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清一秘(绍兴师爷汪辉祖的官场之道)
内容
试读章节

“信”乃为政之基,从幕之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是由信用构成的。人们通过货币交换商品,是因为承认了货币的信用力。日常的生产生活也处于各种信用体系中。例如出现不良消费记录的话,用户可能会被运营商列入信用黑名单,不再为其提供普通用户可以享受的服务。

道德伦理堪称古今中外最重要的信用体系之一。品行优良者能得到社会更多的信赖,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至少在社会秩序正常时是如此。

古人特別强调道德教化,试图把人们培养成信用良好的有德君子。但遗憾的是,无论社会宣扬的主旋律价值观如何,实践效果与指导思想难免有所偏离。即便是能把孔孟经典倒背如流的读书人,最后也未必能成为合乎儒家规范的君子。

幕业就职者多为落第书生,正因如此,这个群体鱼龙混杂。而事实上.师爷的地位与作用十分特殊,更需要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来约束。

汪辉祖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取信于主官。才能直言进谏。想让主官听从自己的计策,首先得让对方不怀疑自己的一言一行。他坚信做人要以清心为本。唯有律己立品主人,才能彻底获得主官推心置腹的信任。

而汪辉祖强调清心律己不光出于求职就业的需要,也是为个人立身树立一个标杆。每次择幕就馆之前,他首先以严于律己的品行取信于人。而每次辞职去馆之后,他也继续保持清心律己。于是乎,一代名幕在官场上的口碑就此树立。

一、治无成局,清心为本

读书人考科举是为了进入仕途,然后施展治国理民的抱负。汪辉祖也是读书人出身,自然怀着完全相同的儒者理想,但他也深知做个名垂青史的好官绝非易事。许多失足官员在最初也有一番雄心壮志,但在官场这口大染缸待久了,初心和良心往往都被染得漆黑无比。勿要为官。为官必贪,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尽管明知官场是口大染缸,但汪辉祖依然以入仕为目标。因为他很清楚,官场越是不尽如人意.越是需要清正廉明之人挺身而出。从事幕业不仅仅是为了衣食生计,更是为了造福一方百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时有句谚语:“官断十条路。”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比较集中,同时履行多种职能,可以从各方面轻易断绝小民的活路。佐治主官的师爷也有同样的破坏能力。权力集中导致公务繁重,再加上清朝官员的理事技能整体偏低,地方官只能把许多具体事务委托给心腹师爷全权负责,自己只做个盖印的甩手掌柜。

师爷虽非正式职宫,却常常替幕主审理案件、制作公文、管理印章,手中的实权不可小觑。汪辉祖有感于权力对人心的侵蚀,时刻提醒自己立心一定要正。

<佐治药言)中有言:“操三寸管,臆揣官事,得失半焉,所争者公私之別而已。公则无心之过,终为舆论所宽,私则循理之获,亦为天谴所及,故立心不可不正……正心乃为人之本,心正而其术斯端。此言操存有素。临事又以公私之別。敬慎之至也.勿误认有事方正其心以辞害意。”

为幕之人代替主官手执权柄,为公为私全在一念之间。再老练的师爷也有出纰漏的时候,但只要平时一心为公,舆论也会宽恕你的无心之过。那些以权谋私的入即使办事滴水不漏,但天网恢恢、报应不爽,就算不为公法所诛.也迟早会遭到天谴。所以,公门中入不能不端正自己的心思。心思端正才能以公正的态度处置政务。而不以私心妨害公理,也就不会落得个赃官恶吏的骂名。

汪辉祖这番话说得虽无干云豪气,却也实在得很。务实,一直是他最主要的优点。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眼高手低缺真才”是读书人普遍的毛病。儒家教义博大精深、提纲挈领,可是四书五经诞生的年代太过遥远,书中的常识早巳与清代社会生活脱节。别的不说,五经中的<礼记)是汉朝儒家学者考证的西周礼仪(其实更多是经过春秋战国改革的礼仪),但异族入主中原形成的大清王朝,从上到下都有自己的一套礼仪风俗。也就是说,作为科考必读书目之一的《礼记》,在当时完全没有操作的可行性。

如此一来,考上科举的读书人未必真的有治国之能。少数佼佼者能在翰林院的庶常馆获得三年学习政务的机会。他们在完成学习后要经过“散馆”考试。如果文辞不工整或满文不及格就不能“留馆”,要么补授他职,要么放到外地做知县。科举出身的地方州县官员虽然满腹经纶,但学习的东西基本脱离基层实务。

由于清朝地方官员普遍不长于政事.难免会出现一些事与愿违的“惠政”,落得个费力不讨好的下场。在这个背景下,汪辉祖自然不会生出“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大儒豪情。在汪辉祖眼中,做人“立心端正”比“才华横溢”更为根本。这种理念的源头来自北宋名臣司马光的人才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德才兼备者为圣人,无德无才者为愚人,德胜于才者为君子,才胜于德者为小人。后世儒者的人才观受他的影响颇深。

按照清朝世俗的主流观念,世人愿意宽容“有德无才”的君子,但恐隕并憎恶“有才无德”的小人。因为,君子只是好心办坏事,若能得到有才贤良辅佐.肯定能为百姓带来福利。小人则不然,才华越出色越能把“官断十条路”这句谚语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小人不会找君子辅佐,只会与其他小人蛇鼠一窝,鱼肉百姓。

所以,汪辉祖特別强调做人做官应当先正心,树立一颗勤政爱民的公心,否则,就不堪为经世致用的儒者。

孔孟之道,仁政为本。仁政之要,首在爱民。尽管古时候没有“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但宋朝大儒张载也把“为生民立命”视为儒者四大终极追求之一(其余三个分别是“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许多儒门书生除了圣贤书之外,一不知经济民生,二不懂带兵打仗。故而世人常常讥讽道:“百无一用是书生!”可是,两汉之后的治国能臣,鲜有不学孔盂之道者。儒家学问虽不涉及军政司法与科学技术,但在其仁政观念指导下,人们却可以更好地将这些实用学问用于造福百姓上。

汪辉祖曾经在<学治臆说)中指出:“治无成局,以为治者为准,能以爱人之实心.发为爱人之实政,则生人而当谓之仁,杀人而当亦谓之仁。不然,姑息者养奸,刚愎者任陸,邀誉者势必徇人,引嫌者惟知有我,意之不诚治于何有?若心地先未光明,则治术总归涂饰。有假爱入之名而滋厉民之弊者.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故治以实心为要,尤以清心为本。”

时代一直在变,古今政策迴异。而且每个地域有自己独特的民生情势,没有万世不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治理模式可用。主政之人必须因时因地安排政事。法无定法,治无成局,只要效果好,就是治理有方。

在汪辉祖看来,能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能推行惠民政策,就是治理有方。儒家仁政讲究“生人”,即顺应民心,给予百姓希望得到的东西,舍弃百姓反感的东西。这也是孔孟先师主张以教化为主、少用刑罚的根本原因。

汪辉祖一方面继承了这种观念,另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提出“杀人而当亦谓之仁”的观点。这里的“杀人”当然不是对平民百姓滥用刑罚,而是指用刑罚杀死违法作恶的歹人。

通常来说,仁政的一大要义是忠恕,是宽赦犯罪的百姓,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但这个美好的理想,屡屡被残酷的社会现实粉碎。汪辉祖办案无数,见过许多地棍滋扰善良百姓。他担任刑名师爷时极少判处罪犯极刑,不过对于。该重罚甚至该杀主人,他也绝不姑息。刑杀恶人,除暴安良,这对守法百姓来说也是仁政。

但是,无论“生人”还是“杀人”,为官为幕者都应本着一颗公正的仁义之心。那种姑息迁就的态度会助长奸恶之徒的气焰,万万不可取;而内心刚愎自用之人会任性作为,迟早伤及百姓;贪图名誉之人会为了沽名钓誉而贪赃枉法;避嫌之人自私自利,毫无责任心,不会为民着想。汪辉祖认为这几种人对治理地方毫无益处。他们内心都不光明磊落.所做之事不过是冒充政绩的面子工程罢了。打着爱护百姓的名义做出危害百姓利益的事,这样的官员不堪为地方父母官。

清朝一代名臣,嘉庆朝首辅、太子太傅、东阁大学士王杰对汪辉祖有极高的评价:“子尝谓,子孙不以能文得官为贤,唯愿以知廉耻、明道义为贤,穷通知有命在,读书不为利禄,则出处俱可自信。年兄(指汪辉祖)与愚可谓同志者。”

王杰是乾隆二十六年的状元郎,历任多个要职。他为官清廉.耿直刚正.曾参与审理大清第一巨贪和坤的案件。连他都把汪辉祖视为同道中人,可见汪辉祖的人品有多高洁。

王杰一方面很器重汪辉祖,另一方面又尊重其个人选择。汪辉祖辞官归故里时,不少朝廷要员想高薪聘请他做师爷,但他全都婉拒。王杰十分赞同其做法。

纵观汪辉祖的一生,始终贯彻着清心为本的做人思想。他不仅在做师爷时保持着清廉公正之心,成为正式的朝廷命官后也谨守着“为生民立命”的从政初心。可见,王杰对他的赞誉恰如其分。

P2-6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清心为治本--择幕求官的律己之心

 一、治无成局,清心为本

 二、欲行其志者,不可不立品

 三、能辨吉凶者,不行非分之举

 四、俭用以范家

 五、广交游而不滥交游

第二章 良仕择主而事--入幕事主的恭上之学

 一、佐人以为治,入幕宜谨慎

 二、就馆宜慎,不合则去

 三、尽心事主,做事办案勿分畛域

 四、忠言直谏,报德莫如尽言

 五、读书贵致用,公事当精熟

 六、称职在于勤

 七、宾主各有本分

第三章 刚柔并济达而不过--官场沉浮的中庸之道

 一、刚柔并济,不徒恃其勇

 二、喜功躁进难立身

 三、达而不过,为人做事当恰如其分

 四、进退不可游移

 五、沉浮皆安命,去馆勿使人指摘

第四章 廉必生威无欲则刚-- 以身作则的驭下之术

 一、为幕之要,约束书吏

 二、事上接下,以身作则谨身勤政

 三、用人不疑,但慎听亲信之言

 四、任用老成吏役,厚遇性真之人

 五、礼贤下士,慎选长随

第五章 审慎公允清平刚正--身居官位的廉明之意

 一、清廉自律,不受幕主人情

 二、贪字近乎贫,婪字近乎焚

 三、谨慎不苟,只唯明察而已

 四、公事不宜迁就,宁失馆而不负心

 五、不知俗情,理事难廉平

第六章 慎独修身推诚至朕--君子役物的修身之要

 一、利不如名,不以穷通贫富为意

 二、修身正己,莫论他人是非

 三、以学养生,读书方可明理

 四、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第七章 法理不外人情--做事判案的律法准则

 一、调处息事,勿轻引成案

 二、爱民省事,减少株累

 三、审理案件求慎求公,则犯自输服

 四、涉讼两造,矜恤周至

 五、法贵准情,务求衡平

第八章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以民为本的治民思想

 一、勇做不负民心的"父母官"

 二、保富安民是为治要道

 三、举事以不让百姓破家为限

 四、治以亲民为要,分当与民一体

第九章 人治法治并举--综合为上的吏治观点

 一、惩恶去弊,整顿恶习,恢复清明吏治

 二、大刹贪风,惩贪奖廉以此为鉴

 三、治吏而不治民

 四、综合为上,人治与法治并举

第十章 修德以为先--天道宿命的哲学观念

 一、天道宿命,源于自身行为

 二、为善去恶,作恶多端者终有因果报应

 三、守身为大,夕惕若厉

 四、事亲至孝,百善以孝为先

 五、齐家需从妇女起

 六、女秉一心,以节为重

序言

明清两代是幕友(俗称师爷)群体的活跃期,上至总督、巡抚,下至州县主官,几乎没有不聘请师爷的。师爷队伍中最负盛名者,乃是妇孺皆知的绍兴师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流人物,是乾隆、嘉庆时期的浙江绍兴府萧山县人——汪辉祖。

汪辉祖,字焕曾,号龙庄,是清朝最具影响力与传奇色彩的一代名幕。后人之所以把他视为官场楷模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汪辉祖一生辅佐了不少官员,始终正直清廉,擅长决断疑难案件,无论是为人品德还是业务能力,在同行中都是出类拔萃的。

其二,他在从政期间写下诸多经典的官箴著作,晚清时期的幕友几乎人手一册汪龙庄先生所写的<佐治药言)与《学治臆说)。

其三,他先从幕,再做官,最后辞官归乡成了治学名儒,其人生历程符合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标准,堪称官吏与师爷的榜样。

谚云:梅花香自苦寒来。大清一秘汪辉祖的成长经历,也堪称一部励志大片。

由于父亲早逝,一家八口的生计皆由其生母徐氏和庶母王氏承担。汪辉祖三岁时才能走路,是个体弱多病的药罐子。在两位母亲的呵护与督导下,少年汪辉祖自立自强,发愤读书,修得一肚子好学问。

然而科举之路步步艰辛。汪辉祖虽学富五车,但屡试不第。随着全家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汪辉祖选择了当时常见的“以幕养学”的谋生办法。

当时过高的人口密度与并不优越的工商环境,促使绍兴人纷纷到外乡发展。绍兴的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几乎每个乡村都设有私塾。尽管科举兴盛,但有限的录取名额让竞争异常激烈,这使得绍兴每年都有大量科考落榜生。为了维持生计,这些落第书生往往选择游佐官府,做个管司法诉讼的刑名师爷或者管财政的钱谷师爷。他们一边协助幕主处理政事,一边参加科举考试,期盼着有朝一日能上榜,成为真正的朝廷命官。

乾隆十七年(1752年),王宗闵出任江苏松江府金山县令。此人正是汪辉祖的岳父。汪辉祖应岳父之邀入幕,执掌书记,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师爷生涯。

汪辉祖可能缺乏考试运——他从乾隆十一年通过童子试后,应考了九次乡试,直到乾隆三十三年乡试才考中第三名举人。此后,汪辉祖又参加了四次礼部组织的会试。当考中进士时,他已经46岁了。

比起科场经历的曲折,汪辉祖在从幕期间的表现可谓风生水起,可圈可点。

汪辉祖学识广博,帮助历届幕主处置了不少疑难问题。乾隆时沿海各省流行一种叫“宽永通宝”的铜钱。这种铜钱并非清朝官方铸钱,于是乾隆皇帝下令严查此钱源头。谁知满朝文武竟然没人知道此钱来历。  当时汪辉祖正在苏松常镇太粮储道台衙门做师爷。他得知此事后,代替江苏巡抚庄有恭草拟了一份奏疏,指出“宽永通宝”是东南商民与日本交易时流入的日本铜钱。这件事让汪辉祖一时声名鹊起。

在从幕期间,汪辉祖主要担任刑名师爷。他执法廉平,爱民省事。颇有美誉。在处置狱讼时,汪辉祖非常注意调查案件真相,审理案件从来都是运用技巧取胜,坚持不对嫌犯动刑。儒家“引经决狱”的法律思想,被汪辉祖发扬光大。他在审判时往往设法为无辜之人脱罪,甚至对情有可原的重犯也慎用死刑。据其著作(佐治药言》载,汪辉祖做刑名师爷二十六年,只判了六个人死刑.

清朝吏治在乾隆后期走向腐败。汪辉祖亲历了乾隆前期政治清明的年代,对吏治腐化深恶痛绝。他一边佐幕,一边参与科举,一边总结幕学,试图改变官场的不良风气。最难能可贵的是,汪辉祖无论是从幕还是自己做官,都坚持公正廉明的处事原则。以他对大清律例的熟悉程度,若像其他师爷、胥吏那样徇私舞弊,必定会做得滴水不漏。然而,刑名师爷汪辉祖却勇当业界良心,为了司法公正,不惜得罪同僚甚至幕主。

有一回,汪辉祖发现案情疑点,重新查证,找出了真相。然而他草拟的判词却被幕主屡屡否决,因为幕主担心翻案会影响自己的政绩考核。但汪辉祖据理力争,宁肯辞去刑名师爷的职务,也要坚持翻案,最终迫使幕主不得不接受翻案意见。由于这件事,时人送了他一个外号叫“汪七驳”。

汪辉祖交游谨慎,从不参与宴席应酬。他作风节俭,常用旧纸办公,油灯只留一条灯芯,冬天也不让人生炉火。但他非常注意维护百姓的利益。

经过不懈努力,汪辉祖终于通过科举考试,完成了从幕友到官员的转变。这在师爷行当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师爷一辈子都只是别人的幕僚。不巧的是,汪辉祖做官之时的朝政远不如他初入幕业时那般清明,但汪辉祖没有被大环境腐蚀,依然洁身自好,勤政爱民。

担任宁远知县时,汪辉祖发现宁远县卖的是淮盐。淮盐不但常常缺货,价格也比广东的粵盐高出八倍。当地民众迫于生计,不得不偷买广东的私盐。朝廷派兵稽查时,汪辉祖冒着被问罪的风险,一面为民请命,一面下令取消零盐之禁。所幸,总督毕沅赞赏其义举.才挺过这一关。

由于汪辉祖常有善政,所以官声颇佳。于是,总督命湖南州县官员皆以他为榜样。

出色的政绩与优秀的人品让汪辉祖深受上司赏识。上司数次想调他到富庶地区任职,但他淡泊名利,只想在偏僻贫困之地造福百姓。后来,汪辉祖调任道州知州.却因意外之伤未能及时赴任,被朝廷以迁延规避之罪革职。宁远百姓与官场师友们得知后,都为他感到惋惜。但他心态豁达,顺势回归故里,远离官场是非。

此后许多地方大员都开出重金邀请其入幕,均遭到汪辉祖婉言谢绝。汪辉祖深感幕道日下、吏治不清,于是将多年为幕做官的经验整理成册,写下《学治佐证》《佐治药言》《续佐治药言》《学治臆说》《学治续说)等官箴。

清朝学者洪亮吉称赞道:“计君一生,在家为孝子,入幕为名流,服官为循吏,归里后复为醇儒”,他的评价代表了当时社会各界对汪辉祖的看法。

古人最推崇“智圆行方”的处世之道。汪辉祖耿直做人,敢于据理力争,是典型的品行端方之人。入幕入仕期间,他事上驭下讲究方式方法,注意情理法的结合,圆通智术堪称一绝。与此同时,这位大清一秘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后世之人若能以龙庄先生为楷模,借鉴其为人做事的智慧,善莫大焉。

内容推荐

穆良城、汪辉祖的《大清一秘(绍兴师爷汪辉祖的官场之道)》以历史的笔法,书写一代传奇。看绍兴师爷如何通达做人、端方行事。师爷的行当是一门艺术,师爷,起于明,盛于清。本书在欣赏一代有趣师爷的背后,更能了解一段历史、学习一种为人处事的艺术。

编辑推荐

绍兴师爷皆以他为楷模;朝廷要员争相邀其入幕他一生公正执法,廉洁爱民,勇做业界良心,并将毕生之所悟,撰写成诸多经典官箴,备受晚清幕友推崇。穆良城、汪辉祖的《大清一秘(绍兴师爷汪辉祖的官场之道)》龙庄先生的人生历程,符合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标准,堪称一部励志大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清一秘(绍兴师爷汪辉祖的官场之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穆良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150264
开本 16开
页数 2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2015039775
中图分类号 K827=49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7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7: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