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黑鱼泡子/北纬48°动物传奇
内容
编辑推荐

陈彦斌编著的《黑鱼泡子》是一部长篇小说,讲述在北纬48°这片远离城市的“动物王国”里,十七八岁的小曲和他的朋友们,在充满了凶险的大自然中作为捕鱼队员与动物们斗智斗勇的故事。他们历经生死,去捕鱼遇见“偷鱼贼”熊瞎子,迷路遇到饿狼群,运木头又流落在荒岛……

内容推荐

这年老秋,十七八岁的我跟着捕鱼队来到黑鱼泡子捕鱼。可第一天晚上帐篷外却出现了熊瞎子的脚印!捕鱼队辛苦捕获的鱼也被祸害得一塌糊涂!我和曾经当过狩猎队长的张凤祥、愣头愣脑的二愣子,一起扛着猎枪,顺着熊瞎子的痕迹走进了森林……

陈彦斌编著的《黑鱼泡子》是一部少年猎人的热血成长史。它将带来我们去认识荒野生灵不为人知的“人格魅力”,去反思人类文明令人惭愧的固执与偏见。

目录

第一章 黑鱼泡子

第二章 黑林子

第三章 误闯黑瞎子岛

第四章 黑山谷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去打鱼的黑鱼泡子,距离村子不过四五十里,村里有好多渔民都在那里撒过网捕过鱼。

第二天一早,我们十几个人划着船离开村子,傍晚时分才划到泡子的下堵口。我站在船上,远远地望过去,才知道这是个南北走向的不规则的水泡子,南北足有七八里地长,东西也有三四里地宽,形成一片浩浩荡荡的水面。

到这里打鱼前,小队长曾经告诉过我们,在那个大泡子里,除了黑鱼棒子以外,还有两三斤的鲫瓜子、三四十斤的大鲤子和百十斤重的大怀头。他还说,到了每年的深秋时节,渔业队都会派捕鱼小队到那里去打拉网。在那里打上十天半个月,捕捞上来的几万斤鲜鱼先堆放在岸边,等到上大冻后,渔民才套上几挂马爬犁,把那堆积如山的冻鱼运回村子,销到几百里以外的城里。用他的话来说:“卖上个好价钱,拿到钱回家过上个肥年!”

已经到了晚秋季节,靠近岸边的浅水已经结了一层薄薄的冰,湖面显得波澜不惊,平静而萧瑟。而泡子中心的冰已经被西北风刮开,翻滚着寒冷的白色浪花,在四周枯黄的芦苇荡的衬托下层层起伏,描绘出一股难以诉说的苍凉和清冷的景象。我们划船驶入泡子,向前划了两三里地后,发现西岸有道缓慢的土岗,于是十几个人停棹上岸。

登上西岸,放眼望去,远处有座突兀的山岭,逶迤向西北蔓延,形成一片由柞树、桦树和杨树组成的杂树林。,在那一带,除了远处那座突兀的山岭,四周都是低洼的草地和沼泽。山岭的地势较高,不仅可以避免沼泽地的潮湿,还可以借助周围树林的遮挡,减轻寒冷西北风的侵袭。此外,在这里安营扎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里离泡子近,吃水做饭方便不说,撒网捕鱼也很方便。小队长王永泉早已经看好这里,下船后赶紧招呼人往下卸东西,而他则四处走走看看,寻找准备支帐篷的位置。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夜风在宽阔的水面上徜徉,尽情地鼓荡那一泡子秋水,把靠近岸边的薄冰全鼓动碎了,掀起层层白色的浪头。一下接一下地扑向岸边,击打着稀泥滩,发出阵阵“哗哗”声。营地西北面的林子里也响起了阵阵林涛声,与东面的涛声相互呼应,一起飘向黑下来的远方。

到这里打拉网前,害怕与遭遇荒野上的野兽,发生不测,渔业队领导特意让小队长带上了三支单筒猎枪。卸完船后,这些渔民顾不上歇一歇,喘口气,在小队长王永泉的带领下,砍木头的砍木头,割草的割草,打桩的打桩,直到天色完全黑下来,总算把帐篷支起来了。随后,大伙儿又砍了些胳膊粗的树干,支起床铺,铺上一层茅草,打开了行李。在大家伙儿的努力下,我们终于有了睡觉的地方,不用住露天了。

活计干得差不多了,有人已经在帐篷外面生起一堆篝火,围在火堆旁烤起干粮。这时,王永泉站在人群里,扯起嗓门大声地说:“晚上睡觉的时候,都精神点,听到动静,赶紧把身边的人扒拉起来!”

一个外号叫二愣子的小伙子,坐在一旁开玩笑地说:“头儿。不是想让俺们几个都像那个猛张飞一样,躺在被窝里也得支棱起耳朵,睁着眼睛睡觉吧?”

“二愣子”是北方俗语,形容一个人性格倔强、认死理、喜欢抬杠。这个小伙子的性格就是这样,有些不成熟,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因此得了这个外号。

王永泉嘟嘟囔囔地说:“你咋那么多废话呢?吃完了干粮,赶紧回去倒下睡觉,明天还得起早下泡子撒网呢!”

其他人都没插话,等把干粮烤好,每个人都喝了几口开水,吃了几口干粮。把肚子填饱了以后,大家纷纷起身走进帐篷,爬上床准备歇息了。刚才王队长之所以这样吩咐周围的人,当然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在故意制造紧张气氛。停船上岸时,他们在岸边的泥滩上发现了一行熊留下的掌印,足有一尺来长,一柞多宽,一眼看得出来,绝对是个大家伙!

在泥滩上发现了熊瞎子脚印,知道这一带有个大家伙,那些渔民不由得心里暗暗叫苦,互相瞟了一眼,但嘴上都没说啥。王队长见其他人面面相觑,一副惶恐不安的样子,赶紧安抚大家说:“伙计们,幸亏咱们出来时带了三杆猎枪呢!否则遇到那个大家伙,还真不好对付。”

尽管王永泉在极力安抚那些渔民,但仍旧无法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反而在每个人心头罩上了一层阴影,几个年龄比较大点的渔民躺下后,仍旧翻来覆去,支棱着耳朵,仔细倾听帐篷外面的动静。

只是这么一番话,连我也感觉惴惴不安起来。但那时,我才十七八岁,抵挡不住困神的偷袭,很快就睡着了。

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早晨了。看来昨天晚上只不过是场虚惊。

吃过早饭,王永泉领着十几个渔民来到水边。把靠近岸边的薄冰砸碎,划船驶进泡子里。到了东岸,大伙儿把渔网撒进水中,八只船一边四只,拖起一张大网,用力朝西岸缓缓地划去。

刚驶过大泡子湖心,我们就已经看见兜在网里的鱼了,一条条惊慌的鱼在水里窜来窜去,支棱起的鱼鳍好似一张张小帆,带起一条条水线飞快地从水面上掠过。突然,水里翻起个很大的水花,一条大鱼跳出水面,在初升的阳光下闪耀着银光。这条鱼跳了足有半米多高,它猛地砸下去。“扑通”一声,向旁边的渔网冲了过去。

P2-5

后记

北纬48°和那里的动物

有这样一句话:经历过的才是最真实的,而那些真实的经历往往也容易使人感动。每一名作者,都有他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其作品自然多是反映他所熟悉的生活。我的父亲是外线工人,一生走南闯北,经常跋涉在人迹罕至的旷野或山林里。1964年。他和两名工人在当地雇了几十个农工,建从同江到抚远的电话线路。那年秋天,我家也离开了北方小城佳木斯,来到了勤得利。

那年我十三岁,在小学六年级读书。

地处北纬48度的勤得利,坐落在黑龙江下游南岸,和北岸俄罗斯仅一江之隔,也是祖国的最东北角。那时那里人烟稀少,偏僻而荒芜,当时不仅不通铁路,甚至也没有一条公路。夏天只有每周一次航行在黑龙江上的客船;而冬天只能在冰封的江面上奔跑马爬犁。直到1975年,一条连接着内地和边疆的沙石路修通了,那样的情况才彻底结束了。

恰是那样的荒芜,自然界才会格外富庶而慷慨,冬天人们可以看见成百上千只乌鸡在田野上散步,苏雀在半空中飞翔:柞树林里或草甸子上,还有成群的野猪或狍子,甚至狗熊也会到村子里拜访,惊起阵阵狗吠声。到山里砍柴或去江边钓鱼的路上,人们常常会和猞猁、山狸子不期而遇。如果夏天夜里在江上打鱼,蓦然发现前面有个黑影游过,赶紧划船躲起来吧!不用问,不是正在过江的黑瞎子,就是马鹿。更神奇的当然还是黑龙江里的鱼类了,那里不仅有上百斤的大鲇鱼、哲罗鱼和七粒浮子,还有体长四米多,体重足有两千多斤重的大鳇鱼。像那样大的淡水鱼,内地人不仅没见过,恐怕听都很少听说过吧!

在中学读书时,父亲一位同事外出巡线,回来时扛了条七八十斤重的大鲇鱼。原来那人查线时,经过条江汊子,发现了那条大鱼,拖上岸发现鱼肚子有个洞,还渗着血。剖开,才发现里面还有只七八斤的河鳖。

恰是在北纬48度,才有那样真实的传奇,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我才有了一个个故事,像讲述鱼吞河鳖的短篇小说《两败俱伤》,讲述熊过江的《黑鱼泡子》,讲述捕鱼途中遇狼的《黑林子》等小说,致使有读者看过我的小说或散文后,说那些文章里带着一股重重的鱼腥味儿。也有编辑是这样评价的:以写实的手法、丰富的细节,将那片荒野的美与残酷呈现出来。这些小说有一些原生态的美学观念,写得冷静客观又不乏激烈冲安……

印象最深刻的故事

我曾伫立乌苏里江畔,默默望着江里的渔火:近处稀疏,数得过来,每只船上有两盏灯,一盏在船上,一盏在网漂子前,相距百余米。极目远眺,越是远处,渔火越密集,无论上游,还是下游,都亮着无数渔火,沿着迤逦蜿蜒的江水,斗折蛇转,在江水尽头,星星点点的渔火和天上银河连接在了一起,我不由突发奇想,那两条河流是不是同发自一个源头:一条流淌在天上,一条淌向人间呢?而那里驾船的渔夫都点亮了渔火,漂浮在天上和人间的河流上,在那里撒网捕鱼呢!

我看过很多这样壮观的景象,印象最深的故事,却与亲情有关。

有一年秋天,学校派我到密山市出差,而同座是位密山退休干部,善谈,路上讲起在几年前一个初冬,有父子二人到兴凯湖捕鱼的故事。尽管那时已经很冷了,但还没有结冰,父子俩穿着大衩,在齐腰深的湖水里撒网时,突然封湖了,在那瞬间,湖面全结冰了。爷俩一边用手砸冰,一边赶紧往岸边走。父亲先上了岸,回头看见儿子没跟上来,转身回去接应落后的儿子,结果两人都没有返回湖岸-…

我曾在位于北纬48度的勤得利生活过三十多年,而且喜欢打鱼钓鱼,每年都见过黑龙江封江开江,从没看见过在那瞬间封江的事情。况且即使赶上封湖,那两个渔人一个四十多岁,儿子也十四五了,哪能冻死在湖里呢?不过是个感人的故事而已,现实生活中绝不可能发生!

出差返回佳木斯,几个老师一起吃饭时,我再次提起那个故事。谁知一个同事说:“绝对是件真事,并不是故事,而且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冻死在湖里的父亲,曾经就是咱们学校一名老师,当时和我同在一个办公室。出事以后,几个老师都赶到了出事的地方,看见兴凯湖岸边还有砸冰时留下的碎冰碴子,一共j条,其中两条是那个当老师的父亲留下的,另外一条是父子俩朝岸边走的时候留下的。封湖太突然了,爷俩全冻死在了湖面上……”

听了那个老师的讲述,我的心里不觉一沉,不仅为了在那瞬间,突然封湖的兴凯湖,更为了救儿子而冻死在湖边的父亲。

类似的故事,我也曾亲眼目睹过。那时,我还在勤得利上学。一天吃完午饭,刚从食堂里走出来,突然看见个妇女一边疯样地朝水井跑,一边喊:“有人跳井了,快救人呀!”听见喊有人跳井了,我们几个同学赶紧朝井边跑去。很快,学校几个老师也赶到了井边。他们正准备绑上井绳下去救人时,才发现辘轳上的井绳不见了,已经垂在井里了,赶紧往上摇,才觉得很沉,似乎有人抓在井绳上。

勤得利坐落在山坡上,东西两面全是山,井水很深。足有四五十米。怕往上绞井绳时引起晃动,把抓绳子人晃下去,我们不敢快摇,只能稳住,往上慢慢摇辘轳。可能五分钟,也可能足有十分钟,反正时间很长,终于看见一双女人的手,慢慢地,慢慢地从井下露出来……抓住拽到井边,怎么也扒不开那个女人的手——那两只手死死地攥在井绳上,怎么也扒不开——事情不用再往下讲了。那件事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尤其那双母亲的手,那从井里缓缓出现的双手,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  后来,每次谈起因这两件事写成的小说《冰湖》时,我总是唏嘘不已。

感触最深刻的动物

受父亲影响,我从少年时代开始看小说,二十多岁开始创作,直到1994年才在《北大荒文学》杂志首发短篇小说《鱼王》。二十年里陆续发表三百余篇小说、故事和散文,多反映渔民生活故事,偶尔也写过几篇“人和动物”小说。

小时候,我就很喜欢动物,不仅养过鱼,养过野鸽子(鹁鸪)和小野鸭子,还养过狗和羊,唯独讨厌,不,应该说害怕狼。

那时晚自习后,走在回家路上,时常能听见山林里传来的狼嚎声;在冬天砍柴途中,能看见里面满是毛发的白色狼粪,但从没看见过狼(动物园除外)——不仅我,除了猎人和渔民以外,很多人可能都没有见过狼,只听过大灰狼的故事,还有“狼外婆”的传说,它们不仅狡猾,而且凶残。

我创作的与狼有关的小说,像《黑林子》,像《与狼同行》和《狼剩儿》,其中的“狼”都是十恶不赦的反面角色,比狐狸还要狡猾。在收割后的田野上,可以看见狐狸在那里捕捉田鼠,而绝不会发现狼的身影。在那时,各家猪栏都挂满了破盆子或绳套子。据说狡猾的狼看见那些东西,不敢跳进猪栏。实际那只是个传说而已,邻居家一头猪在夜里被狼赶走了。第二天早晨,人们沿着踪迹找进林子里,那头猪已经被狼吃掉了,只剩下一堆骨头。这种事情在勤得利绝非发生过一起,那里还发生过狼袭击人的事。

一年冬天,有人到冰封的黑龙江挑水,没防备一只狼突然从冰碴子里蹿了上来,一口叼住那人的棉裤,当时简直太可怕了。那是只老狼,可能它很长时间没吃到食物了,结果不但没把人拽倒,那个挑水人反而抡起了扁担,把狼打倒在地。还有只狼被猎人的夹子夹住,趔趔趄趄地跑进了村子,趴在一堆柴草垛上,似乎想求人救它一命。但人哪能放过那只狼,况且当时打死一只狼还可以得到二十元奖金。它被两个少年发现,他们几棒子把狼打死。那样的故事简直太多了,像黑龙江冬天积雪一样,随手可以捧起一把;而伴随着无垠荒野被开垦成田地,森林一片片消失,狼族也失去了它们最后栖身之地,狼群像春天勤得利的积雪一般消失了。其实消失的不仅只是狼群,还有成群的狍子、马鹿和野猪。

狼不仅是种群居动物,而且大部分公狼和母狼还是一对忠贞不渝伴侣,尤其护崽子的母狼更是充满了对后代的爱,于是我才有了名为《雪葬》和《狼祸》的故事。写完了《黑山谷》后,我对狼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文学创作开始“移动”,开始酝酿并创作《最后的狼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述一支狼族所发生的故事。

小说《最后的狼族》中,并没有出现“人”,只是在讲述一个狼家族里发生的故事。而那支狼族最后消失,是因为狼群之间的争斗和尔虞我诈吗?当然不是!尤其是狼群从街津山(完达山支脉)里几乎消失了的今天,更值得人们反思了:自然本应有大自然规律,恰是人类打破了那样的规律,随着生活在那里的野生动物消失,才使那些穿行在山谷里或草原上的掠食性野兽神出鬼没地出现在村庄里,以后孩子们再问到“大灰狼”时,也只能在画报上或动物园里看见了。

每名作家或作者在文学创作中,由于想法或创作思路发生了变化,题材和对象也会发生一定“转移”,从一个方面转移向另外一个方面。原来我主要写成年人作品,很少涉及儿童文学题材,如今开始儿童文学作品创作,但无论怎样转移,目的只有一个:只要能创作出受读者喜欢的作品、爱读的好书,就会得到他们的欢迎,尤其青少年读者。

我是老师出身,在勤得利当过七年小学老师,还在中学工作过十余载,对孩子的生活有着很深刻的理解,会努力创作出更多受少年儿童们喜欢的好作品。

陈彦斌

2014年于哈尔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黑鱼泡子/北纬48°动物传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彦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286612
开本 32开
页数 2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4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
CIP核字 2015050007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11
14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9: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