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特恩·T.基特尔、克里斯蒂安·塞兰特编著的《艺术想怎样(精)》内容包括艺术家的角色,如何从古代社会中的工匠转变为现代社会里的半神;艺术的使命与作用,在从教廷到宫廷再到市场这一路上有过怎样的转变;艺术自身的语法里诸种形式如何相竞争,进而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批评在艺术史中的位置等等。
图书 | 艺术想怎样(精)/新视野人文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施特恩·T.基特尔、克里斯蒂安·塞兰特编著的《艺术想怎样(精)》内容包括艺术家的角色,如何从古代社会中的工匠转变为现代社会里的半神;艺术的使命与作用,在从教廷到宫廷再到市场这一路上有过怎样的转变;艺术自身的语法里诸种形式如何相竞争,进而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批评在艺术史中的位置等等。 内容推荐 在西班牙的巴帕罗岩洞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五千多块布满雕刻和图画的石板,最古石板与最新石板之间相差近万年。宗教习俗与艺术的结合,使人们第一次认识到:世界要比我们眼耳所及的部分更加深远广袤。 为何20世纪初,原始人的艺术会引发人们的强烈兴趣?近代的毁像运动是出于神意还是疯狂?艺术家的角色如何从古代的工匠化身为现代的半神?艺术的使命与作用,从教廷到宫廷再到市场这一路上有过怎样的转变?艺术的自身语法里诸种形式间有过怎样的竞争,进而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批评在艺术史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 德国艺术畅销书作家基特尔和塞兰特通过十九个主题一一探讨这些问题。艺术创作上的争议由来已久,千百年来众口喧腾,它们往往变得极富戏剧性,甚至发展到兵戎相见程度。施特恩·T.基特尔、克里斯蒂安·塞兰特编著的《艺术想怎样(精)》所要呈现的,就是这样一部充满着论争的艺术史。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露西与毕加索:历史的界线 第二章 图像的使命 第三章 “上帝……和我”:艺术家的角色 第四章 居于艺术中心的人类 第五章 从工匠到半神 第六章 疯狂抑或神意?——近代的毁像运动 第七章 传统与革新的交替 第八章 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家生活:约束与自由之间 第九章 尼德兰的艺术工厂 第十章 色彩与形式之争 第十一章 从革命宣传家到独裁者的御用画师 第十二章 思乡、怀远与厌世:浪漫主义的兴起 第十三章 艺术家对市场的新依赖 第十四章 现实主义:新在何处? 第十五章 美在光线中 第十六章 艺术不再是对物质世界的毫无生气的摹仿 第十七章 艺术之争本身也是艺术 第十八章 从黑方到红旗 第十九章 全面的先锋派 结语:毁灭与创新 艺术家生平述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艺术想怎样(精)/新视野人文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德)施特恩·T.基特尔//克里斯蒂安·塞兰特 |
译者 | 王师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15278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32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162 |
出版时间 | 2014-10-01 |
首版时间 | 2014-10-01 |
印刷时间 | 2014-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4 |
CIP核字 | 2014223024 |
中图分类号 | J110.9 |
丛书名 | |
印张 | 7.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7 |
宽 | 152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9-2013-247号 |
版权提供者 | Steen T.Kittl and Christian Saehrendt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