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记忆:和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一起生活的日子》这部作者朱和平历时三年精心创作的长篇回忆录,共30万字,配有100余幅珍贵照片。作者以亲身经历和翔实丰富的史料,不但展示了朱德元帅波澜壮阔的一生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而且再现了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战友情、夫妻情、同志情及亲情。全书真实生动,语言质朴,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细节描写俯拾皆是。
图书 | 永久的记忆(和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一起生活的日子) |
内容 | 编辑推荐 《永久的记忆:和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一起生活的日子》这部作者朱和平历时三年精心创作的长篇回忆录,共30万字,配有100余幅珍贵照片。作者以亲身经历和翔实丰富的史料,不但展示了朱德元帅波澜壮阔的一生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而且再现了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战友情、夫妻情、同志情及亲情。全书真实生动,语言质朴,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细节描写俯拾皆是。 内容推荐 《永久的记忆:和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一起生活的日子》作者朱和平曾在爷爷朱德身边生活了24年,目睹了一代伟人、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朱德元帅20余年间的真实生活,深切感受到朱德元帅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的宽阔胸襟和高尚情怀。作为朱德元帅的亲人,朱和平也切身体会到爷爷作为普通人的真实情感 目录 序 一 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 爷爷给我取名:和平 中南海里的一个大家庭 国外带回的“小马车” “学习好了才有出息” 听爷爷解读黄洋界的炮声 淘气淘上了毛主席房顶 “耕读传家久” 爷爷穿上元帅服 爷爷走遍神州大地 跟爷爷上庐山 林彪放肆诽谤爷爷 “依然得地自含芳” 和群众共度困难时期 爷爷带我们接触社会 电波飞进中南海 二 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事 琳琅山,爷爷诞生的地方 “举世共钦贤母范” 志士孤身走西东 父亲的生母萧菊芳 父亲的养母陈玉珍 战火中的情缘 总司令的儿子更要上前线 母亲第一次见公婆 爷爷长征走了两年 跃马在太行山上 南泥湾和爷爷的名字连在一起 全党庆爷爷六十大寿 三 和爷爷奶奶同历劫难 “文革”乍起,爷爷挨批 “这些娃娃懂什么?” 造反派冲进了我们家 “凄风苦雨,众叛亲离” 父母亲也遭绑架 奶奶在大卡车上挨批斗 “要能忍耐才对” 中南海不让我进了 学蒸馒头慰亲人 受爷爷连累当不了兵 爷爷被“放逐”广东从化 我家搬出中南海 四 带着爷爷奶奶的期望 “爷爷,我要当兵” 我们在北戴河的家 “我军的传统不能丢” “将来的战争是科学家的战争” “红军为什么能打胜仗?” “要立志成为技术型、专家型军人” 五 感受爷爷奶奶的悲喜与忧虑 陈毅来到北戴河 林彪逃离北戴河 爷爷发问:为什么会出现林彪事件? 家里的客人又多了 再会《续西行漫记》作者 毛主席说:你是红司令啊! 阴霾还没有散去 爷爷在丧子悲痛中 “要靠你们自己去生活” 六 陪伴爷爷的最后日子 写下“革命到底”以铭志 支持邓小平抓整顿 爷爷和毛泽东的最后唱和 爷爷和周恩来的最后告别 警惕党内还有野心家 读了《共产党宣言》新译本 爷爷临终的嘱咐 为敬爱的爷爷送行 完成爷爷的遗愿 七 延续的血脉和亲情 奶奶对爷爷的深切怀念 奶奶要我来管家 奶奶对又一辈人的关爱 挥泪在爷爷的铜像前 懿德长存天地间 蜡像馆里重相逢 试读章节 “学习好了才有出息” 我七岁开始上小学的时候,老家来的那些哥哥姐姐都在寄宿的十一学校或八一学校读书,一个星期才回一次家。我和哥哥是在位于西单民族宫对面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上学。和我们一起上学的有刘少奇家的平平、源源、亭亭,还有陈赓大将家的小庶和崖子。 从中南海到实验二小的路程较远,上学之初,我家和刘少奇、陈赓家合包了一个儿童车,专门接送我们几个孩子上学。 所谓的儿童车,其实就是在三轮车上加个顶篷,里面分左右两排座,类似现在的人力旅游车。 当时骑车的老师傅姓王,专门负责接送我们。 开始时,几家的孩子都小,有的是上幼儿园的,有的是一二年级小学生,个儿都不大,六七个孩子一挤就坐下了,加一起也没多沉。可是过了几年,孩子们都长大了,仍然坐那辆车,王师傅蹬车时就显得有些吃力了。 在我上小学四年级的一个冬天,西北风很大,王师傅接我们回家,怎么蹬车也蹬不动,没办法我们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就下来推,推一段走一段,回到家里的时候天都黑了。 看到我们一个个灰尘暴土的,爷爷就问:“你们今天怎么回来晚了?身上哪里弄了这么多土呀?” 我说:“今天风太大了,王伯伯骑不动,我们没办法,都下去帮他推,走了一路。” 奶奶听完,对我们说:“这事你们做得对,就应当同情劳动人民,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 接着爷爷又问:“学校里坐儿童车的学生多吗?” 我说:“挺少的,就两三辆。” 爷爷又问:“其他人家的孩子是怎么上学的?” 我说:“买张月票坐公共汽车呗!” 听到这里,爷爷的眉头微皱了一下后,说:“我们这不是搞特殊化吗?人家老百姓的孩子都能坐公共汽车上学,咱们怎么就不能呢?” 说完,爷爷就让奶奶去找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两家一商量,都觉得坐儿童车在学校影响不好,不能再坐了。第二天,奶奶就给我和哥哥一人买了一张月票,套上个夹子,挂在我们的脖子上。每天从中南海西门出来,坐14路车到六部口,再倒10路车就到学校了。 爷爷奶奶都担负着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总是忙忙碌碌的。爷爷经常不在家,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去视察工作,一走就是几个月。即使在北京,爷爷也常住在玉泉山办公,难得见上一面。尽管如此,爷爷对孙辈的成长还是十分关心,特别是关心我们学习的情况。 我家里现在还保存着一个记录本,上面记录着孩子们在学校的情况,谁谁学习成绩怎么样,谁谁学校表现怎么样,谁谁某月某日要开家长会,由谁谁去参加等。 我上小学的时候,奶奶多次参加了我们班的家长会。她和其他同学的家长一样,坐在我们班的教室里,听班主任老师讲评我们的学习情况。那时,我们班里优秀的同学特别多,所以想得到班主任老师的表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次老师表扬到我,奶奶回家后就特别高兴。如果老师点名批评了我,奶奶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我谈话,对我进行批评教育,要求我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我刚刚上小学时,爷爷曾把我揽在他的怀里,抚摸着我的头说:“你要好好学习,学好了才有出息,才能当好革命的接班人。” 当我刚学会写心得笔记时,在外地视察的爷爷就专门捎信给奶奶,让她给我买一本印有“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笔记本,要我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并记下来,写出总结,学习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 那时候,爷爷无论多忙,总要抽空儿检查我的作业本和学习手册。哪一道算术题没做出来,哪个地方没做好,他都要细心地检查出来。有一次,因为贪玩,我把当天的作业给忘了。这件事被爷爷知道了,就让警卫员把我叫到了他的跟前,看得出他真有些生气,但还是控制了火气,语重心长地说:“现在,老师从小就教你们革命道理,给你们传授科学知识,生活上也没什么困难,在旧社会哪有这么好的事情!我小的时候,全家辛苦劳动,才勉强供我一个人上私塾,每天都要带干粮,往返要跑几十里的山路,常常是饿着肚子,你们可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爷爷讲完后,奶奶把我叫到她的身边,说:“爷爷对你严,是让你从小养成爱学习的习惯,学习不好将来什么本事都没有,就成了大废物,你一定要记住爷爷的话……” 以后,奶奶常给我们讲爷爷小时念书不容易的事。从奶奶的讲述中,我才知道,爷爷的童年,是伴着苦难和艰辛度过的。 爷爷六岁时,就开始跟着大人下地干活,跟着哥哥们上山砍柴了。那时候,清王朝的苛捐杂税非常繁重,可是那些催粮讨债的,就怕读书人。朱家世代务农,没个读书人总是受欺负。所以大人们一商量,决心省吃俭用,把爷爷兄弟三人送到本姓家族所办的药铺垭私塾去读书。 P19-21 序言 我出生后八个月就被抱到了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的身边。到1976年7月6日爷爷去世、1992年4月22日奶奶去世,我在两位老人身边生活了近40年。 爷爷奶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了一生。在战争年代里,他们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根本无暇顾及个人的家庭生活。爷爷有一个儿子(我父亲朱琦)和一个女儿(我姑姑朱敏),只有我父亲朱琦少年和青年时代曾生活在爷爷身边。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活逐步安定,爷爷奶奶把迟到了的父爱母爱全都倾注在了我们这“第三代”人的身上。而我有幸就是在爷爷奶奶的殷殷关爱中成长起来的。 随着我渐渐长大,我渐渐地知道了我的爷爷不是普通的爷爷,渐渐地知道了他的地位、他的声望、他的经历、他的业绩,他的有口皆碑的品格。我不仅知道我的爷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元帅,而且知道了他是十元帅中位列第一的元帅;不仅知道他是解放军总司令,而且知道了他是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是有人民军队以来唯一的全军总司令;不仅知道他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而且知道了他是延安时期党的七大产生的五大书记中位列第二的书记,他曾与毛泽东一起被作为“党的两个主要领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处悬挂着爷爷和毛泽东并列的画像或巨照;再往前追溯,我知道了爷爷曾率领一万多人的部队上井冈山同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创建了“朱毛红军”,从那时起,“朱毛”就是中国红军的旗帜,就是中国人民同一切国内外反动派战斗的胜利的旗帜。 啊,爷爷原来是这样伟大,曾经是这样辉煌…… 我对爷爷的了解总是由近及远,由现在到过去。我了解得愈多,愈加深对爷爷奶奶的理解,愈加深了对爷爷奶奶的爱戴和崇敬。 爷爷离开我们已近四十年了,奶奶离开我们也有二十多年了。作为两位老人深情疼爱过的孙子,我常常想念他们,想起和他们一起泛舟中南海的幸福童年,想起和他们一起经历了“史无前例”年代的风风雨雨,想起在暮色中陪伴他们散步谈心度过晚年时光的日子…… 我把零零碎碎的回忆记录下来,献给我的爷爷奶奶,也为了永远永远珍藏……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永久的记忆(和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一起生活的日子)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朱和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346033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9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72 |
出版时间 | 2015-05-01 |
首版时间 | 2015-05-01 |
印刷时间 | 2015-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96 |
CIP核字 | 2015028447 |
中图分类号 | K827.7 |
丛书名 | |
印张 | 25.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0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