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联语粹编/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内容
编辑推荐

倪星垣、张剑、徐雁平、彭国忠、李超编著的《联语粹编/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八卷,为民初倪星垣(1867—1952)搜集的挽联、楹联等汇编,前6卷为倪氏及他人所撰挽联;卷七为应酬联,卷八为庆贺、祝寿、挂匾、立碑、祠庙联。每联均记述其来源。附普通戏联、联句诗、杂钞。

内容推荐

倪星垣、张剑、徐雁平、彭国忠、李超编著的《联语粹编/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重大规划项目,举凡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乃至序跋汇编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够反映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献,都在收入之列。

目录

前言

联语粹编自叙

联语粹编卷一

联语粹编卷二

联语粹编卷三

联语粹编卷四

联语粹编卷五

联语粹编卷六

联语粹编卷七(外编)

联语粹编卷八

杂钞(《联语粹编》附)

附录 倪星垣及其遗作《联语粹编》(朱惠民)

试读章节

孙师郑先生(同康),光绪甲午会试亚元也,绩学能文,为江南名士,而尤长于联语。余友齐君忻珊,尝取其大著见示,因录若干付存之。先生与宗观察源浣之子至好也,其挽观察联云:“学术综申韩庄老,治行追召杜龚黄,老成人自有典型,矧当时局艰辛,孰如公谋国心丹,忧民发白;循声留浙水东西,硕望重大江南北,明德后宜生达者,幸得缔交令子,胡使我缘悭觌面,泪洒招魂。”戛戛独造,词旨生新。

又挽黄体芳侍郎联云:“风骨高骞,为朝端凤,露章腾劾,为殿中虎,迨投老江湖,放怀诗酒,又为缑山孤鹤,瀛海闲鸥,朝有谏书,家有赐书,室有楹书,绵永嘉学派,铸吴会人才,丹心报国,铁面锄奸,圣清三百年养士留贻,无如宰相蔽贤,忍使退居桑梓地;筑馆选俊,似阮芸台,烧车惩奴,似谢芗泉,矧词坛捧杖,洛社图形,更似箨石侍郎,山舟学士,泰山其颓,梁木其坏,哲人其萎,韬南极星芒,隐东瓯云气,天上骑箕,人间绝笔,令子五千里奔丧蹿踊,共叹先生有后,从今废读蓼莪诗。”按,侍郎在光绪初为御史,与张佩纶、张之洞等称为翰苑五虎,风节最为卓著,联亦雅与题称。

李侍郎文田,博学工书,医卜星相,无所不通。其为督学江南也,师郑先生竟落第,其后知为名士,更相赏识,先生亦因以驰声都下。侍郎卒,先生挽以联云:“使星驰万里,历吴越豫章巴江畿辅,朗照文星,刘蒉下第,心感试官,悔当年勒帛无心,方叔未登科,恨失孙洪老名士;方技通九流,合医卜占候命相堪舆,都成绝学,供奉多才,声蜚禁近,痛此冗长故从删。”

俞曲园亦有挽曾之撰联云:“居虞山胜地,又有好园亭,上奉母欢,下课儿读;忆吴下旧游,可为长太息,既悲君逝,复念吾衰。”词既精卓,意亦缠绵,洵非老手莫办。

赵君宗建,亦隐居不仕,庚子之乱,举国若狂,君愤郁以卒,师郑先生挽以联云:“织女渡河先两夕,维神降岳应良辰(七月五日生),其生有自来,羡哲人道迈犹龙,却聘不仕,高卧东山,知雄守雌,与世无争真上德;手植梅树三万株,胸罗图史五千卷,虽死无所撼,痛执政患贻养虎,积薪自焚,震惊北阙,扬汤止沸,几生修到谢尘缘。”

孙筱川先生(国桢),词赋擅长,其子兼通西学。筱川卒,师郑先生挽一联云:“发策升廷,著书盈箧,读壮学十年旧稿,丛残尚炯然有光,喜与公夙附同宗,杵臼订深交,当时赋诵锵金,振起风骚轹颜谢;叫阍衔愤,钩党遭殃,咏客窗一卷新诗,顽固亦潸焉下泪,幸桓郁能恢家学,蓼莪郁余痛,异日业传肯构,主张天演驾边康。”

诸迟鞠大令(可宝),筮仕江苏,政绩卓著。其卒也,师郑先生挽一联云:“通才屈县令,与段若膺、桂未谷、恽子居、鲁九皋诸老辈各擅千秋,惠政布吴中,倘陆坚续纂图经,定载渠厮郑白,绩媲龚黄,使君造福遍民生,遗爱碑刊,史笔特褒循吏传;大集寿名山,合陶湘麋、李越缦、袁渐书、谭复堂四先生可称五绝,讣音传虞岭,有孙楚遥捞涕泪,誓将表德书丹,鸣哀达素,词客游仙届人日,重泉路隔,挽歌如寄草堂诗。”气机流走,情韵双绝,此为长联正则。

袁爽秋太常(昶),庚子拳匪之乱,极谏拳民不足信,外交不可绝,刚毅等误国,被杀。师郑先生挽一联云:“为臣当忠,为子当孝,予小臣孤忱可表,男儿死耳复何言,叹群公抱火自焚,兵盗潢池,尘惊辇毂,九重天呼吁难闻,痛京津大好家居,几被纤儿轻撞破;如箭在弦,如鲠在喉,古遗直卓行无惭,父老谈之犹动色,幸圣主宣纶追奖,冤衔东市,庙食西湖,亿万载英灵永护,倘史册从公论断,莫将名士概生平。”

严右陵挽以联云:“善战不败,善败不亡,疏论廷诤,动关至计;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皇天后土,式鉴孤忠。”  …

陈蓝洲大令亦挽以联云:“从朱云地下游,大计则犯难以争,三疏先曾拼一死;记于公梦中语,今日竞成名以去,孤忠应自鉴千秋。”

孙师郑先生有代杨崇纶挽李尚书浣章联云:“立德立功立言,韩魏公望隆中外,溯澄清江汉,整顿乾坤,星日大名垂,帝眷老成,纶缚九重褒李泌;多福多寿多男,郭汾阳冠绝古今,痛泰岳云封,淝流水咽,风涛秋气惨,我惭娇客,斗山一代哭昌黎。”盖尚书为李文忠公之兄,功业彪炳,而崇纶则其子婿也。

先生有挽李文忠公联云:“上下五千年,就历代名臣商位置,则与周召虎、汉班超、唐郭子仪、不判低昂;纵横十万里,萃五洲贤相角短长,则与英沙侯、日伊藤、德俾士麦、遥相伯仲。”“泽在生民,功在社稷,尚亦有利哉,一个臣纬武经文,累译重洋深爱戴;锡崇封则推恩大赉,列爵雄藩,与果勇杨侯、毅勇曾侯、恪靖左侯,并叨异数;褒美谥则尽瘁鞠躬,流芳百世,与花县骆公、益阳胡公、侯官林公,永订同心,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可及?亿兆姓怀思感泣,建祠立庙荐馨香。”铺排匀称,气象万千,最为长联正则。惟两联多重复之字,不可为训。附录樊云门联云:“能任天下,伊尹似之,治亦进,乱亦进;不以兵车,管仲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现成得妙。

清季文豪梁任公挽一联云:“太息斯人去,萧条徐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竞何之。”吐嘱秀雅,词旨清新,不愧才人之笔,先云庵叔最推许之。

P1-3

序言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华文明也许可说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罗素《中国问题》)。她绵延不绝、永葆生机的秘诀何在?袁行霈先生做过很好的总结:“和平、和谐、包容、开明、革新、开放,就是回顾中华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启示。凡是大体上处于这种状况的时候,文明就繁荣发展,而当与之背离的时候,文明就会减慢发展的速度甚至停滞不前。”(《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并不全是积极遗产,其长时段积累而成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使她在应对挑战时所做的必要革新与转变,相比他者往往显得迟缓和沉重。即使是面对佛教这种柔性的文化进入,也是历经数百年之久才使之彻底完成中国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不用说遭逢“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的中国近现代。晚清至今虽历一百六十余年,但是,足以应对当今世界全方位挑战的新型中华文明还没能最终形成,变动和融合仍在进行。1998年6月17日,美国三位前总统(布什、卡特、福特)和二十四位前国务卿、前财政部长、前国防部长、前国家安全顾问致信国会称:“中国注定要在21世纪中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上册第六版英文版序,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版)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认为中华文明已经转型成功,相反,中华文明今天面对的挑战更为复杂和严峻。新型的中华文明到底会怎样呈现,又怎样具体表现或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人们还在不断探索。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恐怕无法给出答案。但我们坚信,在历史上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必将凤凰浴火,涅檗重生。这既是数千年已经存在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的经验事实,也是所有为中国文化所化之人应有的信念和责任。

不过,对于近现代这一涉及当代中国合法性的重要历史阶段,我们了解得还过于粗线条。她所遗存下来的史料范围广阔,内容复杂,且有数量庞大且富有价值的稀见史料未被发掘和利用,这不仅会影响到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全面了解和规律性认识,也会影响到今天中国新型文明和现代化建设对它的科学借鉴。有一则印度谚语如是说:“骑在树枝上锯树枝的时候,千万不要锯自己骑着的那一根。”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为承载和养育我们的中华文明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这是我们编纂这套《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初衷。

书名中的“近现代”,主要指1840 1949年这一时段,但上限并非以一标志性的事件一刀切割,可以适当向前延展,然与所指较为宽泛的包含整个清朝的“近代中国”、“晚期中华帝国”又有所区分。将近现代连为一体,并有意淡化起始的界限,是想表达一种历史的整体观。我们观看社会发展变革的波澜,当然要回看波澜如何生,风从何处来;也要看波澜如何扩散,或为涟漪,或为浪涛。个人的生活记录,与大历史相比,更多地显现出生活的连续。变局中的个体,经历的可能是渐变。《丛刊》期望通过整合多种稀见史料,以个体陈述的方式,从生活、文化、风习、人情等多个层面,重现具有连续性的近现代中国社会。

书名中的“稀见”,只是相对而言。因为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珍本秘籍经影印或数字化方式处理后,真身虽仍“稀见”,化身却成为“可见”。但是,高昂的定价、难辨的字迹、未经标点的文本,仍使其处于专业研究的小众阅读状态。况且尚有大量未被影印或数字化的文献,或流传较少,或未被整合,也造成阅读和利用的不便。因此,《丛刊》侧重选择未被纳入电子数据库的文献,尤欢迎整理那些辨识困难、断句费力、裒合不易或是其他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文献,也欢迎整理那些确有价值但被人们习见思维与眼光所遮蔽的文献,在我们看来,这些文献都可属于“稀见”。

书名中的“史料”,不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范畴,举凡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乃至序跋汇编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够反映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献,都在考虑之列。我们的目的,是想以切实的工作,促进处于秘藏、边缘、零散等状态的史料转化为新型的文献,通过一辑、二辑、三辑……这样的累积性整理,自然地呈现出一种规模与气象,与其他已经整理出版的文献相互关联,形成一个丰茂的文献群,从而揭示在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叙事背后,还有很多未被打量过的局部、日常与细节;在主流周边或更远处,还有富于变化的细小溪流;甚至在主流中,还有漩涡,在边缘,还有静止之水。近现代中国是大变革、大痛苦的时代,身处变局中的个体接物处事的伸屈、所思所想的起落,藉纸墨得以留存,这是一个时代的个人记录。此中有文学、文化、生活;也时有动乱、战争、革命。我们整理史料,是提供一种俯首细看的方式,或者一种贴近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文本。当然,对这些个人印记明显的史料,也要客观地看待其价值,需要与其他史料联系和比照阅读,减少因个人视角、立场或叙述体裁带来的偏差。

知识皆有其价值和魅力,知识分子也应具有价值关怀和理想追求。清人舒位诗云“名士十年无赖贼”(《金谷园故址》),我们警惕袖手空谈,傲慢指点江山;鲁迅先生诗云“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我们愿意埋头苦干,逐步趋近理想。我们没有奢望这套《丛刊》产生宏大的效果,只是盼望所做的一切,能融合于前贤时彦所做的贡献之中,共同为中华文明的成功转型,适当“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丛刊》的编纂,得到了诸多前辈、时贤和出版社的大力扶植。袁行霈先生、傅璇琮先生、王水照先生题辞勖勉,周勋初先生来信鼓励,凤凰出版社姜小青总编辑赋予信任,刘跃进先生还慷慨同意将其列入“中华文学史史料学会”重大规划项目,学界其他友好也多有不同形式的帮助……这些,都增添了我们做好这套《丛刊》的信心。必须一提的是,《丛刊》原拟主编四人(张剑、张晖、徐雁平、彭国忠),每位主编负责一辑,周而复始,滚动发展,原计划由张晖负责第四辑,但他尚未正式投入工作即于2013年3月15日赍志而殁,令人抱恨终天,我们将以兢兢业业的工作表达对他的怀念。

《丛刊》的基本整理方式为简体横排和标点(鼓励必要的校释),以期更广泛地传播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希望我们的工作,得到更多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013年4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联语粹编/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倪星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621305
开本 32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9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2015049284
中图分类号 I269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50
10
整理 李超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8: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