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
内容
编辑推荐

著名学者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活动及友谊,为二十世纪学术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吴学昭编著的这本《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以吴宓的日记、遗稿为依据,并参考有关档案史料,忠实记述了二人哈佛同窗、清华共事、燕京授业、直到劳燕分飞、远山隔越、粤蜀相望、鸿雁往还,一对旷世知交长达半个世纪的深情厚谊。书中大量披露了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尤其一九四九年后二人鲜为人知的心声。

内容推荐

著名学者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活动及友谊,为二十世纪学术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吴学昭编著的这本《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以吴宓的日记、书信、遗稿为依据,忠实记述了二人从哈佛同窗、清华同事、联大流亡、燕京授业,直到劳燕分飞、远山隔越、粤蜀相望、鱼雁往还,一对旷世知交长达半个世纪的深情厚谊。书中细致人微地叙述了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真切反映了他们对世局及知识分子命运的种种思考,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终身坚守。

作为二十至七十年代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亲历者,吴、陈二人的生平折射出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的真实情景。书中先后登场的中外知识界人士多达二百几十位,以王国维、梁启超为首的几代知识人,皆留下鲜活的身影。

全书资料毛窟翔实,文风清新朴素。对二十世纪思想文化史及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 在哈佛

 (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一年)

第二章 《学衡》与清华国学院时期

 (一九二一至一九三七年)

第三章 从北平到蒙自

 (一九三七至一九三八年)

第四章 昆明时期

 (一九三八至一九四四年)

第五章 成都燕大

 (一九四四至一九四六年)

第六章 从复员到解放

 (一九四六至一九五六年)

第七章 反右派与反右倾

 (一九五七至一九六○年)

第八章 最后的会晤

 (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三年)

第九章 从社教到“文革”

 (一九六四至一九七八年)

试读章节

新月派中,父亲相识朋友不少,与梁实秋比较交好。也许因为梁在美国哈佛大学也上过白璧德教授的课,认识白璧德人文学说的价值;当时在国内,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据梁实秋晚年回忆,学生时代在哈佛选了白璧德先生的“英国十六世纪以后的文学批评”课,觉得他很有见解,不但前所未闻,而且和自己的见解背道而驰。于是对白璧德发生了兴趣,到书店把他的五种著作一股脑儿买回来读。“读了他的书,上了他的课。突然发现他的见解平正通达而且切中时弊。我早夙心中蕴结的一些浪漫情操几乎为之一扫而空。我开始觉悟,五四以来的文艺思潮应该根据历史的透视而加以重估。”一九二六年二月,梁实秋在纽约写了《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投登徐志摩主编的北京《晨报副刊》。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九日,父亲正是读了《晨报副刊》刊出的梁实秋这篇评论新文学的文章,注意到他“似颇受白璧德师之影响”。

梁实秋坦承,他“随后写的《文学的纪律》《文人有行》,以至于较后对于辛克莱《拜金艺术》的评论,都可以说是受了白璧德的影响”。一九二七年六月,他的《浪漫的与古典的》一书,由上海新月书店出版。一九二七年九月十四日,父亲收读梁实秋寄赠的此书,读后立刻“撰书评一篇,题日《浪漫的与古典的》,寄登《大公报》”。

一九二八年暑假,梁实秋君回北京度夏,父亲曾往访晤,据是年七月九日日记,“访梁治华(实秋)于东城大取灯胡同一号宅。谈次,梁欲编印《白璧德介绍论文集》。宓允以《学衡》中各篇译稿付之。”七月二十三日,寅恪伯父又陪来清华的梁实秋访问父亲。

关于编印白璧德论文,梁实秋记述甚详,他说:

“(民国)十七年夏,我到北京,吴宓先生来看我。我们闲谈国内文学界的情形,我告诉他上海似乎很有一些人不知道白璧德的,更有一些人知道白璧德而没有读过他的书的,还更有一些人没有读过他的书而竟攻击他的。我自己从来没有翻译过白璧德的书,亦没有介绍过他的学说,更没有以白璧德的学说为权威而欲压服别人的举动;我只是在印行我的《浪漫的与古典的》那个小册子的时候,在序里注出了白璧德的名字。但是我竟为白璧德招怨了。有人是崇拜卢梭的(究竟是崇拜卢梭的德行,还是崇拜他的思想,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于是便攻击白璧德;有人是偶然看过辛克莱的《拜金艺术》的,于是便根据了辛克莱在一百三十八页上的一句轻薄话而攻击白璧德;有人因为白璧德是‘欧美流的正人君子’,于是便攻击他。据我所看见的攻击白璧德的人,都是没有读过他的书的人。我以为这是一种极不公平的事。

“吴宓先生听了我的话之后,当然不免愤慨,因为他近年来是曾努力介绍白璧德的学说的。当时我就怂恿他把《学衡》上的几篇关于白璧德的文章收集起来,由我负责在上海印一个单行本。”

父亲随后集中了《学衡》刊登的五篇关于白璧德的译文,即他所译的《白璧德之人文主义》《论民治与领袖》《论欧亚两洲文化》,胡先辅译的《中西人文教育谈》及徐震塄译《释人文主义》,于翌年春寄给梁实秋。经梁君删动整理作序,取名《白璧德与人文主义》,由他当时在上海主持的新月书店出版发行。

梁实秋在序言中说,他把这几篇文章贡献给读者,只希望读者能虚心的把这本书读完,然后再对这本书下一个严正的批评。这本书并不能代表白璧德思想的全部,但主要的论据在这里都已完备。白璧德的学说,他以为是“稳健严正,在如今这个混乱浪漫的时代是格外的有他的价值,而在目前的中国似乎更有研究的必要。”

梁实秋在序言最后列举了白璧德几本著作的名称:《民主与领导》《卢梭和浪漫主义》《法国批评大家》《新拉奥孔》《文学与美国大学》。他说如果读者因读了这本书而引起了研究白璧德的兴趣,请读以上原著。P129-131

序言

我是吴宓(雨僧)最小的女儿,抗日战争期间,跟随母亲陈心一在上海祖父母家居住和上学。抗战胜利后一年,我到北平上大学,父亲没有因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宣告结束复员北平,而去武汉大学教书了。武汉解放前夕,他又到了四川。所以,我与父亲相处的时间不长。但即使在那有限的接触和交谈中,我也深深感到父亲与陈寅恪伯父两心相知,友谊深挚,始终不渝。两位老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尽摧残折磨去世后,我捧读劫后残存的父亲遗稿,以及他与陈寅恪伯父相互写示的诗篇,更加感受到这种友谊的深不可及的内蕴及其悲剧色彩。

一九九○年,为纪念陈寅恪伯父诞辰一百周年,也为纪念父亲吴宓诞辰九十六周年,我根据父亲的日记及遗稿赶写了《吴宓与陈寅恪》一书,心想或许可为关心两位老人的朋友凭寄哀思,而对研究工作者也有些参考作用。没想到书出版后,竟“像出土文物一般,令人惊喜”受到读者关注,特别是父亲生前的许多友生,如田德望。、王宪钧、王岷源、王般、李赋宁、何炳棣等先生来信来电,给与鼓励和指正。本书虽先后十多次重印,时隔多年,已经绝版。今应广大读者要求,重新排印增订本,名为增订,实际重写。根据后来陆续寻回的父亲遗稿以及近年收集和积累的有关资料,对内容做了必要的补充修订。笔者水平有限,疏漏和错误之处,尚希读者提出批评,帮助改正。

书评(媒体评论)

我宁肯相信苏格拉底的灵魂不灭论,愿父亲与寅恪伯父的在天之灵,能同因信念而选择死亡的王静安先生相聚,毫无干扰地继续他们对中西文化的不尽探索和讨论。

——吴学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学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50212
开本 16开
页数 5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88
CIP核字 2014094312
中图分类号 K825.4=73
丛书名
印张 3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2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