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与影视的跨界,其概念具有广博的包容性,体现了戏剧、影视艺术的相互嫁接、相互渗透与多元共生。戏剧、影视艺术的跨界,是泛哲学、泛美学语境中的一次成功的艺术试验,往往体现着强烈的文化观念。
叶志良编著的这本《跨界叙事(戏剧与影视的文化阐释)》运用跨界叙事理论,在跨文体、跨时代、跨国界三个维度上,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穿透古今,打通文体,对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作较为细致的史论式理论阐述和详实的文本分析。
图书 | 跨界叙事(戏剧与影视的文化阐释) |
内容 | 编辑推荐 戏剧与影视的跨界,其概念具有广博的包容性,体现了戏剧、影视艺术的相互嫁接、相互渗透与多元共生。戏剧、影视艺术的跨界,是泛哲学、泛美学语境中的一次成功的艺术试验,往往体现着强烈的文化观念。 叶志良编著的这本《跨界叙事(戏剧与影视的文化阐释)》运用跨界叙事理论,在跨文体、跨时代、跨国界三个维度上,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穿透古今,打通文体,对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作较为细致的史论式理论阐述和详实的文本分析。 内容推荐 叶志良编著的这本《跨界叙事(戏剧与影视的文化阐释)》运用跨界叙事理论,在跨文体、跨时代、跨国界三个维度上,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穿透古今,打通文体,对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作了较为细致的史论式理论阐述和翔实的文本分析。本书既有对艺术发展的共通性的描述,也有对艺术作品个案式的剖析。本书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当下戏剧与影视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跨界艺术的叙事特征。通过本书,既可深入了解跨界研究的对象、内容,也可深入把握跨界研究的范式、方法。 目录 绪论 戏剧与影视的跨界叙事与文化传播 第一章 类别影片与意识形态喻义空间 第一节 国家的仪式:新中国儿童电影主题的身体建构 一 身体:国家理性的实践手段 二 身份:个体身体的社会呈现 三 身心:“训身”、“塑心”双性同构 第二节 体育影片:从意识形态承载到生命叙事的转换 一 前意识形态的记录式叙事 二 政治前提的意识形态叙事 三 从意识形态到生命叙事的转换 第三节 审美·政治·文化:中国戏曲电影的民族记忆 一 戏曲电影的审美记忆 二 戏曲电影的政治记忆 三 戏曲电影的文化记忆 第四节 新世纪军事题材电影的新英雄主义倾向 一 人物角色的平民化定位 二 人生追求的世俗化呈现 三 人际关系的人性化处理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初传记故事片的身体寓言 一 《武训传》的身体批评与政治批判 二 历史人物传记故事片的身体改造 三 革命英雄传记影片身体的图腾 第二章 “非遗”视野中的地方戏曲文化生态 第一节 金华婺剧的文化定位 一 恒常性:地域文化的纵向传承 二 可塑性:声腔的分离与集合 三 地域性:文化认同与身份确认 第二节 新昌调腔的传承机制 一 新昌调腔的历史传承 二 新昌调腔传承的内部机制 三 新昌调腔传承的外部机制 第三节 人类学视野中的绍兴社戏鬼戏 一 绍兴社戏鬼戏的特点 二 绍兴社戏鬼戏的功能 三 绍兴社戏鬼戏的文化意义 第四节 省感戏:当民间与正统披上狂欢的袈裟 一 载体:特定时空的狂欢化演出 二 内涵:狂欢化演出的民间意识形态 三 民间与官方意识形态的合谋 第五节 《浙江好声腔》与珍稀剧种的传承保护 一 展演:珍稀剧种活态保护的基础 二 传承:珍稀剧种动态保护的路径 三 布局:珍稀剧种生态传承的格局 第三章 艺术“展演”空间与时代文化症候 第一节 “艺趣”:中国戏曲的叙事逻辑 一 躯体造型的直观性和动作性 二 角色情感性格的二元性 三 约定俗成的艺术表演程式性 第二节 异曲同工:东方意识流小说与中国戏曲 一 意识流:主观情思客观化 二 意象化:象征手法具象化 三 自由性:时空处置心理化 第三节 中外动漫创作的观念形态比较 一 模式:标新立异与循规蹈矩 二 价值:扬善惩恶与借物说教 三 功能:深度娱乐与浅显教化 第四节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转型 一 从事件实录到叙述 二 从意识形态化到人文化 三 从格式化到个性化 第五节 当代中国先锋戏剧的语言策略 一 放逐语言:把戏剧视为动词 二 极端表现:纯粹的语言试验 三 “反”戏剧语言的N种表情 第六节 当代戏曲传播的突围表演 一 戏曲主题的现代阐释 二 表达媒介的新的综合 三 戏曲传播的继承创新 第七节 文化语境与当代中国电影改编 一 政治语境中的意识形态改编 二 审美语境中的人文化改编 三 消费语境中的娱乐化改编 第四章 历练精魂:名家姿态与文化表演 第一节 李渔的现实矛盾与人格突围 一 前世今朝:在时代夹缝处“独善”自身 二 亦文亦商:在身份对立中坚守良知` 三 雅与俗:实现俗与雅的融通 第二节 夏衍历史讽喻剧的文化批评 一 历史剧:剧作家政治、民族意识的认同方式 二 历史与讽喻:潜隐在历史剧创作中的矛盾 三 历史剧创作两难困境的历史审视 第三节 郁达夫戏剧思想的“现代性” 一 “为人生”创作思想的现代性 二 “综合性”艺术形式的现代性 三 舞台文体语言的现代性 第四节 谢晋的诗性气质与人性审视 一 诗性气质的影像镜语 二 审美人性的道德关怀 三 社会表情的集体记忆 第五节 罗怀臻戏曲创作的推陈出新 一 女神与女奴:审视女性的两个维度 二 “更像自己”:重建本土化戏剧 三 “效果历史”:非历史的历史剧 第六节 “旧曲”谱“新调”:孟京辉的戏剧改编 一 中国题材西方化:以中式旧曲谱西式新调 二 西方题材中国化:以西式旧曲谱中式新调 三 舞台呈现综合化:中西和鸣谱时代新曲 第五章 地域文化视阈中的浙江经验 第一节 现代浙籍文人与中国话剧的创立 一 “旁门”与“正宗”:从旧剧到新剧的历史转折 二 启蒙时代的旧戏批评与理论建树 三 戏剧正宗地位确立与浙籍文人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战时东南浙江、福建、江西的救亡剧运 一 战时东南救亡戏剧团体蓬勃发展 二 战时东南剧坛演出剧目丰富多彩 三 战时东南剧本创作精品迭出 第三节 浙江百年影视文学创作的艺术备忘 一 民国时期的电影文学创作 二 新中国成立后新老作家的影视文学创作 三 新世纪的“浙产剧”创作 第四节 当代浙江戏剧文学的创作流向 一 现代题材的时代把握 二 古老题材的脱胎换骨 三 经典作品的戏剧改编 第五节 浙江戏剧节与地方戏曲的当下传承 一 地方戏曲的复制式传承 二 非遗式活态保护的发展性传承 三 活态、活体、活动的创造性传承 第六章 众声喧哗:个案透析与文化想象 第一节 《樱桃园》的中国接受与阐释 一 被译介的《樱桃园》 二 意识形态化的《樱桃园》 三 贴近抑或创造:徐晓钟版《樱桃园》 四 颠覆:被娱乐化的《樱桃园》 第二节 在历史经纬中:婺剧《双阳与狄青》的故事 一 故事演变与主题改写 二 文武兼工的艺术表达 三 刚柔相济的性格刻画 第三节 《妈妈们的青春往事》的身体政治与乌托邦 一 影像叙事与意识形态修辞 二 身体意象与身体政治 三 革命与乌托邦 第四节 婺剧历史剧新创剧目的精神旨归 一 新编历史剧《昆仑女》的双重叙事 二 婺剧历史剧《梦断婺江》的叙事伦理 三 新编婺剧《铁血红颜》的红色叙事 第五节 跨界艺术作品的叙事呈现与文化分析 一 《孔乙己》:经典叙事的现代演绎 二 《飞天鱼》:抚摸病患的生命叙事 三 纪录片《山里的日子》的叙事策略 四 《毛泽东和他的长子》的“有意味的形式”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跨界叙事(戏剧与影视的文化阐释)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叶志良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238582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96 |
出版时间 | 2014-12-01 |
首版时间 | 2014-12-01 |
印刷时间 | 2014-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02 |
CIP核字 | 2014273835 |
中图分类号 | J805 |
丛书名 | |
印张 | 1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60 |
宽 | 186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