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呐喊全新解读/名家解读中外文学名著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彭定安、傅璇琮、刘继才编著的《呐喊全新解读/名家解读中外文学名著书系》收录了鲁迅从1918年至1922年所创作的14篇短篇小说,其中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以及《社戏》。其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等都已成为中国散文的名篇,艺术价值极高。这部短篇集诞生于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之下。《呐喊》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更是鲁迅对封建旧礼教、旧思想开战的有力宣言。

内容推荐

彭定安、傅璇琮、刘继才编著的《呐喊全新解读/名家解读中外文学名著书系》共分6部分,对《呐喊》集子中所包含的各篇名章逐一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点评、诠释和解读。这6部分分别是“《呐喊》:永不消逝的声波”“世纪之初:中华民族的一声呐喊”“《呐喊》的艺术世界:素质、构造与赏析”“艺术之花如何绽开”“《呐喊》:历史的解读、诠释与当代阅读”“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呐喊》名篇解读”。

目录

一、引言

 《呐喊》:永不消逝的声波

二、世纪之初:中华民族的一声呐喊

 (一)中国狂人:“救救孩子” 

 (二)喷泉奔涌:“一发而不可收” 

 (三)鲁镇的故事种种

 (四)不“开心”的阿Q,戴着毡帽走来

 (五)中华性格中国人:文学典型里的映照

 (六)“狂人家族”里的人们

 (七)中国近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学的典型系列

 (八)散文小说:人间忧喜与人性探幽

 (九)清醒者的认同与青年们的觉醒

 (十)社会现实与历史真实——镜与灯

 (十一)《呐喊》声声遍国中

三、《呐喊》的艺术世界:素质、构造与赏析

 (一)作家的“四个世界”

 (二)改良社会、改良人生:《呐喊》艺术世界

 的基石

 (三)“镜子”与“七巧板”:《呐喊》艺术世界

 的构造

 (四)《呐喊》:艺术世界与现实社会

 (五)《呐喊》之“镜”中映照的“中国魂灵”

 (六)“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创获

四、艺术之花如何绽开

 (一)“蚌病成珠”:在“从小康坠人困顿”的家庭

 中成长

 (二)碧落黄泉两茫茫:南京的革命洗礼

 与文化改塑

 (三)“翘首东云惹梦思”:日本“桥”上

 的文化接受

 (四)回顾古代,沉潜思索:辛亥革命的

 沉痛刻痕

 (五)伟大战士、文化大师民族魂:《呐喊》

 以后的岁月

五、《呐喊》:历史的解读、诠释与当代阅读

 (一)“疯子领我们走向光明”(五四时期的

 接受与诠释)

 (二)“呐喊”:民族之声

 (三)走出国门的阿Q

 (四)阿Q是怎样一个典型

 (五)“阿Q精神”的精神分析

 (六)“精神胜利法”蕴藏的心理内涵

 (七)“阿Q的革命”问题

 (八)阿Q的现代接受

 (九)《呐喊》:艺术构造的特征与源泉

 (十)中国现代文学最高峰与中国现代作家

 第一人

六、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呐喊》名篇解读

 “中国狂人”的诞生:《狂人日记》 

 社会对苦人儿的凉薄:《孑L乙己》 

 《药》:两个“中国之子”的死

 凄楚的哀歌:《明天》 

 一个不朽典型的诞生:《阿Q正传》(节选)

 童年“美丽王国”的消失:《故乡》与《社戏》

结束语:《B内喊》的当代阅读

试读章节

《风波》是一场全国性的大风波,在乡间引起的小风波。故事情节是:1917年7月1日张勋复辟①,一个短命的军事政变只存在12天。这期间,拥护被打倒的皇帝再复位的辫子军,试图恢复已经剪掉了的清朝臣民的象征——每个男子后脑壳上的一根辫子。辫子重新装上那些拥护者、害怕者、求安全者等人的头上。这在乡间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在船夫七斤家里引起了无限恐惧:七斤的辫子已经被人剪去了!而乡绅们又神气起来,宣染着“皇帝坐了龙庭”后的一切旧生活、旧秩序的景况。这个在全国和乡间掀起的一场风波,反映了曾经发生过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却未曾搅动乡间的生活秩序和人们的思想。一切依旧。

《风波》之后是《故乡》。这里写的故事,已经是进到民国时代的了。革过命了,皇帝的金冠已经永远地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了。但是情况依旧,生活依旧,农民的贫穷、苦难依旧……

这五篇故事,已经构成了一幅图画,是一幅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图画、历史的写照。这里有过去和现在、苦难与不幸,有社会的不同阶层和不同的人们,有发自社会肌体深层的呻吟、叹息和号叫。鲁迅不同于其他现实主义作家,他没有着力地、具体地、细致地去描写社会生活的画面,刻画社会对立、矛盾的状况,劳苦大众备受剥削压迫的具体状况,以及贫苦生灵冻馁的生活情况,连风景都是疏疏淡淡的几笔勾勒。他所侧重的、注意的、着力的是人的心理、人的精神、“心的受难与乞求”——这是鲁迅创作的特征。

鲁镇,这是中国的具体而微的缩影。它也可以是一种象征。作家反映社会现实,总要有他的依据,要有一个具体的,南方还是北方、山村还是水乡的地点,而他们那“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就自然成为他心目中的目标、描写时的对象。故乡是他们的生长之地,也是心灵的故园。他们记得这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知道这里的许多故事。他们的视野,从这里扩展开去,射向外地、全国,以至世界。他们最早的记忆和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都从这里开始建造。因此,他们把故乡作为创作地域背景与社会背景。而映衬、反射出全国、全民族的状况。所以我们说,鲁镇就是中国的缩影。许多世界伟大的作家都有他们心中的,也是创作上的这种鲁迅的“鲁镇”式的故乡。比如,俄罗斯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有他的亚斯纳亚·波良纳农庄,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有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有他的“伊豆”。(四)不“开心”的阿Q,戴着毡帽走来

1921年11月下旬,鲁迅的学生、《晨报副刊》主编孙伏园,要开一个名叫“开心话”的新栏目,向鲁迅约稿。鲁迅这次答应得很痛快,当晚就起笔写了第一章《序》。因为是用在“开心话”这种栏目中,要切题,就需要滑稽、幽默、隽永。于是鲁迅便用了轻松的、幽默的、讽刺的语言来创作这篇小说。这便是《阿Q正传》。

这是一篇中篇小说,在“开心话”上连载。每周一期,鲁迅随发随写。但是,内容却在展开中,不那么开心了。主人公——那个头戴破旧毡帽,面容苦寂的阿Q,他的行状、生活、命运也并不开心。这远不是寻开心的游戏文字。于是,孙伏园就让它离开了“开心话”这个园地,而转到“新文艺”栏去了。

这又是一次偶然的触发,引爆了久蓄的“地火”;这又是一次“厚积而薄发”,又是一次最后的一击,激起了灵感的诞生。鲁迅说:“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华盖集续编的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这就是说,阿Q这个典型,在他的心中已酝酿很久了,是他的生活、感受的多年的积累,“呼之欲出”,只是等待那一“呼”了。现在,孙伏园一“呼”,就脱颖而出了。

《阿Q正传》以虚拟的、非正规的传记形式,记述了一个农村贫苦无依的流浪雇工的简略、平凡、不幸、苦痛的一生的主要行事。他做短工、进城谋生、行窃过,他受到赵太爷、举人老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压榨、欺凌,也受到王胡、小D以至土谷祠里的庙祝的欺侮。但在辛亥革命来到时,他也稀里糊涂地卷入了革命,在边缘随大流“革”了一回“命”,最后稀里糊涂被杀害了。这就是阿Q的可怜的一生。

P14-15

序言

读书是一件愉快的事儿,我们要高高兴兴地去读。东晋的陶渊明说:“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书》)南宋的胡仔在谈到读书时也说:“盖其辞意典雅,读之者悦然。”(《苕溪渔隐丛话》)因此,林语堂先生把读书列为娱乐范畴。他说,读书是文明生活中人所共识的一种乐趣,极为无福消受这一乐趣的人所羡慕。他认为,读书不能首先树立一个什么崇高的目标,然后才硬着头皮去读,那样一切乐趣会完全失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读书还是有正当需求的,这与乐趣并不矛盾。现在不少青少年似乎没有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他们往往把读书当成了苦差事。这当然有一个过程,读书是可由苦而乐的。

读书基本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生存阅读,一类是性情阅读。现在,生存阅读类的实用书很多,吱口应试、推销等的图书充斥书店。而不为功利或淡化功利色彩、属于性情阅读类的图书则较少。最近,教育部建议的中学生课外读物就基本属于性情阅读类图书。这些图书与应试教育的教辅读物大不相同。学生阅读这些名著不像读教辅读物那样仅仅为了应付考试,以求立竿见影地提高考试成绩;但是通过阅读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并会陶冶情操,领悟做人的道理,对其一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必读书与一般的性情阅读类图书又略有不同。它不是提倡青少年随意消遣式阅读,而是有选择、有目的地去阅读。开始时,虽然没有急功近利的目的,但读后却大有裨益。

要使读书真正成为一件乐事,就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去读。教育部建议的中学生课外读物,固然都是当读之书;但是选取的面还不够宽,某些书的内容也不免有些沉重。为此,我们遴选并编辑了这套《名家解读中外文学名著书系》,除了包括教育部建议的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又适当扩充,共30本。这样就为青少年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提供了更大的余地。青少年选择有趣的书去读,就会读出兴趣来。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培养出自己的读书兴趣。兴趣渐浓,逐渐成“瘾”;一俟上“瘾”,即会变成自觉行动,不再当作苦差事。对此,鲁迅先生曾作妙喻,他说读书如打牌,“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它妙在一张一张地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读书的,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到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赌徒了,这在赌徒之中也算下品。”(《鲁迅全集》第3卷第439页)

古今学者以愉悦为读书的基本标准,是一种诚实的态度。一本书,无论专家说它怎么好、如何重要.如果读后不能令我们愉悦,我们就不愿意读下去。不去读它,又怎能产生共鸣,获得知识和享受呢?特别是文学作品,其本身并无实用。只有读过,才能陶冶性情,使生活更加充实。因此,读书也是一种交流。书籍只有通过与读者交流,才能产生价值。

据调查,现在青少年离世界文学名著越来越远了。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学业负担过重,出于功利目的,学生一般都拒绝与考试无关的阅读;二是现代文化多元化,学生往往选择电视、网络等轻松的方式作为课余的休闲;三是有些名著年代久远,因缺乏必要的解读,致使学生不易读懂。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编写丛书时,要求作者至少做到“五化”,即将名著深层化、外展化、立体化、时代化和生活化。

——将名著深层化。要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而不是简单地归纳作品的主题。本着形象大于思想的原则,从形象入手,分析作品的多重主题。既阐述作者的主观意图,又揭示作品的客观意义。

——将名著外展化。不要就作品论作品,而应适当地说开去。例如:有的名著,可写其创作的缘起故事;有的写读者的接受过程,或介绍某一名著对读者性格形成及其成长的影响等;有的可写不同读者对名著的不同感受,等等。

——将名著立体化。本“书系”对文学名著的展示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全方位的。不仅从时间上横贯古今,而且在地域上沟通中外。为此,我们一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读者以形象感;二是着重对人物的个性分析,使人物形象化。

——将名著时代化。所谓时代化,主要指将名著作当代转化与深加工,挖掘其在今天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本“书系”要求既要说深说透,又要恰到好处,避免牵强附会地去寻找作品的所谓现实意义。

——将名著生活化。对名著的阐释要尽量贴近我们的生活,使读者感到名著就在身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在评述作品的影响时,顺便指出从名著引出的成语和典故等;但是将名著生活化,并不等于将其庸俗化、琐碎化,而是要做到既有趣味,又有意义。

我们的愿望是好的,但要实现这些愿望并非易事。“暨乎成篇,半折心始”。因此,书中如有不当之处,恳请读者和同行专家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改正。

勤学苦岁晚,读书趁年华。值此第20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祝愿中学生朋友在花季里,迎着朝阳,沐浴春风,愉快地读书,让自己的青春大放光彩!

《名家解读中外文学名著书系》编委会

2014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呐喊全新解读/名家解读中外文学名著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彭定安
绘者
出版社 东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703741
开本 16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2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46
CIP核字 2013161600
中图分类号 I210.6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0
16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5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