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瓷都拾遗(景德镇瓷业习俗)/民俗书系/华夏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刘爱华编著的这本《瓷都拾遗(景德镇瓷业习俗)》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为我们介绍景德镇的民间瓷业习俗,具体内容包括地名故事、泥与火的艺术、名目繁杂的行帮规约、记忆边缘的行话谚语、融入生活的神灵信仰、循规蹈矩的节庆生活、枝繁叶茂的歌谣传说七个方面。

内容推荐

景德镇以瓷闻名,名扬海外。如今,那些饱含温情、和谐素美的旧瓷业习俗已经远逝,丰富多样的新瓷业习俗不断产生。这些习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具有文化认同、精神寄寓的价值,值得我们世世代代传承并加以创新。刘爱华编著的这本《瓷都拾遗(景德镇瓷业习俗)》为我们介绍的就是这些习俗。

目录

一 “瓷”化的城市地标——地名故事

 1 景德美景地名歌

 2 裘记瓷器碎满街

 3 又爱又恨罗汉肚

 4 吊脚楼口路难行

 5 裤裆弄里富商多

 6 除妖惩恶半边街

 7 护地三打黄家洲

二 泥与火的艺术

 1 瓷坯的成型

 2 最“热”的行业

 3 红店与红店佬

 4 辅助行业

三 名目繁杂的行帮规约

 1 “陶阳十三里”

 2 “要做窑,先投行”

 3 都帮、徽帮与杂帮

 4 衍生的行帮组织

 5 会馆:乡谊联结的纽带

 6 都帮、徽帮与杂帮

四 记忆边缘的行话谚语

 1 旮旯里的行话

 2 渐逝的瓷业谚语

五 融入生活的神灵信仰

 1 人性化的自然神

 2 多元化的行业神

 3 娱乐化的民间祭祀

六 循规蹈矩的节庆生活

 1 井然有序的传统节俗

 2 独特的瓷业节俗

 3 行帮聚会性节俗

七 枝繁叶茂的歌谣传说

 1 文人雅士的瓷都印象

 2 简朴俚俗的民间歌谣

 3 枝枝权权的人物传说

 4 纷纷扰扰的地方风物传说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黄家洲原名王家洲,是何家洼西侧的一块洲地,据说是乾隆皇帝私访景德镇于此处登岸而得名。相传很早以前,这块洲滩上长满了竹子,没有人烟,只有一座叫竹林庵的小庙。后来,这里来了一批都昌贫民,利用竹林,以花篾编织瓷用花篮为生。竹子砍光了,这批贫民在洲地贩卖下脚瓷器。因来往船只很多,生意倒是兴隆。

时至清初,景德镇瓷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不少客商因贩卖瓷器而发了大财。他们为了长驻景德镇,以地缘为纽带,纷纷建造会馆。其中苏州和湖州人联合,在王家洲东侧建造了气势恢弘的会馆,名日苏湖书院。苏湖书院的首事徐纪纶、沈大仁觊觎着河边洲地,企图进一步扩展会馆领地。于是,他们带了一份厚礼,拜会了浮梁知县方宏智、县丞薛成绣。在他们的默认下,徐、沈二人修改了地契,并命人设置界桩,最后一根界桩居然插到了河边。同时贴出告示,略云:凡界桩以内皆为会馆地盘,全馆将逐步扩建之。凡在本会馆地盘上搭棚做买卖者,须向会馆交纳地租云云。洲民们看到祖辈们经营的土地被占十分生气,在洲民冯长先的带领下,大家将所有告示撕得粉碎,将所有界桩拔起,将河边的界桩旗杆折成数节。会馆的打手前来抓人,冯长先等便与他们厮打。徐纪纶命打手全上,于是将冯、周等人扭到县衙。县丞薛成绣责令每人各打四十大板,厉声说:“再若聚众闹事,定当重罚不饶!”

第二天,徐纪纶派人重设了界桩,重贴告示。不久,在洲地中央建起了戏台,戏台前面竖起了一根丈高的旗杆,旗杆上挂有苏湖书院的彩旗。洲民们早就气得牙齿格格响。冯长先再次带领洲民将戏台推倒,将旗杆砍掉。会馆的打手也倾巢而出,与洲民扭打成一团。徐纪纶见事不可为,便命令打手撤回会馆。这时大批县署的衙役过来准备抓人,冯长先、周以升挺身而出,为维护洲民的利益而被带到会馆。

在紧急情况下,一个叫黄大毛的站出来,带领众洲民,用砍竹刀砍倒几棵大树,然后猛烈冲击会馆大门,以营救冯、周二人。不一会,大门被冲开了。大家冲进大院,只见冯、周二人被捆在高台上,衙役拿着雪亮的砍刀,架住二人的脖子。徐纪纶厉声说:“县太爷有令,洲民们若再闹事,先将冯长先、周以升就地正法!”冯长先大声说:“乡亲们回去吧,到了县衙,我二人就是死,也要把洲地争回来!”洲民们唉声叹气地退出了会馆。

洲民们三打王家洲一事,引起了旅景都昌人的关注。会首们来到洲地,将王家洲的历史和现状写成状纸,交与黄大毛等人,交待说,省里不准,就告到京城刑部。

果不出都昌会首们所料,浮梁县署早有公文到省。洲民们只好日夜兼程赶到京城,头顶状纸,一字排开跪在刑部门口。刑部尚书闻禀,心里思忖:万岁爷喜欢瓷器,现在出瓷器的景德镇状告到北京,其中定有蹊跷。他一边安抚洲民,一边派人前去景德镇查办。查办结果,洲民所告属实。于是刑部判定:苏湖会馆首事仗势欺人,霸占洲地。徐纪纶杖一百,流放三千里;沈大仁杖一百,徒刑三年。浮梁知县方宏智、县丞薛成绣由吏部革职查办。苏湖会馆退回到原界址,洲滩仍由洲民卖瓷。

洲民们为庆祝胜利,在原戏台处重搭戏台,在原旗杆处高竖天灯。从年底起,台上演戏,空出场地滚龙灯、舞狮子、打蚌壳、赶旱船,一直闹到元宵节。以后洲民们约定俗成:腊月二十三,洲民将竹棚迁往河边墩头,空出场地尽情玩耍,或滚龙灯,或舞狮子,直闹到来年二月初一,竹棚迁回洲地,才开始做瓷器生意。据说黄家洲舞的狮子与别处的不同,有一只是黑色的,另一只是黄色的,取名叫“乌一黄二”。人们只要看见这两种颜色的狮子灯上了街,就知道是黄家洲的狮子灯来了。

这王家洲为何叫成黄家洲,相传因取得这场官司胜利的洲民首领姓“黄”,大家约定俗成地把王家洲改称“黄家洲”了。后来,洲上的都昌人成立了“破碗公司”行会,规定只有入了会的洲上提篮走洲人,才可以到窑户家或瓷行收购次品瓷(破损的瓷碗),到洲店进行加工后再在洲上贩卖,这成了洲上人的专利。《陶阳竹枝词》亦有描述:“轻灵手段补油灰,估得明堆又暗堆。好约提篮小伙伴,黄家洲上走洲人。”

P14-16

序言

“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花瓷动四方”,景德镇以瓷闻名,名扬海外,成为与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河南朱仙镇并称的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景镇产佳瓷,产器不产手。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海纳百川、开放大气的城市胸怀,使得景德镇成为名副其实的“十八省码头”,商贾云集,瓷业繁荣,瓷器精品傲视海内外,“国朝瓷器美无匹,迩来年窑称第一”。

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近年来学者甚至考证出景德镇远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开始烧造原始青瓷器,其制陶的历史更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说明景德镇作为“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成为名震寰宇的“瓷都”,不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和政治的影响,也是陶瓷文化在漫长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结果。当然,景德镇陶瓷文化发达,制瓷技艺高超,瓷器精美绝伦,甚至也不仅仅是因为其历史悠久,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景德镇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使陶瓷文化不断累积、沉淀,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文化“软实力”。这种文化传承和创新,不仅体现在得到官方认可的陶瓷科技、陶瓷技艺、陶瓷管理、陶瓷名人、陶瓷教育等方面,还体现在温润素朴、疏拙俗美的生产习俗、岁时节令、歌谣俗语、信仰禁忌、传说故事等民间瓷业习俗之中。在景德镇陶瓷史上,霍仲初、褚绥、潘安生、昊十九、周丹泉、刘源、“珠山八友”等陶瓷名家层出不穷,灿若群星,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勾画了景德镇美丽的历史画卷。同时,在这些名人的背后,还有更多的无名的普通瓷工,他们如同初春的泥土,永远以低微的姿态,默默地孕育着绚烂多姿的春天美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后工业社会消费经济的驱动下,西方文化对中国民俗传统的传承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把本应遵循自身发展规律、逐步演变的农耕时代的民俗文化,突然“空降”到市场体制下经济价值的竞争跑道上。断裂的社会发展,造成了民俗文化传承的困境。因而,从景德镇来看,那些饱含温情、和谐素美的瓷业习俗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逐步消亡;那些约定俗成的行帮规约、耳熟能详的歌谣俗谚、温馨热闹的节日仪式,以及忙碌在坯坊、窑炉中的记不起名字的大量普通瓷工,都已经沉淀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人们记忆相册里偶尔泛起的一个温馨场景、一个侧影。当然,虽然这些景象已经远逝,但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作为景德镇人的精神脐带,仍具有文化认同、精神寄寓的价值。如同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对于外人不值一文,但对于主体对象,它们却显得异常珍贵。

对于景德镇瓷业习俗在断裂社会发展背景下的传承,我们应该注意保护、保存那些有生命力的宝贵习俗,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青春,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不经意的生产生活中,新的瓷业习俗又不断产生。因此,翻开过去的瓷业习俗相册,在回忆往昔温馨生活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今天不断衍变的丰富多样的新瓷业习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瓷都拾遗(景德镇瓷业习俗)/民俗书系/华夏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刘爱华
绘者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850776
开本 16开
页数 1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8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2014272306
中图分类号 K892.29
丛书名 民俗书系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28
154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2: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