压,然后再次清洗、消毒,用甜酱密封。5个月后,还要第三次清洗、暴晒、伏缸。

“虽然做起来很麻烦,但味道却是极好的。如果在吃完甫里蹄后,再来一块萝卜干嚼,既解腻,又爽口,二者搭配着吃,相得益彰。”老叶对吃研究得如此透彻,而且知识那么渊博,这让我对他的身份大感好奇。但当我想要打听时,他却笑着回答:“无论当初多么风光,都已经是过去的事情啦,我现在就是一个爱吃蹄髈的糟老头。”

老叶不但对吃颇有研究,而且为人极其热心。得知我初来乍到,他很遗憾地说自己有事在身,不然可以带我游古镇的。不过即使他很忙,到古镇后也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把我领到位于甪直镇晓市路21号的古镇景区。确定我找到导游并买好了景区联票,他这才转身离开。

甪直古镇依水而建,布局为前街后河,从古至今用直人都枕河而眠。

这是一座有着2D00多年历史的古镇,也是文人叶圣陶老先生的家乡。镇上除了叶圣陶纪念馆和天下人皆知的万盛米行外,还有蕴含历史文化的保圣寺,以及堪称江南私家建筑之精品的萧宅。萧宅现在已变成民宅,曾经的辉煌早已不在,唯有马头墙依然保存完好。

近年来,古镇又兴建了规模宏大的江南文化园,园中有用直历史文物馆和富有水乡文化的妇女服饰博物馆等景观。

古镇最早名为甫里古镇,因为唐代诗人陆龟蒙见此处适合人居住,于是隐居于此,而陆龟蒙的字号为“甫里”,所以古镇便以他的字号为名。后来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走向酷如“甪”字,又相传有神兽“用端”落住于此,故清代改称用直。很多人乍一看都会把“甪”看成是“角”,这个字比较生僻,其实它并不念“jiao”,而是念“lu”。

与甫里古镇同义,甫里蹄也是因为陆龟蒙而得名。

陆龟蒙是唐朝时期一个著名的隐逸诗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后又才气名扬天下,因此有大批朋友。他隐居到古镇后,那些朋友便经常来他家做客。陆龟蒙喜欢吃蹄髓,俗话说有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所以陆龟蒙的家宴上必定会有蹄膀这道菜,久而久之,这道蹄髓便被命名为甫里蹄,也叫“龟蒙蹄”。

在街两边的饭店或茶室里,随处都可见到颜色鲜艳的蹄髓,这就是甫里蹄了。

我进了街边的一家餐厅,点了几个菜,其中自然少不了甫里蹄的。得知我专门为蹄膀而来,老板亲自端上了这道菜。

蹄髈被盛放在一个雪白的大瓷碗里,蹄髈显然是先用酱油腌渍过,然后又用红糖上色,所以呈现出迷人的红色,而白瓷又将蹄髈衬托得更加色泽艳丽。蹄髈不但色泽好,而且还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做好一只蹄膀,选料最关键。猪蹄髈中的前蹄骨头细小,肉质也好,是上品蹄膀。看,这只蹄髈选取的就是猪前蹄,肥瘦适中,并且用上红糖和黄酒,吃到嘴里糯而不腻。不信你尝尝。”老板还说,甫里蹄不但选料精细,配料独特,而且火候也很关键。

我夹上一块蹄髈放到嘴里细嚼,既有苏菜的鲜美和甜糯,又有北方菜的醇厚,这两种口感掺和在一起,很是奇妙。由于事先被腌过,所以不但不油腻,而且还有一种酥酥糯糯的感觉。

在以前,甫里蹄是陆龟蒙家的特色菜肴,只有那些身份显贵的人才能品尝。而今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提高,蹄膀早已成为了老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而且由于甫里蹄是用整只猪肘做成,在老百姓们看来,有“团圆吉祥如意”的寓意,因此每当家里来了宾客,或是婚庆喜事,甫里蹄便成了必不可少的压轴菜。

恰如老叶说的那样,镇上除了甫里蹄,还有许多美食,萝卜干、甫里鸭、南瓜糕、袜底酥等。我喜欢南瓜糕,色泽金黄、口感香甜,很是可口美昧。

从角直回来以后,除了想起甫里蹄的美味,我还常常想起那个老叶。这个人就像是一个隐士,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隐士分三种: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他居于古镇,无视嘈杂纷扰,只求内心的宁静,当属隐士的第二重境界。

而甫里蹄又何尝不与他一样。虽然与万三蹄同样美味,但却不如万三蹄那么招摇,它无视繁闹嘈杂,只是安静地在古镇的街头巷尾散发着自己的香气。只凭这一点,它就已经达到了隐士的第二重境界。15-20

序言

告诉载你平时吃什么,我就能说出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布里亚·萨瓦兰

无论我们有多么赞美城市大酒店里那些精美绝伦的美食,但我们都知道,这些美食的前世,都是古镇乡土美食,是名目繁多的调味配料和精细繁琐的制作工艺,才让它们变得雍容高贵起来。所以想要吃到最本真最原昧的美食,还是要去往乡村,去往古镇。

行走在古镇,总有一些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也总有一些美味让我们舌尖迷恋。那些本土的食材,经过当地人祖辈的手艺加工制作,成为一道道独特的美味佳肴。这些食材或许你的家乡也有,或许菜名也一样,但味道却绝不相同,这是因为每一道美食都被赋予了当地的饮食文化特色,背后蕴藏着当地丰富的风土人情,离开某一道菜的原产地,是不可能吃出同样的味道的。南橘北枳,就是这个道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的食材不同,所制作的美食也不一样。饮食文化的差异,同时也折射出不同的风土习俗和不同的人情世故。所以《厨房里的哲学家》作者布里亚’萨瓦兰才会如是说:“告诉我你平时吃什么,我就能说出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当我们走过众多古镇,品尝过不同的美食,我们也能和萨瓦兰一样:凭饮食而识人性。

生而为人,饮食不只是简单的维持身体需要的一种物质,它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虽然美食的口感或许不同,但承载的情感是一样的。当这些美食的味道在舌尖上跳跃翻滚时,我们总是很轻易地感受到一些直达灵魂深处的东西:姜撞奶的味道好像生活的甘香徼辣、酥锅恰似人生的丰富多彩、冰粉仿佛初恋般五彩斑斓、糖芋头一如妈妈的怀抱软绵温馨……

后记

从最初敲定这本书,到现在完稿,历时两个月的时间。中间经历了修稿、征集照片等大量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有太多真诚、善良和热情让我温暖和感动。这些温暖和感动时时激荡着我的心田。在书稿完成的最后,我希望把这些温暖和感动拿出来和你们一起分享。

亲爱的读者,细心如你们,一定已经发现,每一篇文章里的照片,都有一个拍摄者或提供人。是他(她)们,用自己的镜头和热忱,帮我打造了这场视觉盛宴。

在此之前,我并不看重摄影。我曾经固执地以为,去旅游,带上眼睛和心就足够了。如果景色真的能够打动人,那么它会通过眼睛永远留存在心中,而不是借助镜头保存在相机里。所以我甚至都不拍照片。

但当这本书需要照片配图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有多么片面和武断。因为照片能够把美景保存,并分享给他人。有时候,文字能够直抵人心,却无法给读者一场视觉上的盛宴。为此,我踏上了征集照片的漫漫旅途。

因为明确说明是免费永久使用照片,所以我一直在担心,但很快就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们的热情回应。

有一部分古镇照片是景区管委会或当地政府、旅游局提供的,要谢谢这些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配合。尤其要谢谢木渎景区宣传科的丁志强先生以及小马、角直旅游公司的曹广暖先生、绩溪旅游局的邵玮雯美女、上庄镇人民政府的汪业荣副镇长、南阳古镇旅游公司的刘迎水先生、沙湾古镇旅游开发公司的黎小姐、镇远宣传部的徐世钊部长和彭礼周先生、怀远镇政府的王基明先生,三都旅游局的工作人员、芙蓉古镇的工作人员王静,以及刘瑞雪、刘忻、王春凤、李玲玲、王玉婵,谢谢您们。

还有一部分古镇的照片就没有这么容易征集到。但现在回头看,恰是这份困难,让我获得更多的感动。

刘克升大哥,是您促成了我这本书的签约,而且在听说我需要一个古镇的照片时,您便帮我联络当地的很多摄影师,谢谢您。

方八另(巴陵),危阜军(笑天),解开(小谢同学),当得知这次我需要很多照片时,你们三个二话没说便发给我许多照片。有你们这样的朋友,真好!

千灯古镇的蔡雄老师,您将自己的获奖照片给我,还特意去帮我拍美食照,才会有千灯古镇的迷人景色和奥灶面的美味。

无锡的高劲松大哥,为了一碗糖芋头的完美,您连续三四次去购买糖芋头,正是您的热心和不厌其烦,才有了青花糖芋的素净和典雅。

西塘的陈康、龙门的蔡琳琳、南浔的陈风平、洛带的刘斌、矮寨的梁贵刚、暖泉的刘海志、中山的周吉林,作为景区工作人员,您们完全可以直接给我古镇的景区宣传照片。但为了帮我明确照片的版权问题,您们几位放弃景区已有照片,选择亲自去帮我拍照,谢谢您们的热心肠。

刘华和刘艳晖,只是通过朋友,你们两位美女便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照片提供给我,谢谢你们两位的这份信任。当然一起要谢的还有元勋和童超,没有你们,我是联系不上这两位美女的。

张清炳先生,当宁化群里所有人都在指责我为什么写石壁镇而不写宁化城时,是您默默地把石壁镇照片发送到我的邮箱。而且在我没有查看完全部照片就轻率地说照片尺寸太小时,您不急不恼,耐心地等我自己去发现。

郭修根同学,这几年来,你一直给予我帮助,这次更是如此。还有你的朋友许燕军,为了帮我拍照片,被大暴雨浇了个浑身湿透。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用上,但还是要替我谢谢他。

杨天鑫、杨天吉,你们兄弟两个为了家乡芷溪所付出的那些努力,远远比给我几张照片更让我感动。每个人都有一份对于故乡的情结,而你们,却把这份情结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一种行动。如果说米酒是芷溪的魂,那么,你们便是芷溪的希望。

同样赋予家乡希望之光的还有你们,隆堂军、陆小红、李朝阳以及布泉同乡会的每一个人。布泉,在这本书中是自然景色最美的一个地方,从照片中就可以看出来。而布泉同乡会,让我感受到众人凝聚一心所产生出来的无穷力量和热能。我想,有了同乡会,布泉总会有光彩夺目的那一天。

提到布泉,就必须要感谢您,醉猫叔叔。虽然我一开始就知道您是农行的黄高寨总经理,但我更愿意喊您猫叔。每次联系您时,您都在出差。所以我笑称您是奔波在出差路上的猫叔。但忙碌如您,却依然在百忙之中连夜帮我修正文章。是您帮我将一个毫无瑕疵的布泉呈献给读者。

费岸,咱们第一次聊天时,我就知道你在杭州。过了些天,你告诉我,你拍到了灯盏粿的照片。那一刻,我除了满心欢喜,更多的是满怀感动。因为我知道,杭州到铅山,不是城里到城外的距离,中间还隔着近半天的车程呢。  翁伟大哥,在说谢谢之前,我要先对您说对不起。因为明知道您忙得分不开身,我却依然不停地追着您,要您帮我拍照。其实,我内心是很不安的。而且当我得知您是山东省著名的摄影家时,这种不安就更加强烈。我说:“我这是免费征集……”您说:“我知道,但我愿意帮你。”一句话消散了我所有的不安,也让我感受到来自陌生朋友的真诚和温暖。

安铺的帅哥钟文和热心的小兮美女,你们对家乡的那份爱不是我三言两语就能表达清楚的,但我一直被你们这份对家乡的呵护和爱所深深感动着。

杜倩芬,你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早已不是一句谢谢就能够表达的。为了帮我拍出完美的照片,你在扬美和南宁的路上来来回回走了好几遭,还细心地帮我把有些美食的做法也写出来。因为扬美上网不便,你还特意跑去网吧传照片给我。虽然我和你开玩笑说“大恩不言谢”,但你为我的付出,这些我都记在心里。

程海鹏大哥,谢谢您的照片,您说这组照片就是特意为我这本书拍摄的,我也觉得是这样。

田艳琼(小田)。在这些朋友中,你是最让我心疼的一个。一个人在高原生活,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好好爱自己。

格萨的喇次尔阿叔,您自己并不会拍照,更不会上网,但您依然答应了我的不情之请。为此您特意请谭红春拍照,而且还特意打电话过来让我注意查收。您让我感受到摩梭人的真诚和热心,我想,等到有闲暇时光,我一定要去您家树屋住上一年半载。

有困难,找警察。这句话用到咱们这里刚刚好,是不是,红春?嘿,因为你就是一名警察啊。你说现在的报道让人们对警察有很多误会。但你发现没有,真有天灾人祸的时候,人们总是最感激冲在第一线的警察同志啊。

赵丽萍(笨痴痴)美女,当我提出请你帮我拍照片时,你毫不迟疑地答应下来。为了帮我拍照片,你甚至特意赶回李庄。这份毫不迟疑的信任,对我来说是多么宝贵啊。

刘宏图老师,如果不是您的帮助,我不可能认识痴痴。而且为了帮我核对书稿的信息,您不但亲自去帮我问当地资深的老者,还帮我寻找古镇资料。

成都美女刘耘,为了帮我翻找原始照片,你甚至熬夜到凌晨一点,为了让我得到更多的美食照片,你还热心地帮我联系上何斌大哥,并叮嘱我“何大哥为人热心,是个极好的人。”你知道吗?你的叮嘱让我感受到犹如家人般的关切,很感动,更多的是心的温暖和柔软。

何斌大哥,要谢谢您把我的事情告诉当地的宣传部长,才能那么迅速地从洪雅商务局拿到照片。而且您还帮我把版权的问题都办妥当,虽然最终没有用上这些照片,但依然要谢谢您替我想得如此周全。我和您及刘耘都说过,咱们是老乡,但在您们两个那里,我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来自家人般的关怀和照顾。

邓晓宙大哥,为了帮我拍栲栳栳的照片,您特意与店家约定时间,并把所有的制作步骤都拍了下来。您这份真诚、热心和细心,一直在温暖着我。

李峰阳,最后才提到你,是因为你为我这本书付出太多。从一开始把你的照片拿出来送我,给我提建议,到后来替我打抱不平,这每一件事情我都记在心里。

我曾经说过:书是作者的孩子,照片是拍摄者的孩子,谢谢您们信任地把“自己的孩子”交到我的手中,才会诞生这本图文并茂的图书。

在这里,我必须提到我的责任编辑翟燕。翟编,你一路见证了这本书的成长。而且你细心地编校,帮我纠正了许多错误。为了编辑稿子,你总是忙到很晚才下班,回到家还要加班编校。为此母亲还数落你,白天见不到孩子,晚上也没有时间陪孩子。也就是从这时起,我明白了每一本书的背后,责任编辑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翟编,谢谢你!

我还要谢谢吴联群大哥。从书稿签约到征集完照片,您见证了这本书的孕育和诞生,一路走来,是您给了我许多鼓励和督促。您的鼓励让我感到很温暖。温暖,总是能让生命进发出难以想象的力量。在这股力量面前,说什么感谢的话都会显得浅薄肤浅。什么都不说,只是想要告诉您,您所给予的温暖,将会伴我走完余生。

最后,我要谢谢读者朋友们。美食需要有人品尝,美图需要有人观赏。无论这场盛宴多么丰厚,无人欣赏便不如一碟小菜。谢谢你们选择了这本书。我愿这场美食文化盛宴能够不负你们。

书评(媒体评论)

思念是永远的痛,乡愁是美味的餐。作为一位走出国门近二十年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是与远离的时空成正比的。离开得越远、离别得越久,那份期盼就变得越发浓厚。在阅读梦芝的新著《舌尖上的中国·古镇篇》时,那份浓浓的乡愁被冲淡,思乡的情感得以慰藉。作者通过对古镇美食的描述,从日常的饮食入笔,通过文化的视角,呈现出无穷的餐桌艺术魅力。通过作者的神来之笔,巧夺天工的细腻描述,给人以精神物质双向的美妙享受。

——美蹦华裔经济学者吴联群

无论是饮食,还是诵读,舌尖最敏感。无论是游赏揽胜,还是人文探究,古镇最有底蕴。梦芝新著《舌尖上的中国·古镇篇》,慧心巧思地把两种本来就相得益彰,既有感官刺激又有精神含义且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经典符号,妙笔生花地组合成有关美食游赏、有关人文地理的阅读盛宴。令人馋涎神往。

——全国教科“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教材编委纪广洋

脚步与胜地的约会,舌尖与美食的相逢,多年以后,会弥漫成生命中的一种眷恋,就像乡愁在母亲曾经做过的美食中氤氲。美食不仅是一种口腹间的享受,更是一种载体,承载着我们深沉的情感,承载着文化的厚重,更承载着历史的延续。而专栏作家梦芝的《舌尖上的中国·古镇篇》,则将这几种情感和元素,用深情而细腻的笔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仅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更给人以心灵上的归属感。在美食类书籍泛滥的今天,梦芝的这本新书却让我有了找到故乡的感觉,神游其中,回味无穷。

——专栏作家、《读者》签约作家,畅销书作家包利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舌尖上的中国(古镇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梦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998241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2014146534
中图分类号 TS971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