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相信改变会发生(养育完整而富有灵性的孩子)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从父母那里学习如何做父母,于是教养模式像基因一样代代相传。很多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问题,随着爱一起,传递到了孩子身上。相信改变会发生,相信我们每个人,包括孩子,都能以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好好生活。这种信念将帮助孩子成长为内在完整而富有灵性的人,也将带给父母一场全新的幸福体验。

在《相信改变会发生:养育完整而富有灵性的孩子》这本书中,杨莉通过对常见的养育困惑的解析,让父母可以了解到不同处理方式带来的不同效果,看到孩子成长需要哪些重要的心理营养,以及如何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阳光的内在品质。

内容推荐

我们比上一辈更注重亲子关系,更强调爱与尊重,但在真正面对孩子时,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受习惯力量的驱使。从父母那里学习如何做父母,于是教养模式像基因一样代代相传。感受不到爱、忽视自己、缺乏安全感、情绪化……这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问题,随着爱一起,传递到了孩子身上。

《相信改变会发生:养育完整而富有灵性的孩子》这本书从情感和心理层面探讨教养之道,作者杨莉把萨提亚模式的精髓——积极正向、人性化、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倾注书中。通过对常见的养育困惑的解析,让父母可以了解到不同处理方式带来的不同效果,看到孩子成长需要哪些重要的心理营养,以及如何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

尊重生命,相信改变会发生。我们每个人,包括孩子,都能以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好好生活。这种信念将帮助孩子成长为内在完整而富有灵性的人,也将带给父母一场全新的幸福体验。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自序 爱,让一切成为可能

导言 萨提亚模式简介

第一章 自尊自信

 Part One 父母的态度是一面镜子

凹透镜照出“矮子”

凸透镜照出“巨人”

哈哈镜照出混乱

平面镜前才是真实的自己

萨提亚雕塑课堂:别让“理想样子”遮挡爱的平面镜

 Part Two 满足深层渴望:安全、接纳、我是重要的

安全

永远不说抛弃

孩子不是“出气筒“

哭是真实的情绪表达

接纳

不为难孩子的天性

说真话才坦然

没有缺点,只有特点

我是重要的

重视孩子的感受

谁都可以发表意见

敢于提要求

第二章 自主自立

 Part One 处理好期待才能放下心、放开手

“听话”的要求来自父母的期待

不是所有愿望都要满足

顺应孩子的心理成长阶段

萨提亚雕塑课堂:调整期待,激发孩子的内在力量

 Part Two 满足深层渴望:信任、欣赏、支持

信任

没有坏孩子

自己选择好朋友

享受当下的快乐

欣赏

欣赏品质而不仅仅是行为

无需比较

拒绝有目的的夸奖

支持

用建议代替决策

在脆弱的时候给予爱

做不到很正常

第三章 规则和界限

 Part One 界限清晰促进内在完整

真正享受规则和界限带来的好处

行为自由不等于内心自由

健康的设限方式

善用界限处理好三世同堂

萨提亚雕塑课堂: 当孩子因愿望得不到满足而哭闹时

 Part Two 满足深层渴望:自由、乐趣、尊重

自由

接触真实生活

会想象,敢表达

尊重孩子的选择

乐趣

爱玩才会乐享生活

呵护学习兴趣

快乐的父母是最好的榜样

尊重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难堪的感觉很伤人

自主带来力量感

第四章 情绪管理

 Part One 有稳定的情绪才能给予稳稳的爱

情绪是信使

萨提亚模式下的情绪管理

做孩子的情绪教练

萨提亚雕塑课堂:以一致性状态面对孩子的负向情绪

 Part Two 满足深层渴望:理解、认可、亲密

理解

发脾气是有原因的

言行问题来自于内在

接纳期待,但不一定要满足

认可

拒绝的态度会让坏情绪变得更坏

倾听孩子的意见

换个方式满足渴望

亲密

分享内心世界

评判性反应导致关系疏离

家庭和睦最重要

第五章 适应社会

 Part One 与孩子共同成长

成为好的决策者

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真正有效的沟通

增进亲密感的五种语言

萨提亚雕塑课堂:教会孩子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Part Two 满足深层渴望:归属、联结、性

归属

让孩子参与家庭互动

交朋友不戴“有色眼镜”

学校就是小社会

联结

敞开心扉与人交往

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不要对环境充满抱怨

告诉孩子生命来源的真相

恰当处理自慰现象

用健康的态度对待“性”

结语 送给孩子两样最好的礼物

后记

试读章节

凹透镜照出“矮子”

在《爱与秩序》一书中,福斯特·克林纳(美国精神心理医师)提出“教官式父母”的概念:“他们吹毛求疵、严格管控……许多人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家长都扮演了教官的角色。”教官式父母最典型的行为特征是指责和光讲道理。

当我们总是指责时,就会把焦点放在孩子的“不是之处”上,忽略孩子的感受。我们希望孩子意识到并承认自己错了,不要像现在这个样子,而应该像我们想象中理想的样子。有时候,我们甚至希望孩子的自我感觉很糟糕,因为也许只有深入内心的痛,才能促使他彻底改正缺点。这个时候,我们经常这么说:

你怎么又没做好?怎么这么笨?!

你又打人了,真是个坏孩子!

你就是不如××,你看他多好!你要是有他一半,我就知足了!

而当我们光讲道理时,会把焦点放在“道理”和“应该”上,不但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也忽略了我们自己的感受——在萨提亚模式中,这种沟通方式称为“超理智”。我们希望孩子各方面都好:性格好、听话、具备很多美德,甚至达到“完美”;希望孩子不要有太多感受,因为感受越多越敏感、越脆弱,没有感受反而更坚强、不受伤害;还希望孩子能讲道理、不感情用事。这个时候,我们经常这么说:

哭有什么用,还是想想该怎么办吧!

孩子就应该把书读好,不要想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

我身边多少例子都证明了,现在贪玩不用功,将来肠子悔青了也没用!

当我们总是用指责和超理智的方式对待孩子时,就会在他面前竖立起一面凹透镜。

从父母的态度中,孩子可能读到“我不够好”,长此以往,他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偏低。正如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导师麦基卓和黄焕祥在《懂得爱》一书中所言:“凹透镜的映射作用让孩子怀疑自己、责备自己、低估自己,甚至可能一生都活在这样的阴影之下。”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父母崇尚“挫折教育”,认为要让孩子承受很大压力、经历很多挫折,才能锻炼他们的抗压能力,才能有助于将来很好地适应社会。这些父母从不轻易表扬孩子,因为担心他会产生自满情绪,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其实,这些做法并不符合“挫折教育”的初衷。“挫折教育”是要“吸取教训”,而不是“找错”,但是有些父母和老师,不放过任何批评孩子的机会,甚至故意制造环境来让孩子品尝失败的滋味。研究表明,青少年持续体验失败很可能导致他们出现强烈的负向情绪,包括但不限于抑郁、愤怒等,他们会感觉自己不好或产生攻击的冲动,更糟糕的情况是对生活失去兴趣。

假如不用指责和光讲道理的方式,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可以怎么做?选择“对事不对人”,把孩子的“行为”和“人”(这里指冰山的水下部分)区分开来,避免他在“自己”层面感觉到“我不好”。父母可以提出看法和建议,问一些启发思考的问题,把焦点放在如何帮助孩子做出新选择上,并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理解和宽容。

比如,当孩子打了别人时,父母不说“你真是个坏孩子”“打人不是好孩子”等,而是说:“爸爸知道你很生气,如果是我,我也会生气的。生气当然可以,但打人是不可以的!”“发生了什么事?除了打他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解决办法吗?”

P3-5

序言

爱,让一切成为可能

感恩我的女儿,让这本书的出版成为可能。

十年前,我活在别人眼中还算完美的世界:工作稳定,收入丰厚,事业蒸蒸日上;有车有房,旅游、美食、玩乐,生活无忧;老公虽然很忙,但对我很好,二人世界过得吵吵闹闹却又欢欢喜喜。然而不知为何,我的内心时有空虚、焦虑和烦躁。

女儿出生后,我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娇小柔弱的生命,唤醒了我心中强烈的爱。之前所有给我带来愉悦满足的外在东西,都不及这爱来得深沉、有力。我想好好爱这可爱的小生命,又怕爱不好她。

为了照顾好女儿,我们请了保姆,我爸妈也过来帮忙。工作繁忙,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生活中的关系变得复杂,对老公也变得要求更多、失望更多;女儿还时不时地发脾气,让我无从应对……有时候,我真的感觉自己焦头烂额,情绪很糟。

就这样爱着、欢乐着、焦虑着、无奈着,一直到女儿两岁多,上了孙瑞雪幼儿园。有一天,老师找到我,说女儿缺乏安全感,不愿意与别的孩子交流。我的心跌到了谷底,内疚、害怕、焦虑、心痛……多重感受混杂在一起,快要把我淹没。于是,我开始疯狂地找办法,看各种书,想让女儿调整过来,让她改变。但是情况并未好转,反而因为我的焦虑,女儿变得更紧张了。直到某天,我问一位老师怎么才能让女儿有安全感,她反问:“你有安全感吗?”就在这时,我感觉到一种从里到外的震动,眼泪夺眶而出:是的,我自己就缺乏安全感!老师说:“等你有了安全感,你的女儿就会改变。”

从那时起,我把焦点放在了自己身上,开始了内心成长的旅程。

十年后的今天,我活在一个充满爱和希望的新世界:我所做的每件事,都是我乐意选择的;我与自己温柔相处,好好地爱自己;我与老公、女儿相互珍惜,彼此滋养,彼此支持;我感恩生命,仔细品味着爱,并显化着爱;我聆听内心的声音,做真正的自己。

女儿呢?她喜欢交朋友,真诚友爱地对待每个人;宽容大度,很容易原谅别人;有自己的主见,对自己负责;真实一致,放松地做自己。学校每年颁发的奖状记录着她的成长:优雅奖、认真品质奖、友善奖、仁爱奖、淡定自若奖、聪慧奖、最具领导力奖……她也在聆听内心的声音,做真正的自己。

我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亲近、更放松、更愉悦。当然,我们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也会经历恐惧、担心、愤怒、失望、难过等情绪,但我们可以真诚分享,一起面对、解决问题。

感恩女儿和我心中的爱,让这一切发生。而促成这一切的,是萨提亚模式。萨提亚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人性本善,人们拥有成长所需的一切内在资源。它提供有效的途径和办法,帮助人们与自己的内在资源联结,运用内心的力量转化“问题”或“症状”,从而达到内在和谐的状态,促进家庭及人际之间和睦,乃至整个世界和平。

2008年,我走进了萨提亚课堂,我的生命由此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在改变的过程中,我常常感慨家庭对人的影响如此深入骨髓,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正在塑造孩子,他们就会有所选择。于是,我将自己七年来在亲子关系中的成长历程,和作为咨询师、培训师帮助父母成长的经验总结提炼成这本书,分享给大家。一方面,希望能够让跟我一样深爱孩子,却又有着太多困惑和焦虑的父母,看到一些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帮助父母,帮助所有孩子更快乐、更健康、更成功。

萨提亚模式是一门探寻“事情原本是怎样的”学问,因此,我邀请你带着好奇来品味这本书。当你看清亲子关系中“事情原本是怎样的”,就无需责备自己之前没做好,或者担心已给孩子造成伤害,因为就生命的深层意义而言,所有发生的都是最好的,都是孩子和你成长所需,重点在于当下可以重新选择。联结并相信心中的爱,它会让你知道怎样的选择最适合自己,最能显化出对孩子的爱。

爱,让一切成为可能!

后记

萨提亚模式由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女士创立,并在约翰·贝曼、玛丽亚·葛茉利、凯瑟琳·麦奇·贝曼等国际心理治疗专家的传承与发展下,成为一门实用心理学学问。

20世纪90年代,约翰·贝曼博士应邀到广州授课,萨提亚模式传到中国。从2003年香港蔡敏莉女士定期举办工作坊至今,许多国际导师都来到中国传播萨提亚模式。萨提亚模式的理念与我国文化有很多相融之处,因此在国内得到了广泛认可。许多中国人在萨提亚模式的帮助下,绽放着自己的生命力,变得更快乐、更健康、更成功。

作为一本本土萨提亚应用著作,这本书能够问世,我要衷心感谢我的萨提亚老师们的教导、引领和启发,他们是:约翰·贝曼、安娜、凯瑟琳、珊迪、沈明莹、蔡敏莉……特别是八十高龄的贝曼老师,他本身就是爱、慈悲和智慧的化身,引领着我和更多的人联结到爱,传播着爱。

我选择萨提亚模式作为自己成长以及帮助人们成长的途径,源自于它的理论带给我深刻的启发与自觉,它的基本信念在我内心引发了深深的共鸣。我把这些美妙的理论和信念写出来,在这里真诚地与读者分享。

自我的曼陀罗

维吉尼亚·萨提亚运用自我的曼陀罗来描述在自我层面的能量的各种呈现,这些能量共同组成了自我的完整能量。同时,当自我的曼陀罗的不同面以系统性的方式相互作用时,会以独特的方式带来能量提升的可能性。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动态的、具有创造性的。

根据人们如何体验和感受自己、如何期待自己,自我层面的能量会因生存的应对模式而呈现出失衡。自我的曼陀罗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理念,它能帮助人们觉察能量状态,以关爱的方式运用其创造出更多平衡,获得更有活力、更积极正向的生活状态。

自我能量的组成包括以下几个不同方面:

·生理能量,由身体及其功能组成。一个人如何接纳和评价自己的身体,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充满力量,如何享受身体运动带来的物理能量,如何运用身体建立坚实和灵性的联结,这些都是自我的体现。生理能量需要用饮食、睡眠、抚摸和运动来滋养。

·智力能量,由思考、相信、假设的能力,赋予自我、他人和情景以意义的主动意识组成。一个人如何接纳和评价自己的智力,如何掌管自己的认知过程,如何创造性地、积极正向地运用智力,这些都是自我的体现。智力能量需要用好奇、思考、理解和耐心来滋养。

·情绪能量(有时候也被称为“生理和智力的桥梁”),指的是生存发展过程中,将我们推向支持生存的事物或远离威胁生存的事物的能量。一个人如何接纳和评价自己的情绪,如何倾听每个情绪之下的智慧,如何创造性地、积极正向地运用情绪,这些都是自我的体现。情绪能量需要用接纳、共情、慈悲和希望来滋养。

·感官能量,由身体从环境中接收信息的能力组成。一个人通常会以尝、触、闻、看、听等方法接收信息,如何觉察什么信息正在被接收,如何欣赏和接纳自己的感官体验,如何创造性地、积极正向地对信息做出决定,这些都是自我的体现。感官能量需要用美妙的声音和音乐、美丽的风景和艺术、可口的饮食、刺激触觉的体验和美好的气味来滋养。

·灵性能量,由和直觉、其他人、环境、宇宙联结的能力组成。一个人如何觉察灵性,如何接纳和评价自己的这种能力,如何创造性地、积极正向地运用灵性能量,这些都是自我的体现。灵性能量需要用沉静、和平、爱、喜悦和联结来滋养。

·互动能量,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结的能量。一个人如何觉察自己与他人的能量,如何评价和欣赏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如何创造性地、积极正向地运用互动能量,这些都是自我的体现。互动能量需要用心的联结、为他人奉献、获得他人支持、趣味性和分享来滋养。

·情境能量,指的是人与环境联结的能量。环境不仅包括一个人在当下的物理环境,还包括在特定人群中、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角色和期待。一个人如何觉察自己与情境的联结,如何接纳和评价情境,如何创造性地、积极正向地运用情境能量,这些都是自我的体现。情境能量需要用安全、舒适、美好、共享和激励来滋养。

·营养能量,由一个人及时哺育和滋养自己,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组成。一个人如何觉察哺育和滋养自己的需要,如何创造性地、积极正向地运用营养能量,这些都是自我的体现。营养能量需要在允许的情况下,以明白如何去滋养的方式给予。

对“人”的信念

1.我们都是同一生命力的明证,透过这股生命力相联结。

2.人类的历程是普遍性的,因此适用于任何背景、文化及环境。

3.人们因相同而彼此联结,因相异而有所成长。

4.父母常重复在其成长过程中熟悉的模式,即使那些模式是功能不良的。

5.大多数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尽其所能而为的。

6.人性本善。人们需要寻找自己的宝藏,以便去联结并肯定自我价值。

7.健康的人际关系建立在价值平等上。

8.感受是属于我们的。我们拥有感受,并且可以学习如何驾驭它们。

对“应对”的信念

1.我们拥有所需的一切内在资源,以便成功地应对和成长。  2.人们的应对通常是在其痛苦经验中求生存的方式,而且这一点应该被承认。

3.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个人受到问题冲击的大小,在于此人看待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

4.应对是自我价值层次的展现。自我价值越高,应对的方式越健康。

对“改变”的信念

1.改变永远是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变有限,内在的改变仍是可能的。

2.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但可以改变那些事情对我们造成的冲击。

3.希望是改变的重要成分。

4.历程是改变的途径。故事内容构成行为,而改变即在其中发生。

5.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他所熟悉的,胜于选择改变带来的不适,尤其是在承受压力的当下。

6.欣赏并接纳“过去”,可以增加我们管理“现在”的能力。

7.迈向完整的目标之一就是接纳父母也是人,并在人性的层面而非角色的层面与他们相遇。

8.治疗需把焦点放在健康及可能性的部分,而非病理、负面的部分。

9.治疗需导向正面目标。

10.症状是潜意识对问题的解决之道。核对现有的问题是如何成为难题的,认真看待问题,但治疗工作却未必局限在此范围内。

11.“运用自己”是治疗师最有力的治疗工具。

我看到我的老师们活出了这些理念,绽放着美好的生命力。跟他们相遇的每一个人都沐浴着他们散发的光和爱——“小小的光亮,就足够在黑暗中指引方向;微微的眼神,却能够推开孤单得到温暖”。我的内心就是因为被温暖了,才散发出更多、更深的爱。现在的我,能够温暖自己、温暖家人,以及温暖每一个与我相遇的人。更多人的内心被温暖了,也就能温暖他们自己、温暖他们的家人,以及温暖每一个与他们相遇的人。爱在传播,世界将大有不同。

最后,我还要表达谢意:

感谢萨提亚女士和我的老师们,创造并发展出如此精妙的学问。

感谢魏敏女土最早将萨提亚模式引入中国,并至今仍全情投入推动其发展。

感谢活跃在全国各地,跟我一样运用萨提亚模式帮助人们的伙伴们。

感谢孙瑞雪及其教育机构的老师们,用爱呵护我女儿以及更多孩子内在的发展,促成我与萨提亚模式相遇。

感谢原《心理育儿》杂志编辑文英邀请我撰写“心理营养”系列专栏,成为这本书的最初开始。

感谢本书所有案例中的主人公,让我们有机会从他们的人生经验、教训和智慧中学习。

感谢我亲爱的朋友和工作伙伴郝宗媛审阅了书稿,并从专业角度提出改进建议。

感谢我的好友余惠平夫妇为本书的出版和优化所做的无私奉献。

感谢邱晓亮、林晓莉、白冬梅、颜雪松、叶晓飞、任虹、姚艳娜等爸爸妈妈们的试读反馈。

感谢朱笛的精心策划、陈惠的传神绘图、魏雯的精炼编辑,以及所有直接或间接为这本书做出贡献的人。

感谢一直爱我、支持我的父母和家人,我们之间深深的爱,让我的生命扎根绽放。

感谢这本书的原动力——我的生命力和它的起源。

还要感谢读者朋友,你们的阅读使这本书实现了它的价值,而你们的改变将会成就许多个家庭的和谐幸福。

这个世界因为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杨莉

2015年4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给了读者一个清晰而充满希望的架构。透过这一架构,父母可以更了解孩子,准备好做一个成功的父母,用一种能够创造出更健康、更快乐、更成功的结果的方式与孩子互动。

——约翰·贝曼 全球知名萨提亚导师

在这本书中,通过对常见的养育困惑的解析,让父母可以了解到不同处理方式带来的不同效果,看到孩子成长需要哪些重要的心理营养,以及如何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阳光的内在品质。

——魏敏 萨提亚北京齐家盛业教育与应用中心创始人

当我看到这本书时非常欣喜,作者把萨提亚的积极理念、内在冰山理论、人际沟通理论、身体雕塑技术等,灵活地应用于亲子教育之中。这本书是作者奉献给广大父母的一份爱的礼物,愿更多的父母接受这份礼物,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

——蔺桂瑞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教授

这是好友杨莉带着爱心写作的一本书。她用自己的生命智慧,与天下父母分享亲子互动的经验。书中不仅蕴含着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更蕴含着一位萨提亚传播者对每个中国孩子的爱。

——郝宗媛 贝曼萨提亚中国管理中心执行助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相信改变会发生(养育完整而富有灵性的孩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52370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7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2015087088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1: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