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观点(精)/毛姆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观点》是毛姆最后出版的文学评论作品集,对文学对人生都带有某种总结的意味在其中。从歌德的小说到邂逅一位印度圣人,从对三位著名记者的批评,到对蒂洛森主教文体的评定,还有对他本人非常擅长的短篇小说的形式的精彩分析,代表了这位杰出作家一以贯之的观点和态度。

内容推荐

《观点》是英国著名作家、“故事圣手”毛姆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文集,这既是一部精彩迭出的随笔集,同时也是一部知人论世、体贴入微的文学评论集,涉及的人物和主题从大诗人歌德的小说到一位印度教圣哲的精神修为和人生故事,从法国三位以日记闻名于世的作家的自我中心和尖酸刻薄到英国神学家兼大主教蒂乐生的宽厚仁慈及其平实自然的文体,特别是通过对他赞赏的爱伦·坡、吉卜林,尤其是莫泊桑、契诃夫和曼斯菲尔德等几位短篇小说大师人生经历与艺术特色的解读,对于短篇小说这一他本人也是当行大师的文学样式进行了一番精彩而又深入的探讨和剖析。毛姆以其塑造小说人物的洞察力和讲故事圣手的高超技巧,活画出一组组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文人形象,进而深入到他们的文学世界和内心灵魂,最终打通的是普遍的人性和人心——从“文心”到“人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也可以看作毛姆一生不变的终极“观点”。

目录

诗人的三部小说

圣者

散文与神学家蒂乐生

短篇小说

三位日记体作家

文心与人心(译后记)

试读章节

1

这个故事错综复杂,我只能拎出框架简述一下。在我开讲之前,我得警告大家十八世纪的读者们喜欢小说生龙活虎一点。他们喜欢小说里有出乎意料的事件发生,让他们惊讶,只要无法料到,他们才不管是否可能呢。但凡碰上巧合,他们便怒不可遏,刻薄挑剔起来。可能性是由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们引入小说的,他们认为小说中发生的事情不仅得具备可能性,更应该是无可避免的。如今的读者,也许我们自己并不知道,其实我们是决定论者;而十八世纪的读者则认为各种机会发生的可能性应该完全均等。

威廉·迈斯特是商人之子,其父与一位名叫维纳的人合伙做生意。他父亲认为自己的儿子威廉和维纳的儿子都应该子承父业。小说开始的时候,威廉正和一位名叫玛丽安的漂亮女演员打得火热,她是来法兰克福巡演的某剧团成员。威廉不喜欢继承父亲的生意,他热衷于戏剧,并且深深沉浸在爱河之中。他想娶玛丽安然后继续舞台事业。可是威廉没什么钱,玛丽安则傍了个大款,用度不愁。威廉发现真相的时候,十分受伤,神情沮丧,身体也差点崩溃。等他养好了病,发现自己厌恶戏剧,于是矢志再也不碰它。接下来三年他都辛勤地在父亲公司工作,后来被父亲和合伙人派出去收账。他在一个大一点的镇上待了几天,偶遇一对男女演员:拉尔特斯和费琳娜,由于剧团经费紧张破产,滞留在这里。这时来了一个杂技剧团为大家表演,其中就有美侬。歌德为这个人物所写的诗歌是他的诗作中最为出名的,“你可知道那个柠檬花儿盛开的国度”。威廉目睹美侬被剧团经理毒打,解救了她,把那个禽兽经理痛打一顿后以三十元为美侬赎身。杂技剧团走了,不久威廉从前熟识的一对演员夫妻来了,特地来加入拉尔特斯和费琳娜所在的剧团,得知剧团已经解散,非常难过。这些演员聚集在威廉的身边,让他对舞台的热爱再次燃烧起来,于是他们决定自己组建剧团,并说服威廉出资买下原来破产的剧团留下贱卖的道具和行头。其实威廉出的钱是公司讨账所得,他就这么挪用确实有点不择手段。

还有些飘零在外的演员也加入了他们,这时出现了一位名叫哈珀的神秘人物,他年事已高,白胡子飘飘,瘦弱的身体裹在棕色长袍里。威廉非常欣赏他的表演和唱功,坚持让他加入剧团。不久,剧团下榻一家小酒店,碰上一位侍从武官为明日就要抵达此地的某伯爵及伯爵夫人安排住宿事宜。伯爵夫妇准备回到自_己的城堡招待一位王公,也是位著名的将军,正带领部队向附近的总部迸发。伯爵夫妇下榻后当即表示愿意聘请这些流动演员为他们的尊贵客人表演。威廉被引荐给伯爵夫人的时候为她的美貌、风度和独一无二的魅力所倾倒。一切安排停当,威廉便决定陪着剧团一同前往城堡,一部分是因为他确实想再睹伯爵夫人的风采,一部分是因为对于这种结交贵族名流的机会他总是心向往之。他和歌德都是这么想:只有上流社会的人才能仪态得体,教育教养良好。如今的贵族阶层,一贫如洗,无权无势,没法再装腔作势,自然心头伤痛。某些贵族同胞们愚蠢至极地装出自命不凡的样子时,都会沦为人们的笑柄。我斗胆提醒读者注意:歌德所处的那个时代,整个欧洲,特别是德国,贵族阶层和平民百姓之间的鸿沟是不可逾越的。这两者简直分属不同物种,贵族们不仅要求下层民众如仆从般尊重他们,还要求他们认命。至少从理论上讲,贵族们优雅精致而普通民众则粗俗不堪。

已经出场的诸位人物之中,费琳娜最为美丽动人。她是个人见人爱的尤物——从来没有道德原则,但却慷慨大方、热心快肠、讨人喜欢。她轻佻浪荡,随时准备献身于任何拜倒在她石榴裙下或是值得她倾心的男人。她是个不知廉耻的妓女,歌德不认同这个人物的作为,可是她实在太有魅力,让歌德忍不住喜欢上了她。整个小说里歌德对这个人物始终温柔溺爱。窃以为他明白这样一点:虽然这女人道德松懈,可是本性不坏。她第一次见到威廉就爱上了他,不过像威廉这样傲慢高贵的公子完全不理会她的攻势。她收服了一个叫弗里德里克的年轻人,帮她跑跑腿伺候她。他们一吵架她就打发他卷铺盖回家,可是没过几天,他无法忍受没有这个狐狸精的生活,还是回来了。此时,威廉毕竟是血肉之躯,不可能对费琳娜的无边魅力完全免疫,他正欲投降于她的甜言蜜语之时,忽闻她又搞定了伯爵的侍从武官,两人正要共进晚餐。威廉又妒又怒,眼看要到手的肥肉却落人他人之口,于是决定要轻蔑这个贱人。后来,他听说那晚费琳娜要弗里德里克服侍她和侍从武官享受浪漫晚餐时,弗里德里克将炖肉一把扣在了两人头上,心中也是不无欢喜。

瓢泼大雨之中演员们抵达了城堡,却发现他们被安排住进了一幢被遗弃的房子,连家具都没有。只有费琳娜通过侍从武官的关系住进了城堡里的一间房。她将伯爵夫人巴结得很好,很快伯爵夫人就事事得找她商量。威廉正是通过费琳娜才得以接触这位出身高贵的夫人。他的才貌和魅力完全迷倒了她。他为她诵读自己写的诗,威廉和歌德一样感情极其丰富,很快便爱上了伯爵夫人,而且相信她对他也有点意思。费琳娜的眼光敏锐,很快就发现了端倪。尽管她本性使然爱上了威廉,可她还是尽全力撮合这两人,真是位非凡的女性啊!后来王公在仆从拥簇下驾到,城堡里上演了精心准备的各种节目供其娱乐。这些场景的描写全都生动有趣。尤其是伯爵夫人的招待会那场,写得格外引人入胜。霍夫曼施塔尔在其剧本《玫瑰骑士》第一幕中描述了相似的场景,效果绝妙。威廉结识了王公随从中的一位上校,名叫雅诺,此人既精于世故又是位知识分子,他送给威廉一卷莎士比亚的戏剧让他读:这无疑是醍醐灌顶。可是,不知怎么突然爆发了战争,城堡里的盛会匆匆解散,演员们拿了报酬后被遣散。他们离开的前一夜,费琳娜带着威廉去和伯爵夫人道别,并慎重地安排二人单独待在一起。伯爵夫人赠给他一枚戒指,里面藏着她的一绺头发,接下来不知怎么的这两人就紧紧拥抱在一起了。伯爵夫人强忍住感情,离开威廉的怀抱,哭着对他说,“如果你爱我就远走高飞吧。”随后他就离她而去了。

P22-25

后记

文心与人心

“毛姆叔叔”的生平想来不必长篇大论的介绍。他出生于巴黎的英国大使馆,幼年父母双亡,回到英国,在冷漠的牧师伯父家寄人篱下。当时,他的英语说得不好,法语其实才是他的母语,因此在学校经常遭同学取笑奚落,落下口吃的毛病。就是因为这个,他没能像哥哥们那样上牛津剑桥,只进了普通的医学院。毕业之前他就开始写作,先写戏剧然后写小说,很快他便成为彼时稿费收入最高的作家,在法国海滨度假胜地置下豪宅,享受富裕的生活,但他仍然笔耕不辍,坚持写作直至晚年。后来他曾经感叹,“我要不是小时候口吃,就会和哥哥们一样去念牛津剑桥,最后做个象牙塔里皓首穷经的老学究,时不时写一两本无人问津的法国文学研究专著。”一位作家能如此洒脱自嘲,其文字必定不会难看。

这本集子共收录了五篇文章,在他去世前七年出版,除去第二篇《圣者》讲的是他1936年的印度之旅,其余四篇全是和文学有关,不,确切地说,应该全是和文人有关。不论是讲大名鼎鼎的歌德(《诗人的三部小说》)、契诃夫、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还是不那么出名的龚古尔兄弟、保罗·莱奥托和儒勒·勒纳尔(《三位日记体作家》)甚至是神学家大主教蒂乐生(《散文与神学家蒂乐生》),都是文章好手。这些早已湮没在故纸堆中的人物全都在毛姆的笔下复活。不仅如此,毛姆那看似随意轻松的文笔其实极具穿透力,他最了不起的本事就是能拨开盛名的迷雾,将原本面目模糊不清的文人还原成如你我一般平凡普通的血肉之躯:他们因为缺点而真实,比普通人更加脆弱敏感或者特立独行。他们的内心永远上演着激烈的冲突,这便是那些传世美文的前身;作家写作就如贝母酝酿珍珠,自然而然却又痛苦无比,除了写作,他们没有别的路可走。诚如毛姆所言,“善于创作的艺术家能够从创作中获得珍贵无比的特权——释放生之苦痛。”于是,我们才明白为什么歌德终其一生都在恋爱,每次失恋后便是诗歌的高产期;《浮士德》其实是忏情录,用来纪念他一辈子都心怀愧疚的初恋情人;谁能否认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不是一首清新隽永的诗歌?主人公维特最后一定要举枪自尽,否则歌德那永失所爱的痛苦心灵如何得到抚慰?

毛姆本身就是优秀的小说家,对人这种复杂的动物细细观察,再冷静解剖无疑是他的强项。在《三位日记体作家》一文中他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可是人从来都不是平板一块,……人身上最为奇怪的是,最不一致最不协调的品质往往集中于一个人身上,所以这人似乎就是一团矛盾,让人不明白这些品质到底如何共存,如何能融合在一起成为某种始终如一的个性。”经他这么一点拨,我们便豁然开朗,原来最令人难忘的人物,永远是矛盾重重如一团迷雾;因为矛盾才是真实,真实的魅力就在于它从不会流于片面和简单。就像在《短篇小说》一文中,毛姆觉得库普林对契诃夫的评价甚为深刻地道出了契诃夫的本性,“我想他从未向谁敞开心扉,也未曾将心托付给谁。可是他对谁都很和善,他对友情的态度的确比较冷漠——同时他又怀着极大的兴趣,也许他不自知吧。”

因此,毛姆认为小说要有充分的真实感,才会让读者信服,所以,小说家的任务便是“冷静超脱”地描绘真实。他借用契诃夫的话,“作家的职责就是叙述事实然后全部交给读者,让他们去定夺如何处置。”他强调小说就是应该“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仅仅只是个故事’的东西存在”,优秀的小说本身便是包罗万象的真实世界,甚至比真实世界更加复杂。就像契诃夫“竭力保持冷静中立,只着力描述真实的生活,但是,读他的小说会强烈感觉到人们的残忍和无知,穷人的赤贫及堕落还有富人的冷漠和自私,这一切都不可避免的指向一场暴力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绝不能拿来作为“布道讲坛或者平台载体,否则便是滥用”。

不要被这些看似沉闷的评论所吓倒,毛姆写文章最照顾的就是读者,最不待见的当然是评论家。他多次提到作家要写读者爱看的书,写能卖出好价钱的书,这没什么好羞愧的,因为作家也是人,也想住上美宅过上富足的生活。如果评论家执意要把畅销的故事和庸俗浅薄画上等号,那是他们的事,我们只需继续把故事讲得精彩。

集子里有两篇文章都涉及宗教,翻译起来最为费力,得查阅资料做注解,将作者的思路理清,译文才能通顺。尤其难译的是《神学家蒂乐生》这篇。自亨利八世迎娶安妮·博林,英国国教(圣公会)得以创立,一直到光荣革命这一百多年间,天主教、圣公会、清教长老会为争夺政治权利纷争不断,不论哪一派夺取了政治权力便大肆迫害异己。可是毛姆的文章并不是讲历史故事,而是选取了蒂乐生大主教在宗派斗争之中所写的书信及布道辞来讲述他的文风。毛姆欣赏的是自然朴实简洁的文字,而非繁复绮丽之风。如果说文心与人心多少有点关系的话,从神学家蒂乐生的文字风格里我们也能多少窥见他这样一个人:坚守信仰但又不失变通,真诚执着又谦卑克己,几近完人。他的文字如今未必广为流传,可是他的言行所昭示的超凡人格应该和《圣者》里的印度教大师一样,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堪比传奇。

毛姆在他的笔下看透文心与人心,风景遍赏;我站在毛姆的文字这座桥上,边读边译,想看透他这个人和他的心思,因为他本身就是道瑰丽的风景。只是,看透这道风景必得沉下心、静住气,细细嚼、慢慢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观点(精)/毛姆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毛姆
译者 夏菁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69155
开本 32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2015013502
中图分类号 I106-53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A.P.WATT LTD.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2: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