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佩纶日记(上下)/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内容
试读章节

二十日(10月5日) 晴。又(茚)[部],交,老也,从又灾,铉本作从又从灾,阙。段注引《玄应》日:又音手。手灾者,衰恶也,言脉之大候在于寸口。籀文交,从寸。老人寸口脉衰,故从又从灾也。此说盖有所【说】受之。《韵会》引《说文》从双灾。灾者,衰恶也。盖古有此五字,而学者释之。张文虎日:又部,交,老也,从又从灾,阙。案,许列交字于父字之下,当是。从父,非从又,以不列父部,故以类埘此。《玉篇》别立父部,而交字仍在又部,盖所见许书已误。其篆当作交,从灾之义,不可考矣。姑以意说之。^者,交覆深屋。老者所安居也。耳部耿字,解云耳箸颊垂,疑此亦象年老颊垂,从父者,家所尊也。《韵会》引有“灾者,衰恶也”五字,此妄人所增。《玄应》从为之辞鄙矣。佩纶案,从灾之意,不传,《玄应》说固未惬心,责当张君支离附会,尤陋劣可笑,俟归取严、桂诸说考之,并质孝达也。逆风,午刻抵上海。

二十一日(10月6日) 午前雨,午后晴。寄容舫书。附复八弟书。

【写】定丰顺船票,得四兄书。

吴子备于余至南汇时,面赠百金为赙,缓且非礼也。余以子俊故,不欲作色峻拒,至是作书却之。略日:佩纶航海而南,孤行三四千里,未肯轻见一人,惟买舟入境,践先友登堂之诺,其意君固知之矣。面赐赙金,岂敢固辞,但以义始,而以利终,质之先友,必日非空径径之私,尚乞垂鉴。番银百饼,遣使纳上。《孟子》日:“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然则天下事在敬不在币,可知子备吏才甚勤敏,惜乎浮华不实,殆难与圭盒相提并论也。一家竞爽,岂易事哉?

廿二日(10月7日) 晴。午后,与夏寿人师晤谭。欲买桂《说文》,书贾以湖北局刻本来售。孝达序在简岢,问其为谁?日乾隆间人,洋泾仅书坊四处,可噘。

《申报》中见沈督部《漕项难以议拨海运难以议分疏》,与余官侍讲时,论河运难复,大致相同。沈公历事老练,所言自与新进不同,但专驳毕【河】仓部之疏,亦主复河运。而于黄御史所奏不一及,岂其疏未寄出耶?抑大臣论事不必照顾前后耶?不可解矣。明发之旨,不应未见,噫!直诏书挂壁而已。

廿三日(10月8日) 晴。未正恭奉灵柩上丰顺船,叶顾之、徐雨之两道相晤,告招商局情形,知今年较可支持,盖叶君粤人,与洋商熟悉,又家业已足,志在求荣,不若朱云甫之欲名利兼收也。寄苏卅I书。

廿四日(10月9日) 晴,大风。

二十五日(10月10日)大风,微雨。两日舟中,苦状可想。

二十六日(10月11日) 晴。到烟台已未初矣。

二十七日(10月12日) 晴。至大沽口,水浅候潮。望见炮台对峙,假使两军相拒时,我伺其舟阁浅时为简之师迫人于险,阿奴未【免】必为下策。耶稣教中人闻吾语亦怖否?

二十八日(10月13日) 晴。午刻潮至,舟已卸载及半。始人口,抵紫竹林已夜分矣。

二十九日(10月14日) 晴。清晨,招商局员叶同知邀至局中小坐,时已觅定冯姓船,即饬局中工役恭奉灵柩过舟。唐观察廷枢,局总办也,来谒。道饥渴,小轮船送至三岔河,水大湍急,乃颇赖之。寄南中书。过嗥民略话,至夜返舟,劳苦愁痛之馀,心气觉亏,虚阳发越,夜睡时中宫微张,苦甚。四兄觅舟,当同去也。

九月一日(10月15日) 晴。得安圃书,知侄女已于八月廿二日下世,为之泪下,仆本恨人,更多感触,因忆侄女来都,营嫁时如在目前,不堪回首。安圃出都之计不果,作书复之。夜读《吴竹如先生年谱》。竹如与倭文端师,以理学相切磋,卒年八十一。先生谓李文清德行粹然,惟学术尚未能纯一,论殊褊刻,讲学家习气也。古人讲学,严于律己。今人讲学,苛于责人。余最嫌之。反复不成寐,此心万念循生,不能自制。

初二日(10月16日) 晴。至嗥民处,复安圃书,为寿人师事浼嗥民,恳清卿作书致刘芝田。午后归,施叔隅来谭,七年未见矣。静坐遣闷。

初三日(10月17日) 晴。合肥相公命开矿之道员唐廷枢送行,以小火轮船带余舟而前,七里海搦河淀与河连成一片,潮平湍急,顺风相送,行一百六十里至芦台泊。埭头距津三岔河三十里,新陀七十里,至芦台六十里。礼亲王《啸亭杂录》,外舅大理公盛称其书,然所纪如云张清恪与噶礼互劾之狱,为其母见上言子贪状,因置礼于法,语殊失实。《满洲名臣传》,噶礼因张清恪劾奏落职,其后为母所讼伏法,并非一事也。他若兆文襄谥作兆文毅,及谓钱宫詹所讲字书株守许氏《说文》别解者皆遭排斥,则陋矣。然五朝逸事颇赖以传,亦稗史中之佳者。

初四日(10月18日) 晴。唐君舟乏煤,辞之,顺风行一百八十里至丰台丰乐桥下,族人佩续、佩纪、表弟孙履庆已候六日矣。

初五日(10月19日) 晨阴旋晴。丰台距齐家陀四十五里,道积潦不可行,奉灵舆过小舟,至青陀,水程三十里,过西淮,沽环庄西济陀,舟行田埂上,水深四尺馀,抵青陀已申刻,扶灵舆宿王家店。

初六日(10月20日) 晴,晨微雾。奉灵舆还齐家陀,合族来奠,谨暂奉第二层芦舍中。

初七日(10月21日) 晴,夜大雷雨。至大王庄十八里,过李保寨、报喜陀今名抱子头、来临务今名杨家庄、高门口、坎上,过泥河,至庄,地窿于余村,与赵菁衫之兄宇香同知话。菁衫子恩澎,字丹来,曾执业门下,亦侍坐焉。归而雨至。

初八日(10月22日) 晴,大风。同四兄至缸窑舅氏,时母舅已下世,两表弟福长二十五岁,福鸿十九岁,奉其生母以居。逆风行五六十里,甚苦。P22-24

目录

前言

篑斋日记(光绪四年-光绪五年1878-1879)

嘉禾乡人日记附见君子日笺(光绪六年1880)

出塞日记(光绪十一年-光绪十二年1885-1886)

易窗日记(光绪十三年-光绪十四年1887-1888)

津门日记(光绪十五年1889)

兰骈馆日记(光绪十六年-光绪二十一年1890-1895)

序言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华文明也许可说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罗素《中国问题》)。她绵延不绝、永葆生机的秘诀何在?袁行霈先生做过很好的总结:“和平、和谐、包容、开明、革新、开放,就是回顾中华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启示。凡是大体上处于这种状况的时候,文明就繁荣发展,而当与之背离的时候,文明就会减慢发展的速度甚至停滞不前。”(《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北京大学学报22007年第1期)

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并不全是积极遗产,其长时段积累而成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使她在应对挑战时所做的必要革新与转变,相比他者往往显得迟缓和沉重。即使是面对佛教这种柔性的文化进入,也是历经数百年之久才使之彻底完成中国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不用说遭逢“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的中国近现代。晚清至今虽历一百六十余年,但是,足以应对当今世界全方位挑战的新型中华文明还没能最终形成,变动和融合仍在进行。1998年6月17日,美国三位前总统(布什、卡特、福特)和二十四位前国务卿、前财政部长、前国防部长、前国家安全顾问致信国会称:“中国注定要在21世纪中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上册第六版英文版序,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版)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认为中华文明已经转型成功,相反,中华文明今天面对的挑战更为复杂和严峻。新型的中华文明到底会怎样呈现,又怎样具体表现或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人们还在不断探索。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恐怕无法给出答案。但我们坚信,在历史上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必将凤凰浴火,涅檗重生。这既是数千年已经存在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的经验事实,也是所有为中国文化所化之人应有的信念和责任。

不过,对于近现代这一涉及当代中国合法性的重要历史阶段,我们了解得还过于粗线条。她所遗存下来的史料范围广阔,内容复杂,且有数量庞大且富有价值的稀见史料未被发掘和利用,这不仅会影响到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全面了解和规律性认识,也会影响到今天中国新型文明和现代化建设对它的科学借鉴。有一则印度谚语如是说:“骑在树枝上锯树枝的时候,千万不要锯自己骑着的那一根。”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为承载和养育我们的中华文明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这是我们编纂这套《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初衷。

书名中的“近现代”,主要指1840一1949年这一时段,但上限并非以一标志性的事件一刀切割,可以适当向前延展,然与所指较为宽泛的包含整个清朝的“近代中国”、“晚期中华帝国”又有所区分。将近现代连为一体,并有意淡化起始的界限,是想表达一种历史的整体观。我们观看社会发展变革的波澜,当然要回看波澜如何生,风从何处来;也要看波澜如何扩散,或为涟漪,或为浪涛。个人的生活记录,与大历史相比,更多地显现出生活的连续。变局中的个体,经历的可能是渐变。《丛刊》期望通过整合多种稀见史料,以个体陈述的方式,从生活、文化、风习、人情等多个层面,重现具有连续性的近现代中国社会。

书名中的“稀见”,只是相对而言。因为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珍本秘籍经影印或数字化方式处理后,真身虽仍“稀见”,化身却成为“可见”。但是,高昂的定价、难辨的字迹、未经标点的文本,仍使其处于专业研究的小众阅读状态。况且尚有大量未被影印或数字化的文献,或流传较少,或未被整合,也造成阅读和利用的不便。因此,《丛刊》侧重选择未被纳入电子数据库的文献,尤欢迎整理那些辨识困难、断句费力、裒合不易或是其他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文献,也欢迎整理那些确有价值但被人们习见思维与眼光所遮蔽的文献,在我们看来,这些文献都可属于“稀见”。

书名中的“史料”,不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范畴,举凡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乃至序跋汇编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够反映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献,都在考虑之列。我们的目的,是想以切实的工作,促进处于秘藏、边缘、零散等状态的史料转化为新型的文献,通过一辑、二辑、三辑……这样的累积性整理,自然地呈现出一种规模与气象,与其他已经整理出版的文献相互关联,形成一个丰茂的文献群,从而揭示在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叙事背后,还有很多未被打量过的局部、日常与细节;在主流周边或更远处,还有富于变化的细小溪流;甚至在主流中,还有漩涡,在边缘,还有静止之水。近现代中国是大变革、大痛苦的时代,身处变局中的个体接物处事的伸屈、所思所想的起落,藉纸墨得以留存,这是一个时代的个人记录。此中有文学、文化、生活;也时有动乱、战争、革命。我们整理史料,是提供一种俯首细看的方式,或者一种贴近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文本。当然,对这些个人印记明显的史料,也要客观地看待其价值,需要与其他史料联系和比照阅读,减少因个人视角、立场或叙述体裁带来的偏差。

知识皆有其价值和魅力,知识分子也应具有价值关怀和理想追求。清人舒位诗云“名士十年无赖贼”(《金谷园故址》),我们警惕袖手空谈,傲慢指点江山;鲁迅先生诗云“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我们愿意埋头苦干,逐步趋近理想。我们没有奢望这套《丛刊》产生宏大的效果,只是盼望所做的一切,能融合于前贤时彦所做的贡献之中,共同为中华文明的成功转型,适当“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丛刊》的编纂,得到了诸多前辈、时贤和出版社的大力扶植。袁行霈先生、傅璇琮先生、王水照先生题辞勖勉,周勋初先生来信鼓励,凤凰出版社姜小青总编辑赋予信任,刘跃进先生还慷慨同意将其列人“中华文学史史料学会”重大规划项目,学界其他友好也多有不同形式的帮助……这些,都增添了我们做好这套《丛刊》的信心。必须一提的是,《丛刊》原拟主编四人(张剑、张晖、徐雁平、彭国忠),每位主编负责一辑,周而复始,滚动发展,原计划由张晖负责第四辑,但他尚未正式投入工作即于2013年3月15日赍志而殁,令人抱恨终天,我们将以兢兢业业的工作表达对他的怀念。

《丛刊》的基本整理方式为简体横排和标点(鼓励必要的校释),以期更广泛地传播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希望我们的工作,得到更多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013年4月15日

内容推荐

张佩纶,字幼樵,号蒉斋,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女婿,同时其本人也是晚清清流。他的日记——《张佩纶日记(上下)》有六部分组成,包括篑斋日记、嘉禾乡人日记暨见君子日笺、出塞日记、易窗日记、津门日记和兰骈馆日记等。始于光绪四年,迄光绪二十一年,内容虽有断层,但对研究和了解晚清政治文化方面颇有价值。

编辑推荐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基本整理方式为简体横排和标点(鼓励必要的校释),以期更广泛地传播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

这本由张剑、徐雁平、彭国忠编写的《近代珍稀集句诗文集》是其中一册,《张佩纶日记(上下)》有六部分组成,包括篑斋日记、嘉禾乡人日记暨见君子日笺、出塞日记、易窗日记、津门日记和兰骈馆日记等。始于光绪四年,迄光绪二十一年,内容虽有断层,但对研究和了解晚清政治文化方面颇有价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佩纶日记(上下)/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佩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621466
开本 32开
页数 6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68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34
CIP核字 2015055833
中图分类号 K825.4=5
丛书名
印张 21.8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1
148
28
整理 谢海林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