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遥远遥远
内容
试读章节

李敬西家族及其本人从东向西穿越中央亚细亚的行进历史,开始于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山西洪洞县那棵有名的大槐树,被认为是中国西部移民的始发地。

这是一个不属李家独有、经过无数个西迁家族演绎的故事。李敬西对本家族的迁徙史最感兴趣的部分,正是那个从祖父那里听来的“天皇皇、地皇皇,平安无事上西方。鱼上树、牛上房,安家落户保无恙”的神奇故事。

这年初春,李家祖爷年仅十八岁。官家在大槐树下贴一告示言:不愿搬迁者,大槐树下汇集,愿搬迁者,在家静待。李家父母一商量,留下儿子独守故里。儿子送二老去大槐树下。但是他们很快发现上当了。官兵将来到大槐树下的人除老弱病残者,全双手反绑并脱掉鞋子,用刀在每个人脚小趾上砍一刀做记号,以防半路上跑回(时至二十一世纪,凡大槐树下走出的移民后代脚小趾甲都是复形)。官兵把来到大槐树下的精壮劳力,一一登记,发给凭照粮衣。父母才知道官兵要拉走儿子。二老抱着独子哭得死去活来。大槐树下成千上万的移民和亲人,哭声惊天动地,人们都听不见对方的说话。李祖爷挺直脖子,大声对父母吼道:“又不是上杀场哩,哭甚哩!”父母立刻停止哭泣,这一声吼,使大槐树下所有的移民,哭声立止。这一声吼,也使平时在家就暴躁如雷的十八岁李祖爷,获得了官兵的奖赏,他比所有其他移民多得了五倍的粮衣。

队伍开始出发,哭声又起。李祖爷挺直脖子,不顾父母的哭号,走在队伍最前面。但是,当大槐树下送亲的哭声在他耳边消失时,他还是回头望了一下。很可惜,他已看不见父母,只望见大槐树荫庇群生的巨大树冠和树上一团团黑色的老鸹窝。

西进的第二十天,便出现了一件令众人尴尬且激动的事情。一个孕妇,由于旅途颠簸或生产日期计算出差,在牛拉车上尖叫起来,那被绑双手的丈夫,蹲在路边,不知所措。那妇人倒灵醒,尖叫引来官兵,她对官士说:“老爷,解手!”官士解开她手上的绳,以为她要大小便(在以后漫长的路上以及从此以后的中国历史,都以解手为大小便的代用词)。因为离故乡已相当遥远,估计不可能有人往回跑,官兵给每个人解开了绑手绳。但是官士发现那个大肚子婆娘被解手以后,没有避过人去大小便,而是在更加宽广的地面上手捂着肚子打滚。几个年纪较大的女人,看出了她恐怕要生产,便扑上去试图按住她。但是几个老年女人的力气没法使她安静下来,便回头对男人们喊:“来一个外天人(男人)!”孕妇的丈夫,惧怕得有些可笑,丢开将要生产的妻子,钻进近旁的苞米地里藏起来。男人们大都避得远远的。因为中国人认为,男人看女人生产,要倒大霉的。十八岁脾气暴躁、毫无廉耻礼仪感的李祖爷若无其事地坐在不远处看热闹。他被一个老女人拉过去帮忙。  “搂住后腰不丢手!”那个老女人命令十八岁的李祖爷。

十八岁的李祖爷以老女人口令行事,而且非常到位。他伸出强劲的双臂,滑过孕妇肿胀的乳房,从背后搂起女人,放在车上的被褥上,女人双腿乱蹬,是不能再翻滚。这样,十八岁的李太爷便从女人背后看完了一个小生命分离母体的全过程。小孩出生以后,李太爷还自告奋勇地去不远处一个村,找来了孕妇必需的小米和鸡蛋。

夜晚,移民营地生起了一堆堆篝火,礼赞离乡以后的第一个小生命。人们以水代酒,大吃大喝,大喊大叫,唱桄桄子乱弹。最后演变为男人排长队,依次从车前走过,观看移民大军的第一个新生代。

“哎,娃他达(爸)哩?”一个人说。

这时,人们终于想起了那个胆小得有些可笑的丈夫。人们将他从黑暗中拉出,他哭得红鼻子绿怪的。人们问他为啥伤心,他拉着哭腔道:“多一口人,多一张嘴!”

“我的粮衣,给你两份!”人们听到黑暗中一个人高喉咙大嗓子吼道。谁都听出来,他是大槐下以高吼一声止住千万人哭泣的那位二杆子,同时他也是今天搂女人后腰的那个毫无廉耻的年轻男人。

“抹黑!”有人喊了一声。这是一个疯狂的、传统的对新生命的最高黑色赞礼。小娃降生后,对门邻居如果碰上小娃的爷爷、奶奶,都要将其压倒在地,用黑色的锅墨,涂其面部,愈多愈好。这个新生儿爷奶留在大槐树下的故乡。人们一窝蜂拥上去,不问三七二十一,将仍在哭泣的新生儿父亲,压倒在地,用篝火的黑灰,给那个胆小的男人,抹了个气壮如牛的黑包公。

“哎,那个小伙子哩?”一个人问。所有的人双手抓着黑灰,满营地转圈圈寻找十八岁的李祖爷。这时的李祖爷,一个人蹲在远离火堆的黑暗中,尽情地回味着白天他眼下女人的大腿和肚皮。人们怪叫一声,潮水般涌上去,将他压倒在地。

当他坐起来时,脖子脸全是黑的,只有眼睛和牙齿在星光下看起来是白亮的。平时脾气像风暴似的十八岁李祖爷,站起来柔声道:“我又不是娃他达,倒是抹球哩!”

“抹你哩!”众人齐声吼道。人们的疯狂程度已不可抑制。他们开始相互抹黑。满营地人声鼎沸,新生儿哭起来。黑不溜秋的李祖爷,跳上一个土坎,大声吼道:“别闹啦,娃要睡觉!”

人声一下子消失。

“真个就像他的娃!”一个人小声咕哝道。

一路上,他对产妇的照顾,大大超出了众人的想象范围。他帮那个愁眉苦脸的丈夫推车,帮他们烧火做饭,抱娃娃。最使众人目不忍睹的是,产妇解手,他都抢着搀扶。产妇在一旁蹲下去,他甚至扶着产妇的肩听响声。终于有一天,那个胆小的丈夫对他说:“兄弟,你趔远些!”

“大哥,这是甚话?”他不解地说。

“好兄弟!”蒙在被窝里的产妇发了言。

P19-21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从旧时代走过来的叛逆者、创业者、革命者,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遇到了巨大的折磨与挑战;他没有倒下,也没有设法去昭雪曾经的重大阶段的历史误会——一种本可以澄清并可回复其光彩身份的错误遭遇;他所表现的,是“已经过去的就过去了,往前走最要紧”的人生态度。

在生命的每个阶段,李敬西都是创造生活的人,都是没有屈辱倒下的跋涉者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段,家族命运淡出他的历史视野,他要融汇到一种久已向往的浪漫归宿中去。

夸父逐日,目标是虚幻的,追逐生命价值才是“逐日”的辉煌所在。

——孙皓晖 《大秦帝国》作者

目录

序:西部文明小说的里程碑 孙皓晖

上部

下部

序言

西部文明小说的里程碑

孙皓晖

亲爱的读者,你打开的这部书,是一部沉甸甸的西部文学大著。

这是作家王观胜的遗作,也是他一生留下的唯一一部未及出版的长篇小说。如今,观胜已经去了。我们已经无法喝着他的咖啡,横七竖八地自由横卧醉眼蒙咙,与他一起热切地品咂这部作品了。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观胜的灵魂,一定在他毕生向往的遥远的猎户星座微笑地看着我们。不定还会有暇漫游到我们身边,静静地听着我们的种种热议,如同黑格尔对歌德看不明白他的思辨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所蕴涵的奥秘时一样,浸出一丝狡黠而深远的微笑。

人类的深邃的感知能力,是科学尚未认知的领域之一。两千多年前,庄子笔下“翼若垂天之云”的鲲鹏,高飞九万里,依然面对无垠苍茫。为此,庄子对天地宇宙写下了那句至今无法超越的概括——“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的确,面对无穷无限的时空,人类微不足道的科学探索只是沧海一粟而已。超越科学的感知能力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否定任何未知的世界,包括特定个体的灵异性感知。也许,恰恰是这种颇为神秘的人类感知能力,将带领我们走向无穷无尽的未来。

唯其如此,面对观胜全部作品中时时闪烁的对遥远世界的细腻感知,在巨大的时空转换中所呈现的对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的近于灵性的飘忽思索,我们都可以暂时搁置起来,免得那个家伙在未知的空间撇着嘴嘲笑我们。

作为读者,作为一群老友,我们一定得认真品评这部作品。

毕竟,慢工雕琢的观胜,深沉舒缓的观胜,生前没有来得及将这部大著公诸世人,自然也无法听到社会性的广泛评价。此前,则由于观胜的长篇尚未出现,文学界与社会读者群也无法仅仅以中短篇为依据,对观胜的全部作品作出整体性评判。虽然,观胜秉性常能超然于物外。但是,作为劳作者的观胜,对于自己的心血之作,也会在投放社会之后企盼听到应该涌现的评价。相信,观胜听到这声回响之后,定然如同一个放马天山的少年向大湖中撇出了一块石头,咕咚一响之后,欣然掉转马头而去,从此不复回来。

要对观胜作品作出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在考验我们的感知能力。

我们首先得涉及并厘清一些基本问题。一西部文学的历史背景与现实状态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文学开始了新的历史逻辑起点。

从这个起点开始,中国文学摆脱了历史形成的道义传统,也摆脱了近代史以来的救亡图存精神,很快进入了沉沦与新生俱在的大裂变时期。这一历史现象,恍如春秋战国之世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礼崩乐坏,瓦釜雷鸣。又恍如佛教世界的凤凰涅槃——五百年必投身烈火,焚毁罪恶旧身而重生。佛教中的凤凰,与中国原生文明中的吉祥凤凰截然不同;它是一种美丽而雄猛的神鸟,能吞噬最凶猛的野兽与一切恶物,但是必须五百年投身烈火而重生一次。

我们的新时期文学,正处在这样的境地。

一方面,是文学新价值观的日渐确立,具有历史成长性质的阳光作品日渐新生。一方面,是文学价值观的泯灭,是文学伦理观的沉沦,及与之相伴的垃圾文学的大肆泛滥。作家颓废,文学沦丧,正在成为中国文明危机最刺目的历史警讯之一。文学的道义传统,文学的民族精神,文学的正义性原则等等,举凡文学的共性审美基础,都开始了无方向的崩溃弥散。文学的个性,则包藏在自由与人性的外衣下,滋生出无以计数的极端腐朽性与极端自私性的作品。热衷政治阴谋,热衷畸形欲情,热衷黑赌毒,热衷身体写作,热衷精神颓废,热衷自我迷恋,热衷一切腐朽生活方式的刺激,已经成为大批量“文学”写作者的本能。倏忽三十年,以中国文学为病灶,中国的文化艾滋病迅速完成了病毒培养基,开始了猛烈的传播。

当此之时,西部文学应运而生。

什么是西部文学?从产生的历史说,它可能有两个外源。一则,美国西部文学与西部电影,以及世界文学领域的拓荒小说、蛮荒小说、探险小说等等文学作品与文学意识的影响。二则,西方的生命存在意识的理论传人的影响。

从中国本土的现实根源看,西部文学则是基于对社会颓废与文学沉沦的一种自觉不自觉的抵制意识而生发的。面对中国文学在商品经济大潮中的普天同臭,精神沉沦,一批颇有风骨的作家与艺术家——首先是西部地域的一部分作家,将视野投向了相对落后的西部土地;力图在穷困蛮荒的西部人群的生存状态中,开掘那些具有阳光底色的生活方式,展现那些基于落后生存状态而保留下来的亘古未变的原始奋争精神,展现那些质朴高贵而同时带有几分愚昧色彩的生命状态。其根本目标,则是给当代社会提供一种极具启迪意义的生命价值观,一种具有雄强精神的生存价值观。很难说,举凡涉及西部的文学作品都是如此。也很难说,每一个西部题材作家都是如此。(请注意,西部作家,是指以特定内涵的西部题材为创作对象的作家,而不是居住在西部地区的所有作家。)但是,从发端本质看,从作品主流看,西部文学的基本精神,西部文学的价值取向,的确是这样的。

为此,两部文学是中国文学新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支撑点。

……

观胜待人,朴实坦荡,善为人友。无论在哪个领域哪个单位,观胜都有很知心的朋友。在陕西作协,路遥、陈忠实、王晓新、白描、李国平等等,都是观胜小屋里的咖啡常客,也都是“花(话)落知多少”的倾心交流者。还有许多我们不熟悉的老人新人工友,都是观胜的好朋友。我曾笑云,观胜有墨子精神,兼爱天下。在老家,在相关来往的人群中,几乎都可以遇见观胜的好友。所以如此,很大的原因,是观胜诙谐幽默的语言方式,以及与人为善的个性——辄闻朋友难事,立即热忱相助。

观胜具有浪漫主义的一面,也有强烈关注现实的一面。观胜的领域,绝不仅仅是文学写作,对中国文明史的关注与表现,对社会经济改革的关注,都曾经是他涉足的领域。记得在我写作《大秦帝国》之初,观胜就对历史题材,尤其是秦直道以及秦帝国历史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后来,观胜与同道朋友合作成立了各姿各雅影视公司,做成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观胜亲自编导,拍摄成了关于秦直道的专题片。另一件,接受了时任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的老朋友董健桥的创意,观胜与作家朋友莫申合作,共同执笔脚本,共同拍摄了《黄陵》专题片。这些,在当时的历史文化圈内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观胜也为一些企业写过纪实文学,使他对中国的经济现实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观胜又是一个具有深厚爱心的男子汉。对于女士,观胜既是尊重的,也是自觉以绅士精神维护女性尊严的。辄遇我等朋友对女士疾言厉色,观胜立即会表现出不满的批评。为此,观胜有幸福的家,有可人的妻子,有聪慧可爱的女儿。即或有一些所有家庭不可避免的小摩擦,观胜与妻子女儿也都处理成了五彩缤纷的小浪花。

从毕生创作道路说,观胜一生致力于西部文学,未尝有丝毫偏离。可以说,为西部文学而生,为西部文学而死,是观胜最具本质的人生内涵。我们这些老友都清楚,观胜是中国最早的驴友之一。自80年代起,观胜每年必独身深入甘肃、青海、新疆一带,每次风尘仆仆归来,其身心之满足沉醉,都使人怦然心动。偶有一年不去,观胜便显出一种深深的灵魂躁动。辄遇老友嘲讽其“西部瘾”,他便蔫蔫一笑:“知道个啥,城里球不顶。”

此前,观胜在西部当兵多年,熟悉西部,热爱西部。所以每年深入西部,早已经不是旅游或猎奇层面的跋涉了。绵延不断的西部岁月,浸泡出观胜丰厚的西部知识,举凡西部民情、地理、民族、历史、方言、物产、生活,观胜皆能在不慌不忙的叙述中如数家珍。举凡叙说西部,观胜的神态顿时生动无比,肃穆无比,如同沐浴在灵魂的洗礼之中,灼灼其华而沉醉不能自拔。

尤其对于西部方言的考证,观胜独具慧心,往往能将极为生僻的方言,考辨出源流,再用精当的文字写出来。有一次小聚,观胜蔫蔫笑问几个老友:“你几个瓜怂,知道关中婆娘糊出的鞋底子,唼东西叫啥?”我等皆笑:“谁不知道,袼褙。”“说,为啥?”人皆口吃。观胜嘿嘿一笑:“看看看,知道个啥。”于是向我等开讲:袼褙者,戈壁也;西汉张骞出西域,通商路,关中帝都人率先长了见识,知道了这种又硬又黑又光溜溜的地皮叫戈壁;于是,将糊出的鞋底子,硬光光的糨糊刷粘的布垫子,就叫戈壁;时间长了,转音了,才叫袼褙了,知道不?众皆哄然大笑,似有不服,却无人能够反驳。须知,方言流转,许多词汇是文字写不出来的,甚至也是拼音注不出来的,各地都是如此。为此,大多数作家对方言的使用,都是很谨慎的。唯独观胜作品中多有方言,且都能用文字恰当地写将出来,有的还要加注解,实在是学问一奇也。尝有人言,观胜作品方言太多,妨碍阅读。观胜尽知,却只一笑,从未改正。

观胜的文学精神,是观胜人生的光华所在。

终其一生,观胜给我们树立了这样一种文学境界——展现生命的本质意义,是文学最大的使命,最根本的归宿。对于人的生命意义,观胜是放在了宇宙星空的广阔范围内思考的,而不仅仅是狭小的个体生命焦虑。在这样的文学精神下,观胜给人类呈现出了真正的人生最高境界——过滤去龌龊的欲望,回到人的本色去,那里才是生命的天堂!

观胜常在。

观胜在遥远的猎户星座注视着我们。

2014年冬与观胜兄对话于海南

内容推荐

王观胜编著的《遥远遥远》是一个接力赛式的穿越中央亚细亚的心理沉思故事。  在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主人公李敬西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上中学时,在家乡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暴动,失败后,不得不远逃新疆;西去的生死之途上,又经历西北军阀混战;一直到逃亡阿尔泰,流浪大戈壁,远去莫斯科,创办集体农庄,被抓去劳改……小说中另有一条时代的线: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日本侵略中国、国民党溃败、土改、“文革”、改革开放……大时代的风云变幻与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融为一体。

一个从旧时代走过来的叛逆者、创业者、革命者,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遇到了巨大的折磨与挑战;他没有倒下,也没有设法去昭雪曾经的重大阶段的历史误会——一种本可以澄清并可恢复其光彩身份的错误遭遇;他所表现的,是“已经过去的就过去了,往前走最要紧”的人生态度。

在生命的每个阶段,李敬西都是创造生活的人,都是没有屈辱倒下的跋涉者。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段,家族命运淡出他的历史视野,他要融汇到一种久已向往的浪漫归宿中去。

编辑推荐

陕西作家王观胜西部文明小说巨著《遥远遥远》,《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作序推荐!

这是一个接力赛式的心理沉思故事,展现了大时代的风云变幻和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作品中几乎所有人都参加了这个漫游大地、寻求幸福尊严的行动。

主人公李敬西,其父亲李东朝经商西域叶尔羌, 从叶尔羌大戈壁上, 引回了维吾尔族老人养大的汉族西域姑娘胡利亚, 生下李敬西。李敬西秉承祖先忌恶如仇、生性刚烈的本性,在遵循父亲经商之路后远逃新疆。经历了太多苦难的李敬西定居在昆仑山下。这个心灵永无宁静之日的人,面对昆仑,思考能使大多数人获得幸福的方法。90岁,在迷惘中,在广袤的戈壁滩,他仿佛找到了这一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遥远遥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观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28927
开本 16开
页数 4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6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6
CIP核字 2015061442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2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2
166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