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穿越历史(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穿越历史(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为叶永烈“晚风徐徐”系列作品之一,主要是叶永烈长期以来对人物的一些专访和侧写。本书中采访人物为各领域专家或精英,如科学家、数学家、教授、医生、艺术家、演艺明星、体育明星、节目主持人、媒体人(出版人),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同的性格,叶永烈用独特的视觉,敏锐的触觉,将他们鲜明而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晚风徐徐”系列另一部作品为《走过人生:叶永烈谈生命的精彩》。

内容推荐

《穿越历史(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为叶永烈“晚风徐来”系列作品之一,主要是叶永烈对人物的一些专访和侧写。《穿越历史(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选入叶永烈为各家晚报所写的文章。

目录

“世纪老人”冰心

 头上一片蓝天

 访 “ 世纪老人” 冰心

 冰心和梁实秋的友谊

 梁实秋的幽默

 生前著作无虚日

 钱钟书论 “ 鸡” 和 “ 蛋”

 陈伯吹三摇头

 端木蕻良和 曹雪芹

 白桦速写

 柯灵 “ 宝刀不老”

 峻青用 “ 心” 写散文

 海迪 坚毅的才女

 胡万春戴上了 “ 老板戒”

 “ 汪国真热” 探究

死了两次的胡愈之

 宗福先的 “ 印刷体”

 死了两次的胡愈之

 下 “ 笨功夫” 的中共党史专家

 访 求是 总编辑邢贲思

 罗达成半路抢走 思乡曲

 话说墓志铭

“三毛爷爷”张乐平

 电影 “ 百花奖” 花絮

 谢晋速写

 张瑞芳巧答智力题

 贺绿汀的希望

 马思聪寄来了照片

 傅聪的无标题谈话

 “ 三毛爷爷” 张乐平

 巧遇方成

 华三川的马虎和细致

 她为毛泽东摄影

 指挥家姚笛

杨虎城的红颜知己

 一顶红星帽

 “ 珠珊” 的来历

 杨虎城的红颜知己

 孙铭九临潼扣蒋亲历记

 “ 末代公主” 难忘的往事

 女红军李小侠

 怀念方毅

 林默涵访问记

 “ 主炮手” 的离去

 心碑

钱学森梦圆飞天

 钱学森梦圆飞天

 华罗庚的 “ 架子”

 苏步青的笑与不笑

 傅鹰上课的时候

 痛惜陈中伟的猝然离去

 钱伟长写歌词

 再访彭加木好友夏训诚

与鲁豫面对面

 与鲁豫面对面

 走进 实话实说

 崔永元说新事

 与鲁豫面对面

 遭遇曹可凡

 在 “ 光头明星” 凌峰家做客

 “ 小品王” 陈佩斯不应退出春晚

黄健翔的“天天运动会”

 李宁印象

 “ 冷面杀手” 笑了

 我写 “ 冷面杀手”

 黄健翔的 “ 天天运动会”

 “ 坐家” 庄则栋

在施明德中做客

 巧遇 “ 台湾之女” 林丽韫

 台湾的 “ 老照片专家”

 在施明德家中做客

 台北幸会蒋孝严

 “ 便当大王” 马英九

 韩素音的家庭生活

 德国汉学家马丁教授

 敬业的德国记者埃林

试读章节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那位南唐李后主,在流传甚广的《虞美人》一词中,曾发出这样的感慨。然而,如今我却成了一个专门追溯往事的人——因为写作人物长篇文学传记,所记述的全是往事。最近,我着手策划写《梁实秋传》。他的漫长的84个春秋的人生旅程,时沉时浮,争议颇多。

追溯如烟似梦的往事,把它清晰地“显影”、“定影”,写入长篇传记之中并非易事。好在我得到了梁实秋夫人韩菁清女士的鼎力相助,她从海峡彼岸一次次给我带来了珍贵的资料,使我对梁实秋的往事有了第一手的了解。1991年3月底,她给我带来的资料之中,有一宣纸册页多处有蠹虫蛀食的洞孔,表明这册页上了“年纪”。

我细细翻阅这历经沧桑的册页。卷首是梁实秋的老同学吴景超用毛笔题写的“千字文”,追溯他和梁实秋结交的往事.文末写明“民国29年1月”,亦即1940年1月。原来,梁实秋的生日为腊八(阴历十二月初八),在1940年为1月5日,这个册页是朋友们为庆贺梁实秋诞辰而为文、题诗、作画。吴景超是著名社会学家、教授,妻子为龚业雅。我写《梁实秋传》,要追溯《雅舍小品》那“雅舍”的由来。《雅舍小品》是梁实秋毕生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散文名著,由龚业雅作序。《雅舍小品》首篇便是《雅舍》——那是抗战期间梁实秋和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在重庆北碚合买的一栋房子,梁实秋提议“不妨利用业雅的名字之为‘雅舍’”。因此,考证“雅舍”的由来,不能不涉及梁实秋和吴景超、龚业雅的交往。吴景超在册页上题写的千字文,恰恰把这一段往事清清楚楚地凝固在宣纸上:他跟梁实秋“同学清华者七年”,他“在实秋处晤业雅,其后吾两人之婚姻,实秋实促成之”……虽然如今梁实秋、吴景超、龚业雅三人均已作古,这段51年前作为“秀才人情”写下来的文字,却道出三人之间的“交往史”!

我逐页欣赏着那些已经泛黄的字画,忽地见到冰心的题词,文末写着“庚辰腊八书于雅舍为实秋寿”。冰心这么写道:“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据梁实秋生前回忆,当冰心写到这里,为梁实秋庆寿的朋友们(内中大都是男人)便起哄了:“实秋最像一朵花,那我们都不够朋友了?”冰心安然、坦然、泰然、徐徐而答:“少安毋躁,我还没有写完呢!”于是,她继续提笔,写道:“虽然是一朵鸡冠花,培植尚未成功,实秋仍须努力!”冰心掷笔,众抚掌大笑……

在这笑声逝去半个世纪之后,我读冰心题词,却有一点不解——她为什么说梁实秋是“一朵鸡冠花”呢。

我问韩菁清女士。她说在粱实秋生前,未曾听他说起鸡冠花的含义。于是,我赶紧把冰心的题词复印,函寄北京,向这位“世纪同龄人”请教。

几天之后,我便得到冰心老人的亲笔复函:“谢谢您寄来的复印件。为什么他是鸡冠花?因为那时旁边还有好几位朋友,大家哄笑说‘实秋是一朵花那我们是什么?’因此我加上一句‘鸡冠花’,因为它是花中最不显眼的。”“读了印件,觉得往事并不如烟。”

九旬老人的记忆如此清晰,她所回忆的情景与梁实秋生前的回忆完全一致——虽然隔着一道海峡,虽然往事已过去几十个年头。

哦,“往事并不如烟!”正因为这样,1972年当梁实秋听见传言说冰心在“文革”中谢世,赶紧命笔写下《忆冰心》,把他所记忆的冰心往事清楚地向读者娓娓道来;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在台北病逝之后的第十天,冰心则在北京写下《忆实秋》,写出她心目中的梁实秋——虽然隔着一道海峡,虽然往事已过去几十个年头。

海峡无法阻断缅怀之情,岁月没有模糊记忆屏幕。只有那个李后主,絮絮叨叨“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李煜《子夜歌》)。不如梦,不似烟,梁夫人从海峡彼岸给我带来的300多封梁实秋书信原件,在海峡此岸的许多梁实秋老友的生动回忆和丰富的文献资料。正使我充满信心投入记述梁实秋往事的长篇之中——他在海峡此岸生活了40多年,在彼岸生活了近40年,此岸加彼岸,这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他!

P6-7

序言

“东张西望”系列《罗布泊归来》、《相反的国度》与“晚风徐来”系列《穿越历史: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走过人生:叶永烈谈生命的精彩》,选入我为各家晚报所写的文章。

多年来,我跟多家晚报保持密切的联系,自称是“晚报作家”,用的是“晚报笔法”。

在1999年,《北京晚报》为了庆祝出报一万期,邀请了当年为《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积极撰稿的两位作者参加纪念大会,一位是刘心武,另一位便是在下。

1999年9月4日,我为祝贺《北京晚报》一万期,还写了《话说“晚报笔法”》一文,全文如下:

岁月飞逝,《北京晚报》已经出满一万期。屈指算来,我与《北京晚报》的笔墨之交,也已有二十八个春秋。作为一个多年来受到《北京晚报》提携奖掖的作者,我对编辑部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我在《北京晚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1961年2月7日。当时,我21岁,是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学生,喜欢写作,成为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1961年5月出版)的主要作者。在写作《十万个为什么》的同时,我以笔名“叶艇”在《北京晚报》“科学与卫生”版上发表许多知识小品。

回首往事,我以为给《北京晚报》写稿,最大的收获是从中学得了“晚报笔法”。因为晚报的性质不同于日报,更不同于杂志,为晚报而写的文章,应具有“晚报风格”,要用“晚报笔法”来写。

晚报可以说是一张老百姓的报纸.以普通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给晚报写的文章,要雅俗共赏,老少成宜。动笔之前,先要想一想,要写的文章,是不是一般读者感兴趣的。起初我不懂这一点,往往选题过于冷僻或艰深。编辑部常常给我出题目,约我做文章。编辑成为教我“晚报笔法”的老师。渐渐地,我懂得选一些与市民生活密切的题材写文章.选题务必注意读者的“共同兴趣”。另外,也注意新闻性和季节性。我学会在春天的时候讲春天的话,给《北京晚报》写《阳春3月种树忙》(1961年3月14日),夏天的时候写夏天的文章.如《的确凉》(1964年7月14日),不做“背时工作”(诸如夏日写如何防冻疮之类)。

晚报的文章注意趣味性,寓知识、寓教育于趣味之中,绝不可板起面孔跟读者谈话。文章要写得通俗、活泼、引人入胜。讲究标题,要有新意,讲究一开头就得抓住读者。最初.我写的文章内容枯燥,学术名词太多。写多了.才慢慢知道要用聊天的口气写晚报文章,要讲究构思,多用小故事、掌故,多用比喻、注重文采、注重可读性。

学习“晚报笔法”还使我改掉哆唆的毛病.努力做到短小精练。晚报副刊乃尺幅之地,惜字如金。洋洋万言,无处容身。晚报文章通常是“千字文”,以致数百言终篇。革除空话、废话,每“爬”一个“格子”,都实实在在。写作时只准备两张或三张稿纸,虽纸短意长,但这“长意”必须像压缩饼干或浓缩橘汁似的容纳于“短纸”之中。说给晚报写文章像打电报似的字斟句酌,当然未免有点夸张,但晚报的文章必须挤干一切“水分”.却是确实如此。

“千字文”往往一气呵成。常给晚报写稿。使我变得勤快起来。想到什么好题目,马上构思,马上动笔。如用不蠢的户枢.脑子常用常灵,笔头越写越快。

“晚报笔法”给我以深刻的影响,使我写小说、散文、纪实文学时,也注意可读性,努力出新和讲求简练。另外,还使我的观察力变得敏锐起来.写作也变得勤勉起来。

就此打住吧。谨以这篇新的“千字文”献给《北京晚报》

一万期。  我在为《北京晚报》撰稿的同时,也为上海的《新民晚报》写文章。我在《新民晚报》发表第一篇文章是在1961年1月17日——稍早于《北京晚报》。

到了1962年,由于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出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的我,收到诸多报刊的约稿信,从1962年4月19 El起我为《合肥晚报》撰稿,1962年5月20日起在《天津晚报》(《今晚报》的前身)发表文章。稍后,我成为《羊城晚报》的作者。

虽然当时我同时为许多日报写稿,如《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以及《中国青年》等杂志,但是我似乎更加喜欢也更加适合于为各地晚报撰稿。正因为这样,我为各地晚报写的文章,多于日报的文章。

1963年夏,23岁的我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分配到上海工作。很自然的,我在上海《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表的文章最多,而且从1961年一直持续到现在,前后达半个多世纪。最近几年,我差不多每月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一篇散文。

我也经常为天津《今晚报》撰稿。1984年5月31日,我为天津《今晚报》创刊,写下《我爱晚报》一文:

《今晚报》创刊了。我在黄浦江畔遥致祝贺之意。

《今晚报》的前身是《天津晚报》。我是《天津晚报》的老读者、老作者。我虽在上海工作,“文革”前却订了一份《天津晚报》,天天看。从1962年起,我在《天津晚报》发表过近八十篇文章(有的署笔名)。

意想不到.在那人妖颠倒的日子里,突然飞来横祸:就在那“批判”所谓“天津黑会”的消息传到上海的时候.上海文艺界大查与天津文艺界有“黑线”联系的人。我那份《天津晚报》是订在单位里的,在“大揭大议”时,便以为我与天津有“黑线”联系。我被突然抄家,文稿、信件、剪报集、脑海中便马上浮现两句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呵,《合肥晚报》曾被“野火”烧毁,如今在春风拂面的日子里,又重生了。

说起来,我与《合肥晚报》渊源颇深,是她的老读者,也是她的老作者。自从1962年4月,我应《合肥晚报》之约,发表了一篇科学小品《蛙声阵阵春正浓》之后,竞与《合肥晚报》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编辑彭铭华等同志的热情鼓励下,我接二连三在《合肥晚报》上发表文章,达一百多篇(其中不少用笔名发表,或与爱人杨蕙芬合写的)。直至1966年4月14日,我还在《合肥晚报》上发表了《玻璃做的“棉花”》,这是我在《合肥晚报》上最后一篇文章,也是我在“野火”漫野之前在报刊上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

我给《合肥晚报》主要是写知识性文章,拉拉杂杂,既给“工业知识”、“科学之春”专栏写过,也给“工业之花”、“气象服务站”、“大众科学”、“非洲杂记”、“运动场上”、“务农篇”、“生活顾问”、“祝你健康”、“谈天”、“在今天的日历上”等专栏写过,还有的文章则标以“科学小品”、“知识小品”之类的题花。这些文章,大都是《合肥晚报》编辑部点题约我写的,“逼”着我写了各种题材的短文。对于一个作者来说,“逼”是一件好事。记得王铁人说过这样的话:“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逼”,就是加压力.给作者“加压”,便“逼”出了作品。如今,当年给《合肥晚报》写的文章,有很多收入我的科学小品选集《知识之花》中,没有《合肥晚报》的“逼”,也就不会有这些作品。

我记得,在上海刚出现一种新的汽车——蓄电池微型客车,《合肥晚报》便约我写了《不用汽油的汽车》一文。在第二届全运会召开的日子里,我应约写了《举重与体重》、《运动场上的颜色》、《竞赛中的争分夺秒》、《塑料的新家族——“乌里当”》等文。当我写了《黏合金属的“糨糊”》一文,介绍当时的新技术无机黏结剂,立即收到许多工厂来信。要求介绍详细配方。于是,又写了《再谈(黏合金属的“糨糊”)》一文……为了约我写这些稿件并告知读者的反应,《合肥晚报》的编辑部给我寄来了数以百计的信件。有人用唐朝诗人秦韬玉的诗句“为他人作嫁衣裳”来贬低编辑工作,我却以为这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无私精神是很值得敬佩的。

在“野火”遍野的日子里,《合肥晚报》停刊了。我也被戴上“杂家”、“文艺黑线干将”之类的帽子。剪报集被抄走.并遭“批判”。不久,我下放到干校。彭铭华同志也被下放.来到农村。然而,就在那样乌云压城的日子里,我们之间仍保持通信,我们的友谊并没有中断。

在清除了那帮害人虫之后,彭铭华同志回到《合肥晚报》工作,又约我写稿。我陆续为《合肥晚报》写过些短文。特别是在去年春天,我来到合肥,旧友重逢,分外高兴。

如今,《合肥晚报》又与读者见面了。我为她劫后重生而欣喜,祝愿她越办越好。如今,我依旧是她忠实读者和作者。愿在她的培养和帮助之下,不断写作,不断前进。

值得提及的是,我给各地晚报大都写“干字文”,而《羊城晚报》多次约我写整版文章,5000字上下。

我为全国各晚报写的文章上千篇。我早年为各晚报写的文章以科学小品居多,后来主要是写散文随笔,尤以游记为多。《新民晚报》的办报宗旨是“飞人寻常百姓家”,我也借助于各晚报把我的一篇篇短文在晚风徐来的时刻“飞人寻常百姓家”。

我为自己编过各种选集,却从未编过晚报文选。“晚风徐来”、“东张西望”,但愿给你以别样的文学和科学的感受。

叶永烈  2014年5月14日于上海“沉思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穿越历史(叶永烈说他们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永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77781
开本 16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2014228291
中图分类号 K812.6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2: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