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古代民俗/中国文化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从博物馆里、从文化作品中看到,更要从普通人、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中看到。只有教育,才能把断裂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贯通,才能使其在当下复活;只有复活的传统文化,才有真正的生命力,才能传承创新。

这本由钱锡生编写的《中国古代民俗》介绍了古代民俗,是为小学生课外阅读而编写,目的是为小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知识,提高小学生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兴趣。

内容推荐

这本由钱锡生编写的《中国古代民俗》介绍了古代民俗,所选作品都加上简单易懂的注释,并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语文。

每篇作品除了注释和译文外,根据作品情况,还列有“背景资料”,使小学生对文章作者、或者科技发明的背景有所了解。

目录

一 元旦

 元旦

二 元宵

 古代小说中元宵灯节描写的文学意义

 及民俗价值

三 社日

 “二月二”与社日祭祀25

四 上巳

 上巳节沐浴消灾习俗探研

五 清明(寒食)

 扫墓:悲欢交集的祭祀仪式

六 端午

 端午竞渡本意考

七 七夕

 七夕节,中国传统社会的女儿节

八 中元

 盂兰盆会

九 中秋

 中秋月饼的来历

十 重阳

 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成为

 主题

十一 冬至

 冬至大如年

 ——冬至节俗的传统意义

十二 腊日

 腊日与“报信儿的腊八粥”

试读章节

元旦有很多不同的名称。东汉崔定《四民月令》说:“正月元旦,是谓正日。”宋朝人蒲积中编《岁时杂咏》一书中“元日”部分从三国到宋朝的诗歌,就有正旦、元正、元日、新年、初年、太岁日、岁日、朝元、岁旦、新正等名称,其中以“元旦”最普遍。明清地方志中的风俗志,一般称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旦及新年的名称一直流行到今天,不过自1911年辛亥革命后,元旦及新年是指阳历年,而传统的元旦则相当于现在阴历的春节。

中国古代元旦所在季节不同,这是因为不同历法岁首的确定有过变化:夏朝是正月初春,殷朝是十二月寒冬,周朝在十一月冬至前后,秦朝则是十月初冬;汉初因袭秦制,汉武帝元封年间把农历正月定为岁首,此后历代相沿。中国古代基本采取考虑太阳和月亮位置的阴阳合历。太阳公转一周365天,月亮圆缺一次为12个阴历月354天,相差11天,需要每隔3年设置1个闰月解决,并以调整季节。古人判断月序和季节的关系,是以傍晚北斗星斗柄的指向定月序,称之为十二月建。从北向东转,把地面分为12个方位,傍晚斗柄所指方位,即该月的月建。12个方位分别以12地支命名,其亥月、子月、丑月、寅月,分别相当于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所以人们又把夏、商、周、秦的岁首分别称之为建寅、建丑、建子、建亥。无论月建何时,“斗柄东回岁又新”(王建《元日陪早朝》,收入蒲积中《岁时杂咏》)则是共同的。

祀神祭祖与拜贺

元旦之始,不同时期有不同规定。《礼记·大传》孔颖达解释说,夏为平旦、殷为鸡鸣、周为夜半。自秦汉以来,则以夜半子时即今23点至1点为一天的开始。这是旧年与新年交接的时刻。不过,从古人生活来看,一般以黎明、鸡叫作为一天的开始。正所谓“鸡报已判春”(司空图《丙午岁旦》)。

元旦来临,古人首先要祀神祭祖拜尊长和家人互拜。《四民月令》为我们记述了这一民俗的过程:正式祀祖前三天,家长及执事都要屏绝旁念,一心一意地用礼制约束。正日进酒降神,然后家室尊卑,无论大小,以次列坐先祖之前,子、孙、曾孙各上椒酒于其家长,举觞称寿。这反映了东汉时代北方大族的正日祭拜情形。关于祀神祭祖的时间,守岁的人家子时一到,便已开始,没有守岁的,大多是五更起来。从现存的大量明清地方志看,一些地区人们起来要放炮,更主要的则是整肃新衣,燃烛烧香,陈牲设醴(甜酒),做好准备后便拜天地祖宗,接着卑幼向尊长磕头。祀神是泛称,或表述为祀天地,也有称神为“真宰神”、“上帝”、“家神”、“宅神”的。一些地区祀神方式有特点。如明正德年间(1506—1521)陕西《朝邑县志》说:“元日树纸竿接天神。”而万历年问(1573—1620)安徽《滁阳志》则是元日“将曙,继火具糕枣拜天,云‘焚天钱”’。祭祖,又称拜祖先。明嘉靖(1522—1566)河南《通许县志》说,“于中堂或悬祖考影像,或请主以祭”,反映了祭祖设遗像或牌位的基本形式。接着是拜尊长和家众互拜。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元旦“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反映的是跪叩尊长和家人作揖的礼节。

 天亮之后,邻族戚友以及官宦之间要交相拜贺。《四民月令》已有谒贺君、师、故将、宗人父兄、父友、友亲、乡党耆老的记载。明清时代将元旦拜贺称之为拜年、贺新年、贺节、贺年、贺正、贺岁、贺元旦。拜年的方式有亲自去和投帖两种,一般是亲者登堂,疏者投刺。清顾禄《清嘉录》为我们描述了两种形式,前者“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关于后者,“有遣仆投红单刺至戚共友家者,多不亲往,答拜者亦如之,谓之‘飞帖’”。投刺类似今天的名片,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代谓之“谒”,汉末称为“刺”,“汉以后虽用纸,而仍相沿日刺”(赵翼《陔余丛考·名帖》)。投刺拜年之风盛于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代。官场上元日正是下级向上级表示尊敬的机会,即使自处异地,不少人不辞辛劳,往来奔波。比如清代河南省新正令节,所属大小文武各员,往往赴省叩贺新禧,不但往返糜费,亦且旷废职守,以致巡抚田文镜公开饬禁属员叩贺年节(《抚豫宣化录》卷三上)。亲朋拜年,要留下喝春酒。元旦期间,人们还盛行互相请客吃饭,称为年节酒。P6-9

序言

教育应该是当今文明复兴的新动力,学校应该是文化发展的新中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立足点,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根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从博物馆里、从文化作品中看到,更要从普通人、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中看到。只有教育,才能把断裂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贯通,才能使其在当下复活;只有复活的传统文化,才有真正的生命力,才能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绝不能看成几门简单的课程,它首先是理想,是道德,是价值。我们不仅要有匹夫有责的文化自觉,更要有舍我其谁的教育担当。

朱永新

2014年8月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古代民俗/中国文化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钱锡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4003121
开本 32开
页数 1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5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17
CIP核字 2014198564
中图分类号 K892-49
丛书名
印张 3.8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09
148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