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青春就是用来追问的(一位大学老师的答问日志)
内容
编辑推荐

畅销书作家尹建莉倾情推荐!

《青春就是用来追问的(一位大学老师的答问日志)》是国内第一本大学师生交流的日志书稿,作者黎保荣历时三年而就,主要内容是师生之间的答问交流,问题直接或间接来自大学生,回答来自他们的老师。除此之外,本书书名、前勒口照片、广告语、封面等也是老师经过学生的投票或建议之后决定的。本书是一本真正的师生交流之书,可谓新时代的大学“论语”。本书更是一本有思想、有关怀的解惑之书,适合大学生、年轻人以及所有迷茫、追问、思考和怀念青春的人们阅读。

内容推荐

谁的青春不用追问?新时代的大学“论语”与迷茫、追问、思考和怀念青春的人们一起“渡”!

《青春就是用来追问的(一位大学老师的答问日志)》收入作者黎保荣回答学生的日志近百篇,内容分为叩问爱情、探问成长、追问教育三个部分,对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的迷茫给出了客观的、前瞻性的思考和回答,适合所有迷茫、追问、思考和怀念青春的人们阅读。

目录

序言 关怀的意义

第一部分 叩问爱情

一、爱之疑问

人生无常,爱情如何摆脱无常?

问世间情为何物?

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爱情?

谁是你“生命中的那个人”?

经得起考验的才叫真爱?

什么是爱情中“对的时候”?

男人要赚多少钱才幸福?

传统婚姻模式具有某种合理性?

什么是男子汉?谁能给你安全感?

你应该如何面对前任?

你需要“自己爱得更多”还是“爱自己更多”的人?

富二代,嫁还是不嫁?

二、爱之实质

爱不是控制,而是对话与安心

回忆是一种相遇,然而凄美

所有不期而遇都像故友重逢

对待爱情的方式

爱情死不了人,但爱情可以磨人——由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想到的

所谓“完美”爱情

爱情是一种病,婚姻是一种命

你对男人没有要求,就等于对你的未来不负责任

关于大龄未婚现象的对话

三、爱之类型

林徽因,一个多情或贪心的女子?

优秀文化人的美满婚姻启示

优秀的男人未必适合所有女人——从学生的一条说说想到的

世上已无柏拉图

我反对掠夺型师生恋

异地恋,异地也要恋

四、爱之分合

80后女作家吴瑜与“你还敢相信爱情吗”?

夜深人静谈失恋

失恋如拔牙

你能否原谅另一半出轨?

分手不是坏事

一个人的山长水远——做别人情感的倾听者与思考者

真爱没有“更好”

在最爱的时候结婚

“大学一毕业就结婚”男女有别

新婚姻法冷酷吗?

请不要相信说“爱你”的有妇之夫

第二部分 探问成长

一、青春灿烂

青春是一段灿烂的忧伤

毕业双城记

有一种青春精神叫“巴金”——青年节想起呼喊“我是青年”的中年巴金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与青春逝去又何妨?

什么叫朋友?什么叫成熟?

网络流行语和数字控

二、梦幻明亮

对待梦想的方式

完美是个梦,梦醒了要生活

若问生涯原是梦

何谓未来?

选择与等待

三、挫折莲花

挫折?刀子?莲花

如何驱走怪梦、噩梦

找工作应该警惕的几种心态

人生需要榜样,但不需要“人生导师”

你感觉温暖还是寂寞?

熬夜者诫

人生——面对诱惑的过程

人因困惑而成长

四、心本阳光

坚持做自己

物质可以很简单,内心可以很真实

守护你的心灵

星座决定人生?

在奋斗之外

享受每一天

快乐不如静乐、慢乐

照见本心与照见灵性

人人须是出家人

第三部分 追问教育

一、学生何为?

上大学为了什么?要做什么?

为了中学教学而否定大学创新?

当省级大学学生遭遇211问题

对大学牌子的思考

不要轻易弃学创业

考研需要协调的几种关系

对考上硕士的学生之忠告

致一位通识课的学生

一种米养百种学生

何谓“学生”?

二、教师何为?

我们现在怎样做教师?

看了学生的实习日记后之随想

关于深大校长为了学生而撤款的思考

是教师还是牧师?——关于学生精神与能力的问题解答

不认得学生的尴尬与好处

对模拟的所谓《退学申请》的思考

高考天问与高考自问

教授治校与学术权力

三、社会何为?

“钱学森之问”与中国杰出人才的缺乏

“后天很美好”的智慧与社会达尔文主义

对小悦悦事件的15种反应的思考

对“80后”文学提几个问题

贫穷、尊重与责任

我们为什么都活得那么脆弱?——从马丁“回家乡工作”的情感与观念说开去

后记 我与学生有段缘分

附录 学生对本书各要素的投票情况

试读章节

我看到一篇博文《婚姻视点之一:男人要赚多少钱才幸福?》。其作者自称是心理学博导。老实说,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仔细想过。因为我虽然贫穷过,但大学毕业后一直过着小康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针刺不到肉不会觉得痛。但是多年过去,看到这个题目,结合着身边的人与事,还是有话要说,不吐不快。

其一。这是一个传统问题。这是传统“男主外,女主内”、“贫贱夫妻百事哀”、家族观念和面子问题等观念的回光返照,甚至大行其道。虽然已是21世纪,但是中国人的观念似乎没有多少改变,反而变本加厉。从家长角度出发。如果有个有钱的女婿,面上有光,可以帮助家里;从女性角度出发,如果嫁个有钱的丈夫,生活相对滋润,不用太累。

其二。这是一个新问题。为什么一定要是男人赚钱?为什么不可以是双方赚钱?为什么不可以是女方赚钱比男的多?现在是现代社会,早就过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阶段,很多人都是共同赚钱才能够养家糊口,好好生存。否则万一有个意外,就家破人亡了。如我有个朋友,妻子辞掉工作全力支持他考上了国家某部委的公务员。结果他两年就累死了,他妻子没有工作,过得很艰难。而有个朋友的亲戚,因为做生意赚了一笔钱,就不用妻子工作了,后来他得了癌症,赚的钱都用完了,还需要借钱,但病还是没治好,最后归于黄泉。

在中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未雨绸缪,从长远着想是应该的。至少另一半不用那么无聊。如果一个男人老是强调自己要赚钱比妻子多,这只是满足自己作为所谓男人的虚荣心,怕妻子和岳父岳母说他,是大男人主义的折射,这其实没有男人气概。所谓大男人主义其实是很虚弱的,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所以才用外在的东西证明自己。即使要如此,关键也是在实践,而非语言。而且实际上,女方赚钱比男的多的例子也不少。

其三。这是一个综合问题。有的人说,作为年轻人,自己大致是愿意裸婚的,但是父母不允许,一定要她嫁个有钱人。裸婚问题是对1980年后出生的人才成为问题,我们70后和我们的前辈基本上是裸婚,这不成真问题。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生存困难,我们70后及前辈那时候更困难,而是因为时代转型,人文精神更弱。可以说,这是一个浮躁感、物欲、恐慌感增强,而责任感、羞耻心和独立性减弱的年代。这样的父母,客观来说,是有点为子女着想,但实际上也是为自己打算。因为刚毕业的年轻人。如果不是因为待遇好,家境好的话,要买房是比较困难的,不过三年后买房的人还是不少。如我们学校的大学生,有的就是毕业三年后买房的,虽然月薪也就三千元,但加上兼职,加上啃老,也就买房了。不过他们待的地方大多是县镇,很多不是城市,更不是大城市。嫁个有钱的,如果理解为对方现在没钱,但是肯努力,有潜力,以后能赚到钱,应该可以;或者现在有点钱,人也好,也可以;但一定要嫁个大富大贵,看来很难。高富帅一般要娶白富美,这是他们个人的愿望,也是他们家族的愿望。连娱乐圈嫁人豪门的女星都被抛弃,何况是一般工薪阶层!要飞上枝头变凤凰很不容易。

其四,怎样才算有钱?这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且不说商界大款和娱乐圈的大腕,动辄身家上千万、上亿,只说工薪阶层。如当你月薪两三千的时候,觉得月薪五六千才好;当你月薪五六千的时候,觉得要月薪一万才算有钱;当你月薪一万的时候,你可能觉得月薪三四万才好,最好月薪十万八万。而且,在中小城市月薪五六千还可以,但是到了北京、上海,这就少得可怜了,要翻倍甚至翻几倍才好,相对数字更有可比性。简言之,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无穷。所以焦虑和痛苦也无穷。

以下说说一般的知识分子或者上过大学的人的境况,至少是购房状况。先说在中小城市包括县镇的人,本科生的购房情况上面已提到,此处不赘。硕士嘛,我的几位朋友,硕士毕业几年,月薪五千多,加上啃老,在城里刚买房不久,月供三千。博士吗?我有的朋友的女同学,月薪上万,加上啃老,在一个全省前几位的城市独力买了个100平方米的房子。

再看看大城市包括县镇的人。我以前看过一部微电影《我要结婚》。男女双方都是在北京北漂的外地人,相恋同居三年,男方好像月薪三四千。女方家长不知道女儿正谈恋爱,对女儿提出的条件是对方要有房,月薪上万,所以他们只能隐瞒实情。我有个在北京工作的朋友原来月薪四千多,后来月薪七千多,借钱买的房子。我猜想可能是五环以外的房子。

客观来说,从生存角度看,在大城市,月薪七八千到上万的确不算太多,因为房价都是两万左右甚至四五万一平方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便是如此。我有个朋友,月薪上万,夫妻俩加起来大概年收入二十万,但在某市买了个房子,每个月月供六千,还要还债,生活不宽裕。有个大学同学读了博士,月薪一万,夫妻俩大概年收入二十万,也就现在才在上海买房。当然也有的大学同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做中学老师,月薪不高才六七千,不过靠着兼职,也买房了。而另外的同学留在北京,转行做了律师,月薪一万多。但是因为房子买得比较早,压力也就没有那么大了。

以上说的都是越来越好的情况,下面说说有钱变没钱的情况。如我朋友说他某市的一个做中学教师的朋友,夫妻俩收入加起来大概三十万。因为他们住在单位提供的廉租宿舍里,没有在当地买房,只在家乡买了一套三百平方米的房子。不过因为身体不好,加上花销大,所以他们也没多少钱剩下。人遇上三灾六祸,再加上理财不当,金山银山都会吃空。大款、大腕尚且难以避免,何况是一般工薪阶层呢?!

其五,金钱与幸福成正比吗?这肯定难成正比,因为从逻辑上而言,金钱是外在的,而幸福是内在的,不在一个层面上。没钱不幸福,没钱也幸福;有钱可幸福,有钱也不幸福。金钱与幸福之间是不能轻易画等号的。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还要有爱的大局,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没有爱的大局,有钱又如何呢?还不是很多家庭不幸?还不是很多人离婚?还不是很多精神孤独?还不是很多精神空虚?

虽然林语堂告诫:女人“最好的职业是婚嫁”;张爱玲也说:“婚姻是女人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但我还是不认为这是真理。而且,似乎媒体主观上愿意披露的坚贞而平凡的爱情,很少是知识分子的,更多是目不识丁或文化不高的人士的。虽然知识分子爱情坚贞的也不少,但这使得我想起当代作家方方的一句话“文化开发人的欲望”(大意如此)。现在社会造就了太多知道分子,加上缺乏信仰,况且政治、经济状况又是如此,因而欲望更强烈,满足更难,压力更大,痛苦更深,精神更空虚。P26-28

序言

保荣即将出版他与学生间的“师生答问”,来信嘱我作序。翻看书稿,我多少感到为难:与学生交流这些青春、友谊、爱情、理想的话题好像非我所长,这不是说这些工作不重要,而是我根本就不了解目前90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为了完成这篇“序”,我只能老老实实地阅读这些文字。读着读着,我好像也融入了那种亲切平等的朋友对话的氛围,并联想起了我自己人生成长中的一点故事。

20余年前,从北京毕业的我刚到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虽然重庆是我的家乡,但在我从事的工作圈里几乎没有一位“熟人”,每天在大学校园里爬坡上坎,在光线灰暗的书斋里埋首读书,自得其乐也难掩种种的孤独寂寞。

有一天,我偶然随中文系几位老师到“文联”参加会议,遇到了当时作为文联领导的蓝锡麟先生。本来,对于“领导”,尤其对位居“高端”又习惯装腔作势的“领导”,我素来敬而远之。没有想到,那天蓝先生却丝毫没有“领导”的姿态。他发言质朴、犀利,对重庆文学现状的分析入木三分,没有官腔,没有伪饰,更像是一位思想开放、素养深厚的文艺批评家。更出乎我意料的是,在会议休息的间隙,蓝先生专门走到我面前,热情地伸出手来:“李怡,我读过你在《文学评论》上的文章!”的确,我刚刚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新诗的论文。在偏离文化中心的山城,在偏离学院派学术殿堂的机关会议室里,竟然还有关注我论文的人,我真是意外至极!当然,我内心还是充满疑惑:“这是一位善为领导者的客套?”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位身材瘦小但精神奕奕的蓝先生。其实与官场的“客套”最远,与重庆人的真率本性最近。以后,不断有朋友转述,在某次某次,蓝先生又以赞赏的口吻谈起我的某篇文章,是真挚的发自内心的褒扬;某次某次,蓝先生担心重庆的工作环境“留不住我”……直到我真的离开重庆,我还仿佛听到来自他的慨叹和唏嘘……

我是一个不愿意在有职位的长者面前倾吐内心的人,所以直到今天,也从来没有机会当面向蓝先生表达我多年以来的深深的感激。当年,在一个陌生的工作单位,在一个人际环境并不十分理想的所在,这些不时传来的关切无疑给了我莫大的安慰和勇气。之所以谈到这些陈年旧事,乃是因为在阅读保荣的师生问答之时,我忽然意识到,对于一个人生正在转折的年轻人而言,有朋友的关注,有师长的鼓励,该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啊!就如同我当年刚刚走出校门,独立于陌生的工作环境一样,这些刚刚离开家庭、步入高等院校的孩子们分明也有种种的不适,当然也就渴望有保荣这样的师长耐心地讲述人生的得失,指点追求的迷津。

想到这些,我觉得保荣的弟子们真是幸运的。当今,“市场经济”思维弥漫,师生关系慢慢蜕变,在某些若明若暗的“功利”现实中,学生能够获得这一份亲切的关怀,多么不易,又多么值得珍惜!

我愿意向大学生推荐保荣的这番问答,愿意更多的读者能够从中受益,而年轻的朋友更可以由此获得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怡

2014年7月2日于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居

后记

后记 我与学生有段缘分

一路走来,毕竟到了写后记的时候了,顷刻涌进我脑海的后记题目就是《我与学生有段缘分》。虽然这有些朦胧,但我发现我想不到更好的题目了,唯有决然将之保留下来。

本书是一本安静之书。这不仅是我的答疑之书,还是我的情感之书,更是我的生命之书。写到这句话时我的鼻子有点酸,眼睛有泪光。我没想到我会遇到本书,但是我遇到了,这就是命运;就像我没想到我会遇到某些人,但是我遇到了,这也是命运一样。记得我当年回肇庆学院面试的时候,坐在车上,看着家乡熟悉的景物,不知为何忽然热泪盈眶,也许是因为这里给了我记忆、温暖和力量,也将继续给我以记忆、温暖和力量吧。

或许是因为我的性格,或许是因为命运,我就这样做了老师。我做过几年高中老师。在第一所中学,那时候我年轻,很有冲劲,加上我很认真,所以对学生还是有点影响。后来,我调到另一座城市的另一所中学,为了不让学生打扰我的生活。我只告诉学生我在的城市名和错的学校名。没想到我走了不到几个月,我原单位的好友告诉我学生给我写了几十封信,都被退回去了。放在收发室那里。我觉得对不起我的学生。

我现在还记得一些学生的名字和情况。记得一个叫周敏×的女学生比较聪明,但脖子有点歪,像史铁生《我与地坛》中提到的那个女孩子一样。我为之惋惜,也喟叹老天为什么给了她如此美丽的气质,却不给她一个健全的身体。还有一个叫叶×敏的。她说自己因从小就被关在家里,养成了敏感、倔强的性格。还有一个学生叫叶×鹏。他爸爸是个老板,还请我们吃过饭。校长说他家的楼顶可以站几个班做广播操,但是他很勤奋、很守纪。我不知道这些学生后来高考如何,出路如何,但是无论如何,我都祝福他们。我在他们高二结束那一年离开他们,想起来真的深感内疚。

后来,我调到另一所中学。因为性情、兴趣和读书的习惯,我在那里只工作了两年就考上了硕士。那时候我跟学生说:“我跟你们并肩战斗。”这暗含的意思是我考上,他们也考上,结果真的相距不远。不过,我跟他们的感情似乎没有跟以前那帮学生的感情深,可能和我投入的感情不够有关。不过后来我听说他们把我称为“学者型的老师”等。再后来,我在暨南大学读博士的时候,其中有两个女生考上那里的硕士,说在食堂无意中看到我,但不敢认,通过我原来的同事获悉真相后才敢认我。我还教她们怎样做研究、投稿和找工作。她们原来是我的学生,现在做了我的校友,甚至师妹。人生真的很奇妙。

2009年我博士毕业,到如今我做大学老师也已经四年多了。我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尤其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即我从2009年一直带过来的2009级中文系本科一班、中文系本科二班和高级文秘班。我博士毕业时导师说过:“做好自己,善待学生。”对于前者,我会尽力,我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至少是个比较勤奋的人。对于后者,我相信我做得还算是不错的。我是一个农民,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书呆子,没什么了不起。但更重要的我是一个老师,一个人。我希望自己能给他们启发,希望他们在能力、思维、沟通、关怀、方向等方面,能够有所领悟。我曾经对学生说过,作为老师,希望学生出色,这是理想;希望学生在平凡与健康中过日子,这是更大的理想:希望学生懂得爱,这是最大的理想。

说实在话,我的学生其实是比较可爱的,也是令人感动的。例如2012年12月9号晚上10点多,有个我指导毕业论文的学生发来求职简历,请我帮忙修改。我觉得我的学生是不错的,爱实践也要学习。于是,我用半个多小时修改完发回去,并说了一句“待会儿把你论文的二稿看完后,会附上相关意见,发给你修改的”。那时大概晚上11点,怎料我看到将近凌晨l点。离线发过去后,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马上接收了,并且说“辛苦了老师,晚安”。我还以为她和我一样睡得迟。岂料第二天晚上,她压缩修改重发过来的论文,我不太满意,就再次压缩修改,并且加强其逻辑性,把她的三稿压缩修改到大概8200字,时间又到将近凌晨1点。在这期间,我说我习惯晚睡了,劝她早点休息。其实我不习惯,只是想一下子把事情做完罢了。她说:“老师给我改论文,我没胆睡。”我的学生是很懂礼貌的,这令人欣慰,但也启发我以后晚睡的话要把QQ隐身。

学生对我的评价更令我感动。为了适应网络特点而又不暴露个人隐私,我且以昵称来称呼他们。教师节,晨曦发信息说班里同学喜欢上我的课,课上得很实在,说我是很好的老师,祝我桃李满天下。月儿、宁馨儿等祝我教师节快乐。感恩节,小弦感谢我带他走上文学道路;晨曦说:“黎老师,谢谢您对我们学生那么认真与负责。每次找您帮忙,您即使很忙,也会帮我们,真的特别感谢大学里能遇到您这样的老师,感恩节快乐。”诸如此类,信息太多,有的保留几天,有的很快删除,附在这里的大多是当时记录下来或从记忆里摘录的。

也有很多不是在节日里的评价,更能看出学生的领悟。如月儿说“真正平静的人是很有感染力的,老师就是这样的人”;“老师您很有责任心”;“是一个很特别的人”。无痕说我“具有一种安定的力量,也比较干净”。启鑫说我“活得真实,真乃良师”。宁馨儿和Win-tree都说我是她们的精神导师,后者还详细地提到我“淡定,有能力的谦虚”;“淡然,知足,有定力”;“有责任感,认真,具有研究精神,实事求是”;“优秀而又好的老师真的不多,遇到您是我的幸运”。莫名说:“老师所讲的教学生爱,区分无知、无耻、无用很有用。”乐未央说:“打心里对您比对其他老师多了一份敬重和感恩。”L.ting说“老师您心境很平和”;“是我求知路上遇到的良师、导师”;“我想尽量把论文写得比较完善点,不然不像您带出来的学生”。小说寻说:“您是一位善良有良知的老师,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或许,您并没有大师般的才能,但是您有大师般的仁爱。”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评价都是他们在QQ里给我留言或跟我聊天时提及的,可以见出他们的观察。他们的真诚令我惭愧,促我反省,也催我前进。催我前进的结果就是写日志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当然这也许更因为我的性格所致,因为在他们评价之前我早已经开始写这种解惑式的日志了。

我当过学生导师,现在该制度取消了,因老师少,学生多。我现在正在做带班导师。这两年多时间,我写了200多篇日志,它们都是为回答学生的问题而写的。现挑选出其中的80余篇结册成书。

这几年,我做大学老师,发现学生的问题各种各样,数量很多。他们呈现问题的方式大致如下:或者主动问我,如以电话、邮件、QQ留言或聊天或课下当面提问等方式:或者是我看了其作业、说说、日志和群里的发言而获悉。他们的问题类型则涉及学习、考研、爱情、实习、找工作、性情、习惯、青春、追求、教育、社会、文化、学术等问题,集中地体现在对爱情、成长和教育三个方面。我把本书内容分为“叩问爱情”、“探问成长”、“追问教育”三大板块,就是希望每一板块都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我觉得我担着一种责任,即为人师表,不能只是为了生存,不能只是传道、授业,还要能给学生解惑尤其是解其心理困惑和人生困惑,或者至少做一种引导,从而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生存之外,修养得到熏陶或提高,思维得到开发或拓展,心理得到安慰或平静。

基于这种认识,也基于自拟的“不争有为,宁静清越,仁爱谦逊,上善若水”的座右铭,我放弃了很多做研究的时间,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义务地写相关的日志作解答。编辑邹绍荣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解惑很大程度上是解生活之惑,也就是解做人之惑。”本书就是我“生活的成果,做人的成果”。的确,如果这两三年不写这些日志,只做学问,我会多写一些论文,但“我就不是我了”,就得不到这样的心灵成果了。可以说,本书真的是一本心灵之书、安静之书。我不知道其内容到底能够帮助多少人,但哪怕只帮助一个也很好。这就是我的理念和我能够坚持的原因。

这些日志,除了被阅读,有些还被朋友、学生评论、分享、转载和点赞,我偶尔也会主动发到学生群里。如日志《你对男人没有要求,就等于对你的未来不负责任》,在我没有加多少好友的情况下,4天被阅读1000次,半个月被阅读1300次,21天被阅读1450次,被分享、转载、点赞大概240次。这至少证明年轻人是关注我的空间的。我的做大学老师的同学还给他们的学生看,说其对学生帮助不小。我原本只是出于帮助学生和化解自己困惑的初衷来写日志的,从来没有打算过出书。但是有的朋友、学生看了我的日志,说其很有现实意义,具有商业价值和思想价值,很有启发,值得出书。

学生对我日志的评价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整体评价。如L&M说我的日志“很好很实用”,“很多想法对学生都很有帮助”,“就应该出版,受益的人会更多,因为有那么多迷惘的大学生”。亦心亦暘说其“不是读一次两次就够的,是应该成为枕边书的”。Mannan人说他要编一个“黎博士经典语录”。吖少说:“毕业后还是很喜欢看老师的文章,每次看完似有所悟,心也平静、淡然些。感谢您愿意共享您的文字和正能量。”而奚若的话可以作为代表:“很感谢老师跟我们分享这么多关于生活、关于工作的事情,很现实,也很一针见血。有些观点也许就是我们苦苦寻找的那一醍醐灌顸,可让人豁然开朗。有的观点我们现在不认可,但看过了到底心里知道些,说不定时间久了,对立或者赞同的想法就会成形。我相信同学们对您的日志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留待自己的人生去验证。”

二是,对某一板块作评价。如L.ting说:“我特别喜欢您写的关于爱情的文章,很深刻,温和道来,而不是铁铮铮地论证。”

三是,对单篇日志的评价。如HellorTT婷对《为了中学教学而否定大学创新?》很有感触,说“上学以来,你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这么认真,这么热心回答学生问题的老师”:“我被你‘哪怕只帮助一个也很好’这句话感动了”。闪电侠为我《是教师还是牧师?——关于学生精神与能力的问题解答》里的“所谓‘绝望’就是人到‘绝’境时还要‘望’一望”而感慨,视之为警醒之言。蒹葭苍苍看了《照见本心与照见灵性》之后说:“灵性的人生活有一种简单的习惯,不是淡漠,不是疏离,而是一种千帆过尽的释然和淡定。删去繁复,留下清简;裁去冗长,留下素淡。这是更真诚的热爱。”炼茗给《享受每一天》的评价日:“看完老师的文字,很享受,很安静,很喜欢,还把好几句话记了下来。其实,生活富也好贫也罢,学会享受,充实自我,平常的心态,幸福真正就存在了。”Hair婷读了《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爱情?》说“平平淡淡真真切切才是幸福”。Mis.Gu读了《问世间情为何物?》说“黎博说得在理”。宁馨儿给《对待爱情的方式》的评论说:“以前我觉得爱情的美好纯粹就像是灵魂的阅读与感悟。现在我却认为爱情是浸染在生活这块土壤上的,它灵魂的相知相爱就是对生活的思悟,在现实在生活的点滴!”诸如此类。

我的QQ会话、临时会话和日志评论,对我的日志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此不赘述。这些日志对学生的现实作用,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单对单的功用。令人感动的是有的学生如一半的苹果等说每周末定会看我的日志,淡墨一无痕说“每逢心烦,到老师空间浏览一二,便觉心宁神静。”有的男生如小弦甚至背诵我的个别日志,这对他的工作面试起到了一定作用。有的女生如宁馨儿说,自己在火车上遇到一个陌生的大学毕业生,他很困惑,都不知读大学有何意义。她把我的《上大学为了什么?要做什么?》的要点告诉他,他才恍然大悟。我听了甚觉欣慰。

二是,单对多的功用。如文学院曾经把我的日志《上大学为了什么?要做什么?》放到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网页上。现在文学院的“师生交流”、“现当代文学教学”网站都还保留着我的日志,期望取得相应的教育效果。有个70后的博士同事看了我的日志《异地恋,异地也要恋》,说我的“境界越来越高了。最后一段读来真有佛陀现世之感,光一样的东西洒下了必定是莲花。学院诸多学子能得你‘渡’真乃前世修持的福分。”其实我也只是自渡渡人,做我自己罢了,所有渡人都是自渡,所有答问,到头来也都是答自己问。

我原来想把本书主书名取为《做教师就是做牧师》,表达一种思想或理念。教师应该具有牧师的精神如善良、博爱、信仰、平静等,牧师应该具有教师的能力如传道、授业、解惑等,二者互为补充;教师主要教学生,而作为牧师,他的服务对象更广,除了人类,还有神。但是想想这偏于高深和令人误解,而且本书是针对大学生或者年轻人的,故此改名为《谁的青春不用追问?》。

当然还有一个书名同时针对学生和家长,它就是《好老师赛过好妈妈》。这并不是说老师可以代替妈妈,而是说老师对学生的感情,除了师生情之外,还有着一般妈妈所不具备的理性与学识。

有的同事给我想了《锦瑟华年谁与“渡”》这一书名,但是这又与《锦瑟华年谁与度》这本书几乎同名。再后来,我发现当当网上光是以“谁的青春不”开头的书名就有十多个,所以弃用《谁的青春不用追问?》。我又构思了《谁的成长不用追问?》、《青春,就是用来追问的》、《我青春,故我追问》以及《锦瑟华年“我”与“渡”?》,第一个的“成长”不如“青春”响亮,不如“青春”有吸引力,似乎名为“成长”的书都不怎么畅销;最后一个有点太文艺或费解,可能更适合中文出身或古文底子厚的读者。

鉴于此,我选择了中间的《青春,就是用来追问的》。有的学生说得好:“老师,如果青春已去,是不是就不需要追问青春了呢?所以我觉得《我青春,故我追问》这个书名可能更适合于正值青春的人群。个人浅见是《青春,就是用来追问的》会给那些在思想上、精神上对青春作过幻想、思考、追问和怀念的人更多一些心灵上的共鸣。幻想的可以是还没经历青春的少年,思考的是正值青春的人,追问的是一些经历着却还懵懂的人,怀念的应该就是那些经历了依然怀念自己走过的那段曾一直追问青春的人。”

其实除了学生所言之外,这个书名对正值青春的人来说,也许会让他们觉得有一种年轻人的思考和寻找,有年轻人的执拗、自信、自我、个性和存在感:而对处于青春尾巴的人或中年人来说,这也许是一种人生的沉淀,是感慨,是追忆,是对话。而且这个书名,即使人老了,都不会讨厌它;但是人老了或成熟了,对“我青春,故我追问”这种书名就会讨厌。说到底,我只是想选一个到老了都不会后悔的书名罢了。

除了适用对象较广之外,还因为它表达了一种朴素得直入人心的思想。如尹建莉老师也喜欢这个书名,因它“有所指”,使人欢喜或怀想。而在形式上,目前的书还没有或绝少把“青春”、“用来”、“追问”中的两个词合在一起的。这个书名除了切题之外,更是通俗易懂、自然质朴,就像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样。我也发现,这个书名虽源自我的感悟,但是无意中受《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面那句“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的启发,就像曹禺写完了话剧《原野》,才发现其结尾无形中受到奥尼尔《琼斯王》的影响一样。

我是一位老师,教过不少学生,但同时我也是一个学生。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我遇到了不少好老师,除了宋剑华老师、李怡老师、毛翰老师之外,还有张兴成老师、胡媛老师等很多教过我的老师,以及王兆胜老师、邢少涛老师、吴奕绮老师等编辑老师。即使是只通过电子邮件跟我联系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老师,她对我的鼓励和坦诚,我也会铭记于心。奇怪的是,她和编辑胡喜云、邹绍荣一样,都与我素未谋面,但她们对我的书稿都有一句相同的评价,就是“学生遇到你这样的老师,真是有福了”。这令我汗颜。

2013年3月31日毕业论文答辩后,我请了我刚进大学教的那一级即2009级,不同班级的十位交往较为密切的学生一起吃了顿饭。这也许是第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因为他们毕竟是我真正的大学教学生涯的第一站,佛日一切有缘,因缘相聚,因缘分散,这很正常。因为不涉及功利,所以活得快乐平静。

歌德说“我爱你,与你无关”,张爱玲说“我爱你,关你什么事”,那么我也可以说“我无意教育别人,我只是表达我自己”。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日志书稿是一种命运的安排,是一件积德的事情。有人说我很傻,有人说我傻人有傻福,有人说我不是傻而是痴,人必有痴而后有成。其实一切都因为我只是做我自己罢了。我的日志应该会继续写下去的,这是一种内心探寻的方式,也是一种内心交往的方式。因为真实,所以完美。

黎保荣

2014年9月10日第五稿

书评(媒体评论)

以金子般的真心,肩起时代困惑的闸门,让青年人充满理想与希望;以健全的观念,点燃纷乱的柴火,让青年人感受暗夜中的心灯;以温柔的耐心,擦去天空的云翳,让青年人看到大光的照临。

——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中国社会科学》编审 王兆胜

我觉得保荣的弟子们真是幸运的。当今,“市场经济”思维弥漫,师生关系慢慢蜕变,在某些若明若暗的“功利”现实中,学生能够获得这样一份亲切的关怀,多么不易,又多么值得珍惜!

——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怡

你的文章,我相信年轻人看了会受益。你的学生有你这样的老师,他们有福了!

——家教经典《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 尹建莉

别人都说您心静,其实我觉得您不是心静,而是内心丰富和精彩。您的日志是用心写的,不是读一次两次就够的,是应该成为枕边书的。

——2009级学生 亦心亦旸

您这种师生对话、师生交流的形式,可谓新时代的大学“论语”。如果缺乏这份古道热肠,你早就坚持不下去了。

——作者的硕士同学 阿育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青春就是用来追问的(一位大学老师的答问日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黎保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77286
开本 16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4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16
CIP核字 2014210654
中图分类号 G64-53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4: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