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之路采访纪实)
内容
编辑推荐

周勇创作的《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之路采访纪实)》分为三个篇章,内容有对个体人物、专家的专访,有对历史事件的调查和追溯,也有对现存文物古迹的寻访和影像记录。全书内容丰富,图文对照,全景式地回顾、展现了湖广填四川移民事件的历史全貌。

内容推荐

周勇创作的《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之路采访纪实)》内容丰富,图文对照,全景式地回顾、展现了湖广填四川移民事件的历史全貌。本书是湖广填四川移民研究的一次全新的成果展示,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目录

序言

君自湖广梦圆重庆

根在麻城孝感乡

引言寻根,为那悠悠乡愁

麻城孝感乡簏

历史的追问:重庆人乡关在何方

历史的真相?专家揭秘世代相传的麻城孝感乡

湖北篇

鄂东第一祠川渝吴氏大多“根”在此

“帝主庙”传说结起两地缘

蜀道难难不住君从湖广来

江水长长不过填川路迢迢

岁月有痕君从“孝感”来“孝感”不复旧模样

重庆篇

三姓成兄弟抓阀定家园

神女峰下的“贡老爷”

耕读传家大昌方氏家族走出文人武将

夔门天下险挡不住奉节人的寻根情

云安:沉睡在水底的移民老镇

三姓人合家迁四川和睦相处近200年

云阳郭家大院见证移民望族的兴衰

巴南周氏八棱碑的故事

麻乡约千里传递移民思乡情

石龙井庄园:庭院深深深藏多少谜题

寻访篇

江津真武场:消失的记忆,消失的方言岛

土楼依旧在客家遗风已难寻

荣昌县盘龙镇:喧嚣中的客家方言岛

一赵入川繁荣荣昌一镇

见证移民文化重庆尚存69处移民会馆

看丰盛百年碉楼如何抵御匪患

由“解手”说起

寻根篇

寻根麻城的悲喜交加

民间修谱人

薛方全:“寻根”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专家篇

陈世松:让“湖广填四川”历史回到普通民众身边

何智亚:移民推动社会进程乡愁传承古老文明

黎小龙:在“湖广填四川”中寻找重庆的前世今生

蓝勇:乡愁是对一方风土人情永难割舍的眷恋

张德安:会馆文化还需传承和弘扬

影响篇

“寻根”改变一座城

祭祖大典:山高水长见证血脉传承

相聚在“天下第一乡都”

“寻根”热潮催生学术研究《湖广填四川与重庆研究》项目启动

传播篇

“君从何处来”千万阅读量的背后

“君从何处来”系列报道新闻研讨会召开

后记用双脚丈量先辈走过的土地

附录重庆日报、晨报报道版面

试读章节

“湖广填四川”业已过去了数百年,这段历史除了浓厚的“寻根,,.情结,还留给巴渝大地什么样的馈赠?在当下,我们还能从这段历史中寻找到什么?

“‘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既改变了中国移民史的走向,也深刻而彻底地塑造了今天的巴渝文化和当代重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黎小龙说,“湖广填四川”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那段历史值得继续探索和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星散西南各地,他们来到陌生的土地上,靠什么谋生?一个个家族怎样才走到今天?这些是川渝两地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黎小龙介绍,川渝两地学术界正在携手进行一个名为“重庆湖广填川历史研究”的科研课题,成果包括一部通俗性的著作和一部学术性的断代史。前者旨在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关心“湖广填四川”留在川渝家族中的历史记忆,而后者则将从学术角度对重庆本土的“湖广填四川”历史进行首次全面的勾勒和梳理。

“这部断代史将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对‘湖广填四川’进行全面研究,并做出进步和创新之处来。”黎小龙说,四川、湖北等地的学者是研究“湖广填四川”的先导,有了四川学术界的合力,这个课题才得以诞生。此次仅重庆团队就有10多人,分赴各区县搜集家谱、地方志、别传、碑牒等基础资料。著作预计2017年成稿,字数在100万字左右。

我们能从这部著作中读到什么?黎小龙表示,这部著作将把“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脉络勾勒出来,我们将能看到从湖广地区跋涉而来的千万移民们落在巴渝大地上的足迹,看到他们胼手胝足的创业经历,和千百个来自湖广的家族在本地生根的过程。换言之,我们能看到巴渝大地在经历了战乱、疫病、虎患等灾难后,再次焕发新生的点滴。

“湖广填四川”的学术价值系于人类“寻根”的天性

“从移民史角度来说,‘湖广填四川’有着独到的地位。”

黎小龙说,从秦朝实现中国“大一统”之后,大规模移民走向通常是自北向南,导致了华夏文化从黄河流域的中原拓展到全国各地。很长时期内,西南地区的移民主要来自西北和中原地区,他们带来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让地处成都平原的蜀地得到极大发展。吕布的吕氏家族、卓文君的卓氏家族,就是迁徙到蜀地的大族。

到了元末明初,情况发生了变化。全国经济中心南移,长江中下游的湖广地区成为重镇。此时开始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地理上为东西走向。而巴地作为西南地区最东的门户之地,得到了地利之先。无论从山区走陆路还是沿着长江河谷走水路,大批湖广移民落脚的第一站都是巴渝大地。由此,巴渝文化得以极大繁荣。明清两次“湖广填四川”,就这样奠定了今日重庆的基础。

“但从根本上,‘湖广填四川’的学术价值还系于人类‘寻根’的天性。”黎小龙从事移民史研究多年,他说,“寻根”意味着“寻找家族”,而其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类的本源问题——我从哪里来?这是智慧生物特有的疑问,而从这种疑问中,才会诞生家族和历史的记忆,形成文化。

黎小龙至今记得,他曾到云南的一个村落进行田野调查,当地村民都表示“我们是南京来的”,地点甚至可以具体到某条街,某个巷子。黎小龙分析,这是因为人们希望记忆中的家族诞生地是一个可感的、具体的“点”。正因如此,“湖北麻城孝感乡”才会成为“寻根”的一种故乡“形象”。

“孝感乡更多的是一种传说,但传说也是历史的一部分。”黎小龙说,考察这种“孝感乡现象”形成的原因,能够发现其在历史、文学等诸多领域中的反映。因此,“湖广填四川”中形成和流传的大量家族记忆、历史记忆,便将现实与那段历史联系了起来,使得“湖广填四川”具有了真切的现实意义。就此而言,“寻根”寻找的不仅是一家一户的先祖,更是一个地区的发展演变历程,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P183-185

序言

“问君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麻城古孝感乡,中国历史上的八大移民圣地之一,数千万川渝人共同的精神家园。2014年6月,重庆媒体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之路,追溯先人的足迹,出重庆、入武汉、经红安,千里寻根到麻城,为川渝人找到了祖籍老家,还原了“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足迹,见证了百年不变的故土深情。

老家情,故乡根,最是乡情难忘;家乡山,故乡水,“此心安处是吾乡”。故祖寻根,续血接缘,寻找归属是人自我认同的精神需要。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当代人通过寻根问祖,挖掘祖先故事,查找各自家谱,填补了久违的乡愁,找寻到了内心的感情归依。

麻城是一座不缺少乡愁的城。“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在四川历史上的6次大规模移民中,“湖广填四川”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2008年12月14日,《天府早报》以“确定!川人之根在孝感乡”为题作了专门报道。2011年,麻城举办了有来自全国各地80多名移民文化专家出席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文化研讨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从多角度证明了麻城为川渝人的祖籍所在。麻城成为巴蜀公认的祖籍圣地。

近年来,麻城积极挖掘移民文化精髓,将勇于开拓、勤于创业、开放包容、自强不息的“麻城孝感乡文化精神”继承发扬,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改革创新精神,掀起了激情洋溢的建设高潮,实现了麻城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以“川渝老家、市民乐园、文化窗口、艺术殿堂、城市客厅”为功能定位,建设了国内首个以移民文化为线索以孝善文化为灵魂的主题公园——湖广移民公园,为川渝人搭建了寻根问祖、追思怀远的平台,打造了富有时代特征的移民文化新地标。

“千里俗相近,百年一家亲。”千里之外的川渝麻城因移民走到了一起。2008年汶川地震后,作为国家贫困县市的麻城,老家人纷纷慷慨解囊,捐款500多万元,火速支援具有众多麻城移民后裔的什邡-市。201年麻城9渝中区结为友好区市,共同举办了“移民文化周”。现在,民间自发出现的寻根热又让三地人民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谱写百年乡情的新传奇。

如今高铁相连、陆路相通,三地近在咫尺,回老家麻城数小时即到。老家人永远以最真诚的热情迎接着你们来寻根问祖、观光旅游。

(杨遥,中共麻城市委书记)

后记

尽管如此,前方每一个记者都累并兴奋着——因为我们在干其他媒体从没干过的事:系统报道“湖广填四川”移民迁徙路。

采访中,我们被深深地打动了,为移民入川时的艰难、坚韧、勇敢、勤劳,这些情感至深的内容写在了《千里之外,乡愁如炯》等报道中。

在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团风县,我们实地走访古码头和古道,用双脚丈量数百年前移民走过的土地,依据大量史实,真实还原了移民历尽艰辛的迁徙之路。于是有了《蜀道难,难不住君从湖广来》等报道。

在重庆市巫山县、云阳县、奉节县、涪陵区,数百年后,移民的后裔已经在先祖开垦的土地上生生不息地繁衍、生活,并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那一份“乡愁”。《江上风清与君共住江之岸》就是采访组进入重庆境内后采写的报道。从云阳县三个异姓家族抱团迁徙人川,“拟制共生”七代人,亲如一家,充分展示了移民先祖的博大智慧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为了追寻真相,为了报道鲜活、有故事、有看头,在巫山,我们的越野车在悬崖边仅一车宽的机耕道上行驶了3个小时;

在云阳,为了采访破败不堪的程氏宗祠,天雨路滑,记者接连摔跤,但都顾不得疼痛,爬起来继续前行;

为了出效果,摄影记者带了4个镜头两个机身,背包重量超过了20斤,每天采访下来体力消耗极大,以至于后来生病感冒,但仍坚持跑点。

我们是一个大团队:重庆日报有4名记者,重庆晨报有5名记者。虽然队伍里有60后、70后、80后和90后,但大家团结一心,进发出了巨大的激情,每一条发出去的稿子主题,文字和摄影记者都相互反复商量,争取让文字和图片相得益彰。团队成员之间也亲如兄弟姐妹,相互关心和支持。

在路途上,有记者腹泻不止仍坚持工作,大家四处给他买药;文字记者因为赶稿经常错过晚饭,大家热心给他们带饭;在麻城,摄影记者为了拍到当年移民行走留下的足迹,穿进杂草丛生的密林,颈部被虫子所咬,红肿难忍。一直等到了巫山,文字记者买来药膏擦抹后才有好转。

白天一起采访,晚上各自找点和写作,还要提前商量其后的见报主题。在精诚合作的同时,我们力求根据自己报纸的定位,实现差异化报道。通过共享部分资料、图片,达到了事半功倍、互相学习的效果。

采访中,我们带着“质疑”的态度寻真相。

“湖广填四川”短短五个字背后,是一部时间跨度达数百年的移民史。如何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呈现这段艰辛的移民史?于是,有了《江水长,长不过填川路迢迢》等报道。

川渝的湖广移民后裔,大多数都声称自己的祖籍是“麻城孝感乡”。今天,湖北境内有麻城,亦有孝感,但麻城市为黄冈市下属的县级市,孝感市却是地级市。麻城辖区内,并没有“孝感乡”。那历史上的“麻城孝感乡”今何在,它的过去、现状怎样?于是,有了《君自孝感来,孝感在何方?》等报道。

时光老去,沧海桑田变幻。在麻城“寻根”,我们却发现很难将现实中的场景与祖辈相传的故土相对应,当年的古道旧居已经很难找到,现代化的痕迹正快速抹去人们残存的记忆。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怎样才能让传统街区、光黄古道和古码头继续承载移民们数百年的乡愁?于是,有了《岁月有痕——君从“孝感”来,“孝感”不复旧模样》这样带有反思的报道。

应该说,“君从何处来”大型系列报道的广受追捧和好评,在一开始是我们始料未及的。透过这组报道,我们感到,作为负责任的媒体人,更应该关注一座城市几千年的文化,关注百姓的所思所想,为他们提供富含人文情怀的报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之路采访纪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周勇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97493
开本 16开
页数 2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2015076626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40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3: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