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觅胜吴淞向甪直(精)/吴中文库
内容
试读章节

宝带桥边秋水长

出苏州城南,古葑门外,车行在苏嘉杭高速公路上,远远就可以看到,古运河西侧,宽阔坦荡的澹台湖口,长桥如带,轻束碧水,那一连串数不清的桥孔,不知曾引发多少人一情不自禁的慨叹。

这就是宝带桥。

宝带桥自唐元和年间始建,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乃名副其实的千古奇观。它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如今已不再承担交通功能,但它既是青山碧水间的一道独特景致,也是沧桑变迁的历史见证。它不但被誉为苏州第一桥,且与赵州桥、洛阳桥、广济桥、卢沟桥等并称中国古代十大名桥。

今宝带桥全长三百一十六点八米,宽四点一米,桥身有五十三个半圆形拱券,环环相依,孔孔洞开,是现存最长的多孔薄墩联拱石桥。明人卜舜年《宝带桥》诗曰:“一片春帆杂野鸥,桃花随意着芳洲。洞庭山矮太湖阔,宝带桥中水乱流。”一个“乱”字,写活了湖山胜境。宝带桥的桥面一平如砥,有五十个桥孔的孔径都在三米九至四米一之间,只有北起第十五孔孔径六点九五米,成为全桥最高峰,相邻的第十四孔和第十六孔孔径为六米。这较高的三孔,自然为方便较大船只通行而筑,而桥孔上的桥面也相应升高,从北起第十三孔到十七孔间隆起如弓,又为修长的桥体,增添了一种婀娜之美。

宝带桥这个名字,据说源自它的始建者、苏州刺史王仲舒。他为了筹措建桥经费,带头捐出了自己的玉带。宝带桥这个名字挺美,尤其是与修长如带的桥形相吻合,所以千馀年来,人们都愿意相信这个说法。不过,王仲舒此举,却很可能是出于无奈,因为修建这座桥,主要是为了保证江南运河漕运的畅通,而这正是地方官员的重要职责。

这就要说到江南运河与漕运的关系了。我们都知道是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但隋王朝并未从大运河的开通得到益处,反因过度劳民伤财而亡国。唐代以降,大运河在沟通中原政治中心与江南经济中心上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中唐时期爆发的安史之乱,导致北方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破坏,随后的藩镇割据局面,使朝廷已难以从中原地区征取赋税。而淮南特别是江南地区,经过东晋南朝以来的开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遂成为唐王朝赋税、粮食的主要供应地。当第一批漕运物资运到长安时,代宗李豫欣喜非常,派了大批卫士敲锣打鼓到城外迎接,并将押运官员刘晏比拟为汉高祖时负责粮草输送的萧何。“军国大计,仰于江淮”,“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已成朝野共识,韩愈甚至说:“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送陆歙州傪序》)

当时的南粮北运,主要经由水路,所以称为漕粮,而大运河正是至关重要的漕运航道。因此,大运河的畅通与否,就不仅是一个交通问题,而成为关涉到经济命脉以至政权命运的大事了。  江南运河自苏州南行抵达嘉兴,其中吴江至平望一段,最初实际上是利用太湖为航道。唐代以前,太湖湖尾和吴淞江江口浑然一体,东到甪直镇一带,都是宽达数十里的广阔水域,白茫茫一片,流急浪险,漕运船时常被风浪打翻,人财两失。到了秋冬两季,西北风劲吹,北上漕船寸步难行,由于湖面广阔,背纤人也无路可走。正是面对漕运中断、朝廷督责的局面,唐元和五年(810),苏州刺史王仲舒决心“堤松江为路”,在运河西边修筑长堤,将运河与太湖分隔开来,以规避风浪,同时也就有了牵挽行舟的纤道。然而“水不可遏”,太湖下泄之势不可阻挡,长堤切断了诸湖经吴淞江人海的通道,也就常被汹涌湍急的湖水所冲决。王仲舒不得不考虑在重要水口以桥代堤,首先选择在江南运河与澹台湖之间建造宝带桥,自元和十一年(816)起,历时三年,方建成长达一千三百多尺的木桥。原先三面环水的松陵镇,从此有了与郡城苏州相通的驿道,也便于行船背纤牵挽,对于水陆交通都有明显的益处。

澹台湖是当时太湖泄水口之一,湖水经澹台湖,与江南运河相交会,后进入吴淞江。澹台湖的得名,据说与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有关。’澹台灭明,字子羽,因其貌不扬,被孔子嫌弃,认为他难成大器。澹台灭明遂离开孔子,来到吴国,在江边结庐讲学,从其学者达三百多人,成为儒学在东南的一个重要流派,名重诸侯。孔子因而自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故澹台灭明也被尊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相传澹台灭明就在这一带讲学,后来地陷为湖,人们为纪念他,就名为澹台湖,陆广微《吴地记》就说:“宅陷为湖,湖侧有坟。”此类传说只能姑妄听之,太湖流域地质变化频繁,类似的沧桑巨变,类似的记载很多。

P1-3

后记

我与吴中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文学生涯之初。那是1980年秋天,我刚刚发表了小说处女作,有幸应邀参加江苏省作协组织的第一届读书班。读书班为期两个月,开始住在无锡一个工厂的招待所里,听讲课之馀,学员们都在努力写作,惟恐辜负了这难得的时光。我当然也不例外,只是事与愿违,越急越写不出。最后半个月,读书班转移到洞庭东山,就住在当时作为吴县招待所的雕花大楼里。

我立刻被这前所未见的美景迷住了。湖光山色也好,乡情民俗也好,听不大懂的吴侬软语也好,只觉得眼睛不够用。于是索性豁出去了,从凌晨上莫厘峰看日出开始,成天到晚,只要不上大课,就在乡镇间转悠,与村民们攀谈。尤其是我们所住的雕花大楼,那“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格局,那配置相宜的旧年陈设,那美不胜收的砖雕木雕,那意蕴深远的联语题刻,无不令我沉醉。我照式画出了雕花大楼的平面图,记录下各处景物的形象特征。这是我第一次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认真观察,而这也成为我此后认识南京传统建筑的重要参照。可以说,东山镇的这半个月,影响到我后半生的审美取向。也可以说,这是让我真正“开窍”的地方。

此后,由于工作关系,苏州和吴中,成了我常来常往的地方,而吴中文献,也是我搜集与研读的重点之一。不过,让我来写这本关于吴东水乡的书,仍非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我对于甪直的了解和思考,都不能说足够充分。我之所以会接受这个任务,最终下定决心啃这坚果,是因为吴东地区的中心甪直古镇,有一点深深打动了我的东西,那就是其城镇发展规划的预见性。角直人在改革开放之初,就确立并坚持了保存古镇、发展新区的科学决策,为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许多大城市的领导者,都不具有这种前瞻性的眼光,或者,是不愿意具有。

当年星罗棋布的江南古镇,在近二三十年间,多已面目全非。有的就算还幸存着一些文物保护单位或园林陈迹,也是以大片历史街区的被毁弃为代价,古城镇原有风貌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文物古迹成了钢筋水泥建筑群落间的孤岛,失去了其生存的谐调氛围,像一株株枯萎的标本。在某些地方,甚至还发生过边拆古建筑边建仿古建筑的闹剧,某些地方甚至到今天仍在愚昧地将拆旧城建新城视为城镇发展的惟一途径。这种结果居然还能被某些人作为“政绩”,真让人欲哭无泪。曾经有人将甪直的未被破坏,解释为古镇的封闭与落后。其实恰恰相反,这正是角直开放和先进的地方。

甪直这样的古城镇,最可贵的财富就是历史文脉,也就是历代迁延形成的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且不说前来观光的人,想看的只是风景名胜,没有谁会去数点新建的大楼;就说本地人,爱乡之情也是要有所寄托的。城镇的历史文脉,也正是城镇的凝聚力所在。

一个城镇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的珍贵财富,每一代人理应为它增添点什么。为了某一代人、甚至某几个人的短暂利益,毁损属于子孙万代的财富,只能将自己永远钉在城镇的耻辱柱上。

古镇的存在,不仅使角直比其他乡镇多了一个景观区,更重要的是,它让人感受到角直人对于文化遗产的珍惜,对于家乡建设的远见卓识。当时代将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小康都写在旗帜上,当人们意识到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同样重要,意识到文化资源是更为可贵的社会发展资源,它就让人有着一种更可以放心的感觉。

懂得珍惜昨天的人,自然会更懂得珍爱今天和明天。

所以,有古镇为依托,新区的发展就更有底蕴。事实证明,角直在招商引资、开放开发上,不但一点也没有落后,而且具有比那些“焕然一新”的小镇更大的吸引力。

难怪费孝通先生将角直誉为“神州水乡第一镇”!

正因为甪直人懂得珍惜历史文化遗产,面对甪直,面对吴东,值得写的东西可就太多了。纸短情长,我只能选择古镇的几个历史片断,几位文化名人,几种社会侧面,希望能借此体现出角直的多彩和立体感。当然,我希望能够尽量反映得准确一点,不要再重复近年一些出版物中的以讹传讹。对于人文景观的介绍,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对于文化活动的品评,除了重访古镇,实地考察,都尽量通过爬梳史料和研究分析,作为复原历史真相的依据。希望我的努力,能够为人们认识用直、理解甪直、建设甪直,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2014年4月30日

目录

引言:太湖东去

宝带桥边秋水长

尹山和郭巷

澄湖沧桑

张林行云落湖心

延圣院刊刻《碛砂藏》

甫里、六直和甪直

甫里八景

烟暝云迷甫里祠

保圣寺塑壁罗汉

艰难的历程

塑中三昧

散财兴学陆德原

“四杰”和“十友”

江南名园梅花墅

王韬闯世界

乐善培本“沈半镇”

师表楷模

水乡女儿萧芳芳

水巷·古桥·街市

园宅春秋(上)

园宅春秋(下)

古风新韵

后记

附录:主要参考书目

序言

范小青

我从小在苏州长大,刚懂一点事,刚用眼睛看世界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苏州,而在苏州的几十年中,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吴中,住在吴中,吃在吴中,行走在吴中。虽然不敢说已遍历吴中山水,尽观吴中风物,但那青山绿水以及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就像阳光雨露那样滋润着我。许多年来,无论我身在何处,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画面:春天光福的梅花,夏天太湖的碧波,秋天陆巷的落叶,冬天灵岩的风雪,还有那水巷橹声,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太湖三白,石家十菜,乃至农家小院里的吴侬软语……既让我沉醉,更让我怀想,让我遐思。吴中不仅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不仅集天下山水之秀,集天下工艺之精,集天下饮食之美,更是文化丰厚,人物鼎盛,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并且形成了风雅、秀慧、细腻、柔和的文化特征。

追溯吴中历史,当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就置吴县,为会稽郡首县,千百年来都与苏州郡城同城而治。因为吴县是春秋吴国的中心,迟在汉初就别称“吴中”,后来的苏州,甚至以苏州为中心的更大范围,也别称“吴中”。直到2001年,分吴县(市)设吴中区,一个流芳千古的地方别称,正式成为地名。

吴中文明的曙光,出现在远古时期。三山岛遗址是长江下游惟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它将长江下游特别是太湖流域的人类历史推至一万年前。张林遗址、陈湖遗址发现了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大量典型器物。近年木渎境内春秋古城遗址的发掘,被列为2010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它对“吴大城”的研究提供了颠覆性的最新资料。迄至于今,吴中区下辖七个镇中,有三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两个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五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六个中国传统保护村落;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百二十四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十九处。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总有五十项,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国家级四项,江苏省级五项。在一个七百四十馀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拥有如此众多、如此丰富、如此厚重的文化积淀,实属罕见。

崇文重教,人文化洽.这是吴中代代相传的优秀传统。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更应该将前人留下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传承下去。中共吴中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编辑历史文化丛书《吴中文库》的决定,并由我来主持此事。这让我十分惶恐,深感力有不逮。但吴中区委、区政府对文化传承的那份热情和真诚,让我深受感动,更何况我自己深受吴中大地恩泽,能够为吴中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作一点自己的努力,也是一种荣幸。说起《吴中文库》的编辑,不能不提到我的故交,吴中区委书记俞杏楠先生。他生于斯,长于斯,踏上工作岗位以来,从未离开过他深爱着的这方故土。经年累月,他对文化尤其是吴中文化有了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感悟。文化是有生命的,需要呵护和打理,吴中文化与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的,它不仅属于吴中,属于苏州,也是炎黄子孙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他看来,发掘、整理并用文字和图片来记述吴中的优秀文化遗产,既是对历史的负责和尊重,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

近年来,吴中区着力打造“山水苏州,人文吴中”品牌,以“文旅融合”、“惠民富民”为抓手的文化旅游服务业蓬勃发展。光福、舟山的玉雕、核雕,甪直的水乡服饰,洞庭两山的碧螺春、红橘、杨梅、枇杷,无不饮誉海内外;西山、东山、光福、木渎、角直等地,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经典旅游景区;香山工坊、中国工艺文化城等载体的构筑,再度张显吴中工艺大观,使全国业界精英的目光向吴中聚焦。吴中文化既是吴中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吴中人民的精神家园。将文化打造成产业,铸造成品牌,在保护中利用,在传承中弘扬,让文化惠及民生,走出了一条“保护发展两相宜”的文化创新发展新路,在传承和创新中续写吴中文化的现代篇章。

《吴中文库》凡二十种二十四册,涵盖了吴中的历代人物、名胜古迹、风物特产、民风习俗、工艺文物以及诗文等地方历史文献,无论是涉及的广度,还是深度,都堪称吴中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可读者、观赏性、史料性并存。作为一名文学写作者,我还深切地感受到,吴中清丽的山水和璀璨的文化,也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宝库。

在《吴中文库》即将付梓之际,允许我代表编委会,向所有作者和摄影者,向凤凰出版社和编辑者、装帧者,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2014年10月18日

内容推荐

薛冰所著的《觅胜吴淞向甪直(精)》介绍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甪直。书中远溯太湖变迁、澄湖沧桑,从淞泽、良渚文化的先民遗迹,陆龟蒙、皮日休的甫里唱和,保圣寺罗汉的曲折命运,王韬的坎坷人生,叶圣陶的甪直情缘,直到古韵新风宜人居的今日风貌,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值得一读。

编辑推荐

《吴中文库》图文并茂展示了吴地的名贤、名胜、名产、民俗、文物、工艺、诗文和影像,无论从涵盖的广度还是深度,均堪称“吴地历史文化之集大成者”。全书在取材编纂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吴中地域为基础,“原汁原味、真实反映”的原则,立足吴中区情、尊重历史原貌,注重细节、充分反映吴地文化历史风貌,系统完整、清晰分类反映吴中文化不同方面。

薛冰所著的《觅胜吴淞向甪直(精)》为丛书之一,介绍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甪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觅胜吴淞向甪直(精)/吴中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薛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620704
开本 16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02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744
CIP核字 2014265871
中图分类号 K925.35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57
185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8: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