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大地走向大地(精)/邓一光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非常明净的文字,非常明净的思想,这是作者艺术才华的真实体现。

作为作家的邓一光写作《从大地走向大地》,摒弃了对艺术作品纯客观介绍的通常做法,而是以独特的精微的有所发现的眼光,对艺术作品进行主客体的审美交融。由于作者有思想,有人生感悟,有艺术感受的想象力,故而每一篇文章都是极富个人色彩的优美散文。看着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读着作者淡泊宁静的文字,确实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

内容推荐

2004年夏天,作者邓一光在养病期间无意中接触到19世纪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作品,这些才华横溢的俄罗斯画家的油画将作者带入一个优美深邃的境界,引发了作者对自然、对艺术的赞叹与欣赏、探索与思考。

《从大地走向大地》的文字淡泊宁静,却能将读者带入深远的意境,跟着作者的思绪,我们看到了一粒种子是如何成长,最后变成一艘远航的船的过程;看到了森林与海洋的对视与相溶,看到了秋天美丽宁静的树林,薄暮时分钟声中的教堂,强烈光线下的雪地与沼泽,还有从容不迫地流淌着的小溪,比肩而生的青黄的小草,这些生活中可能被许多人忽略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本书是一本能给人带来极大美感的随笔,给生活以希望,给心灵以阳光。

目录

大地之根:阿.康.萨符拉索夫

 白昼启示

 冬夜思念

 两个世界的日子

 鸟儿带来的变化

美丽如树:伊.伊.希施金

 拒绝阳光

 伞下的鱼

 远离森林

 猜测雪下世界

 种子的姿势

 生命礼赞

 暴风雨精灵

 构成史诗

 风吹来的方式

 昂首向雪

 森林与树

 船的种子

雨的儿子:费.亚.瓦西里耶夫

 水的遗址

 造就雨季

 负重的山路

 秋汛的行程

死于歌唱:阿.伊.库茵芝

 穿越彼此

 美丽如树

 遐想雨季

 故事中的故事

 结束云的时代

 蓝色梦想

 遥望天国

 抵达季节

海洋飞翔:伊.康.埃伊瓦佐夫斯基

 烛光中的眺望

 敬畏之墙

 怀念15日

仰望星空:瓦.阿.波连诺夫

 遭遇金秋

 老花园

 快乐家园

 等待的姿势

 岁月有痕

 凝视金色之地

 雪自何处

灿烂陨石:伊.伊.列维坦

 光线舞蹈者

 静谧中的毒水

 灵魂蜿蜒

 向水聆听

 阳光波尔卡

 叛逆者梦

 覆盖之谜

 怀疑路尽头

 树的记忆

 一种姿势

 自然之后

 生命如炽

 白桦林音乐

试读章节

两个世界的日子

教堂的钟声响了,红嘴鹛惊飞起来,飞向薄暮时分的天空。天空一直盘算着,集腋成裘,终于有了足够的新雪将要落下。天空顾不得鸟儿的栖落和徘徊,人也顾不得,人忙着对付炊烟、在炊烟里烘烤冻得发僵的手、脱下割草时渍湿的皮褛、呵斥顽皮的孩子以及把洗干净的马肉放进锅里,结束一天的日子。

这大约是一天里最后的那一次钟声了,晚祈祷的钟声。村里的人放下手中的活,朝教堂走去,村外的人匆匆往村里赶,径直去教堂,小路空旷,所以我们看不见人。

其实雪和寒冷不是空寂无人的原因,和上帝说话才是。牧师会以朗诵的方式,农夫会以嘀咕的方式,妇人会以窃窃私语的方式,孩子呢,他们会在父母的呵斥下,一边心不在焉地背诵耶和华的教导,一边惦记着锅里渐沸的掺了肉块的土豆浓汤。炊烟已经升起来了,炊烟不是钟声,但它毕竟离我们饥肠辘辘的生命最近,离我们对田野的热爱最近,让我们信赖和喜欢,让我们习惯。

这是两个世界,宗教和世俗的世界。它们怎么会近在咫尺?怎么会相处得安然无恙?

这是我们的失误,是我们在庸常日子里丧失掉高贵精神时的失误。我们以为我们来自普通,就必然普通,生为凡人,就必定平凡,是不会再有作为了。我们以为我们只需要生育,不需要洗礼;只需要哺养,不需要坚信;只需要稼穑,不需要圣餐:只需要渔猎,不需要忏悔;只需要战争?不需要圣职;只需要挽草而居,不需要主来作证的婚礼;只需要忙忙碌碌的迁徙,不需要给临终的亲人施涂油礼……

我们这样想,想自己世世代代渺小着,已经被上帝抛弃了,堕落成了必然,习惯成了自然,我们就去堕落,去习惯。我们与上帝做着邻居,却从来不知道上帝在想什么,不知道上帝在注视着我们,为我们担忧,因为我们的堕落和习惯不能释怀,因此日日形销骨立。

尖塔伸向天空,它指向精神的教诲和净化之路,而我们忽略了它。

圣母静立圣殿,她为我们睁眼不见的细微和纯洁哭泣,而我们忽略了她。

这是我们的错,我们应该知道。

其实鸟儿不是教堂的晚钟惊起的。鸟儿一直在天上,它们是去远方的,去一个我们不知道的世界,一个宗教和尘世不知道的世界,一个主和世俗人不知道的世界。它们甚至不在乎要去哪里,它们只是要飞翔。钟声也许会令它们惊奇,让它们在钟声响起的地方徘徊上一阵;炊烟也会,但那只是片刻工夫的事。

弥撒牵系着天堂里的日子,土豆浓汤牵系着世俗的日子,飞翔却是这之外的事,与现实和来世无关。

鸟儿带来的变化

俄罗斯北方的早春总是让人分不清,让人迟疑,无法判断春天是不是真的来了。

天空中,阳光仍然被埋没在深深的云彩后面,日行云掩,让人怀疑整个冬天都会如此,大致不会出现什么奇迹;稍远处,伏尔加河静止着,河边的积雪还没有融尽,让人无法分辨雪下埋伏着的厚厚冰凌和棕熊猎鱼时留下的足迹;村道旁,简陋的篱笆还来不及修理,朽了散了,任狗和风在其间钻出钻进,任孩子做了出门的近路,系上雪橇跑去远处嬉戏;乡村小教堂里,牧师还穿着厚厚的棉坎肩,在点灯的时候,要用手小心翼翼地护住烛焰,以免北风将烛光吹熄,于神不敬。

如果我们执著于这样的静物,执著于这样的现实生活,让生命中藐视恒久的事情缠住了,相信了它们,我们就会懒惰在漫长的冬眠里,真的看不出冷冽的空气中会有变化出现。

变化是白嘴鸦带来的,春天是白嘴鸦带来的,它们从遥远的南方归来,羽毛上还带着沼泽地湿润的气味,翎翅上还挂着南方平原温暖的云丝;它们匆匆落下来,唧唧喳喳,寻找去年熟悉的枝头;它们还有一些沿途的H角和藕断丝连的爱情,要等到安顿下来之后再继续解决。

……

P9-12

序言

俞汝捷

着手组编这套丛书时,一些陈旧的话题又浮上心头。譬如,人为什么需要艺术?如何界定艺术?如何走进艺术?等等。于是想起一个例子——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

这段话源自黑格尔的《美学》,意在说明艺术之所以成为普遍而绝对的需要,在于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实现他自己,并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

小男孩的行为当然不能完全等同于艺术创作,但它可以说明,创造对于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无论对外在事物还是对自身,都是如此。

于是又想起罗曼·罗兰青年时期的一篇文章,那是他为《古代音乐家》一书所写的序。序中认为,尽管一种艺术门类可能在某种情况下衰落,如战争状态下,创造力在建筑方面就很难表现;但就整体而言,艺术是不会消亡的,“因为精神的光从未熄灭,它在这里暗弱下去只是为的又在别处重新闪耀而已”……

但凡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亲身品尝过暗自创作、暗自欣赏的滋味的人,大概不难领会罗兰的观点。就是说,艺术的生命是顽强而永恒的,即使冰封雪压,白地茫茫,它也会以独特的形式继续奔流。

现在外界的桎梏几乎已不存在,只要不违法,没有什么艺术或艺术行为会受到限制。然而,另一种限制却因内在的原因而日益明显,这便是修养的限制。中国进入小康阶段后,人们对生活有了新的需求。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希望增添生活的情趣,提高生活的品位;用后现代主义的话语说,就是要消解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追求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但物质财富的增长与艺术修养的提高并不同步,人们一面装饰居室、逛古玩市场、让孩子学钢琴;一面又对居室的雅俗、古玩的学问、钢琴的审美一片茫然。其实,当黑格尔举出前述小男孩抛石头的例子后,接着曾以穿耳穿唇和中国妇女的缠足为例,说明在人成为“有教养的人”之前,有些装饰打扮“可以是很野蛮的,丑陋的,简直毁坏形体的,甚至很有害的”。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走近人们的生活,在读者所关心的领域做一番艺术的导游呢?这种导游是否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当然,这里首先会遇到一个问题,即如何界定艺术?按前述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来看,随着消费文化的发达,特别是当符号与影像充斥社会之际,生活的每个地方都已为现实的审美光晕所笼罩,艺术已无处不在,故而一个看似清楚的概念,在今天已变得相当模糊。

有趣的是,即使在古代,这个问题也不容易回答。稍通国学的人都知道,“艺术”一词的现代含义,产生得很晚;对于其具体的内涵与外延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但大致是从审美的角度来探讨问题的。而在中国古代,“艺”的含义要宽泛得多。“六艺”除作为“六经”的代称外,也指六种教学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除了乐(音乐)、书(书写),其余四种表面看来似均与审美无涉。但既然在庄子笔下,连庖丁解牛都“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进入了审美的境界,而且他还绘声绘色地讲述过《佝偻者承蜩》《匠石运斤》等诸多富于审美意趣的寓言,包括对不同层次的“射”的描写、品评,那么,又何以见得礼、御、数等不具备审美的品格呢?

事实上,艺术与生活关联之密切,恐怕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便有了一种想法,即从人们平时接触较多的事物入手,通过一个载体去看一门艺术。譬如,从期刊看文学,从唱片看音乐,从画册看美术,从民居看建筑,从古玩看工艺,从相册看摄影,从模特儿看时装,从广告看设计,从明星看电影,从艺术家故居看其创造的足迹,等等。由于所述内容不同,作者风格各异,每本书的写法可能自成方圆,但就整体而言,上述想法或许构成了本丛书的一个特色,而这特色相信会让读者感到亲切和贴近。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介绍?导游一般有两种:一种侧重于客观的陈述;另一种更多地融入主观的感受,这是两种不同的视角。借用王国维谈诗词的话来说,前者好似“无我之境”,后者宛如“有我之境”。为了让读者领略不同的境界,更深地走进艺术,我们组编这套丛书时,根据书的不同内容,兼采两种写法。前一种写法以生动的语言、活泼的形式引领读者登门入室,尽窥各门艺术的堂奥。后一种写法以作者自身独特的带有鲜明情感印记的领会、体悟、联想,告诉人们,原来艺术欣赏可以如此自由大胆,如此不拘一格,如此浮想联翩!正如歌德当年所说: “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就应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赏。”如果读者读罢这套丛书,不但能领略各门艺术的概貌,而且能学会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于鉴赏的过程中进行审美的再阐释、再创造,那么,我们将丛书取名为“双视角”的目的也庶几达到了。此外,丛书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不论介绍何种艺术,都配有大量图片,其中不乏珍贵资料,有的甚至是私家珍藏,首次面世。王国维提倡“不隔”之美;鲁迅也说过,审美享受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采用图片,除了论证的需要,一个主要目的便是为了增强对象的直观性。希望通过图文并茂的导游,读者对于诸书涉及的艺术门类,也能如王氏所言,有“语语如在目前”的感受。

我们做得怎样呢?只能留待读者去作出评判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大地走向大地(精)/邓一光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一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35583
开本 16开
页数 16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42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2012214945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44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2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