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中华学人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近代史上的中、西、新、旧,各自都有其独立的意义,不过相互依存的一面似更显著。中西和新旧之间的关系,尤更密切而纠结。在某种程度上,正因中国在对外竞争中的屡屡失利,“中西”的认同已带有太多的感情色彩,承载着强烈的价值判断,才逐渐被更超越的“新旧”所取代。从清末到民初,一方面新旧中西之间的紧张在持续,同时也有一些读书人试图淡化或超越其间的认同色彩。罗志田著的《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中华学人丛书》从当时人的认知入手,结合丰富的历史文献,展现出这一过渡时代多元竞争的思想史风貌,极具史学价值。

内容推荐

近代中国社会波澜壮阔,新旧之间持续缠绕互竞。举凡思想演化、人事代谢、社会变迁及其互动关系,都呈现出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错综局面。西潮冲击之下的中国读书人,由于对文化竞争的认识不足,渐渐失去了自身的文化立足点,导致对于往事与近事,皆不免生出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困惑。不少历史逻辑,余音至今不绝。罗志田著的《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中华学人丛书》的基本取向,就是返其旧心,给各方以平等的发言权,通过具体的人怎样做具体的事,来展现近代中国的新旧之争。

目录

失去重心的近代中国:清末民初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

 一、思想权势转移:从西学不能为用到中学不能为体

 二、社会权势转移:从士到知识人

 三、社会权势再转移:知识人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青年的兴起

近代湖南区域文化与戊戌新旧之争

 一、从边缘走向中央的湘学

 二、后湘军时代湖南的守旧与趋新

 三、近代湖南排外的实际与迷思

 四、余论:官绅的互动与竞争

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王先谦、叶德辉与戊戌前后湖南新旧之争

 一、引言

 二、旧中有新:王先谦、叶德辉对国情的认知

 三、由新转旧:旧派人物反戈一击的关注所在

 四、余波

他永远是他自己——陈独秀的人生和心路

 一、发出时代的声音

 二、从国家到个人的觉悟

 三、从文学到伦理的文化革命

 四、从康、梁到胡、陈的时代转折

 五、走向行动的政治革命

 六、一生定位

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反响

 一、引言:《新青年》的沟通作用

 二、“我们”与“他们”的困扰

 三、新文学作品的实际读者

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

陈独秀与“五四”后《新青年》的转向

 一、“五四”前后的《新青年》

 二、北大的学科调整与京城的新旧之争

 三、在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陈独秀

 四、《新青年》的转向

 五、《新青年》编辑部改组风波

 六、余论:“五四”比我们认知的更丰富

课业与救国:从老师辈的即时观察认识“五四”的丰富性

 一、引言

 二、蒋梦麟对“五四”的即时观察

 三、老师辈一年后的反思

 四、救国和读书怎样两全? 

 五、社会模范的自制能力

 六、余论:进一步认识“五四”的丰富性

从科学与人生观之争看后“五四”时期对“五四”基本理念的反思

 一、论战双方的动机

 二、进化论与作为“五四”基本理念的“科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中华学人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志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3174935
开本 16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2014102302
中图分类号 B25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