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萧红书简(精)/脉望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萧红书简》同时以原信影印和排印两种形式呈现:萧红写给萧军(萧红自日本东京寄上海、青岛的35封和自北京寄上海写给萧军的7封书信手稿及注释)、海外的悲悼(萧红所写悼念鲁迅先生逝世的书信文章)、萧军写给萧红(萧军自上海寄北京写给萧红的4封书信手稿、注释及诗文)、附录(九篇与女作家萧红有关的各方面材料)。

内容推荐

《萧红书简》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萧红寄给萧军的书简等汇编,以原信影印和排印注释的形式呈现。大部分是萧红于一九三六至一九三七年间,由日本东京寄回上海和青岛给萧军的,也有几封是回国后由北京寄到上海的。编注者将书信按时间排序,加以适当注释,是对其与萧红相识、相处六年间一段过往心态和历史往事的追忆,本次出版书信原件全彩影印呈现,全书布面精装订制,使书简兼具现代文学史料辑存和人文阅读欣赏价值。

目录

前言 萧军

萧红致萧军信(原信影印)

萧军致萧红信(原信影印)

萧红致萧军信(萧军注释)

萧军致萧红信(萧军注释)

附录

 《侧面·我留在临汾》摘录 萧军

 纪萧红诗 萧军

 在西安——回忆萧红 聂绀弩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我的回忆” 骆宾基

 《萧红书简》香港版编后赘语 萧耘 王建中

 记《萧红书简》在香港出版 萧大忠

后记 萧大忠

试读章节

第六封信

东京—青岛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发,八月二十九日收到即复)

军:

现在正和你所说的相反,烟也不吃了,房间也整整齐齐的。但今天却又吃上了半支烟,天又下雨,你又总也不来信,又加上华要回去了!又加上近几天整天发烧,也怕是肺病的[样]子,但自己晓得,绝不是肺病。可是又为什么发烧呢?烧得骨节都酸了!本来刚到这里不久夜里就开[始]不舒服,口干、胃涨……近来才晓是有热度的关系,明天也许跟华到她的朋友地方去,因为那个朋友是个女医学生,让她带我到医生的地方去检查一下,很便宜,两元钱即可。不然,华几天走了,我自己去看医生是不行的,连华也不行,医学上的话她也不会说,大概你还不知道,黄的父亲病重,经济不够了,所以她必得回去。大概二十七号起身。

她走了之后,他妈的,再就没有熟人了,虽然和她同住的那位女士倒很好,但她的父亲来了,父女都生病,住到很远的朋友家去了。

假若精神和身体少微好一点,我总就要工作的,因为除了工作再没有别的事情可作的。可是今天是坏之极,好像中暑似的,疲乏、头痛和不能支持。

不写了,心脏过量的跳,全身的血液在冲击着。

祝好!

八月廿二日夜雨时

你还是买一部唐诗给我寄来。

注释

从这封信中,她的所有病情和症状几乎完全暴露出来了。她在短短的三十二年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绝不是偶然的!这无怪后来在我们分离以前不久,她曾经和我说:

“三郎,我知道我的生命不会太久了,我不愿在生活上再使自己吃苦,再忍受各种折磨了!……”

在当时我并不能十分理解,也不同意她这种对于自己寿命如此悲观的预言和判断。因为我是个健康的人,顽强的人……是不容易深刻理解和确切体会到一个“病人”的心情和心理的,我总是希望,甚至是“苛求”她在主观上能够增强生命的意志,战斗的意志……从各方面强健起自己来……

幼年时期她的生活是黯淡的,孤零的,无助的;在精神上不被理解的。既无母爱,也无父爱,几乎等于生活在瑟瑟秋风的荒原上或沙漠中一株荏弱的小树!或者是生活在冰天雪地里一只畸零的小鸟!

稍稍长大以后,由于有了思想、有了意志……就要和腐朽的、顽固的家庭、学校、社会……作斗争! 由于本身是无力的,孤单的,无助的……结果是失败了!遍体伤痕地失败了!几乎被拖进了万丈深渊,可怕的黑色地狱!

精神上是被摧残的,感情上是被伤害的,人格上是被污蔑的,肉体上是被伤毁的! ……这些全是客观的存在,也全是使她的身体落到如此地步的种种根源!

我们结合的当时,我是个一无所有的流浪汉,既无固定的职业,也无其他可靠的经济来源,只是靠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不固定的稿费收入和作作流动的家庭教师一点学费来维持起码的生活! 这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白色恐怖的政治压迫,一天比一天严峻起来,我们既要尽可能在政治上做些所能做的斗争,又要为自己的生活而奋斗! 吃了早饭,没有晚饭……这是常有的事。从她所写的《商市街》,从我所写的《为了爱的缘故》,《跋涉》中的《烛心》,以及其他文章中全可以得到部分的、真实的反映!在这种情况下,又怎能说得上医药方面的治疗,饮食上的“营养”,生活上的休息?……

由于她的身体素质的孱弱,生活上的折磨和锻炼不多,因此能够心胸开阔,斗志坚强,无畏与乐观……坦率地说,她全是不能和我相比的。同样一种打击,一种生活上的折磨……在我是近于“无所谓的”,而在她却要留下深深的、难于平复的伤痕!

到了上海以后的后期,虽然经济情况略有好转,但是,不管是她还是我,为了文学而工作,或是为了生活而工作,但工作却是一天也不能够停顿的。这在她的每一封信中全要提到“工作”的进展情况,而我给他的信件中——虽然全部不在了——我估计也必然是首先谈到“工作”进行的情况的。我们这虽然也算是夫妻之间的“情书”,但却看不出有多少地方谈到“情”、谈到“爱”! 或者谈到彼此“想念之情”,更多的谈的却只是事务和工作。这就是说,我们那时虽然彼此年龄全不足三十岁,但生活的现实教育了我们,磨炼了我们……有时已经进入了老年境地的心情!

黄夫人——华——要回国来了,她这时倒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身居异国“举目欢笑,谁与为亲”的人了。

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八日于海北楼

P88-90

序言

萧军

这里所辑存注释的几十封书简,大部分是萧红于一九三六至一九三七年间,由日本东京寄回来的;也有几封是她回国后,又去北京,由北京寄到上海的。

我为她寄去日本的信件,由于当时国内和日本的政治环境正是十分恶劣,不宜于保存在身边,一旦被日本“刑事”搜出,而发现她的左翼作家身份,这会增加无限的麻烦。当她去日本之前我就告诉她,信读过以后,马上就焚毁或消灭掉,不要留下任何痕迹,因此,我给她的信就一封也没遗留下来。至于如今留下的几封,这全是后来她从北京带回来的。

关于这批书简还能够存留到今天,居然还能够和读者们见面,这只能说是一个偶然的“奇迹”!若按一般规律来说,它早就该尸骨无存了。

从一九三六、七年计算到今天,已经是四十多个年头过去了。这期间,对于我们国家、社会……来说,是一个大动乱、大变换、大革命……的时代;对于我个人来说,在生活方面是东飘西荡,患难频经,生死几殆,……当时一身尚难自保,更何能顾及到身外诸物?……兴念及此,不能不怃然以悲,怆然而涕,悚然以惧,以至欣然而喜也!

一九三八年初春之夜,当我和萧红在山西临汾车站上分别时,我竟忘记了把这批书简应该由她带去西安。待第二天我检查提箱中诸物时,才发现这包书简尚留在箱子里;同时,在椅子下面还发现了她的一双棕红色的短腰军式女靴,竞也被遗落下来。

火车昨夜就开走了,估计已到了西安,当然不可能再由她带走。这时候,日本军队要进攻临汾的消息很急迫。民族革命大学决定要撤退到晋西南的乡宁,正在匆忙地准备中。有一些教员纷纷准备乘火车去西安;有一些身体较好的单身人,要步行到黄河边,渡河去陕西或者去延安。

有一位教员T君要步行渡黄河去西安,我就托他把这包书简,连同其他一些东西,还有那双女靴带去西安给萧红,还附了一封信给她:

×××

这双小靴子不是你所爱的吗?为什么单单地把它遗落了呢?总是这样不沉静啊!我大约随学校走,也许去五台,……再见了!一切D同志会照顾你,……

健康!

你的×××

与这批书简一起有《第三代》一、二部合订本一册,以及它的一些底稿和一些别的信件与材料,包了一小包,在包皮上还写了这样几个字:“我不愿失落了它们!”又给D同志写了一封信:

D

拜托您,因为您的地址固定些,请把这个小包代收一收吧。里面有一部分是原稿,一本书,两本日记,几封朋友们的信。如果我活着,那请再交给我,万一死了,就请把我那日记和朋友的信,顺便扔进黄河里或者代烧掉它。总之,我不愿自己死了,这些东西还留在别人的眼里。请尊重我的嘱托。

(以上二信均摘录自我所出版的《侧面》第二章)

这位T同事他并没去西安,他去了延安。不久后我也到了延安,他又把原包交还给我了。

一九四〇年第二次我去延安,路上冒着被国民党关卡检查出来的危险,它们又从重庆随我到了延安。

日本帝国主义者投降后,一九四五年冬,我随着东征的队伍从延安出发去张家口待转路去东北时,我的一些书稿、材料之类,由一匹马驮载着,路上经过一条河,两匹马在渡河时咬起架来,把箱子竟翻落到河水里。亏得事先我把箱子里怕水湿的东西全用油纸包裹了几层,才没有全部被水所浸透。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进行中,从八月二十五日开始,我的家几度被抄没以后,所有书籍、文物、手稿、书信、写作材料等等,可以说是“荡然无存”!——这些书简当然也无从幸免,也全被席卷而去!直到一九七四年我的人身被宣布“解放”以后,才分成了几批把一些书籍、文物、信件、材料、手稿等陆续归还给我一部分,有一些就无从查找,大概是失落了。

一九七七年八月间,当我移居于京城东郊东坝河村居住时,于故纸堆中才偶尔捡出了这批书简。虽然那堆“故纸”归还给我已经有了几年,但因为我没心情整理它们,这“故纸”就一直被捆绑着堆在屋角里竟也有了几年!

发现了这批书简以后,我把它们按月日排了顺序,从头看了一遍。发觉到有的字迹已经漫漶难于辨识了,有的纸张已经破碎或在开始破碎了!再经过若干时日,我估计可能就要成为一批废纸!这期间我将将把五十几年来记存或余存的以至大革命过程中所写下的约有八百首左右旧体诗,抄集起来初定名为《五十年故诗遗存录》。装订完了,就又决定把这批书简也用毛笔抄录一份,加以适当的注释,我以为它们将来对于有志于研究这位短命作家的生平、思想、感情、生活等各方面,会有一定参考用处的。尽管此时正当酷暑逼人,蚊蝇纷集,汗流透衣……我还是坚持着抄录下来!

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开始注释。九月十四日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四文学组牛汀同志来访,并携有一封约稿信,我和他谈了关于这批书简的问题,他说“资料丛刊”很愿意刊载这类资料。我和他初步商定,先把注释出来的二十封信拿去发表。决定以后,我就请我的二女儿萧耘日夜兼行,抄了二十封交出版社暂先刊载。

待全部书简刊载以后,我还要把聂绀弩兄纪念萧红的一篇文章和几首诗,我个人从《侧面》一书中摘录出的一段短文和几首诗也附人,由于它们与这批书简全有着一定关联性。

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一日于京都银锭桥西海北楼记

后记

萧大忠

八十年前正是此时,在中国最为繁华的上海,经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关怀提携,萧军、萧红——一对流亡来自东北的青年作家,在那个特定的现实环境中,凭借他们描写被占领故土人民的苦难和抗争的真实故事,分别以《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两部中篇小说一下成为冉冉升起的文坛新星。几十年的风雨飘摇,二萧均早已远离世界,他们的感情故事却依然在流传,愈发浪漫且具有想像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斑斓色彩的一笔。今天,在上海出版由萧军先生注释的萧红给萧军的四十余封书信,应该是对于八十年前历史的澄清与回顾,也是对于先人的纪念。如果说是巧合,今年适逢中国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这个日子对于曾经的两位东北流亡者就更加具有意义,因为他们的一生是把追求民族的真正独立与解放当作自己内心和实践的目标。一九四二年,萧红先生就是逝于日本炮火下的香港,而在今天和平的阳光下,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出版一本书信集,也是一种对逝者和家人的告慰和致意。

过去几年间,萧红的知名度持续升高,在以她为主角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的环境下,二〇一四年夏天,牛津大学出版社与我们协商,在香港出版了竖排繁体字的萧红致萧军书信影印本和注释录,以向港澳台读者展示一段历史记录。当我手捧样书伫立于港岛海边时,我为这些萧红的手迹能在她生命中最后停留的城市中问世而感慨。今年初,当上海人民出版社告知我希望出版本书的横排简体字版时,我更是极力地促成此事。因为这些信件曾经是从东京寄往上海,因为萧红的真正站立是从上海起始。在上海出版这些信笺,无疑是为更为广大的读者群提供了有关萧红与萧军最真实原始的资料,这样有利于让读者在缤纷复杂、杜撰臆想的各种传说中自行判断。去除那些过于戏剧化的故事冲突,逐渐还原一个真切朴实而才华四溢的优秀女作家。

由于祖父萧军的原因,我从少年时代就知道萧红,也试图尽量地了解她的一切。几十年中,我不断地在“认识”萧红,无论她在社会上是“红”或是“不红”。她在我少年、青年以至于成年后的学习生活中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和我的家人对萧红的敬重已经超出了很多人一般的想象。我总是想着萧红身穿旗袍,在缺少血色的脸庞上显露着纤细敏感和轻易就受到伤害的神情,而正是从那双瘦弱的手下,源源不断地书写出流传于世的美文。我爱她的散文也爱她的诗歌,我常常把自己的情感感受与她作品中的意境去契合。倘若萧红有知,知道萧军的后人对她的作品如此喜爱,一定会骄傲地笑起来。倘若萧红有知,也一定是厌烦了现今众人对她的各种猜测和评述。她宁愿读者看到她笔下的故事后,随她一同悲欢离合,随她一起漫步于故土或他乡,这才是作家的贡献和力量。因此,希望这些书信的问世,能让更多人看到一个真实的萧红走来……

此为后记,以表达对于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谢意,特别是责任编,辑薛羽先生认真而有效的工作,他重新核对书信,修订了多处文字讹误,使得新版本更为完美,内容更加准确。而在此时,正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季节,也就更加思念远去的祖父和萧红先生,因为有他们曾经的辉煌,给我们子孙后人留下了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留下在当今社会中以他们引以为骄傲的资本和机会。

二〇一五年清明节于香港

(萧大忠,萧军先生的长孙,现居美国加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萧红书简(精)/脉望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萧军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29146
开本 16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9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16
CIP核字 2015071914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6
157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2: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