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的课堂--研读课标的建议》是作者任景业根据自己从教30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思考编写的有关研读课标方面的相关书籍。本书共分为10章,分别从框架、背景、溯源、联系等方面讲了怎样研读、理解课标,并对课标实验稿和2011年版进行了相关比较和讲解,这是一本值得品读与深思、凝结作者情感与心血的力作。
图书 | 走进孩子的课堂--研读课标的建议/分享式教育教学系列/学思书系 |
内容 | 编辑推荐 《走进孩子的课堂--研读课标的建议》是作者任景业根据自己从教30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思考编写的有关研读课标方面的相关书籍。本书共分为10章,分别从框架、背景、溯源、联系等方面讲了怎样研读、理解课标,并对课标实验稿和2011年版进行了相关比较和讲解,这是一本值得品读与深思、凝结作者情感与心血的力作。 目录 第一章 框架:确定研读的思维框架 一、确定思维框架 二、含义式解读 三、以“意义”为例 第二章 背景:了解课标的研制背景 一、为什么要有课标 二、我们的质量 三、我们的方向 四、我们的步伐 五、核心关键词:思维 六、回顾历史 七、课标中的关键词 第三章 溯源:追溯概念的真理解 一、从根源上理清楚 二、什么是聪明 三、老二叔“拉呱” 四、从“西柏坡”进人“北京城” 五、经验的脾性 六、再说“基本” 七、有没有“数学”二字 八、重要性 九、无奈的结局 十、几颗生“板栗” 第四章 联系:勿忘对象问的相互联系 一、怎么才能“吃了”治饿 二、“学”与“教”的联系性 三、数学与学生 四、学生与学生 五、学生与教师 六、聚合共同体 第五章 流变:把握发展的变化历程 一、视界 二、心态 三、反对声 四、盘点 第六章 创新: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 一、只有应用意识是不够的 二、一节游戏课中的创造 三、独立学习与创造 四、孩子能否创造 五、创造的特征 第七章 守正:是“修缮”而非拆迁 一、为什么是“修缮” 二、方向 三、目标 四、理念 五、框架 第八章 增删:尝试增添新的关键词 一、为什么是10个 二、结构化 三、小孩子的结构化 四、结构化与教学 五、结构化与创造 第九章 再说结构化:结构化的过程解析 一、什么是结构化 二、离不开的结构化 三、行动1:区别 四、行动2:分类 五、行动3:排序 六、行动4:断句 七、行动5:关联 八、行动6:建模 第十章 感恩 一、最难把握是基本 二、感恩研制组 三、回到上个世纪末 四、修订始于何时 五、期待改革家 致谢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走进孩子的课堂--研读课标的建议/分享式教育教学系列/学思书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任景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029976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6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70 |
出版时间 | 2014-06-01 |
首版时间 | 2014-06-01 |
印刷时间 | 2014-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82 |
CIP核字 | 2014102408 |
中图分类号 | G632.3 |
丛书名 | 分享式教育教学系列 |
印张 | 1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吉林 |
长 | 238 |
宽 | 169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