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少女杜拉的故事/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 弗洛伊德流传最广、最通俗易懂的经典著作

《少女杜拉的故事》是伟大的精神分析派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写的唯一一本非学术性长篇作品,这部作品是弗洛伊德学说从假说走向科学的代表作。

★ 精神分析的最佳入门读物,无删节全译本,值得珍藏

本书深入少女杜拉隐秘的内心世界,探讨了她的抑郁、癔症以及性幻想,尺度之大、描写之大胆前所未见。有鉴于此,过去的译本多有所删改,而本译本则一字不删地全部翻译过来,为读者彻底还原弗洛伊德对杜拉所做的精神分析的整个过程,从而让读者一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之全貌。

★ 弗洛伊德最具才情的作品,文学与心理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本书是弗洛伊德丰富严谨的临床实践和天才神奇的文学想象的完美结合——既是一个充满科学专业色彩的病变心理学报告,又是一个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和写法新颖的文学故事。1930年,弗洛伊德获得了“歌德文学奖”,这是他一生最引为骄傲的荣誉。而本书,正是他文学才华的最佳体现。

内容推荐

梦与现实是怎样关联的?它是如何解释和治疗癔症的?在梦中出现的人或物有什么象征意义?它们真的能揭示做梦者试图隐藏的内心秘密吗?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少女杜拉的故事》中,从罹患癔症的少女杜拉所做的两个梦出发,分析了在梦的掩饰下杜拉表现出来的敏感、多疑、愤怒以及病态的心理特征,深入剖析了癔症引发杜拉各种身心疾病的作用过程,探索了梦境、癔症和现实生活的复杂关系。作为集弗洛伊德丰富严谨的临床实践和奇思妙想的文学才华于一体的经典著作,本书在解读杜拉之梦时可谓环环相扣,给人一种穿越迷宫般的阅读快感,而通过其犀利的分析所挖掘出的令人震惊的心理学现象,对研究癔症以及两性关系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无论是心理咨询师、专业的医学人员,还是对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会被弗洛伊德严密、细致和睿智的心理分析所折服,并随着杜拉故事的深入对梦和人生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目录

第一章 临床现象

 一个鄙视自己母亲的怪脾气少女

 杜拉为什么要自杀

 第一次得到男人的拥抱和吻

 父亲的情人——K夫人

 把杜拉当成“筹码”交换的两个男人

 暗恋与病痛的隐晦关系

 杜拉生病的真正动机

 恋父情结——要K夫人还是要我

 更为隐秘的同性恋情——对K夫人的爱

第二章 第一个梦

 四个相同的梦与湖边遭遇

 “珠宝盒”的象征意义

 “火”与“水”暗示的内容

 梦醒后的烟味:少女对吻的渴望

 少女隐藏最深的秘密

 疾病是一种自我“惩罚”

 第一个梦的全部意义

第三章 第二个梦

 “钥匙在哪里”以及“盒子在哪里”

 车站、密林的象征意义和报复父母的动机

 腹部疼痛和跛脚——杜拉怀孕的幻想

 杜拉为什么突然中断了治疗

附录1 关于癔症的分析片段

附录2 癔症幻想和双性恋之间的关系

附录3 论癔症的发作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临床现象

一个鄙视自己母亲的怪脾气少女

我在1900年出版的书籍《梦的解析》中指出,梦一般都能够被解释。经过完整的解释后,所有梦都能够被构建完美、恰当的思绪所替代。这些思绪在一连串的心理活动中占据着明显的位置。在下文中,我将通过一个实际应用的例子,说明释梦这项艺术。我在上述著作已经说过,我是如何面对梦这个问题的。当我致力于用特殊的心理治疗法来医治神经症时,梦的问题便阻挡在我研究的道路上。在患者向我透露的各种心理问题中,出现了对梦的描述。这些梦像是需要安插在病源与病症问无限延长的连接线上。当时,我正学着如何将梦的语言转化为能够表达我们思想的通俗语言。我得补充一句,这是心理分析不可或缺的技能。由于部分心理素材的内容与意识相悖,因而受到抑制与阻隔,成为了病源。而梦则是其中一条能够让这些心理素材抵达意识层的通道。简而言之,梦是躲开抑制作用的迂回之路,是心灵进行间接表现的主要方法之一。以下是对一个癔症少女的治疗片段,目的正是要说明释梦在心理分析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也是我首次有机会在出版的作品中,用足够的篇幅阐述清楚,我对于癔症的心理过程及其有机体决定因素的观点,从而避免我的一些观点被误解。既然众所周知,癔症对于医生及研究者最高的要求,只是对患者保持最大的耐性,摒除轻蔑和高傲的态度,我也就不必因篇幅的长度而一再致歉了。因为,

艺术和科学无法孤军奋斗,

耐心必须发挥其最大作用。

如果我一开始就提供完整、连贯的病历,那么将置读者与研究者于不同的处境。患者家属提供的报告——在本病例中,这位18岁少女的父亲向我描述了她的病情——非常笼统不清。在着手治疗时,我虽然让患者详细描述其生活状况及病情,但得到的信息依旧非常少,不足以让我掌握所有情况。这种情况就如同受阻的河水,时而被岩石阻隔,时而因为沙滩和沼泽的阻挡而隐匿其中。我不禁想问,学者和专家们该如何写出流畅、精准的癔症病历?事实上,连患者自己也无法叙述得非常连贯。他们会告诉医生来自自己某个时期的大量生活信息,但完全说不出下一时期的事,只好留给医生一段空白或一个无法解开的谜题。如此反复,最后只剩下一段又一段模糊的时期,令医生无法从这些不连贯的信息中得到答案。患者的这些叙述——即便看上去是真实的——大多不连贯,所叙述事件原本的次序也无法确定。在叙述过程中,患者还会反复更改某个细节或日期,继而又开始犹豫,最后又恢复了最初的说法。与患者病历所显示的一样,他们无法叙述一段有序的生活经历。这不仅是神经症的特质,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患者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如下:首先,患者蓄意隐瞒要说的话,因为他们还不能克服羞怯的心理(或者说过于小心,害怕自己的话会涉及他人)。这是意识的不诚实带来的结果。其次,部分在其他时间能够随意想起的记忆,一旦进行叙述时,就消失殆尽,而非患者蓄意保留:这是潜意识的不诚实造成的结果。最后,是真正的失忆(amnesias)——属于记忆中的空白部分,不仅包括久远的记忆,甚至可能还包括新近的记忆——以及为了填补记忆空白而形成的错误记忆。如果事件本身一直存在于脑中,而事件之间的关联性被破坏了,就可能出现失忆。而一旦事件的次序被打乱,其关联性必然被破坏。错误记忆通常是记忆中最脆弱的部分,也是最容易被抑制的部分。在被称作抑制作用的第一阶段,我们会有许多零碎记忆,并且会质疑这些记忆。在随后的阶段,质疑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记忆消失或出现虚假记忆。

这种状况与和病历有关的记忆相联系,与病症的产生也有着必然的联系。从理论上来讲,也是病症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在进一步的治疗中,患者会叙述其一度非常清晰,却已被抑制或遗忘的事实。错误记忆表现出不稳定性,记忆的空白被填补。只有等到治疗快要完毕时,我们才能看到清晰、完整的病历。治疗的真正目标是去除一切可能出现的病症,并代之以有意识的思绪。我们可将修复患者缺损的记忆视为次要目标,或是理论性目标。这两个目标相辅相成。一个目标达成时,另一个也随之达成,可谓一箭双雕。

P1-5

序言

20世纪80年代初,弗洛伊德在我国掀起一股心理学狂潮,他用严谨、缜密、睿智的心理分析带领中国人走出梦境、性欲、潜意识的迷思,当时的文学青年几乎人手一本《少女杜拉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弗洛伊德热潮进入了全盛时期,其重要著作的译本被读者热烈追捧,“潜意识”这个由弗洛伊德创造的心理学专业术语,也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人们的口头禅。“力比多”“本我”“自我”的含义,更是知识分子必须了解和掌握的。20世纪90年代,弗洛伊德热潮开始消退,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市场上涌现了大量通俗易懂、即学即用的简易心理学书籍,除了心理学专业人士外,普通读者早已忘却了弗洛伊德这个曾经如雷贯耳的名字。弗洛伊德似乎已经成为过去某个时代的标志,让人既熟悉又陌生。

在拜读了弗洛伊德的大部分原版论著,并用两年时间重译了《梦的解析》后,我不禁被他严密的思维分析和有力的论证所折服,深感弗洛伊德这个伟大的名字不应该被世人遗忘,他的理论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依然能为我们所用。在他所有的论著中,《少女杜拉的故事》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本书不同于他的其他作品,它不是一篇让非专业人士感到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而是一份情节丝丝入扣、引人入胜、以文学作品形式呈现的心理学病历。

1900年10月14日,弗洛伊德在给他的好友弗莱斯的信中提到,他得到了一份值得记载的病例。“这些日子过得很有意义,我有一个新病人,她是个18岁的女孩。她的病例为我开启了无数智慧之门。”1901年1月25日,弗洛伊德在给弗莱斯的另一封信中,提到上述病历已经完成。他说,完成这次治疗并整理完这一病历后,已经筋疲力尽。“我终于感到自己需要吃点药了。”是什么样的典型病例,吸引了弗洛伊德的全部注意力?为了研究这个病例,弗洛伊德三个月以来废寝忘食、夜以继目地工作。这个让弗洛伊德如此投入研究的特殊患者,便是《少女杜拉的故事》的主人公杜拉。这份病历由两个梦组成,一个发生在治疗中期,另一个发生在治疗末期。弗洛伊德对这两个梦进行详细解析,深入探索了杜拉的内心世界,解开了她与身边人的多重“三角关系”,将她的恋父情结、性欲念、爱恨情仇抽丝剥茧地挖掘出来。无怪乎有译本称此作品为“侦探小说”,其情节的悬疑诱人可见一斑。《少女杜拉的故事》这部作品不仅涉及弗洛伊德梦的理论、潜意识理论等,而且向读者展示了性的发展和童年经历对心理的影响,是我们了解及掌握弗洛伊德理论的最好途径。

怀着对《少女杜拉的故事》的热爱以及对弗洛伊德的敬佩之情,在近三年里,我反复研究了原著,做了大量笔记,并萌发了对其进行翻译的念头。这部扣人心弦的佳作现已存在几个不同的译本,其中更有精神分析领域权威人士的翻译。但部分译作确实存在被过度诠释的痕迹,译者在杜拉的身上刻下了过于个人化的烙印。作为一个翻译的逐梦者,我始终坚信,译者本就是带着脚镣跳舞的舞者,而那脚镣正是原著的精神。译者的使命是最大程度地还原原著作者的思想和感悟,而并非操弄两种文化的文字。翻译虽然被称作“二度创作”,但这种创作不应挣脱原文的约束,脱下脚镣的舞者也许表演得更为精彩,舞姿更为曼妙,但忘情的舞蹈已然偏离原来的轨道。

《少女杜拉的故事》是一部值得读者反复研究的作品,也是一部对我们日常生活有着极大帮助的作品。因此我在翻译时,始终不敢有丝毫遗漏,不敢有一丝松懈,犹如那在西斯廷教堂里修复古迹的画工,战战兢兢,生怕玷污了这部传承百年的佳作。我衷心希望本译作能在最大程度上还原杜拉的本来面目,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的杜拉,一个只属于弗洛伊德的杜拉。

李莉

2015年3月

书评(媒体评论)

尽管弗洛伊德在写作时表达不是很系统,有时候会有含糊不清或不一致的情况,但他的行文风格优美、流畅、明晰而优雅,读起来让人很愉快,每个句子都意蕴深厚。

——英国生物学家 A.G.坦斯利

他是思想领域的开拓者,思考着用一种新的方法了解人性……他是一个领袖,在自己的周围集结起一群有力的支持者,其中一些人毕生效忠于他,另一些人则不再以他为“父”,批评他的学说,建立敌对的派别……他已使潜意识这个概念变成了常识……如果谁想在今后三百年里写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名字,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了。

——美国心理学史家 E.G.波林

如果一个人的伟大程度可以用他对后世的影响来衡量,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几乎没有一项探讨人性的问题没有被他触及过。他公开宣称和哥白尼、达尔文站在同一阵线上,向人们幼稚的自我中心挑战,希望唤醒人类,使之迈向成熟的自知之明。他对人类的本性和必然的灾难充满了悲观的结论,但在这种悲观的宿命论中却存在着一丝希望,希望人们能以理智面对自己的潜意识和黑暗的本性,唯有如此才能扭转人类的命运。

——美国心理学家 T.H.黧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少女杜拉的故事/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译者 李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5386793
开本 16开
页数 1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0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2015046825
中图分类号 B84-065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9:3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