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攻非,新民晚报新闻编辑部主任、编委,第二届韬奋新闻奖获奖者。这本《命运记忆》记述了他70年曲折而精彩的人生历程。书中,以无数生动的故事、真实的细节,为读者展示了他无意“成功”而专注“奋斗”的人生历程,为我们勾勒出他“攻坚克非”的鲜明个性与个人风格。全书构思严谨、故事密集、文字简洁。
图书 | 命运记忆 |
内容 | 编辑推荐 张攻非,新民晚报新闻编辑部主任、编委,第二届韬奋新闻奖获奖者。这本《命运记忆》记述了他70年曲折而精彩的人生历程。书中,以无数生动的故事、真实的细节,为读者展示了他无意“成功”而专注“奋斗”的人生历程,为我们勾勒出他“攻坚克非”的鲜明个性与个人风格。全书构思严谨、故事密集、文字简洁。 内容推荐 《命运记忆》为作者张攻非迄今为止的人生纪实。书稿忠实记录了作者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从重庆到北京、从士兵到工人再到报业人,特别是他40岁进晚报,60岁退休,20年的办报生涯,他曾在新闻编辑部、专刊部、经理部、体育部等多个部门任职,他更凭借对新闻的独到眼光,成为晚报多个“第一人”:他是第一个遵循赵超构办报思想投入新闻改革的人,第一个以并列第一荣获中国韬奋新闻奖的人,第一个获得全国优秀新闻论文奖的人。从一定意义上,这不仅是作者的一份人生感悟,更是70年中国发展的缩影。 目录 序 攻之非、非之攻 序二 一部命运交响曲 上部 苦难童年 父亲为我起名字 白色笼罩的恐怖 告别雾都重庆 北京的一个川娃子留级生 与侯宝林近邻 不平静的中学校园 陈毅元帅检阅 操场垒起炼钢炉 我给老师贴大字报 自然灾害降临了 课堂传出共青团员之歌 父母亲的嘱咐 我是一个兵 满目南下军车 面对沉船的第一课 登上英雄成都舰 海军威严的礼仪 设伏济州岛海域 水兵生活色彩 站在元帅大将中间留影 全家人最后一次欢聚 前程突然急转弯 踏进上海戏剧学院 每天主课是看戏 首次编排“空城计” 隐隐约约的内心不安 “从我头上踩过去” 父亲被绑架了 时间过得去,我们就过得去 身心俱焚的岁月 戴上两顶帽子 母亲自杀四次 回暖的冬日又冰凉 采访李政道妹妹 国和家走向新生 谁敢横刀立马 久违了的春天 1978年该我笑了 十字路口的机遇 父亲的一个遗愿 主编《语文学习讲座丛书》 语言大师的言传身教 新闻职业向我招手 下部 人到四十学吹打 百废待兴的新民晚报 要闻主编走马上任 地方报联姻新华社 “三字经”冲破“四大件” “我们不理睬他” 幸有恩师 干一瓶茅台融通情感 白天黑夜两头忙碌 《教育与职业》杂志复刊 胡耀邦题词“重放光彩” 操作大型历史展 转到另一个轮子 被牵走的一头牛 考评评语忠孝节义 人物争议“一边倒” 你不爱兵怎么带兵 新民报庆贺60大寿 管头不管脚 我们做的哪门子官 王选院士登门传“方正” 脑子一点不能乱 交出一幅美丽画作 重操旧业的意外难题 “三军易帅”闯了祸 “赵大大”登场凑热闹 闲来垂钓碧溪上 勤奋终有结果时 用自己的脑袋编报 关于编采的几点思考 建设铁的“近卫军”队伍 把关就得扮黑脸 “空嫂”诞生的来龙去脉 慈善热线应运而生 “温暖工程”举起大旗 走上人民大会堂领奖台 还是那副德行 第九次调动 “十问”问出政治味道 老拳头亮出新套路 危机公关 体育外交故事 稳固支撑的三脚架 十里长街送小平 把盏论英雄 站好最后一班岗 有个绰号“老顽童” 细节中的成败哲理 出征莫斯科 回首平生萧瑟处 退休十年间 突如其来的灾难 救一个母亲救一个家庭 大漠扶贫 晚年那些“好玩儿”的事 绵绵深情寄哀思 从微博到微信 古稀之年痛与乐 回忆漫漫人生路 后记 试读章节 陈毅元帅检阅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牌上的十个字,是毛泽东手书。学校的老师几乎都是北京师大毕业的高材生,有的课还由师大教授亲授。大学教授讲课,有让中学生如何为考大学做准备的色彩。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北京男四中、北京师大女附中并驾齐驱而闻名京城。 中学每个年级都是四个班,三个男生班一个女生班,我分到初一(2)班。班主任是秘际韩老师,瘦瘦的高挑个,一脸严肃,把学生管得服服帖帖。 初进校门最深的印象是,每天一早就有陆续到校的学生跑步,围着大操场的跑道至少转8圈。下午两节课后,操场上处处是锻炼的学生。学校传统体育强项是男子排球和长跑。排球在50年代已蝉联38届北京中学运动会冠军;而从北京1956年举办环城长跑比赛开始,学校年年都有高中生参加,马复疆是学校的体育明星,连续拿到优异的名次。学校每年暑假举办夏令营,也多与体育有关。初一夏令营请了乒乓国手教练指导,我却报名去开橡筋动力滑翔机。开学后乒乓球比赛,我被国手调教的同学打个稀里哗啦。平日在操场踢足球的人很多,我偏爱足球。没有受过脚法训练,因为短跑速度较快,司职前卫,前突后截,倒也不可或缺。 1957年6月,印度尼西亚对中国队的世界杯足球比赛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举行。我拿到一张1号看台的票,紧挨着的主席台上坐着周恩来总理、贺龙和陈毅元帅。那场足球,我们三次领先三次被追平,最后是王陆一脚定乾坤,看得我荡气回肠。从此更迷足球,踢球留下的伤疤,至今还看得到印痕。学校对1954年提出的学生“三好”要求,我看是把身体好放在显位的。 学校经常举办革命传统教育活动。1957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请来陈毅元帅在操场检阅少先队的方阵。他勉励我们,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国家的栋梁。陈赓大将给我们讲艰苦奋斗的历史,他说:你们这些毛头小子、黄毛丫头,不要忘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胡乔木给我们上大课,讲青年人应该有的理想和精神。他坐在台下礼堂中间的小马札上,学生四面围绕着。他捧起一本书打开,朗诵高尔基的《海燕》。声音不大,在宁静无息的礼堂,恰如爆发出海燕穿破乌云的刺响,震撼我们的心灵。 初二年级换了班主任,被秘老师的威严镇住一年的男孩子调皮本性忍不住钻露出来。有天下午,全班45个同学突然集体决定剃光头。第二天的头一节是数学课,数学老师沈建芝是从师大毕业刚两年的青年女教师。她走上讲台,朝下一看,座位上一片青色,笑得半天直不起腰说不出话。30多年后沈老师到上海女儿家,我去拜望时提起这事,她仍旧笑个不停。剃光头是不是我策划的,真是不记得了。但上课走神,被数学老师刘若庄逐出教室10分钟的事是有的。尽管我成年后探望母校向刘老师当面道歉了,今天忆及,仍然觉得对不住他。班上的同学中,我与郑非迟和钟代辉更聊得来。非迟的父亲曾是中原野战军的政委郑位三,代辉的父亲是“文革”时期武汉军区政委钟汉华。读书日下午放学,三人一起到我家寻求共同爱好,听连阔如说评书《三国》,家中的那台胜利牌五灯收音机是国家配给的。星期天,我们还会结伴或去郑家或去钟家玩耍。此外,课余结伙游泳、溜冰、到和平门城根草丛捉蟋蟀也是常玩的保留节目。 P18-19 序言 攻之非、非之攻 张抗抗 初识攻非,是十几年前的一个春节,我的几位女友来家里做客,大家结伴去郊外的大觉寺晚餐。佳肴黄酒、欢声笑语。其中有一位上海来客,谈吐风趣,举止豪爽。几杯热酒之后,新朋旧友一见如故彼此热络。这位上海来客即张攻非,时任《新民晚报》新闻编辑部主任。我说听你口音,不像上海人呀?攻非说我原本就是在北京长大……归程中,沿途爆竹声声、夜空烟花缤纷,攻非已是微醺之状,半醒半睡中仍是妙语连珠…… 看来,新结识的这位张攻非先生,虽是资深报人,亦是个随心随意的性情中人。 直觉告诉我,这个张攻非——绝非平庸之辈。 其后彼此都忙,未曾再度相聚,偶尔电话往来互致问候。 2014年春节期间,攻非忽然从电脑中出现——电子邮件送来了他的自述《命运记忆》,该书记述了他70年曲折而精彩的人生历程。书稿无声,却如爆竹一般在我面前惊天炸响,更像一幅宏大的画卷,在晴朗无雪的夜空里渐渐舒展。 与攻非兄一同走进《命运记忆》中那个波澜起伏的年代,是一次饶有兴味的阅读旅程。他果然是个有故事的人,而且能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他非但经历不凡,还有超凡的好记性——这大半生所经历的大事小情,桩桩件件点点滴滴,都从他脑中流入了键盘。 张攻非先生——祖籍湖南、生于重庆、长于北京、后半生居于上海。攻非出生于抗战中期,其父取墨子“非攻”而反其意,故名攻非。这个名字注定他一生都具有进攻性——攻击为非作歹之事;攻陷阻碍社会进步之垒;攻克自己内心的人性弱点。 攻非9岁由长江上游随父北上进京,命运甩出一道尖峰般的弧线,弧度笔陡,而后飞流直下,落定长江下游的沪地——蛮有戏剧性。 他其实原本就是学戏剧的,20世纪60年代就读上海戏剧学院编剧专业。 进入戏剧学院之前,他竟在海军东海舰队从军,是潜艇——20世纪60年代高科技兵种。人生轨迹“非常态”“非常道”“非常规”。 80年代初期,百废待兴。他“横刀立马”勇往直前,投入了改革的激流,在孙起孟、叶圣老、吕叔湘等前辈的指点下,成功编撰了《语文学习讲座丛书》,成为国内最早的职业教育实用性教材。 时近中年,攻非终于选定了“新闻”这个神圣的行业。自80年代初《新民晚报》复刊,他从记者起始,奉行《新民晚报》创刊人赵超构老人的办报宗旨,关注民生着眼底层,写稿少空话、编版多新意。直至执掌晚报的要闻部、经理部与体育部,他的领导方法、编辑理念、版面设计,时有创意、变革、鼎新。他要求记者“多发现”,编辑“善使用”,力求晚报的民众性、快捷性与时代生活的大视野融为一体,与报业将士共同勾画出《新民晚报》的新天地。三十年来,攻非与《新民晚报》的兴盛同甘共苦,退休前不仅荣获“中国韬奋新闻奖”,退休后从事公益与慈善事业,更是成果斐然…… 旧话说“工农商学兵”——攻非除了务农空白,五行占了四项。 他的同事曾这样评价:张攻非活一辈子,至少做了两辈子的事情。 人的一生中,欢乐幸福总是短暂的;伴随我们的,更多是磨难与挫折。读完《命运记忆》,我想起了一句被人熟知却又常常被人忽视的格言警句: 性格即命运。或说:命运及性格。 命运——渺茫无定、无从掌控的命运,其实有一把暗藏的舵,隐匿在每个人手中。只是人们只知摊开手掌索求,而忽略了掌心手纹的暗迹。 攻非是个多梦的人。梦是理想的幻化,理想是人生的动力。攻非善于攻克难关,注定了要把自己夜的美梦,在白天眨眼成真。 这个50年代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小,因讲一口重庆方言被同学奚落、跟不上北京教学课程的攻非小朋友;这个当年在舰艇当兵由于热爱文艺而被保送去上海戏剧学院,却因“文革”而肄业离校、三十几岁仍在企业工会打杂的青年攻非;这个未曾获得大学新闻专业文凭,最终却获得新闻专业正高职称、成为《新民晚报》顶梁支柱的中年攻非——究竟是怎样把自己的梦变为现实的呢? 是他的性格、性情、性灵使然。攻非书中有一句:命是注定的,而运是可以改变的。 我理解,命和运的转换,即不可知的大宇宙中,人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是一个可以自我操控的小宇宙。 攻非在《命运记忆》中,以无数生动的故事、真实的细节,为读者展示了他无意“成功”而专注“奋斗”的人生历程,为我们勾勒出他“攻坚克非”的鲜明个性与个人风格。 攻非是执著的。执著于前辈的嘱托、执著于自己认定的价值、执著于友情与爱心、执著于时代赋予他的使命。这种执著或许来自他早年参加革命的父辈血脉相传,或许来自“火炉”重庆孕育的激情与耐力。他是那种仗义执言善恶爱憎分明,“不知有地雷,每天脚下踩,炸得个七荤八素不知后退”,从不轻言放弃的人。 攻非是聪慧的。当年鬼机灵一个小兵,潜艇似地潜入了“大上海”这个令他两眼一抹黑的“晚报”。传统要发扬、诟病要铲除。一个主意一个点子,熬夜早起事必躬亲,旧的去了新的来了,新大楼竣工,办公条件改善,晚报的读者激增至185万。他将北人的“豪放”与南人的“精明”集于一身,无论什么样的难题问题新课题,似乎没有他攻克不下的堡垒。报社同事对他有评价:攻非是《新民晚报》的一条汉子。没有顶天立地的身材,却有过人的热诚与胆魄,还有永远使不完的精力。真是应了攻非自己的一句话:“千万不要让人说你是个男的,不是个男人。”男人——汉子,并非强调性别,要的是做人的风骨与气概。 攻非却又分明是豁达淡泊的。虽然才智过人,独缺一份“工于心计”的小算盘。每每冲锋在前趟地雷,越过雷区就被“派缺”。多年来,他广受赞誉,却也饱受“非议”,让人又爱又恨。为做事得罪领导同事,他自己浑然不觉,像一根富有弹性的橡皮筋,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经得起,从不计较闲言碎语。有一个小例子很能说明他散淡的个性:上海戏剧学院院庆,邀他作为成功人士校友嘉宾出席。他却把日期看错,错过了回母校“风光”一番的机会。 对于这个洒脱不羁的攻非而言,“三十功名”本是“尘与土”。 一个人的个人经历,是大时代的缩影。在这部书里,我读到了许多熟悉的名字:邹嘉骊、阎明光、余秋雨、赵丽宏、王秀琳……他们是攻非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他们都与这个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 攻非的《命运记忆》,构思严谨、故事密集、文字简洁。我戏称其为新“新闻体”。这位从业二十余年的媒体人,写稿编稿无以计数,唯独这一次“发稿”,是为了省察梳理自己的大半生,也给儿孙留一个念想: 攻非一生之攻,是为攻——非。所有的奔走呐喊,不仅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是试图改变国运。他热切期待那个曾经“非人”的时代痛改前非,期待后人能因此明辨是非。 由此看来,攻非的骨子里,仍是信奉“非攻”与“兼爱”的吧。 一个真诚、激情、心怀正义和理想的“老顽童”,跃然纸上。 2014年2月 后记 《命运记忆》写完了,写的是一本流水账。起笔的时候没有通常的构思大纲,只是按照记忆的铺陈,每天敲打键盘,文字如流水倾泻。倾泻的流水汇成我生命的河,我回眸这条河,我回味这条河。 河水翻卷着层层的浪花,浪花飞溅出命运的色彩。色彩尽由河道的弯拐染织,弯拐是天意筑就的曲折。曲折左右社会的细胞、每一个人游弋,我的游弋紧贴着时代脉搏。脉搏怎么跳动我随之摆动,摆动显现我的个性,个性记录在流水账中。如果流水账能引起同辈人的共鸣,如果能引起后辈人的探究,我想,流水账也有它的些许积极意义。 我之前没有写过书。我始终以父亲的行为为标杆,父亲没有留下骨灰,我坚决不留骨灰;父亲没有出书,我也从未有出书的念头。几十年来,兴之所至,曾写下几十万的文字。但总是习惯性地处理,片甲不留。2004年,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出一套丛书,我被点名划入,手头却因无稿奉献而作难。好在新民晚报自1995年起,建立了电子文库。经丛书编辑指点,调出我1995年以后写的20万文字,凑编成册。 这一本回忆录,算是我第一次的有心之作吧。有心,是因为我突起念头,想给子孙后代留点什么。我没有万贯家财,能留下的只有精神层面上的人生感悟。 感悟集中到一点,就是敢于与命运抗争。人的一生都是到此一游,抗争,才有活力、才有尽兴、才有精彩、才有隽永。抗争是人生命之魂。作家张抗抗在本书的序中说:“攻非的骨子里,仍是信奉‘非攻’与‘兼爱’的罢。”我想是的,我的信奉,是抗争的因、孕育的果。这个果,不就是人类期待的世界大同之梦吗? 我们的抗争需要睿智和灵性。在英国一位小说家笔下,凝固的指路牌变成生命跃动的向导,引领人们幸福来去;中国的国画家,将沉闷的黑墨泼洒出万千色彩的灵性山水,托起众生心中大爱。我们由此顿悟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去追寻世界的美好,才不枉此生一游。 我这辈子,得到的帮助很多,感恩之情一直伴随着我。出版这本回忆录也得到亲朋好友的帮助,我在心中永远铭记。 张攻非 农历甲午正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命运记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攻非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812326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3 |
出版时间 | 2014-07-01 |
首版时间 | 2014-07-01 |
印刷时间 | 2014-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2 |
CIP核字 | 2014112206 |
中图分类号 | K825.42 |
丛书名 | |
印张 | 1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29 |
宽 | 150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