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柳树井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潘寄华的《柳树井的故事》以20世纪五十年代为时代背景,描述了北京小学生的校园生活,即新中国成立后,第一茬幼苗的成长历程。柳树井是北京老胡同和四合院的一个指代,它牵连着卧佛寺小学和奋斗小学。在这个艺术空间里,它们共同为我们展现了在特定语境中独特的社会风景线。那些街坊邻里动人心弦的情感故事,那一代小学生纯真而有童趣的生活,犹如向读者徐徐开启了一扇画面清新美好的窗,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迪。

《柳树井的故事》共分为五个部分,即“柳树井的故事”“梦中的卧佛寺小学”“水阿莲大婶”“兔儿爷的眼泪”和“奋斗小学的幸福奋斗”。五个故事相对独立,又融合在一起,形成全书有机的整体。全篇以小学生真真为主角,在作品中真真是叙事者,也是介入者,字里行间洋溢着童心和童趣。

内容推荐

潘寄华的《柳树井的故事》是一部以儿童为主人公,以儿童的视角,描写20世纪50年代北京少年儿童校园生活和成长历程的儿童小说。书中还穿插了当时在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中,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故事。内容生动感人,朴实纯真,善良美好。

目录

柳树井的故事

梦中的卧佛寺小学

水阿莲大婶

兔儿爷的眼泪

幸福小学的幸福奋斗

试读章节

柳树井的故事

听人们说,这条胡同儿之所以叫柳树井儿,其缘由是因为这条街有一家的院落里有一株柳树,柳树旁,还有一眼井。

每年春夏,这株柳树就如唐朝诗人贺知章和白居易吟咏的那样,真格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依依柔柔、婀娜多姿的柳树枝条垂直挂落在青石砌的井台上。水井里的水清凌凌、凉幽幽的。这条胡同儿的街坊邻舍都爱到这眼水井来打水。大暑天,用这井水抹抹身子,身上便褪去了暑热。人们买了西瓜,也爱扔到井里泡着,等西瓜透心儿凉了再捞上来吃,又好吃,又解暑。日子长了,街坊们就都叫这儿柳树井了。

如今,在这个小院儿里,也住着一户人家。那是一位老奶奶和她的孙女儿。老奶奶个儿不高,长得白净秀气,面目慈和。与街坊们话不多,人缘儿却好,爱助人。真真也挺喜欢这位心地善良的老奶奶。每天背着书包上学放学经过这儿时,她总会抬头望一望那棵冒出小院灰砖墙头老高、树冠犹如一团嫩绿云朵般在院内浮动、摇曳生姿的柳树,并朝那个充满温馨的木扉半掩的小院儿好奇地瞄上一眼,希冀能瞅见点儿什么,她的同学们也如此。

整个夏天,小院向阳的北屋窗台墙根下,种着一长溜儿美人蕉。猩红的花朵,翠绿的蕉叶,煞是好看。美人蕉前,袅袅婷婷、挤挤挨挨地站立着许多株指甲草。它们向周围伸展着嫩绿的叶片,仿佛有点儿羞涩般地将它腋下开放的层层叠叠的花朵半遮半掩地显露给人们看。还有一丛丛几乎伏匍在地面上、名叫“死不了”的小花儿,它的茎细细的、红红的,叶子那般瘦小,且都呈纤细的圆柱形,给人的印象那么不起眼,又那么柔弱。可是每天,只要太阳一出来,它就像会变魔术那样绽放出好多鲜艳美丽的七色花朵。

当然啦,小院的四季风景还远不止这些……  偶尔有时候,老奶奶发现有小姑娘在门外探看,就会走过来开开门,慈爱地问:“想要指甲草染指甲吧?你可以摘一点儿花瓣儿。”

老奶奶的话,无疑使小女孩获得意外的惊喜。因为那时节,孩子们大多没什么玩具。平时在学校,课余时间一般是男孩儿滚铁环,抽陀螺;女孩儿跳房子,跳猴皮筋儿。小女孩喜欢用指甲草染指甲,与其说是爱美,还不如说是觉着把指甲草的花瓣儿捣成红酱汁儿,糊在指甲盖儿上好玩儿。

街坊们传说,老奶奶有个很了不得的儿子。嗨呀,那可不简单,是电影制片厂的大导演!一位身材魁梧、相貌堂堂、才华横溢的人。他给这个温馨的小院儿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而他的媳妇儿,又是一位名演员,那模样风度,自然非同一般。这更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然而,这位大导演和他的演员媳妇儿长年累月忙着在外面拍电影儿,平时很少回家。

不过,归根结底,这个小院儿最引得街坊邻居们注目的还不是上面说的人物,而是老奶奶的那个聪明灵秀、美丽动人的孙女儿。

这是一个长得十分清秀漂亮、身姿娇娜、亭亭玉立的女孩儿,名叫泠月。约摸十四岁,留着利落别致的短发。在学校,她除了是学习成绩好的优等生,还爱看课外书,并且是文娱活动的骨干。但凡学校里有演出,她那个班表演的节目必定稳拿第一。在编排节目的过程中,泠月顾不上看她的课外书了,仿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般,忙个不住。她既当编剧,又任导演,还被同学们公选为主要演员。老师对此则是一百个放心,巴不得由泠月来挑这个头儿,拔这个尖儿。同学们都对她言听计从的,拥戴信赖着哩!等班上的节目在泠月的指挥下快排练好了,泠月便开始为大家表演时穿的服装未雨绸缪——筹划打算了。

上学放学,泠月总是骑着她那部女式自行车。那是她开始读初中时,她那大导演爸爸和名演员妈妈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泠月打小儿就爱骑自行车,年复一年,对这种坐骑练得跟玩儿似的。常言说,熟能生巧,天生丽质的泠月骑自行车真格儿是与众不同的潇洒和好看。在街上的一路前行中,也不知吸引了多少人的眼球儿。当她骑车拐入柳树井儿这条胡同儿时,这条胡同街面上的邻居无论大人小孩全都会情不自禁地朝她看,对她行注目礼,欣赏她骑车时优雅动人的风姿和美丽清纯的容貌,就像欣赏一位公主。

真真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常跑到门口和胡同里的小伙伴一块儿玩耍。大伙儿三三两两地聚一块堆儿,或是聊着孩子间的童话,或是做着小孩们永不感觉疲倦的游戏。比如藏猫猫啦、拽包儿呀、跳猴皮筋儿什么的。胡同里除了大人上下班、中学生上下学的自行车,成天价也难见着一辆汽车。因为汽车在大街上跑,不走这儿。

泠月骑着她的自行车经过这里时,总是面带微笑地瞅一眼胡同里的小孩儿们,并用她那双传神的眼睛与真真意会一下,抿嘴笑笑,算是打招呼。她们不在一所学校,年级也不同,却都是优等生。

……

P3-5

序言

序言

何开四

(四川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

(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四川诗歌协会会长)

(鲁迅文学奖评委)

(茅盾文学奖评委)

 《柳树井的故事》是女作家潘寄华的一部儿童文学长篇小说新作。这部纯文学原创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传达,都精彩纷呈。虽然作品是描述60年前的往事,却历历如新,给人以五光十色、生机勃郁的鲜活感。

小说以20世纪50年代为时代背景,描述了北京小学生的校园生活,即新中国成立后,第一茬幼苗的成长历程。柳树井是北京老胡同和四合院的一个指代,它牵连着卧佛寺小学和奋斗小学。在这个艺术空间里,它们共同为我们展现了在特定语境中独特的社会风景线。那些街坊邻里动人心弦的情感故事,那一代小学生纯真而有童趣的生活,犹如向读者徐徐开启了一扇画面清新美好的窗口,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迪。

《柳树井的故事》共分为五个部分,即“柳树井的故事”“梦中的卧佛寺小学”“水阿莲大婶”“兔儿爷的眼泪”和“奋斗小学的幸福奋斗”。五个故事相对独立,又融合在一起,形成全书有机的整体。全篇以小学生真真为主角,在作品中真真是叙事者,也是介入者,字里行间洋溢着童心和童趣。

“柳树井的故事”主要叙述一个名叫泠月的美丽善良的女孩,教一个傻男孩识字的故事。情节丰富生动,宛转曲折。由开始对傻男孩的数落,到以温暖的爱心帮助弱智男孩克服智障,再到改变社会环境对傻子三兄弟的看法。不仅写得十分有趣,而且活力弥漫,青春健康,感人心扉。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善良的讴歌,而且深刻地揭示了青春和美对于人格完善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物欲泛滥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我们精神的柳树井,我们都要摒弃生活的冷漠,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文中两个重要人物的刻画都新颖而不落俗套,泠月作为“女神”的青春靓丽和心灵的美好,以及傻男孩的憨厚性格和积极努力的生活态度,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梦中的卧佛寺小学”描写了一位敬业的人民教师和他的几十个可爱的“猴学生们”,在相对艰苦的环境下,努力学习的成长经历。这是小主人公真真读的第一个小学。尽管是60年前的故事,却有现代进行时的感觉。生活的质感浓郁而亲切。之所以被称为“猴学生们”,是由于教室门外有棵大杨树,树上绑有一根爬绳、一根爬杆,这使全班同学都锻炼成了身手敏捷的猴子,个个动作灵活,被体育老师誉为“猴子班”。作者善于捕捉细节,在特定的语境里烘托出20世纪50年代小学生鲜活的生活。比如文中描写这些毛猴子般的小学生,在滴水成冰的冬季,坐在由庙宇的殿堂改作的教室里上课,抵御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尽管冻得瑟瑟发抖,鼻涕抽得嘶啦啦作响,却仍然保持着快乐的童心,每个人都高高兴兴的。而下课后狂欢般的奔跑、跳绳、踢毽子,并以此取暖的场景,分明让人感受到这些可爱的孩子顽强、蓬勃的生命力。50年代这些孩子能吃苦、爱劳动、努力学习、热爱祖国,尊敬老师的好品德,在小说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作品还成功地塑造了赵东海、张齐、尤淑芹、韩玉茹、刘玉凤等众多的少年儿童群像,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个人都成为了自己生活的主角,展现了那个时代蓬勃的生活和精神风貌。让今天都市的孩子“参观”一下当年的“卧佛寺小学”,我想他们一定会大有感慨的。

“水阿莲大婶”写了一个坚强的女性一生的风雨沧桑。水阿莲大婶是真真住的四合院人住进来的一户新邻居,一个来自中国南方说话带南方口音的、貌似老太太的人。但让院邻们感到不解的是,她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长得白净秀气,一点儿都不像她。作品以此悬念开篇,抽丝剥茧地解开层层谜团。原来这三个孩子是其幼时的同伴、以后的抗日烈士的遗孤。水阿姨在那艰难的岁月中,含辛茹苦,以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抚养烈士子女的重任,直至抗战胜利后才和丈夫黑牛及孩子团聚。作品悲壮地讲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遭受的深重苦难和作出的巨大牺牲,表现出中国人民在抗击侵略者时的同仇敌忾、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读来催人泪下,有强烈的感染力。

“兔儿爷的眼泪”这一故事同样发生在真真所住的四合院。院里的程老师请来一个农村的灵芝阿姨。灵芝阿姨勤劳能干,程老师善待她,将其打扮成了城里人。在真真他们眼里,她梳了两条短辫后,露出了一张十分漂亮的,有些像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瓜子脸。故事以老北京流行的泥塑兔儿爷为贯穿性的道具,也让真真参与其中,在种种机缘巧合中,细致人微地描写了灵芝阿姨和开面铺的青年刘实诚的一段爱情故事。故事曲折有致,柳暗花明,真实地还原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劳动者爱情的朴实和纯真。其中对热恋双方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的描绘尤为出色。而胡同里的独特风景,都写得接地气,如在胡同里过往的马车运输队、北京的雷阵雨、胡同里的小贩等,都写得有声有色,可谓地道的一幅老北京民俗画卷。

 “奋斗小学的幸福奋斗”则是写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和暑假生活。这是真真转学就读的第二个小学。与“梦中的卧佛寺小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同它的姐妹篇。该篇既写出了奋斗小学的学生们努力学习的一面,更写出了在他们学习的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五光十色的童年。比如:十月金秋游览动物园,欣赏印度小芭蕾舞剧团访华演出,观看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出的童话剧《马兰花》;还状写了北京的少年儿童积极为国家种植油料作物——向日葵和蓖麻籽的生动情景。而作者描述的少先队暑期活动,则更是令人目不暇接。爬山比赛、夏令营的划船、游泳、营火晚会和自编自演的节目。其中穿插的与“苏联专家”的联欢,是实景的轻喜剧,虚虚实实,曲折生变,让人忍俊不禁,妙趣横生。而贯通其间的几首优美的儿童歌曲——《布谷鸟》《山青青水朗朗》《少先队的营火》,余音袅袅,为全篇活色生香,更是增添了诗情画意。作者以高妙的笔墨,围绕“幸福”和“奋斗”两个关键词做足了文章。既与标题贴合,更容涵了丰富的意蕴。

以上五个故事,各有其特点和亮色,都在真真的童年视角中展开。作者动态地将她从小学三年级一直写到小学毕业。随着时空的位移,作品中发生的人和事次第呈现,不仅把书中的故事一个个自然而然有机地串缀起来,并且具有不同的色调和微妙的心理色彩,从而不断开掘出作品内容的丰厚和思想境界的深度。而作品里对北京儿童及市民形象的独特刻画,对北京风物的描绘和对北京话娴熟的运用,不仅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而且大大地强化了作品的文学性。一直以来,反映20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少年儿童校园生活的文学作品少之又少,寄华的这部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填补了这一时期的文学空白。

读寄华的这部作品,也能让人联想到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两部作品,都是写北京的人和事;两部作品,都是以儿童的视角来叙事;英子和真真在冥冥中有相衔续的意义。有所不同的是,林海音写的是旧中国,潘寄华写的是新中国。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如同是为旧中国唱的一曲哀伤的挽歌。寄华写的《柳树井的故事》,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支清纯朴实的新曲。它们都是不同时代的真实生活画卷。有意思的是,两位女作家都着力于对人性的刻画,褒扬真善美,鞭鞑假恶丑;真诚地呼唤人性的善良和人间美好情愫的回归;真诚地希望保留孩子的童真和珍视健康儿童对未来的意义;都能体现作家的良知和责任。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两位作家和作品相提并论,但我们不妨说它们是姊妹篇,在对照阅读中,你会更深刻地感受到时代的风雨沧桑和文学独具的魅力。

2014.11.2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柳树井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寄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032452
开本 16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少年(9-14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2014297779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7: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