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亚平所著的《性别焦虑与冲突(男性表达与呈现的音乐阐释)》从性别角度诠释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的音乐特质。扩展到整个浪漫主义时期的交响曲、奏鸣曲的结构、调性、和声等方面。读者群体为“有兴趣通过一种文化形式(音乐)了解和认识人的读者”。本书采用的研究视角十分新颖,研究方法也值得音乐学研究者借鉴。
图书 | 性别焦虑与冲突(男性表达与呈现的音乐阐释) |
内容 | 编辑推荐 姚亚平所著的《性别焦虑与冲突(男性表达与呈现的音乐阐释)》从性别角度诠释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的音乐特质。扩展到整个浪漫主义时期的交响曲、奏鸣曲的结构、调性、和声等方面。读者群体为“有兴趣通过一种文化形式(音乐)了解和认识人的读者”。本书采用的研究视角十分新颖,研究方法也值得音乐学研究者借鉴。 内容推荐 姚亚平所著的《性别焦虑与冲突(男性表达与呈现的音乐阐释)》从性别批评角度对欧洲19世纪这一重要时期的一些音乐现象进行了新的理解和诠释。这一时期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家呈现的焦虑和矛盾,被视为资产阶级男性精英内心的性别冲突,他们的音乐中充满的社会批判特征其实也是对父权制意识形态的反抗,以及对人性中被压抑的阴性特质的向往和追求。本书吸收了当代西方学术思潮的一些新观念,如文化批评、女性主义、精神分析、新音乐学等,但并没有追随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学术潮流,而是以自己独立的思考,始终努力追求通过音乐形式语言探求其中的文化意蕴的终极意愿,以表达一个西方音乐的局外人对一种重要异文化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目录 前言 导论:性别批评及相关话题 第一章 戏剧角色的性别转换 第一节 幻想交响曲的形式结构与戏剧结构 第二节 各个乐章描述 一、梅兰的记忆 二、华尔兹与性的隐喻 三、转折 四、幻觉 五、英雄与女巫 第二章 双性同体的另类诠释 第一节 美女与妖妇:女性主义批评 第二节 新的视角 第三节 双性同体 第四节 女神的回归 第三章 浪漫主义:女性意识的复苏 第一节 母性的追忆 第二节 “世纪病”诊断 第三节 无欲之爱——浪漫主义的爱情观 第四节 柏辽兹的两面性 第四章 音乐思维的性别特征 第一节 思维的性别现象 第二节 音乐的性别批评 第三节 理性一男性一调性 第四节 “旋律”和“主题”的性别差异 第五节 世纪病:“情感的模糊状态” 第五章 浪漫主义的阴性特质 第一节 奏鸣曲式的危机 第二节 副部的扩展 第三节 交响一奏鸣套曲结构的变化 第四节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阴性气质 第五节 钢琴奏鸣曲的衰落 第六章 和声中的性隐喻 第一节 男性的实现 第二节 俄狄浦斯情结 第三节 阴性终止 第四节 半音化与欲望的游戏 结语:男性的衰落 参考书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性别焦虑与冲突(男性表达与呈现的音乐阐释)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姚亚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096678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5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5-06-01 |
首版时间 | 2015-06-01 |
印刷时间 | 2015-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54 |
CIP核字 | 2015049944 |
中图分类号 | J657.611 |
丛书名 | |
印张 | 2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1 |
宽 | 15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5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