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正眼看世界(历史国家与文明新论)
内容
试读章节

由于这种严重的缺陷,在本书编者所建构的“超越国境”的历史认知框架当中,现实存在于东亚的诸多问题很难得到解释。比如,在许多人看来.日本政治家近年在事关历史认识的问题上一再挑衅,甚至到了执拗的地步。这对于饱受侵略与杀戮之苦的人们而言,无异于疯狂之举。对日本民选政治家的相关言论及行为的憎恶,导致日本成为另类的存在。本书编者之间就如何叙述同样作为受害者的日本民众而产生的对立,并不难理解,因为本书未能在普遍的原理层面对历史认识问题达成共识。日本独自的近代世界认识,就是本书未触及的棘手难题。

此种世界认识在文艺评论家林房雄出版于1960年代的《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中得到了完全的展现。在这部广为流传的著作中,作者提出了“东亚百年战争”史观,将1863年的“萨英战争”(英国与萨摩藩)与1865年的“马关战争”(英、美、法、荷四国与长州藩)视为这一延续百年的动乱的起点。其间,日本的所作所为俱源于西方列强的压迫、源于列强对日本的发展所进行的围追堵截。这种在丛林世界中谋求自保以及遭到不公待遇的观念,在二战期间日本用于进行自我正当化的“ABCD(即美、英、中、荷四国)包围圈”这一说法中,达到巅峰.并修成正果:1941年9月召开的帝国御前会议决定对美开战,以建新的世界秩序。在此间的日本帝国主流话语中,以英美为首的整个世界皆是其敌人。如果将这种世界认识与其精神导师福泽谕吉力主的“文明开化”论,即全身心地拥抱西洋生活方式的观点相比,人们将不禁去追问:他们何以对这个世界既羡慕又怨恨?

这里旧事重提,并非好事之举。在这部被冠以“超越国境”的历史教科书中,我们看到了同样的世界形象:欧美列强(包括脱亚入欧、后来居上的日本)对东亚进行的持续侵略与压迫。“列强”(包括其后的“帝国主义”,下同)与作为其实施侵略手段的“不平等条约”两种说法,构成了本书的通奏低音。如今东亚诸国享受着高度的现代文明,却对此文明的历史进程满腹怨言,这不禁让人去追问同样的问题:他们何以不能堂堂正正地看待这个世界?

实际上,这种结局乃是观念使然。究其本源,则在于东亚三国对推进历史进程急剧转换的本质因素——包括全球商业模式的兴起、西方大国的历史角色等——未加明察与反思,而是让偏见大行其道。其中,关于“列强”与“不平等条约”的狭隘认知,成为偏见的根本来源。这种基于偏见的世界知识、这种“半科学”(托克维尔语)比“完全无知”更可怕,因它让人们完全丧失了认清事理的欲望与意志。对自己的成见却心安理得。

P2-P4

后记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除了几篇发表于学术刊物《大观》的论文,多数为最近几年为《上海书评》撰写的书评论文。收录本书时,为将这些文章共有的问题意识与观点以更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除了在形式上略作更动,我还对文章标题与部分字句也进行了微小的调整。这些文章的共同指向,我已经在本文集的导言中进行了集中表述,那就是如何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与这个世界。

认识因角度而异,此言不差。然而,我们不应安于这种容易导致自我满足甚至是自我欺瞒的认识。这是因为,这种对自我认识正当性的辩护,将其基础置于主体的视角之上,而全然缺乏对“视角,’自身的反思——如果“角度”是扭曲的,那么认识自然无法做到中正。如同迄今为止的种族主义、阶级主义、民族主义视角已然或正在被文明所克服一样,角度自身无法为认识提供辩护。那么,我们如何获取关于世界的科学认识。也就是获得具有普遍性的认识?很遗憾,这个问题并没有方便的答案,否则世界各地的无数学者不必再继续费心劳神地进行研究、探索与反思。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探寻、无法接近关于世界、关于文明的普遍认识。我们的认识起点,只能是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进程自身;而我们评价的基准,则是文明发展的最高状况、对这种状况的正确认识以及人类自身对好的生活的构想。因此,我们注定要在理想与现实的紧张中展开我们的认知活动。幸运的是,由于学术活动的昌明,人类迄今为止文明史的方方面面正得到深入而细致的探讨,其经验教训正在得到深刻的反思。在这个意义上,这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总能获得校正我们认识世界所不可或缺的知识与工具。“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当我们谦卑地面向他人、面向自己之时,我们就已然开始面向这个世界。

事实上,对于可欲的好的生活,这个世界一直在大公无私地向我们展现它的可能。中国古典有云:“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只有置身于世界社会当中,我们才能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世界是一个社会,个体与由个体构成的各种团体(包括国家),是其中主要的成员。我们不应忘记的是,这些成员构成了我们所知的世界自身,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场景与背景。只有从这个世界自身出发,也就是从我们的生活自身出发,我们才能理解这个世界的成员。——我在导言中提到的“新世界主义”,正是基于这种对世界社会与我们生活自身关系的理解。

回想起来,这些书评论文竞成为我这几年最主要的学术表达平台。这里所说的“学术表达”,首先是指每一篇文字的立意与撰写,我都竭力按照学术论文的标准要求进行。学术论文的标准固然不一,但客观上经得起学术共同体的检验,主观上符合知性诚实的品质。则是我所有工作不证自明的基本前提。因此,在撰写每一篇文章时,除了自己日常的积累,我都要进行相关书籍与资料的重新阅读。这些阅读直接反映到了文章的引用上。

不过,这些“学术表达”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将自己的学术积累、基于学术的社会与世界认知,通过书评的方式与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分享。因此,在撰写这些文字时,报刊读者群的存在,成为我时刻意识到的对象。这种意识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某种观点尤其是学术界有着普遍共识的观点加以介绍的同时,将自己的心得与认识表述出来。回想起来,因版面限制。每次撰写书评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反复凝练观点与语言表述。其中,对篇幅的一再压缩,让我屡次品尝“忍痛割爱”的感受。

然而,也正是得益于这种客观限制,我对学术表达又有了新的认识——在因有限而珍贵的版面中,将自己最有心得的研究与认识呈现出来与更广泛的读者分享,激发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读者的思考,这不正是学术研究工作的最终旨归吗?由此我想到了修学时代导师一再强调的立场,即撰写论文时要有“禁欲主义”的态度:每一句话从头到尾都要得到基于反思的控制。学术表达如果不能做到克制与审慎,则严谨与严肃的品性将无从谈起,最终也将无益于我们对好的生活的想象、探求与建构。

不过,上述说法并不意味着自我免责,不意味着自己可以不再关注文章中可能有、必然有的不当表述——事实正好相反,因为“学术表达”的核心要义正是,作者要为自己的文字承担最后的责任。在这一点上,我热切地期待来自读者共同体的呼应与批评。

在多数文章的立意与撰写过程中,《上海书评》的编辑黄晓峰先生都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心情鼓励与智力支持,在此我要表达对他的真挚感谢。《上海书评》宽容而务实的风格,让人时刻想到沪上文化的底色与底蕴,也正在为其赢得恰如其分的声誉,如今成绩斐然,已有目共睹。在此,我也向编辑部所有成员表达敬意与谢意。他们为这个世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自我表达的机会。

另外,《时代阅读》的编辑吴慧女史给予了我同样的帮助与机会,在此也向她表达同样的谢意与敬意。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的慷慨资助。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的学术活动与资助,是我自己与这个世界发生关联的另一个主要渠道。毋庸说,在参与这些学术活动中获得的认识,已然通过某种方式反映到了本书的诸多文章当中。因此,我必须向研究院方面、向共同参与研究事业的各位同仁谨致谢忱。

目录

导言

关于时代的诊断:新世界主义的视角

一 世界认识的重建:列强史观批判

二 世界误认的结构要因:案例研究

三 政治领袖的灵魂与人类文明

四 琉球、日本与东亚的权力结构

五 继续启蒙:现代日本社会的自我意识

六 美国在中东的失败

七 如何正确认识日本右翼?

八 大正民主主义:神话与现实

九 日本模式论的历史教训

十 政治大国与政治领袖

十一 《菊与刀》与世界秩序的建构

十二 帝国课业:二战后美国世界政策的展开

十三 日本的现代化与政党政治

十四 革命史观的安魂曲

十五 国家幻想症与国家恐惧症

十六 神人秩序:自由如何得以可能?

十七 全球化与劳工运动的终结

十八 德国的历史教育与欧洲政策

十九 施特劳斯:道济天下之溺

二十 市场与传统国家观念的终结

二十一 作为政治技法的嘲笑

二十二 抗争与和解:政治社会学的视角

二十三 帝国、民族国家与现代化

二十四 告别国家:市民社会理论的重建

二十五 新贸易立国论:文明与世界秩序的生成

后记:面向世界社会的探索

序言

周边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周边世界,自古如此。

古典时期,中国看周边世界,五服之分,华夷之辨,皆非建立在常识基础上;周边看中国,倒是更实用主义,因需调整视角。这差别,原因无二,盖中国不真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中国文化是强势文化。

近代以来,东西碰撞,强势的中国文化遭遇更强势的西方文明,前者仍沿袭看周边世界的姿态,一败再败,不明就里,自此陷入混乱,自知与他知失去方向感。

中国人从无认识他人的训练,历史长河中,他人永远是被定义的对象.而非自我认知的坐标,所以,中国人也并不真的知道自己是谁。中国是天下的中心,中国人是天下的主宰。天下的根本逻辑,是神州文化四处布化,是各化外之地的归化。这里没有历史,历史早在布化与归化陈陈相因的循环中终结。

中国人也做过认识周边世界的尝试,比如魏源,比如梁启超,比如顾维钧。所有努力,或不被重视,化作国朝上下共识,或被一次次激烈革命打断,半途而废。中国人始终建立不起对周边世界的常识性认识结构.最终也不能完成自我定位,因此付出的代价,庶几无可计算矣。

然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又岂能离开世界。认识他者,同构于自我认知过程,建立周边世界的常识性认识结构,也是完成自我定义无可取代的前提。只有在完成此项工作的基础上,中国人才能重新构建基于我们自己视角的全球格局体系,从而探索我们的利益所在,为世界规模的和平治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本丛刊试图为此作出努力。

这努力也是一班有志者的自我教育过程。当代知识人长期昧于小圈子利益,坐井观天,画地为牢,长于“主义”之争,短于建设性批判,局限了他们的视野,混乱了他们的立场。而一个民族的命脉.很大程度系于知识人的全部积累、创造性工作。建立周边世界的常识性认识结构,进而构建全球格局体系,都缺少不了知识人的精密且具宏观视野的基础工作。此一过程艰难而艰深,在开启学习先进国家理念和方法同时,更重要的,是开展自我教育,以使我们全部身心投入到这一工作中来,在其间获得灵感,取得进步。

内容推荐

李永晶所著的《正眼看世界(历史国家与文明新论)》以独立篇章的形式和学术论文的标准,深入浅出地将共有的问题意识与观点以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带着对传统“世界秩序”和“文明史观”的批判眼光,找出我们对于自我与他者、对于世界自身的认识的症候所在。本书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诊断和处方,以及展开的实践多少有益于我们这个时代。

编辑推荐

李永晶所著的《正眼看世界(历史国家与文明新论)》具有非凡的知识宽度和深度,又有日式细腻优雅的文笔,兼具知性的现实感和感性的人文情怀,是大众读者了解我们所在这个时代和世界的绝佳入门读物。

教你如何用一种新世界主义视角去认识中国和世界。翻开此书,一种全新的世界视野正在向我们打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正眼看世界(历史国家与文明新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永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65405
开本 32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2015075567
中图分类号 K103-53
丛书名
印张 8.3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0: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