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改革的教训(打捞中国历代沉没的改革)
内容
编辑推荐

全面深化改革是当前中国最热门的话题,如何借鉴和参考以往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广受关注。尤其是中纪委开年连续推荐两本图书,《历史的教训》及《中国历史的教训》,展现出从历史中寻找经验和借鉴的趋势。

通常,多数人谈的是下面这些改革:春秋时期的管仲变法、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改革、东汉的光武帝改革、唐朝的唐太宗改革、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的张居正改革、清朝的雍正改革,以及清末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民国时期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而实际上,除了上面提及的改革外,还有不少大的改革,由于大多数人不太知道,沉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在以史为鉴、知古鉴今中,那些耳熟能详的改革虽然值得借鉴,但那些“沉没的改革”更值得去打捞。他们就像“鞋里的沙子”,更值得加以关注和研究。

由李仕权著的《改革的教训(打捞中国历代沉没的改革)》就是去打捞那些更有价值的“沉没的改革”,在从这些沉没的改革中对照今天的改革和现实,关照“如何别让今天的改革沉没在明天的历史中”等问题,用历史点亮今天和未来。

内容推荐

《改革的教训(打捞中国历代沉没的改革)》由李仕权著,内容包括:

综观古今中外的改革。大多数的落实情况是如此糟糕,以至于根本轮不到拼顶层设计。

改革如果不能改变利益集团格局,不能重构社会结构,那么,所取得的成效都是暂时的,所收获的功效都是脆弱的,最终逃不脱失败的结局、沉没的命运。

每个个体,无论是不是既得利益者,都有自己的利益,都可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阻碍改革——就算舍弃的只是很小的一块“奶酪”,而得到的将是更大的一块“蛋糕”。

让很多改革者时常感到沮丧的是:本该对改革充满热情的改革受益者即广大民众,有许多却往往“装睡”——或者遇见问题绕着走,或者碰到矛盾躲着走,或者看见困难低头走。

目录

自序 改革的教训

导论 打捞沉没的改革

第一章 周厉王改革:史上第一次全面改革

 国人暴动其实是贵族政变

 周厉王真的不是周扒皮

 周厉王改革动了贵族的奶酪

 西周财政悬崖愈演愈烈

 杀父之仇居然也共戴天

 越级爱国遭遇人人喊打

 宣王中兴是沾厉王的光

 小结:历史耻辱柱,放下周厉王

第二章 秦献公改革:秦国超级逆袭真起点

 秦献公带领秦国完美逆袭

 废人殉补三百年人口欠账

 与墨家一拍即合相见恨晚

 设改革特区搞“一国两制”

 户籍连坐“发动群众监督群众”

 “万般皆下品,唯有军功高”

 商鞅变法是秦献公改革“升级版”

 小结:秦国崛起了,墨家消失了

第三章 汉宣帝改革:正本清源成就最鼎盛

 汉宣帝时更胜汉武帝时一筹

 “暗战”霍家积累改革权威

 正本清源从“打老虎”开始

 正本清源在整顿吏治中深化

 正本清源在经济调整中升华

 正本清源在经营西域中拓展

 小结:汉武帝梦想,汉宣帝实现

第四章 王莽改革:在模仿中走进死胡同

 “儒经钻研透,当官如捡豆”

 官僚世族渐成割据之势

 这个官二代不一样

 人气王高票赢得皇帝选举

 学汉武帝利用匈奴转移矛盾

 改革是场“汉武帝模仿秀”

 改革仅仅搭建了“纸牌屋”

 小结:模仿汉武帝,却成替罪羊

第五章 汉明帝改革:官不聊生中让民安生

 光武帝时期“日子好混官好当”

 根基不稳的东汉王朝

 “小时了了,长大仍佳”的汉明帝

 官不聊生之只给宗室“半碗饭”

 官不聊生之“朝中有人也不灵”

 官不聊生之“如履薄冰官难当”

 让民安生之“绝不折腾老百姓”

 让民安生之“借兵打仗安定边疆”

 小结:官不聊生时,百姓幸福日

第六章 隋炀帝改革:急于求成中功败垂成

 被关陇集团把持的隋朝朝政

 消除贵族对农户的“剪刀差”

 营建东都跳出关陇“包围圈”

 开运河打通帝国“任督二脉”

 改官制开科举打破门阀垄断

 隋朝并非“被政绩工程拖垮的王朝”

 急功近利中功败垂成

 小结:他罪在当代,却功在千秋

第七章 唐武宗改革:拨乱反正赢中兴局面

 晚唐皇帝不如亡国之君

 反宦官专权匡正朝局

 反四风纠正政风积弊

 反腐败斧正官场沉疴

 反仕途太滥导正入仕门径

 反寺院经济厘正财税来源

 反藩镇割据扶正中央集权

 唐宣宗尽反会昌葬送改革

 小结:一任一蓝图,规划成鬼话

第八章 宋仁宗改革:扭扭捏捏的庆历新政

 肖邦也弹不出范仲淹的忧伤

 被“朋党”帽子压垮的改革派

 改革动了士大夫最大的“奶酪”

 听政的太后扳不倒地方的贪官

 宋朝“三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官商勾结洞开“政商旋转门”

 内忧外患下“出笼”庆历新政

 耳根子软的宋仁宗缺主心骨

 庆历新政对王安石变法投石问路

 小结:守成之贤主,改革之懦夫

第九章 明孝宗改革:抢在革命之前搞改良

 终止“只知有厂卫,不知有朝廷”

 终结“纸糊阁老”和“泥塑尚书”

 清理官场的绿色通道“传奉官”

 借两京御史案过滤言路噪音

 改革财税堵住损耗“无底洞”

 打响明朝商人翻身解放第一枪

 兴修水利实现“大灾无大难”

 知耻而后勇勤政现中兴

 明武宗好逸乐让改革灰飞烟灭

 小结:抢在革命前,大力搞改良

结语 别让今天的改革沉没在明天的历史中

后记 替这个残酷的世界给自己一记温柔的耳光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暗战”第一回合:后宫后位之争。

汉宣帝刘询尚在民间时,就有了结发妻子许平君,夫妻恩爱、情深意长,许平君给刘询生下了儿子刘奭(就是后来的汉元帝)。

公元前74年,刘询不经意间成了皇帝之时,霍光将次女霍成君嫁给汉宣帝为妃。立皇后时,汉宣帝的本意是要册封许平君为皇后,但由于霍家权势熏天,当时公卿大臣们都认为霍光之女是最佳的皇后人选,集体上书请立霍成君为皇后。两难之际,汉宣帝顾左右而言他,没有直接答复,而是下了一道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诏书:“朕在贫微之时曾经有一把宝剑,特别喜爱,视若珍宝,后来却不慎丢失了。如今我十分想念它,众位爱卿能否为我将其找寻回来。”群臣看了诏书,揣摩上意,知道皇帝的本意是要立许平君为皇后,同时也出于对霍光权势的妒忌不满,于是一个个又改主意上书请立许平君为皇后。霍光见势,也只好应允了。

汉宣帝,利用公卿大臣与霍光的心结和矛盾,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隔山打牛,在不恶化与霍光关系的前提下,如愿以偿立了许平君为皇后,初步展现了过人的机警智谋。

“暗战”第二回合:武帝庙乐之争。

汉宣帝刘询,虽然是汉武帝的嫡曾孙,但由于受到其祖父戾太子刘据起兵反汉武帝的牵连,自小长在监狱,出狱后以庶人身份由官府抚养成人,地位低贱,并不具备储君候选人资格。当广陵王刘胥得知刘询被立为皇帝后,非常惊讶与愤怒地说:“太子孙何以反得立?”霍光立刘询为帝,很大程度也是觉得这个没有外戚撑腰、全无根基的布衣皇帝便于掌控。

如何确立自己的正统性、合法性、权威性?汉宣帝从登基的第一天就一直在琢磨。过了将近两年,汉宣帝终于想到一个“一石三鸟”的好办法。啥办法?为汉武帝立庙。

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五月,汉宣帝下了一道诏书,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颂扬他的曾祖父汉武帝的丰功伟绩,命令大臣们讨论确立汉武帝的“尊号”(庙号)和“庙乐”。大臣们很识趣,纷纷鼓掌赞成,唯独长信少府(皇太后宫主官)夏侯胜,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居然反对:“汉武帝虽然有征服四夷开疆拓土的功勋,但还没到要为其立庙乐的地步。”

一石激起千层浪,丞相蔡义、御史大夫田广明赶紧带头声讨夏侯胜“大逆不道”,说他是“非议诏书,毁先帝”,这可是大罪。于是,夏侯胜被捕入狱,还被判了死刑。不过汉宣帝重拿轻放,既没有处死夏侯胜,也没有株连他的家族,仅仅是长期关押了事。(后来,汉宣帝大赦天下时,夏侯胜不仅出了狱,还继续做了官。)

经过这么一出杀鸡吓猴,汉武帝“尊号”(庙号)和“庙乐”的方案很快就拟定好了:尊汉武帝的庙号为世宗庙,汉武帝生前巡行过的四十九个郡国(约占全国郡国的一半)都建立世宗庙,庙中演奏《盛德》、《文始》、《五行》舞曲,让汉武帝像高祖(刘邦)和太宗(文帝刘恒)一样,享受世人的供奉和膜拜。

汉宣帝为汉武帝立庙如何“一石三鸟”?为汉武帝立庙,表面是尊崇汉武帝的丰功伟绩,实际上是宣示自己才是汉武帝的嫡系后代(祖父刘据是汉武帝嫡长子),显示自己才是继承西汉帝业的正统,自己继位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是正本清源;打着汉武帝的旗号,霍光也只能支持,就算不支持,至少是不会反对的;当夏侯胜犯轴反对时,顺势将其问罪,给大臣们一个下马威,自己的权威就树立起来了。立庙一事,既正本清源了自己的正统嫡曾孙的身份,又成功推行了自己的独立施政,还初步确立了在朝廷上的威信,一举三得,初步展现出杰出的政治才干。

P62-65

序言

自序改革的教训

多年以后,道光皇帝批准《南京条约》这个近代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时,准会想起祖父乾隆皇帝带他接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那是1793年9月的一天下午,马戛尔尼在热河(今承德)避暑山庄借向乾隆祝寿(八十大寿)之机递交了国书,提出通商要求,但遭到了拒绝。在回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复函中,乾隆说了这么一句著名的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究竟从什么时候、是什么原因使天朝上国一步步陷入被动挨打局面的?当道光皇帝思考这一问题时,他会无数次地想起那个遥远的下午,却从来没有从中发现任何蛛丝马迹。仿佛批准《南京条约》和那个遥远的下午就像“鱼与飞鸟,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不可能有任何瓜葛。殊不知,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那个遥远的下午早已为《南京条约》埋下伏笔。

不会吸取经验和教训的人,他通向成功的道路是遥远的。同理,不会吸取经验和教训的改革,通向成功的道路也是遥远的。

本书要说的,正与此相关。

●永远都无法让螃蟹蛙跳

谈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第一个问题是:应该主要吸取中国历史上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还是其他国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让我们先看一个跟螃蟹有关的故事。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你好,我要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到达河边了。”螃蟹走了老半天,可是连河的影子都没见到。后来,螃蟹又遇见青蛙,就埋怨指责青蛙:“你害得我好苦,我走了老半天,连河的影子都没看到。”青蛙摇头笑着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了。”

这个故事也可以反过来讲,变成青蛙向螃蟹问路,但核心却不变——要“走自己的路”。

中国发展的道路,中国改革的道路,何尝不是要“走自己的路”。故事正着讲,如果西方发达国家是青蛙,那么顺着它指的道路,中国这只螃蟹,是到达不了代表成功的河岸的。故事反过来讲也一样,如果西方发达国家是螃蟹,那么顺着它指的道路,中国这只青蛙,也同样抵达不了代表成功的河边。必须明白,你永远都无法让螃蟹擅长蛙跳,也永远都无法让青蛙习惯横爬。

归结为一句话: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十几亿庞大的人口,中国这样一个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超大规模国家,不可能亦步亦趋走别人的路,只有坚持走自己的路,用独特的制度文明、独有的价值追求、独到的文化范式,才能给予我们这个古老国家美好的未来。

●教训往往比经验更管用

在此基础上,第二个问题是:应该主要吸取中国历史上改革的经验,还是教训?恐怕是教训,原因有三:

其一,经验总结得多,教训汲取得少。

当说起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时,往往说的都是那些成功的或者基本成功的改革,绝大多数写中国历代改革的著作和文章,侧重的都是那些广为人知的成功改革,主要是谈经验。这就造成对中国历代改革的经验总结得多,教训吸取得少。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短板效应”警示我们,在汲取中国历代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时,我们最应该做的功课,是补齐对教训汲取不够的“短板”。

其二,经验侧重顶层设计,教训关注具体落实。

翻翻写中国历史改革的著作和文章就会发现,对经验的总结侧重点在顶层设计,突出改革的整体性、关联性、匹配性和衔接性,彰显举措的针对性、合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但对改革措施的细节和落实的重视不够。可是千条万条,不落实就是白条;千招百招,不落实就是虚招。对教训的反思,恰恰较为重视改革举措的贯彻落实。综观古今中外的改革,大多数的落实情况都很糟糕,以至于根本轮不到拼顶层设计。

其三,经验往往不管用,教训却常常很顶用。

经验要怎样才会起作用?要符合很多前提条件,经济方面的、政治方面的、社会方面的、文化方面的等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世易时移,彼时得出的经验,由于众多条件发生了变化,此时不一定管用。但教训就不一样了,它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讲究,不需要各种条件的协调配合,只要有一点符合了,就有可能被触发,“很顶用”地起作用,时刻准备着再次给你一个“下马威”。

也就是说,在同等的情况下,教训往往比经验更管用。正所谓: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但昨天的风雨,仍能泥泞今天的道路。

本书要谈的正是“改革的教训”,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改革的教训。

●这些教训只是冰山一角

那么,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历史上的改革给了我们哪些教训?

总结归纳难免挂一漏万,特别是对历史的概括。因为“历史嘲笑一切试图强迫将其纳入理论范式和逻辑规范的举动;历史是对我们概括化的大反动,它打破了全部的规则;历史是个怪胎”。尽管如此,仍值得一试。

比如,有一个改革的教训是——缺少群众基础,没有人民支持,再好的改革也只是空中楼阁。

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暗喻了这个道理。安泰俄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他是大地女神盖亚的儿子,力大无穷,只要与大地保持接触,就不可战胜,因为他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大地女神那里获取力量。后来,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将安泰俄斯举到了空中,使其无法从大地女神那里获取力量,便将他扼死了。其实,大地女神暗喻的就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一切改革的力量源泉。

西周的周厉王改革揭示了这个教训。由于脱离了人民群众,周厉王虽然身为高高在上的天子,推行改革却十分无力,还被守旧的贵族发动政变赶下了台,流放至死。要进行改革的周厉王,就像一只奢华却不自主的风筝,其实就是东方的安泰俄斯,一不接人民群众这个地气,就脆弱得不堪一击。

再比如,有一个改革的教训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当内忧还没积重难返时,当外患还没黑云压城时,当政治还算清明时,当经济还在发展时,当社会还能稳定时,不抓住时机改革,等到国家元气大伤,人民水深火热,起义暴动呈星火燎原之势时,才想起改革来,还能补救什么呢?

王莽改革就是如此。西汉末年,由于皇帝荒淫无道,错失改革时机,整个社会沦为一个千疮百孔、危机四伏、不可救治的烂摊子,没有了回旋余地,无论是拿着“新船票”的王莽,还是拿着“旧船票”的刘姓皇族,都无法阻挡西汉这条破船要沉的命运。于是,王莽的改革就成为这样一种“历史的行为艺术”:王莽拿着一个叫改革的气球,要穿过一个种满仙人掌的花廊,结果其实早已注定,能够撑多久,那只能看他的造化了。

还比如,有一个改革的教训是——改革要做到“蹄疾而步稳”,不能坏了节奏、失了章法,乱成一锅粥。

改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都不可小觑,必须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做到“蹄疾而步稳”,否则就会步子不稳、后劲乏力,甚至葬送改革前途。

隋炀帝改革就吃了这个亏。隋炀帝推行的改革,在当时可谓力度大、程度深、站位高、谋划远,但他对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关联性、系统性认识不够,没统筹好主次顺序坏了节奏,没协调好轻重缓急失了章法,有的改革急于求成,有的改革仓促推进,没能做到“蹄疾而步稳”,结果改革马失前蹄——栽了!

还比如,有一个改革的教训是——改革要见成效往往是“病去如抽丝”,但颠覆改革成果却“病来如山倒”。

改革是针对问题产生的,是要解决问题的,而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改革不可能立竿见影,不能够药到病除,只能在久久为功中一个一个克服困难、一个一个解决问题,正所谓“病去如抽丝”。但要颠覆改革成果却容易得多,正所谓“病来如山倒”。

唐武宗改革就遭遇了这个问题。唐武宗励精图治,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系列拨乱反正式的改革,创造了唐朝后期最为平稳安乐的一段时期,成为“灰暗晚唐”的一抹亮色。可唐宣宗继位后,把唐武宗推行的改革悉数废止,将改革大业葬送殆尽。于是唐武宗改革沦为这样一个历史情景:唐武宗像一个街头的绘画家,他把安史之乱后的历史涂鸦,变成了凡·高笔下宁静的绚烂星空。只可惜,他离开之后,不断有人来涂鸦。

……

这些教训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改革的教训在时光深处等你,等你在后面的章节中自己发掘,这将比我为你概括总结的精彩千百倍。

后记

替这个残酷的世界给自己一记温柔的棒喝

常说,世界很残酷,它不仅吝啬地不给你想要的,还强塞给你不想要的。

其实,其残酷在于,它貌似慷慨给你所有想要的,实则夺走真正宝贵的。

中国历史上运气最好的君主、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生前想必是极为心满意足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之最——

实际统治时间最长。乾隆在位60年,还当了4年太上皇,实际掌权64年。相比之下,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皇帝,在位61年,但剔除从8岁登基到14岁亲政的时间,实际掌权时间约55年。

君主之中寿命最长。从夏禹开始,到末代皇帝溥仪为止,中国历朝历代的君主将近500人,只有梁武帝、武则天、宋高宗、乾隆活过了80岁,乾隆寿命最长,享年89岁,而且一直掌控实权。

统治政绩最为光鲜。他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的时期,比之前的最高点高出了近三倍;横向比,从总量上看,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社会财富最多的国家。

皇家气度最为彰显。乾隆六下江南,次次都带着上万人的庞大队伍,威仪之严,排场之大,前所未有;建成的圆明园,面积5 200余亩,150余景,集天下胜景于一园,有“万园之园”之称。

然而,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乾隆万万不会想到,他自己洋洋得意的文治武功,不过是“雄伟的废墟”,他引以为豪的丰功伟绩,正是后世诟病他的“罪证”。

正是在他掌权的60多年间,错过了历史性的、跨时代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由领先沦为落后,被西方赶超;

正是在他执政的60多年间,清王朝注定了即将倾颓的下场,中国历史即将翻开令人痛心疾首的惨淡一页。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大肆掠夺,另一个纵火焚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格兰。”再接下来的故事,更加让中国人不堪回首。

这一切,都源于乾隆和统治集团的“迷失”——迷失在子虚乌有的天朝上国的迷梦里,迷失在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的假象中,迷失在阿谀奉承的专制主义的黑暗里。

世界确实很残酷,它慷慨地给予了乾隆几乎所有现实的荣光,满足了乾隆所有迷失的梦想,但暗地里却夺走了乾隆最为宝贵的财富,也就是整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乾隆终其一生,其实一直处于“我有迷魂招不得”的状态里不能自拔,没人替这个残酷的世界给他一记温柔的棒喝,让他幡然醒悟,就像“雄鸡一声天下白”那样。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像乾隆那样“迷失”,无论你是在看得最远的地方手舞足蹈地聊梦想,还是在四面高墙的地方捶胸顿足地找救赎。

这个世界的残酷,不仅在于“它不给你想要的并强塞给你不想要的”而形成的错位,也不仅在于梦想照不进现实的孤苦,更在于满地的六便士很容易就晃花了你的眼,晃晕了你的头,让你迷失在无尽的迷梦中,忘记了——只需微微抬起头,就能看见皎洁的月光温柔地披在你身上。

所以请记得,偶尔替这个残酷的世界,给迷失的自己一记温柔的棒喝,让自已抬头看卵月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改革的教训(打捞中国历代沉没的改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仕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51712
开本 32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1
出版时间 2015-07-01
首版时间 2015-07-01
印刷时间 201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2015096959
中图分类号 D691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0: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