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消失的地平线
内容
编辑推荐

詹姆斯·希尔顿著的《消失的地平线》讲述四名西方旅客意外来到坐落在群山之中的香格里拉秘境。原本各自身为外交家、银行家、修女与大学毕业生的四个旅人,被命运捆绑在一起,在香格里拉遭遇了种种离奇事件。

香格里拉宛如一座世外桃源,在那里没有繁杂的琐事和无谓的纷争,陪伴人们的是肖邦的失传之曲,永不老去的少女,窗外熠熠生辉的卡拉卡尔山,和缓缓流动的时光。日月光辉庇佑下的香格里拉,究竟埋藏着怎样令人震惊的秘密?在当地长老的带领下,四名旅客一层层揭开了香格里拉之谜……

内容推荐

《消失的地平线》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创造了“香格里拉”这个动人的远方,让全世界的旅人为之魂牵梦萦,那里日升月落星光闪烁,那里回响着肖邦的失传之曲和一位永不老去的少女的传说……

目录

推荐序 尘世中的那束光

楔子 旧友重逢

第一章 陌生的飞机驾驶员

第二章 再次着陆

第三章 日光照耀

第四章 没有答案的问题

第五章 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第六章 他究竟是谁?

第七章 你还活着!

第八章 时间永驻之谜

第九章 洛岑的过去

第十章 消逝的光华

第十一章 风暴骤起

尾声 一路追寻

试读章节

卢瑟福饶有兴趣地追问道:“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儿?”

“呃,得有一年了吧,1931年5月份发生的。我们那会儿正忙着把平民从巴斯库尔疏散到白沙瓦,全是那场革命闹的,你大概还记得吧。当时那地方一团混乱,要不然也不会出这种事。但它真就发生了,这大概便是所谓‘披着羊皮的狼’,你说是不是?”

卢瑟福仍然兴致盎然,他说道:“我以为在那种情况下,每架飞机上会有不止一个飞行员呢。”

“确实,我们所有标准军用运输机都各配两名飞行员。但这架比较特殊,它本来是为某个印度邦主打造的,所以特别小巧精悍。此前印度勘探局的人一直用它勘察克什米尔的高海拔地区。”

“你刚才说飞机被偷之后,就没在白沙瓦出现过?”

“不仅没在白沙瓦出现,也没在任何地方降落,至少我们一直没找到它。这就是整件事最诡异的地方。当然,要是那家伙是某个部落的土著,他大概会往山那边开,打算扣留乘客勒索赎金。但我觉得他们有可能全都遭遇不测了。边境上有的是飞机坠毁了都没人发现的地方。”

“是啊,我知道那种地方。飞机上有几个乘客?”

“好像有四个吧,三个男的和一个女传教士。”

“男的里边是不是有一个叫康韦?”

桑德斯吃了一惊:“嘿,还真有,确切地说是叫‘辉煌的’康韦。你认识他?”

“我们上的同一所学校。”卢瑟福有些难为情地说道。尽管这是事实无疑,但他觉得这么说不太合适。

“就他在巴斯库尔的那些事迹来看,是个很有意思的好小伙子啊。”桑德斯接着说。

卢瑟福点点头,说:“是啊,他确实是……但是这事也太离奇了……真是不可思议……”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回过神来,又接着说:“这件事报纸上从没登过啊,不然我肯定早就在什么地方读到了。这是为什么呢?”

桑德斯突然显得相当不自在。我觉得他脸都快红了。“说实话,”他回答道,“我已经说了太多不该说的。不过也无所谓了,这事儿搁现在这种混乱世道中已经算不得什么新闻了,没人还在关心。这件事本来就是被压下来不让说的,我的意思是传出去不好听。官方只说一架飞机不见了,透露了失踪人员的名字,没怎么引起外界的关注。”

这时怀兰回来了。桑德斯略带歉疚地向他解释:“我说,怀兰,这些伙计刚刚聊到了‘辉煌的’康韦,我就不小心说了点巴斯库尔的事儿。你觉得没关系吧?”

怀兰表情严肃地沉默了片刻,显然是在权衡对朋友应有的礼节和公职人员应有的威严。“我还是觉得,”他终于开口道,“把这件事当成奇闻异事来讲很不合适。你们空军毕业时都以名誉担保过,不能随便泄露内部机密。”对年轻人指责了一番之后,他又转向卢瑟福,亲切地说:“当然,对你就没这些条条框框了。不过我相信你也理解,边境的事情还是有必要保持一些神秘感的。”

“但另一方面,”卢瑟福冷冰冰地回敬说,“人们总是想了解真相。”

P009-011

序言

尘世中的那束光

当这个世纪的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在互联网上欣赏异国街景时,或许很少有人会想起,一百年前的人们面对的世界地图上仍有星星点点未知的空白。从17世纪至20世纪,西方人执着于对远方的幻想,好奇地将目光望向神秘的陌生疆域,希望自己的足迹成为处女地上的第一个人类印记。探险家艰苦跋涉至大陆的边界,测绘不知名的山川河流,把奇闻趣事带回祖国,像凯旋的英雄般受到隆重礼遇。正是当时这股探索的热潮令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深受感染,在作品《消失的地平线》中构建了一个美好的远方,并深情地赋予它一个动人的名字——“香格里拉”(Shangri-La)。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不断因为这部作品踏上寻找香格里拉的旅途。

詹姆斯·希尔顿1900年9月9日出生于英国,少年时期便开始创作短篇小说。1918年,希尔顿获得剑桥大学奖学金,并于两年后发表了处女作《凯瑟琳本人》。l933年,《消失的地平线》问世,荣膺英国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奖项霍桑登奖,并于1937年被好莱坞著名导演弗兰克·卡普拉搬上银幕。詹姆斯·希尔顿在大西洋两岸声名大噪,应邀赴美国好莱坞担任电影编剧。1942年,他在电影方面的成就达到巅峰,参与剧本创作的《忠勇之家》一举赢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桂冠。

《消失的地平线》故事围绕一座恢宏的藏地喇嘛寺展开,讲述了四位西方旅客在喜马拉雅山麓地区的冒险经历。他们意外来到广袤神秘的东方大陆,在高原之巅、林莽深处、群山怀抱中,发现了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它象征着文明与不朽,庇佑当地的僧侣与百姓得到自由、和睦与长寿。小说以倒叙的写作手法,带领读者一步步揭晓香格里拉之谜。

四位旅客分别代表着四种人生观,在遭遇意外之时的态度也各不相同。传教士柏灵克洛小姐秉承基督教价值观,认为香格里拉是需要被拯救的对象;美国人巴纳德天性乐观,经历了事业的大起大落之后,对这个远离乱世纷扰的心灵栖息地产生认同。而故事最核心的冲突则集中在主人公康韦与年轻的马林森两人身上。他们之间的冲突是中庸与激进、复杂与简单、悲天悯人与我行我素之间的冲突,更是两个不同人生阶段之间的羁绊与碰撞。

三十七岁的康韦年少时原本是剑桥大学的高材生,才华横溢,仕途光明,但残酷的战争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面对世界阴暗暴戾的一面,他以无所谓的态度消解内心深处的悲哀与无力感,表面上的淡漠背后是对情感的刻意压制。他心如止水,对人生无欲无求,这是饱受战争创伤之后的自我保护,也与香格里拉居民不执、不迷的人生观不谋而合。正因如此,康韦被香格里拉提倡的中庸之道深深吸引。而二十四岁的马林森则是一个才能平庸却满腔热血的年轻人。他奉行积极的“入世”观,令康韦着迷的静谧氛围在马林森眼中意味着死气沉沉。他对香格里拉的抗拒源自年轻人对衰老本能的厌恶。香格里拉的中国女子洛岑则仿佛“琉璃盏中映出的一道虹,或是果树花瓣上的一颗露珠”,令两个男人空荡荡的心有了牵挂。对于马林森,洛岑象征着年轻美好的爱情;对于康韦,洛岑则意味着经历了人生浮沉之后一个沉静的港湾、一个温暖的陪伴,以及不即不离的抚慰。比起马林森对洛岑单纯热烈的倾慕,康韦的感情中带着些许犹疑和克制。

而作者的叙述也同样充满克制。他创造了时间无限悠远的香格里拉,却无意渲染长生不老的僧侣,也并未过多着墨于主人公康韦面对变故的细微情绪,反而笔锋一转,将主人公康韦从看似无限的等待突然推入当下的极端情境之中。前十章的不疾不徐与第十一章的陡转直下形成鲜明对照。康韦究竟会回到英国的家乡,还是留在世外桃源般的香格里拉?作者留下这个悬念,并在文中暗借僧侣之口问出:“只要一种信仰是真实的,其他的就必定是虚假的吗?”那么或许我们也可以自问:“假如一种选择是正确的,其他选择就必定是错误的吗?”或许抉择本无所谓正确与否,而都只是人生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

在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之外,作者还设置了一个更加激烈的冲突,即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融与隔阂。《消失的地平线》问世之时,正值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西方文明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洗礼,整个欧洲伤痕累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向东方哲学寻求答案,试图以中庸之道医治西方被枪炮撕裂的伤口,借此反思以效率与竞争意识为主导的西方文明。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向内探索,克制激情,推崇无为与默观的价值。而中庸之道则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在《尚书》中已有雏形,强调节制有度,天人合一。作者借僧侣之口描述了东方对于中庸的推崇以及中国士人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与西方工业文明做对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对东方文化的了解与向往。作者援引的中国画家顾恺之的事例源自《世说新语》中的记载,而寺庙中见习僧侣张先生的自述也暗合了中国历史上湘西王陈渠珍的传奇经历。

作者选择将传承世界文明的重担赋予东方的“香格里拉”,同样有据可循,并非基于幻想。在藏传佛教典籍中,曾记述了一座隐匿在雪山之中的香巴拉王国。香巴拉的居民富足和乐,追求智慧,为未来的世界传承良知与文明的火种。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詹姆斯·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或许正是以香巴拉王国为原型。这幅图景如此光明美好,就连美国总统罗斯福也为之深深着迷。出于对这部作品的欣赏,罗斯福将他的总统度假别墅命名为“香格里拉”。

《消失的地平线》在探险故事的外壳中,包裹了一个探讨生命价值的严肃内核。书中层层揭开的谜题,以及漂浮于现实世界之上的乌托邦构想,令这部作品成为世代传颂的文学经典。当战争的阴翳在亚欧大陆的地平线上若隐若现之时,香格里拉仿佛一艘乱世中航行的小船,载着如琉璃般易碎的人类文明,在四起的硝烟中缓缓前行。当充满了暴力与对抗的世界即将崩塌之际,它宛如遥远地平线上的一束光,代表着文明的最终救赎,也是人类最后的精神故乡。在藏文中,香格里拉的含义是“心中的日月”。或许真正的香格里拉就藏在每个人心底,人类对于光明的信仰与追寻必将生生不息。

陶曚

2015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消失的地平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詹姆斯·希尔顿
译者 陶曚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42090
开本 32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2015067435
中图分类号 I561.45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11
14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6: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