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野鸽子的黄昏
内容
编辑推荐

王尚义13岁奔台,亲见国民党大崩溃,亲历澎湖征兵杀学事件,与高晓松说的崔大师是同一拨人,《野鸽子的黄昏》就是是内心写照;当年王尚义与李敖并成为台大才子,其妹王尚勤与李敖有一段情,生下女儿李文;被无数大师先后推崇,三毛、龙应台、蔡康永、许知远、曾梵志、马家辉、张家瑜、星云大师、郑鸿生、钱永祥都曾推荐过他的作品。

这本《野鸽子的黄昏》是作者的经典文章合集。收集了王尚义生前写的中篇小说《现实的边缘》和一些短篇小说、散文等作品,并且附录了他死后亲友纪念他的文字和生前女友给他的情书。

内容推荐

这本《野鸽子的黄昏》,收集王尚义生前所写的中篇小说《现实的边缘》和一些短篇小说、散文等作品,并附录了他生前女友给他的情书。王尚义在这短促的生命中,不曾有过辉煌的成就,也没有在人间留下太多痕迹。可是,由这本集子里,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六十年代“失落的一代”的影子,同时也看到这位从大陆流亡台湾的青年的才情和博爱。

作者曾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野鸽子,在黄昏中,因迷失方向而无奈。虽然野鸽子在黄昏中迷失了方向,的确无奈,但不代表它因此而失志,而是等待寒冷的黑夜来临,撑过寒冷,野鸽子就能展翅飞翔,飞向希望的黎明。

目录

小说

 现实的边缘

 野鸽子的黄昏

 棉花

散文

 失恋

 给璐茜的信

 幻灭三部曲

 初恋

 故乡的秋天

 玄武湖之夏

 墓地

 夜心曲

 我爱夜

 莲花

 母亲

 钓鱼

 祭

 向自然挑战的人

 影子

 蟋蟀

 小学时代

 风筝

 小妹

 表姐的婚事

 野鸽子的黄昏王尚义——作品故乡,童年,秋天

 贝多芬和他的恋人

 大哥

 解剖台边

 桂花元宵

 夏夜

 春雨

情书

 她给王尚义的信

后记

 王尚义的故事

试读章节

现实的边缘

前言

我是哭着到这个世界来的。二十年来,我眼中的泪水没有干过,虽然它不常常掉下来。

我八岁那年,哥哥死于白喉,我哭过;十五岁时,因为战乱,我和一位童伴必须分离,我哭过;二十岁,我已经长大了,当我看到《父与子》里那个倔强的虚无主义者临终情景,我又哭了。

不单我,我们这一代,这一代有灵魂的年轻人,哪一个不是沉浸在泪水中?哪一个不是渐渐地被苦痛溶化淹没了?我有时自解地说:“我是生错了时代吧!如果早,或是晚,五十年或百年,也许我们可以看到太平景象,也许可以过几天安静的日子。”但是,你能说吗?我们注定了的命运,注定了要亲吻这时代的创痕,注定了要把血与肉献在祭坛上。

日子是苦的,没有指望,活着像是多余。我们挣扎,我们追求,我们彷徨,我们浮流在整个时代精神幻灭的泡沫上,没有出路。

如果,你不能逃避刀尖,你就转过身来面对它,战斗也许胜于灭亡。在这个悲苦的世界,没有眼泪的是铁石,轻易落泪的是懦夫,把眼泪化成力量,才是英雄!

随着我渐渐长大,我渐渐发现:我的朋友渐渐少了。我是越活越孤独了。原来我的朋友都在理想与现实的冲折间,躲的躲了逃的逃了。而我是不甘于寂寞的,我是决意挣扎到底的人,不管时代,不管环境,我总相信,自己的脚跟是硬的,孤独的足迹将聚铺成大路!

我是哭着到这个世界来的,我也要哭着回去!

老杨要结婚了,这是件奇怪的事。

昨天夜里,我到外面回来,刚踏进门,一张耀眼的大红帖子赫然陈在地上,我诧异地捡起一看,上面写着:“嘿,我要结婚了,有事相托,速来舍下一谈。”我将帖子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不错,字是老杨写的,而又分明印着某月某日,在某处结婚的字样。燃起一支烟,我靠在躺椅上慢慢地抽,眼睛望着窗外闪烁的星光,我觉得怅惘,要回忆些什么,又觉得茫然和烦乱,内心竞被这样的事撩起无限的激动,这突如其来的喜讯,简直把我迷惑了。

想不出根由,我只好先恭喜他一声,我走到桌边,拿出纸笔写道:“哈哈,老杨,你怎么要结婚了?恭喜你呀!人生本来是顿便饭,而结婚是最美的一道小菜,早晚都要吃的,越早越好呀!我有什么可以效劳的?说呀,我明天来看你呀!”写完,我又用红纸剪了两颗重叠的心,贴在笺头,封好,加了邮票,跑出去投在限时邮筒里了。

老杨和我有两年同室之谊,在学校宿舍里,双人床,我睡下铺,他睡上铺,又共同用过一张桌子,因而,那两年我们几乎是生活在一个圈子里。他是个热情、豪放而富于幻想的人,他有那种艺术家的浪漫气质。他只身流浪出来,当过兵,送过报,干过警察,做过两年小学教员,后来,他觉得自己学得太少,而读书才是年轻人的最好出路;于是艰苦自修了十八个月,考取大学。他本来攻读政治,但读后发现自己对政治的想法早已过了时,赶不上时代了。因此就失望于原有的理想和抱负,改学外文去了。他大概是想做个文学家吧?我看过他的一篇在某杂志征文得奖的小说,题目是“七弦琴上的恋歌”,文笔流畅,描写细腻,充满了缠绵的诗意和哀伤的气息。那时,他心目中确是有个打算,每当回忆过去那些富有传奇的生活故事时,他反复地加重说:“如果把我过去的生活写出来,我敢说是世界上最动人的小说。”然而,他心中的打算被现实折磨着,他需要为生活奔波,他殚精竭力尚不能维持他最低的生活,他常常难言地抱怨说:“做这穷学生的味道不好受啊!”

其实“穷学生”三个字,早成了他的咒语,无论何时,他心中怀有不满的情绪,这咒语一定萦绕在他的嘴角,好像说一说,他的怨气便会消去似的。老杨不是怕吃苦,他对生活的要求也不算过分,只是从前他对大学生活的想象太好,他以为这一生的黄金时代,正该有黄金般的可爱,后来才知道这是梦和憧憬,是自己愚昧的痴想;现实给他幻灭,而幻灭却不是他所愿接受的,这就更加重他的埋怨和诅咒之情。然而沉浸在怨埋和咒诅中,是无用的人,老杨却能把这种情绪表现在行动上,他拼命地挣扎、追求和工作,试图改善他的生活。他有时做得很好,有时又不太理想,有时满足一些,有时又完全失望。受着这些刺激的影响,他在生活的表现上转动得很厉害,在思想和观念上也变化得难以捉摸。比如他时而感到世事无常,四大皆空,与其在社会中受贪欲、得失、追求和幻灭的苦恼,不如干脆出家去当和尚。时而又觉得世界与人类充满了希望,而他自己的前途,尤其是希望中之希望,于是便面向未来,谈一些改造国家社会的话,还自己安慰自己说:“读书是为了理想,贫苦也正是磨练,哪一个伟人的成功不是经过艰苦的环境的?只要我们好好地干。”干些什么呢?什么都可以干,这便是老杨最大的特点。

P3-6

序言

台湾作家王尚义,早夭,仅仅活了不到27岁。

出版他的作品的目的,最开始是有大陆的读者在寻找他作品的简体中文版本。在编辑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一个与命运抗争的青年人,在与我们对话。甚至能看到,在时代政治和思想文化大变革中,失去信仰的人们,怀着躁动混乱的心,是如何解决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排遣现实的困境的。

我们这个时代,何尝不是?

青年人,有的忙、有的病、有的孤独、有的无助、有的囊中羞涩、有的埋怨社会不公。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所带来的激荡人心的东西,让人们都有着偏离生活中正确道路的错觉,从而下了很多错误的判断。

让我们看看20世纪二战结束到冷战时期的社会和青年,他们所遭受的困境,以及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斗志,有激情,也有悲观。看看他们,想想自己,也许会豁达很多。

作者王尚义,在生前,不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没人关心他的过去,也没人关注他的未来,他低调地存活着,抗争着。刚刚参加完台大医学院的毕业典礼,自己就成了台大医院的病人。他最后死于肝癌。直到去世五年后,他的遗作出版,并逐渐受到欢迎,大家才最终发现了他的价值。

作者虽年轻,但有可爱之处——他的率真和勇于追求。他学的是医科,可是他对于文章、戏剧、音乐、绘画和一切形式的艺术,都有着异乎寻常的爱好。尤其,他在文学上的追求,更表现出一种爱情般的诚心和火热。他受欧洲近代哲学家和海明威浪漫主义的影响较深,因而他的作品充满着人道的和浪漫的色彩。但他从不游离现实,他努力要表现的,仍是他所处的这个社会的不平和不幸。

曾有一位台湾读者说,读完尚义的作品,他颇感惊异,惊异于一个早熟的心灵是那么深邃而繁复。这种惊异有一部分是夸张的,王尚义的全部遗稿将近八十万字,其中有半数不是特别成熟。不过有一部分精粹,十分难得,深邃且有预见性。这次,我们精选他全部遗作的精萃,散发他的芬芳,争取让读者能够发现这颗早逝的“孤星”,感受他的不幸和他那令人扼腕的才华。

他的才华也许就是他的悲剧。对于写作,他有着不死不休的精神。他绝大部分的作品都完成在台大医学院上学期间。在那种窘迫的日子里,他不停地创作。他的笔尖犹如一个多面的晶体,虽然短暂,却已光芒四射。他的作品最重要的部分,是他对现代文学思潮的发源和趋向所做的探讨。

死去的人,是容易博取人们同情和景仰的。王尚义去世已久,而且作品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就当下的眼光看,其作品是不符合文化快速消费潮流的,我们也无意过高地评价他的思想和作品价值。可是,对于一个年仅二十六七岁的生命,我们还能有什么要求呢?不过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杰出作家所需要具备的素质,王尚义是一步步在接近的。即便如此,他仍未成熟,有着很多偏激的想法和稍显负能量的态度。

我们出版他的作品的目的,也在于此:与当代青年人谈谈心,谈谈历史,谈谈文艺,也谈谈如何克服困境和摆脱不幸的困扰,以便能够让读者在对比和审视中,充满正能量地健康生活。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年4月

后记

王尚义的故事

——不屈的勇士,纸上的玫瑰

王尚义是河南汜水人(现为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西马固村),出生于1936年9月25日,殁于1963年8月26日,享年不满27岁。他生下来一岁不到就开始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他家一共有七个兄弟姐妹,在战乱中母亲带着他和其他几个弟弟妹妹辗转来到台湾,另外两个弟弟则留在河南老家跟着祖母。

我们此次重新编辑王尚义的书,发现书中很多语言、风格、观点都有些灰色,不大向上、积极,这固然与其中有很多哲学评论有关,哲学本就不是一门讨喜的学问,但是尚义一生都在凄苦中度过,可以说没有任何欢愉时刻,不幸时代的境遇才是他灰色思维的根源。

1936年,1岁,全面抗战爆发,父亲参战,一家数口逃难,中间经历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

1945年,9岁,抗战结束,生活稍安,但他是长子,要带弟妹。

1946年,10岁,他父亲作为国民党军官,在外服役,他们也因此无法在家乡逗留,只能东奔西跑,最后一路南下,来到香港。

1949年,13岁,在香港,他是长子,为母亲和弟妹觅食,保护孤儿寡母不受英国人和香港地痞的欺负。

1951年,15岁,刚到台湾,社会动荡,百废待兴,他的青春期可以说是在节衣缩食中慢慢地被消磨的。他父亲来台后当了一个清苦的小学校长,收入难以供给五个子女生活和念书。王尚义为了节省家庭开支,进了为流亡青年而设的员林实验中学,学费不贵。这个经历,她的母亲在《我的义儿》一文中写道:“……每天两顿糙米饭,吃不饱穿不暖,每次回家都是冻得手脚冰冷,嘴唇发紫;每顿糙米饭都要抢着吃,他常饿得胃痛……我给他的零用钱,他常常帮助更苦的同学……”。他的肝病很有可能是在这个时候种下的。

1954年,18岁,即便生活艰难,尚义仍然以优异成绩考入台大医学院,可与此同时,父亲失去公职,家中经济日渐困难,他必须要兼家教才能继续他和弟妹的学业,又被父母约束,必须学医,学制为7年,十分难熬,他对此专业毫无兴趣,只能违背自己的意愿,痛苦修业,身心俱惫。

1959年,23岁,越南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战争开始,台湾经济慢慢有起色,本给了尚义大好的发展机会,可他却偏偏身患重疾,庸医误诊,久治不愈。又因与感情至深的女友分手,长期生活在痛苦之中。

1963年,27岁生日的前一个月,久治不愈的肝病夺走了他的生命,他的离开给亲友带来巨大打击,也让华语文坛损失了一颗未来之星。

以上就是王尚义短暂的一生,哪一个阶段是幸福的呢?似乎没有,从出生到离世,尽是动荡。人生拼图,每一块都是残缺的。纵观历史上的艰辛人物,司马迁受宫刑之苦,编撰《史记》也是静娴,少年游历也是欢愉。而尚义,27年的惨痛人生,竟也产出了近八十万字的作品,而且部分是超级畅销之作,影响了后世众多文化人和音乐人。他的《野百合花》和《野鸽子的黄昏》与罗大佑的《野百合也有春天》是否有某种关联?我们不好下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作品,他的思维,他的哲学辩证,对后世的文化,应该有一定的影响。

存在主义

要了解王尚义,我们一定要了解什么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一词的拉丁文Existentia,意为存在、生存、实存,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强调存在的思考主张。西方哲学传统自苏格拉底以来到德国康德时期都有一个共同特色,就是寻找客观真理。即以客观观点寻找永恒的真理或知识。而存在主义可算是对这种思维路径的革命。以海德格尔为例,他主张所有的一切知识其实都由主观观点获得,当我们跳脱主观寻找客观知识时,我们的知识系统就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例如,我们无法证明客观世界真的存在等等。所以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必须返回主观世界重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西方哲学的另一个传统特色是,理性思考的内容重于感性心灵的感受。存在主义理论支持者认为应该要反过来。因为心灵感受才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东西。举例来说,存在主义者反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用思考作为人类存在的根据(笛卡尔认为思考是人类的本质),但是,存在主义者却认为存在本身的自觉就是存在的依据,而存在之后,才有所谓的思考,所以,对存在主义来说应该是:“我在故我思”,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

这些变化直接改变了许多哲学与文学作品。传统哲学强调内心的感受,而大多数人在内心深处却找不到神的存在,也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所在,因为这些都是推理的产物。于是,虚无主义就成了存在主义的一个代名词,而且透过文学作品被夸大。虚无主义强调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是痛苦的。在存在主义蔓延的时候,还有许多人受这种文学作品影响而自我了结了生命。海明威就是其中的代表。王尚义或多或少也受了这些理论的影响,不自觉会在作品中表露出轻生的念头。

事实上,存在主义虽然很可能带来虚无主义,但是,所带来的虚无应该是无关于神与生命意义的,存在主义不是一种对生命的否定。这种虚无主义也并不必然带来生之痛苦。真正的存在主义并不必然带有对生的抗拒,相反,生命本身的另一股蓬勃的生之欲望却经常被忽略了。

灰色与蓬勃

尽管王尚义的文章中有很多灰色的东西,让人看完后心绪低落,情感不振。但是,他的遗文中也有很多歌颂蓬勃春天的文章,《迎向春天》就是一个例子。譬如在《春雨》中他写道:“我终于悟了,醒了!……我为何悲愁?为何叹息?我该低下头来,伏在春雨的脚前,求她赐我一些生机,一些勇气。不然,云帐拉开时,阳光微笑的节日,每一棵树都戴遍绿叶,每一株花都缀满红朵,每一根苗都挂满果实,向自然齐唱欢乐的颂歌,我怎有颜去仰望造育的苍天?”(《春雨》王尚义)

这就是这个可怜的青年挣扎的自白。现实是贫困的经济环境,不谅解自己的父母,沉重的课业,无止境的稿债,但他多希望卸下他肩上沉重的担子。大自然的景物在王尚义的脑海中是和故乡以及童年的往事联结在一起而不可分的。现实是:他是失落的异乡人,肩上背着沉重的枷锁,对春天的憧憬是那么遥远,甚至只有在梦中才能企及。

李敖与王尚义

在20世纪六十年代,正处于紧张的冷战时期,世界格局变化多端,台湾的青年是苦闷的一代。他们在经历了当局“反攻大陆”幻想破灭后,偷安苟全,青年们言论思想被钳制,大多数看不到光明的前景。

稍微有能力的人都拼命想出洋留学,也有少数人从写作中寻找出路。此时,文星杂志吸收了一批台大才子型的穷学生为其撰稿。最有名的要数当时《传统下的独白》的作者李敖,另一位就是写《从异乡人到失落的一代》的王尚义。

李敖和王尚义虽然熟识而属于这个才子军团,然而两人并不投机,李敖认为王尚义很矫情,多才多艺但性格柔弱,多愁善感,既信耶稣又信佛,没有原则性,太好虚荣,“多其不应多之愁,感其不必感之感”。而更要命的是王尚义的妹妹王尚勤爱上了李敖。王尚义几次劝她不要陷得太深,他评价李敖:“李是个享乐主义者,是个不羁的才子,有钱时挥金如土,穷起来可以饿肚子的人……他否定爱情……痛恨传统,痛恨礼教,他敢于反抗社会,他有勇气,但缺乏责任……”。

王尚义对李敖的观察都极其敏锐,对李敖的发展的预言大都成真,唯一王尚义没有料到的是李敖长袖善舞,加上台湾经济起飞,李敖坐过牢可是从没挨过饿。王尚义想阻止王尚勤和李敖感情有进一步发展,他还不时到王尚勤的宿舍察看,但都是徒劳无功。在尚义去世后,王尚勤从台大毕业,随后飞去美国,一年后,在美国产下了与李敖的女儿,取名李文。

了解完以上的几点,我们再来重新审视王尚义的作品,他的《狂流》、《从异乡人到失落的一代》、《野鸽子的黄昏》和《野百合花》等,无一例外透露着对人生、对生命、对哲学深深的思考。也只有他这样置身于极端残酷现实中的人,才能有如此细微且有深度的认识。当代的知识分子一直在呼喊当代大师的出现,希望重现20世纪初那般名家荟萃的场景,可又有谁能够在时代的波澜中和浪潮之巅上,历练及品味出对非同凡响的人生意义?没有这些体验、苦难和感悟,怎么可能有惊世骇俗且影响后世的超凡作品出现?

王尚义虽然享世短暂,但人生历练却不亚于生活了五、六十岁的人,他有资格,且有能力写出令人深思的文章。固然有些文章在当代有些过时,但其精神和思维永不褪色,我们需要在五光十色、奢华享乐的当代,有一剂清凉药,给当代人消消气、去去火,重新回到书屋间,静坐下来,思考思考有意义的事了……

书评(媒体评论)

那套书中,有王尚义的《野鸽子的黄昏》陪伴我们,那是台湾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张家瑜

所以汉典(在“康熙来了”节目里调侃陈汉典)的新书叫《野鸽子的黄昏》,要买的人可以去书店买……好像已经卖断了,绝版了。

——蔡康永

如今罗文嘉一边在桃园乡间种水稻,一边运营他刚刚买下的“水牛出版社”,这家出版社曾在1960、1970年代扮演重要的角色,它的一系列书籍——从王尚义的《野鸽子的黄昏》到殷海光的《思想与方法》——曾影响了一代人,也包括罗文嘉自己。

——许知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野鸽子的黄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尚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8006668
开本 32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2015038956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