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求缺集--一个旅游人的手札
内容
编辑推荐

邢定康所著的《求缺集--一个旅游人的手札》,是继《印象》(南方出版社,2006.6)、《行色》(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5)、《秋潺》(华乐出版社,20lO.7)行人三部曲之后,又一部散文随笔文集。其中“海外篇”“海内篇”是作者有感而发的旅行记录;“特别篇”则是对民国旅游文化的思考以及对南京城市建设建议性意见的文章。总的来说,该文集属旅游文化类书籍。

内容推荐

邢定康所著的《求缺集--一个旅游人的手札》共收入三十二篇文章,大多写于2011年至2014年之间,有的文章曾在《南京旅游研究》内部刊物中发表。

目录

代序:小时候……

一、海外篇

 以色列:与上帝角力的地方

 吴哥:湮没的王国

 朝鲜:没有手机的日子

 澳新: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在“蓝宝石公主”号邮轮上……

 芬兰日记

二、海内篇

 丽江:发呆,艳遇

 重庆:太阳花

 昆明:红嘴海鸥

 青海:花儿与少年

 日照:朝曦暮晖

 荷泽:范蠡定陶

 南浔:蚕花姑娘

 萧山:“创意”看点

 内蒙古:草原情怀

 我的宝岛行二三见闻

 跟着跟着大脚走走通天

 含山选择

 困在抚州

 “莫愁”海南

 风回犹为旧罗衫——安顺行之一

 蓦然回首“明”月光——安顺行之二

 紫云:夕照中洞人家——安顺行之三

三、特别篇

 徒步之旅:民国旅游的华彩篇章

 寻觅南京首家旅行社

 民国《南京游览指南》《新都游览指南》重版后记

 南京的城市(户外)名人雕塑杂谈

 我所了解的中华织锦村

 “兔”春节左右

 “龙”立春上下

 “蛇”立春前言

后记

附录:《邢头写了一本书》——部分人士谈行人随笔

试读章节

现在的特拉维夫,是首都又非首都。怎么说呢?它在以色列建国时,就是首都。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色列在“六日战争”赢得全胜后,宣布耶路撒冷为新的首都。不过,迄今为止,仅有南美的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在耶路撒冷建有大使馆,其他国家包括美国、英国、中国在内的大使馆仍在特拉维夫。国家总理现在在新、老首都均设有办公场所。再有,全国唯一的国际机场也在特拉维夫。这其中的原因挺复杂的,要交代清楚得占去很大篇幅,还是算了吧。总之,尽可把特拉维夫视为以色列的地标城市。

我们的以色列之行,也就从特拉维夫开始。

3

地中海畔的雅法,是我们在特拉维夫参观的第一个点。

前面提及,雅法是过去这一地区少有的有条件人居的地块。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大约4000多年前原住民修筑的城垣遗址,可见其历史有多么久远。这里还保存着一条老街,街两旁都是用石块砌就的民居。这是四五百年前阿拉伯人修建的,如今是以色列艺术家聚居的地方。老街上有一座微型剧院,使得整条街洋溢着艺术氛围。也许是为迎合游客需求,一些建筑开设了店铺,销售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刘导风趣地提示我们:这些工艺品,有些是当地手工制作的,有些来自中国义乌,得分分清。不过他又说,在义乌未必能看到,是专门定制的。

义乌小商品,不仅在雅法,而且在全球似乎都有它的话语权,真可称得上是现代中国的神话呀。

雅法,大约在一百多年前迎来了23户犹太人家。他们在这里创业、繁衍。这似乎也成了近现代犹太人重返家园的象征。现在,在古城垣遗址旁建了座小型石雕凯旋门来纪念这一象征。凯旋门上雕刻着许多犹太教的故事,其中就有“与上帝角力”。我们也是在这里听刘导讲述“与上帝角力”的故事,也才了解到了“以色列”的含义。

4

在特拉维夫,我们车游览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白城。

所谓白城,是一大批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建筑,据说足足有4000余幢,因外墙呈灰白色,所以有此称谓。为其建筑设计的都是犹太人,而且是清一色的德国包豪斯学院的高才生。他们因在欧洲受歧视纷纷移居特拉维夫,并创建了白城。这批建筑大多为二层楼的别墅,外观看上去并不抢眼。刘导介绍说,它的贡献在于内部设有独立厕所和厨房,开创了现代民居之先河。不过刘导仍然不明白,这样的现代建筑竟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恐怕也是刘导仅仅安排“车游”的缘故。我本想提出让车停一停、下来看一看,只是车上的人都提不起精神,只有作罢。

我之所以想下车转转,是因为听说过包豪斯。我原先只知道包豪斯是世界建筑师的摇篮,不知道从中诞生了许多犹太裔的大师。犹太人,长着怎样的一个脑袋瓜呀。

我所在的南京旅游学会,有个搞环境艺术设计的会员单位,取名就叫“包豪斯”。这家包豪斯的负责人朱先生与我挺熟的。我们还一起搞过汤山颐尚温泉文化廊的创意设计。我得动员朱先生到特拉维夫的白城来看看。当然,要提示他的是别再像我一样“车游”了。

P2-P3

序言

l

我,出生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六月的上海,而记得的事“多展子”都在解放后的南京。

“多展子”,南京方言,意思是“什么时候”。

“多展子”,佐证了我就是个地道的南京人。

2

我静下来的时候,曾做过自我穿越的遐想:假如在离我家七八百米处的总统府还是那个总统府,我恐怕至今仍然生活在民国年号里;假如没有“文化大革命”,我自信是在研究机构或大专院校搞科研、执教;假如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未掀起回城潮,我必定一辈子是个新型老农民;假如不恢复高考,我会是区属大集体企业的退休老师傅;假如我的上司不从区政府机关调去组建市旅游局,我恐怕不可能与现在从事的旅游工作结缘;假如……

这么一想,我怎么觉得,自己在江湖上混,似乎始终是被动的,从未主动过,随大波而逐小流矣。

这也算我的履历,看上去有点曲折,不过,与父辈相比又要简单得多。

3

我的老家在江苏省高淳县,现在应是南京市高淳区了。

祖父邢璧珩,是高淳薛城的大地主,在县城也有相当规模的商铺,具体说是地主兼工商业主。我读书时填写家庭履历表,总是将祖父的成分写成工商业兼地主,而不是地主兼工商业。这么写,是想弱化一下他的地主成分,也好让自己少背一点家庭政治包袱。那时候,社会上是很讲究家庭成分的。这也只是自我抚慰。实际上解放后,祖父,还有祖母都戴上了“地主”分子的帽子。

祖父在我的印象中很慈祥,到南京来的次数不多,每次来差不多是为了向父亲借钱。他在县城的商店公私合营了,生意很差。他作为私方代表,得想方设法找钱给职工发薪水,发不出薪水,急了,就往城里面跑筹款。他最后一次来是为了看病,在医院做了手术,最后还是没治好。父亲在南京为他办了挺隆重的葬礼。

祖父去世后,祖母从高淳迁到父亲这里来生活。她很勤劳,整天忙上忙下,一旦闲下来就会做些手工活。高淳出产一种手工制品团形羽毛扇。羽毛扇中心有一个碎布拼结的团花。祖母就在家中制作这种团花,然后托人带到高淳换点碎钱零花。这活儿挺繁琐的,首先要将丢弃的旧衣服收集起来洗干净,然后过浆晾干,再剪成碎片扎花瓣,最后将若干花瓣拼为花朵。她戴上老花镜,不厌其烦地巧手制作,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做法,现在应该算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吧。我们在祖母身边一天天长大,说实话,怎么也无法将她与“地主”挂上钩。幸好她还算长寿,一直到“文革”后摘掉“地主”的帽子方离开人间。……

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学校开始进来不少年轻的老师,给校园增添了许多色彩。不过,尽管他们很青春,仍逃不脱“文革”的罗网。例如,冯亦同等四位语文老师就被打成了“四家村”。初一的一个“红卫兵”(应该算“红小兵”)用浓浓的墨汁刷大字报,极为幼稚地丑化他们的名字。别的不记得了,只记得将“冯亦同”刷成了“粪一桶”。这位“粪一桶”后来转行当上了作家,还担任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倒是有位叫储兆瑞的年轻老师,是教初一俄语兼班主任的,与班上红卫兵并肩战斗,好像躲过挨批斗的一劫。他之后也转了行,考上省社科院读研,读的是“毛泽东思想”专业,后期又从事性学研究,成为全省性教育的权威。

总之,九中的老师及领导给我的感觉是:好大一棵树!九中也正是有了他们,才叫作九中。

1968年底,九中被遣散到了八卦洲,挺“八卦”的举措。与九中一墙之隔的二十五中,成了校园的主人。就这样,九中似乎从南京地平线上消失了,让我们再也找不到母校。时间移至1997年,市教育部门取消二十五中,重新恢复了九中的校名。一部分九中的教师也得以回归。尽管如此,我们打心底里并不认同。新九中毕竟只是建立在二十五中的基础上。这种“不认同”持续了许多年才逐步改变。这是与新九中培养出了一支业务很强的教师队伍分不开的。这才开始有了我们心目中的母校形象。我还一度出任了九中校友会的副会长。

12

写了九中的几个桥段,是因为2015年九中步入90岁了。我正在搞一本著作《求缺集》,就想着以此作为祝贺九中90华诞的礼物。

《求缺集》的开篇是“小时候……”,写着写着就不免勾起对九中的回忆。严格地说,上了中学,特别是到了高中,就已经不是“小时候”了。既如此,就让我不严格一回吧。

顺便提个想法:建议九中搞一个校友会书屋,将校友的作品收集入库;或在学校图书馆置校友作品专柜,供学弟学妹们阅读。这或许可以激发同学们励志。

13

“小时候……”不仅是《求缺集》的开篇,我也将其作为全书的“代序”。至于“代序”及书中的其他文章与“求缺”书名有何干系,倘若读者能耐下性子去读,应该能嚼出一二。

2014年5月7日

于金陵名人居

后记

《求缺集》,是继《印象》(南方出版社,2006.6)、《行色》(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5)、《秋潺》(华乐出版社,20lO.7)行人三部曲之后,又一部散文随笔文集。

之所以题为“求缺”,是因为在朋友张波居室里看到一幅横匾,上书“求缺”二字,以为挺有哲理的,就用上了。有意思的是,在一次朋友的笔会上,挥毫的王先生问我想写什么,我随口应答“求缺”。于是乎,他工工整整地写了“求曲”二字,还自语道:这位先生境界就是高。“求缺”者非“求曲”也。尽管他弄错了我的意思,但我觉得“求曲”也挺有哲理的。

《求缺集》的开篇“小时候……”,是我对少儿时的零星记忆。我以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人生经历的记忆。这些记忆,有的尽管无比辛酸,回想起来依然会带来丝丝苦甜。为此,我很看重“小时候……”,将之作为全集的“代序”。

《求缺集》收入的文章,大多写于2011年至2014年之间。这期间,我还著有《闲话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12)、《泊秦淮》(湖南地图出版社2013.1)等,并花费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著作《守望南京:民国旅游寻寻觅觅》(南京出版社2014.2),以及在总统府景区策展《民国南京旅游藏品展》(2013.9—2014.2)、在中山陵美龄宫策展《宋美龄书画陈列展》(2014.2启)等。2014年,我应江苏科技出版社约请,与南师大教授黄震方共同主编了八卷旅游文化丛书《美好江宁》。而今,《求缺集》亦将问世。简单作此小结,自感这几年还是有些收获的。

我在《行色》《秋潺》中,均附有“邢头写了一本书”,是摘录部分人士读我文章后发来的短讯或邮件。正是他们的鼓励,助推我笔耕不辍。此《求缺集》也延续了这一做法,以表达我对忠实的读者的心存谢意。

“南京博澜艺术设计”继《印象》《行色》《秋潺》行人三部曲后,再次承担了《求缺集》的装帧设计。我要对其表示深深的感谢。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南京青年国际旅行社、南京大华国际旅游有限公司、南京中北友好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中国国旅(江苏)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南京驴妈妈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南京集绩号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南京秦淮正大旅游人才培训中心、南京信天游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等单位对《求缺集》的关心和支持。谨以此书回报给予关心和支持的单位和个人。

谨以此书奉献给我的母校——南京市第九中学90诞辰。

谨以此书奉献给赋予我生命的父亲母亲。

谨以此书奉献给“小时候……”。

2014年10月5日

于金陵名人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求缺集--一个旅游人的手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邢定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155872
开本 16开
页数 3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10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5
CIP核字 2015058423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7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6:4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