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长城--新疆兵团一甲子
内容
编辑推荐

落生于丝绸古道驿站,成长于中国西部荒原的作家丰收,在这部《西长城--新疆兵团一甲子》里,写出了一段沉甸甸的历史;写出了一段没有硝烟但慷慨激昂,有声有色的“战争”;写出了王震、张仲瀚、陶峙岳等老一辈革命家开拓者和他们特定英雄群体的丰功伟绩;写出了从将军到士兵、从解放军第一兵团到国民党起义官兵、从工程专家到文坛巨擘,从青年学子到多情湘女的多姿多彩面貌,展示了一个如此丰富而又新颖的人物画廊。

全书大量动人的旧照片,引领读者渐渐走向了历史的纵深处,让读者的豪情、深情、爱国之情油然而起。这部作品为新疆60多年来的划时代变迁,为几十万屯垦大军连同他们的亲属子女,为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乃至三年灾害期间的“盲流”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学备忘录。

内容推荐

丰收著的《西长城--新疆兵团一甲子》全景式再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六十年壮丽的历史;全面记录新疆兵团六十年所走过的风雨历程;动情讲述几代兵团人屯田戍边奉献边疆的不平凡事迹。他们剿匪平叛、建政维稳、修渠引水、开荒造田、植棉花、种瓜果,使荒原变成绿洲。新疆兵团成为维系中国边疆稳定的“西长城”。

目录

序·古道天涯

卷一·屯垦天山下

 第一犁

 古韵长歌

 走西口

 迪托夫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卷二·酒与水

 胜者王侯败者寇

 西瓜熟了

 地窝子

 桃园三结义

卷三·家国女人

 月老红绳将军牵

 小女兵的革命与爱情

 犁绳发辫

 明月出天山

卷四·西部的浪漫

 追梦白银王国

 家住沙漠

 五彩的田野

 青春不老

卷五·西长城

 1962:伊犁河谷的枪声

 西线有战事

 阿拉克别克

 诺亚堡

 巴尔鲁克

 格登山下

 霍尔果斯的婚礼

卷六·年轻的城

 军垦第一城

 ”八一”

 雄关漫道

 共和国版图上新的星座

后记·乡关何处

试读章节

这一天,谢高忠不会忘记,这一天,是他人生的一个拐点。

1949年11月,入冬后的开都河南岸空旷辽远。策马四野,极目天际。跟着师长跑了几圈,谢高忠看着虎拉山也没刚见时那么高了。

这一天,师长张仲瀚勒马虎拉山下这一片叫“哈拉毛墩”的荒原。

“你们看——”英气勃勃的师长兴奋地说,“多么大的一片土地啊!老谢,你这位南泥湾大生产的劳动英雄有用武之地了,哈拉毛墩不知比南泥湾大多少倍,等着你这个大英雄来开发!”

张仲瀚点将,在谢高忠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谢高忠十五岁投身革命,自津南自卫军与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合并,就跟随张仲瀚南征北战枪林弹雨。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王震司令员命令六师组织先遣队提前进疆,为大部队进疆后开展大生产做准备,张仲瀚师长点的第一个人就是十七阴副闭长谢高忠。张仲瀚对他说:“你和我一起先进疆。抗战中你立过功当过英雄,现在看来再当战斗英雄的机会不多了。你也是南泥湾大生产的劳动英雄,到新疆去,那里大得很,不知有多少个南泥湾,等着你这个大英雄施展拳脚。”

酣高忠却没想到,事情来得这么快,九死一生打下了江山,枪林弹雨刚走出来,就要放下枪杆子,手握锄把子了?

开始几天,谢高忠一言不发,但心里却想得很多。部队驻扎的焉耆,说是一座古城,却满眼破败、荒凉的景象。出城便是荒滩,一望无际。脚下只有牛羊踩踏出来的羊肠小道,寒风吹来,芨芨草像海水一样摇荡起连天的白浪。他寻思着大部队抵达如何安营扎寨?

年轻的师长却说:“老谢,高兴吧?比南泥湾强多了吧?夺取政权搞建设是最高的目的,这千古荒原,这半壁河山我们守定了,坐定了,干定了,有多少劲也能使得上。”

谢高忠不知所云地哦了一声。

张仲瀚立即向他发难:“做梦?还是昨晚失眠了?嗯,是想大妹子尊夫人?”张仲瀚的玩笑如一瓢凉水灌顶,谢高忠赶忙辩白:“不是,不是。一不是做梦,也不是想老婆。我是担心这穷地方,部队一来,住无房,吃无粮。向前进连一条路也没有,这可真难呀!难得我直发愁。”

张仲瀚说:“军令在身,任何忧郁、迟疑、等待都与我们的身份不相称。没有休整的机会了,你明天就和我一道去踏勘定点。”

第二天凌晨,他们便迎着初冬的寒风出发了。一跳上焉耆马宽阔的马背,这些腾跃如虎的生灵好像理解骑手们的心情,一溜小跑便进入了茫茫草原。军事地图对张仲瀚来说不是挂在墙上,而是刻在心上。沿着开都河直奔开来渠边的哈拉毛墩,即使没有向导他也不会迷路或迷失方向。他能凭山望水判定方位,知道自己所处位置的地理坐标。谢高忠惊奇他这是从哪里学来的高招,谁都知道他没有踏进过军校。

哈拉毛墩算什么地方,开来渠也不过像一条自然形成的水沟。张仲瀚给谢高忠介绍说:“别小看这地方,这里曾经是左宗棠屯兵的地方,开来渠就是他的部下开的。他懂得边塞一方土,唯屯田才能养兵安民,唯民安方有国泰,不过他的谋略终成泡影。你谢高忠就带十七团来哈拉毛墩。”

谢高忠听到师长指名道姓要他屯驻哈拉毛墩,心中委实一震,脱口惊呼出:“要我?!”

“是要你。这里除了数顶蒙古包,便是一座喇嘛庙。你就把司令部安在这里。你身后是虎拉山,左侧是开都河,南去是铁门关,凭高临险,有山、有水、有地、有关。北扼和静,东镇焉耆,南拒铁门,西边的山便是你十七团的天然后盾。只要发动同志们干起来,你谢高忠比他左宗棠气派大多了,左公去后留下杨柳三千棵,叫诗人赞叹:‘引得春风度玉关。’我们要栽它亿万棵。我们要留住春风绿边疆。老谢,还有什么顾虑呢?”

“没有,没有。服从命令就是胜利。”谢高忠毫不含糊地回答张师长的询问。

“吃苦是明摆着的,我和你谢高忠同战士们完全一样,都是血肉之躯。但我们又不是农夫、牧民或和尚,我们与众不同的另一个特殊的地方,即我们是负有长远使命的革命军人!你谢高忠在南泥湾是呱呱叫的人物,今日要你屯驻哈拉毛墩,你当然不会败走麦城。你能带头吃苦,战士们就无苦不吃;你同战士们一道渡难关,难关的那一侧就会是胜利与丰收。”

他的激将法用得好啊,谁心里不清楚啊,哈拉毛墩不就是个大芨芨草滩嘛。六师的底子是三五九旅,在延安就是中央警卫部队,保卫延安,转战陕北,三五九旅和中央纵队不离左右,战斗在一个战壕。老旅长王震一声令下,军人的命运全变了。“说心里话,当时我也有些想不通。”谢高忠说。

“不是怕苦。打了十多年仗,天天枪林弹雨,死都不怕,种地那点儿苦怕个啥呢?能苦过南泥湾吗?是太留恋部队,想去国防军。”

P5-7

序言

序·古道天涯

小院角落那只黑羽翎的红公鸡还没打鸣呢,刘来宝老人就催着老伴赶紧起床。老伴努尔莎汗说,你今天就不去了吧……

“摔不死!”老伴的话没说完,刘来宝就把她戗了回去。

“好好好,你去你去,我这就给你拾掇去。”

刘来宝穿好没有领章的军装,戴好没有帽徽的棉军帽——这是他在这一天的正装——走出家门时,悬在半空里的太阳已经把南疆冬日大地烘烤得暖融融了。刘来宝抬头望天,笑了:“好日头!”老兵刘来宝九十有二,身板儿还是那么挺展展的。

年年的12月22日这一天,刘来宝和他的老伙计们都要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一次徒步拉练。只是,队列里当年的老战友一年比一年少了,拉练的距离一年比一年短了。2013年的这一天,也就是象征性地在沙地边走了不长的一截儿。看一看,队列里也只有七八个老兵了。九十二岁的刘来宝成了老大,他后面的几个也都年近九旬。

可不是嘛,算一算,走过六十五个年头了……

一百多年以来,人类有两次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记录。

一次是1895年夏,瑞典人斯文·赫定博士率探险队深入大漠,不但没找到传说中的古城,反而折戟沉沙,几乎葬送了整个探险队!斯文.赫定挣扎着在和阗河获救。这次考察发现了丹丹乌里克、喀拉敦、麻扎塔格吐蕃戍堡……斯文·赫定还给人类留下了一笔历史文化财富:((丝绸之路》、《中亚考察报告》、《亚洲腹地探险八年》。还有一次,就是从延安走来的军人徒步穿越死亡之海。

这支一路西进的队伍——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第五师十五团,为粉碎国外敌对分子利用民族分裂势力纠集国民党残余阴谋暴动,在进驻阿克苏的第二天启程徒步急行军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军南疆重镇和田。

新疆苦,苦在路上。

沙地急行军,比平地上吃力得多,沙窝窝里走一步都不容易。战士还要背上一杆枪,一把刺刀,四十发子弹,四枚手榴弹,还有四五斤干粮.一个行李卷,机枪连就重多了,一天要走一百多里。

刘来宝是火头军,比别人多了副挑担,重量可想而知。行军第七天,部队夜里三点就出发了,为了找水。走了十二三个小时还没有找到水。不少战士出现了症状,身上起小黑疙瘩,一片一片的;皮肤发青,有人晕倒了,团长下令杀马饮血救命,战士们抱着马脖子不松手,哭得伤心,舍不得啊!机灵些的,发现马要撒尿,赶紧地拿缸子接住,湿湿嘴唇,救命的让喝上一口。“正急着呢,前面起了烟火,侦察排发出的信号,找见水了!战士们一下子来了精神,这一天,部队在沙漠里走出了一百八十多里!”  行军第十天,部队遇上了沙尘暴,飞沙走石,天地像罩上了一口黑锅,混混沌沌的。沙丘小山似的移动着,胡杨树给拦腰刮断了。马、毛驴惊跑了,拦都拦不住,骆驼卧在地上叫得让人恐惧。战士们没见过这个情景,手拉手怕被风也卷走了,向导说黑风暴里最怕迷路,背朝风原地蹲下就不会有事,传令兵的号声响了。

“哎呀,多亏了我们的军号!风撕天裂的,盖不住我们的号声,听见号声,战场上冲锋一样,部队很快抱成了一个团团……”横穿塔克拉玛干的急行军,刘来宝记了一辈子。

只是可惜,排长李明,没能走出这次沙尘暴……

十五团启程阿克苏南下和田时,二军六师师长张仲瀚率领的入疆先遣队已踏上焉耆古国的地界。

自1948年9月12日发起战略大反攻,经辽沈、淮海、平津战役,解放军已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1949年5月23日,中共中央军委授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进军西北。继攻克西安、宝鸡后,8月26日,第一野战军攻克国民党西北政治军事中心兰州。9月5日,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放了西宁。

中共中央最初的战略布局,新疆问题放在建国之后解决。当获悉英美凭借英属印度地利之便策动以马步芳为首的西北“五马”——马步芳、马步青、马鸿逵、马鸿宾、马呈祥——撤聚新疆,纠集新疆泛伊斯兰分裂主义分子,重弹“东土耳其伊斯兰共和国”老调,搞分裂割据负隅顽抗的阴谋,而苏俄与蒋介石政府尚有外交关系时,即令一野彭德怀部抢占河西走廊,切断“五马”聚合之路,而后兵分两路,以第二军为左路军挺进南疆;以第六军为右路军挺进北疆,铁壁合围解放新疆。1949年9月24日,一兵团二、六两军会师酒泉,兵临玉门关,直逼新疆大门。

1949年9月25日,国民党新疆省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将军通电起义。

1949年9月26日,国民党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通电起义。

1949年12月17日,解放军驻疆部队、三区革命民族军、新疆起义部队会师迪化,联合举行入城仪式。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新疆省人民政府同时宣告成立。

百年动乱的新疆自此进入历史新纪元。

1949年冬至那天,二军第五师十五团进驻古城和田,建立起共和国的新政权。自12月5日启程阿克苏一千八百名指战员历时十八天,行程一千六百里,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

12月25日,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习仲勋发来贺电:“你们进驻和田,冒天寒地冻,漠原荒野,风餐露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记录,特向我艰苦奋斗胜利进军的光荣战士致敬!”

自此,这支部队剿匪平叛,建政维稳,守昆仑边卡,筑新藏公路,修渠引水,开荒造田。

后记

后记·乡关何处

200年11月4日,一声啼哭告诉我们添了一个侄孙女。给孩子报户口时,侄女没听奶奶的话,她在籍贯一栏里给女儿填写了“新疆石河子市”,而不是奶奶说的“河南柘城县王金梅大队李本寺村”——那是奶奶爷爷的老家。我支持了侄女,这个河南的老家离她太遥远,离她的女儿更遥远得缥缈。她心里,留有童年影子少年足迹的石河子才是老家。

这个婴孩是石河子第四代“军流苗裔”。

她的太爷爷已在这里的黄土下安家。

“你的老家是哪儿?”在新疆,这是一个经常会被别人问到,也常常会问别人的问题。

无论父辈怎样地乡音不改,兵团第二代、第三代的故乡都是——新疆。

我们怎么会不爱自己的故乡!何况黄土下已埋有我的亲人——我再也扯不动的根!

1993年4月4日,四十七团所有的老兵戎装在身,胸佩当年跟随王震将军南北征战时荣立的军功章,一大早列队在塔克拉玛干边的条田林带前,仰望长天……

这一天,在中国这片最大的疆域——古称西域的新疆,有多少双眼睛等待着一架飞机的到来……

1993年3月12日15时3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王震逝世。遵照王震将军的遗愿,这架专机运送他的骨灰撒归天山。将军生前多次袒露心迹:“骨灰撒在天山,成为新疆大地的一粒。”

在这一天,遍布天山南北一百六十六万平方公里,一个名叫“兵团”的部族,他的二百五十万人众和许许多多从那个年月走过来的“老兵团”,还在等待着另一个人。

他自1966年离开新疆,至今已有二十七年,从1980年仙逝京城算起,也已十四个年头。

在兵团老兵们和老新疆的心里,他的形象没有因时问的流逝而淡化、疏忘,反而因这一方水土的壮丽历程,被诗化、雕塑得更加高大、挺拔、亲近了。在他们的生活中,从来就没有忘记过他——张仲瀚。

今天,他终于随同王震将军魂归天山。这是将军的遗嘱:“仲瀚无儿无女,和我一起回新疆吧!”

这更是他的夙愿,早在1949年秋天,王震问张仲瀚是想去新疆呢,还是随贺老总南下入川?张仲瀚选择了前者。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张仲瀚对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对王震将军,对探视他的好友故旧都说过:

“如果我一生中有过最伤心的事,那就是迫使我离开了新疆。”

生不能还,魂归天山。

飞机飞越天山。沙海边的老兵扬起头颅,向着长天致军礼。他们一遍遍呼喊:“司令员!您回来了!政委!您回来了!又和我们在一块儿了!”

银燕飞临石河子绿洲。这是您梦牵魂绕的地方。  一捧骨灰,一捧花瓣,飘飘洒洒,回归绿洲大地的每一块田垄,每一方阡陌,每一条河流……融入新城和每一道绿树垂荫的街巷……

老兵们的司令员没有回到湖南浏阳,那是他亲人最多的故乡;他没有留在北京,那是他一生中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他没有留在穿山越岭的鹰厦铁路,海南岛,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北大荒。

老兵们的政委没有回到河北沧州崔尔庄,那是他祖脉绵长的故乡;他也没有留在北京,那是他人生最后落脚的地方。

不散的灵魂,选择了边远的新疆。

苍天有灵,大地动哀,纷纷扬扬的清明雨寄托着沉重的哀思和怀念。

天山,天赐之山——

雄奇俊美的骨架,定位高天阔地的新疆。

钟天地灵气,聚日月光华,纳百川魂魄,育一方生灵。

以百万年的历史,见证沧海桑田,西域古今。

今天,浩浩云海环揽巍巍雪峰,银装素裹,承接英魂。

一捧花瓣,一捧骨灰……

如果必须生一千次

我愿意生在这个地方

如果必须死一千次

我也愿意死在这个地方

在塔里木,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开发塔里木时,资金不足,号召拓荒者捐款时说,以后要在塔里木最好的地方立一块碑,捐过款的人,都刻上名字。

几十年过去了,老兵们一直在打听,塔里木的碑树在了哪里?碑上有没有自己的名字?

我寻找过这块碑。一方方绿色的田野,一座座美丽的绿洲小镇,还有一块块以农田序号称谓的墓地……

在阿拉尔,我去过一方老兵叫作“幸福城”的墓地。这块墓地很大,塔里木最早的拓荒者先后都集合在了这里。高高的白杨林环绕着的墓地,荒草覆盖了一座挨着一座的坟头。坟前立的碑,或是一块枯裂的胡杨木板或一截水泥残桩,许多坟前连这些也没有,也是天地给予的大气了!西沉的夕阳里,我祈祷上苍记住沙土下的男男女女,佑护沙土上的众多生灵。他们仍在追求幸福。一片片荒原苏醒了,一批批人倒下了……

其实,遍布天山南北以部队番号称谓的农场,都有一块“幸福城”这样的墓地。与阿拉尔不同的是,这些墓地大都以农场连队序号或是条田序号称谓。孔雀河养育的二十九团,拓荒者最后的归宿地序号“十八”,就叫了“十八连”或是“一百八十亩地”。塔里木河下游三十五团的墓地,叫“十四连”。我下乡的一二七团,是一块序号“八十二”的条田,“八十二号地”就渐渐叫开了。这些地块都是难长庄稼的碱泡子盐疙瘩。生前,血汗把戈壁生土滋养成了长庄稼长粮食的熟地;最后只把焐不热泡不熟的盐碱地留给了自己。

幸福城,还有这些“连”或“地”,是绿洲农场最早的历史和文化,这一方生民的根基。他们和每一条渠水,每一条林带,和亘古不变的黄沙,还有黄沙下的埋藏融为一体,化作渐行渐远丝丝缕缕的传说,留给后人苍凉又温暖的追忆,影响着大地怀抱的一切。

离开幸福城时,夕阳正从棉田后的杨树林落下,开始它新的轮回。

——老兵不死

他们只是慢慢离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长城--新疆兵团一甲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丰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03515
开本 16开
页数 5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966
CIP核字 2014051979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3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0
3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7: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