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问道王羲之(于钟华解密书法档案)
内容
编辑推荐

《问道王羲之(于钟华解密书法档案)》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书法档案》讲座的完整版,目标就是寻找失落的古法。

正本清源,指点迷津。于钟华破解了王羲之书法的核心秘籍,指出晋唐书法是载道的艺术,是中国书法的正统,我们要学习书法,就应该回归晋唐。对于提高人们的书法水平和思想认识大有帮助。

全书以故事引领行文,又不乏思辨的色彩,可读性极强。

内容推荐

《问道王羲之(于钟华解密书法档案)》全书约20万字,共15章,以作者于钟华在百家讲坛的讲稿为基础加工而成。与一般讲书法的图书不同,《书法档案》不谈技巧,专事溯源,意在揭示技巧背后的奥秘,读来让人不禁有恍然大悟之感。比如,由古代毛笔的发展变迁讲到失传了的王羲之笔法——侧辅,如何根据身体自然的动作写出横平竖直的毛笔字,书法中的结构、连续等等。换言之,读一般讲书法的书,知其然;读《书法档案》,知其所以然。因为“知其所以然”,反过头来再去学书法,往往事半功倍。作者在解密的时候,结合自身的研思历程,旁及书法史上的人物、故事等,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实在是一部富有文化内涵的好书。

目录

皇帝书法班的失败

李世民的书法班

独特的技艺传承方式

颜真卿求笔法

寻找失传的秘籍

怀素:学习的诀窍

临摹字帖不可行

怀素的觉悟

邬彤的教学方法

笔法的传承方式

不能忘了执笔方式

苏东坡:执笔无定法

王羲之夺笔

苏东坡的执笔方式

古法执笔的优势

执笔的要求

向硬笔学书写

我的经验介绍会

诸葛笔与“无心散卓”笔

硬笔的启示

发现“棱侧”

颜真卿:关键要得法

什么叫“得法”

破解密码

从横平竖直开始

清醒中的糊涂

横画怎么斜

自自然然写横画

竖画有弧度

褚遂良的“神用笔”

褚遂良的传说

从“印印泥”到“锥画沙”

“锥画沙”的真义

“神用笔”的真谛

古人的“盲打”

盲打有门道

写字是一种生活状态

道不远人

载道的书写

王羲之的伟大

名人王羲之

王羲之的“功绩”

书法的顶层设计

毛笔性能的发挥

独特的视觉艺术

《兰亭序》之谜

王羲之写序

铁杆粉丝李世民

《兰亭序》迷踪

兰亭论辩

《兰亭序》好在哪里

永:书法的黑匣子

“永”字的秘密

真书的笔画

“永字八法”

定点侧落

汉字结构的奥秘

结构大师欧阳询

字美人丑

结构意识三招

汉字结构三十六法

书法中的连读

语言里的连读

书法中的连读

合字与拆字

书话同源

黄庭坚:书法的“罪人”

大名鼎鼎黄庭坚

毛笔之别

笔法之别

观书之别

书法:国民的精神导师

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三个凝结点

书法是中国人的精神导师

后记

试读章节

独特的技艺传承方式

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在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的书法教学过程中,很可能有两种教学体系。

一种体系是,按照一般的教学模式进行,即如同今天的学校教育一般,先讲授基本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练习。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学生学到的只是如此这般书写。

另外一种体系是内传,即一对一因材施教式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这有没有可能呢?我觉得是有可能的,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我家是五代中医世家,家里就有一些祖传的秘方,对外不讲。我父亲去世前就把我家的秘方分了,其中有给我的,我现在还保留着这个秘方。从自身的经历中我知道,在中国古代确实有一些内传的东西。

很多年前,我去河南温县陈家沟访问。我向当地的几位太极拳高手请教说,现在全国各地,每天早晚都可以看到有人打太极拳,穿的服装很统一,排得也很整齐,陈家沟凭什么叫太极拳的圣地呢?

他们说,不客气地讲,外边练的那种不是太极拳,那个叫“太极操”。就是编了一整套的操,像做广播体操一样,是强身健体的。而陈家沟的太极拳有内传的功法,可以用于技击、伤人。它有独到的练习方式,而且对外秘而不宣。

我想通过这些例子来说明什么呢?中国古代有一种独特的技艺传承方式——内传。这和现代的知识传播方式是很不相同的。

在晋唐书法史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笔法授受史”,将笔法的传承关系列成一张图表,通过这个图表我们可以看到,笔法是由谁传给谁,再传给谁,有一个脉络。

我记得那次在陈家沟参观太极拳博物馆时,走进馆内没多远,就看到了一张图表,赫然在目。是什么呢?陈氏太极拳的传承图,标示出谁传给谁再传给谁的一张图表。看到这张图表后,我脑海中的第一个感觉是似曾相识。它与中国书法史上的笔法传承图,除了名字不一样外,形式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张图对我震撼太大了,启发我联想起了很多事。

我想起以前经常有人来我家,告诉我他是我爷爷带的徒弟,是排行第几的徒弟,还有人说他是第几代的弟子。而且,我爷爷去世以后,我爷爷的徒弟就转到我父亲的门下,由我父亲来带。他们有时候就在一起排,谁是大师兄,谁是二师兄,谁的身份比较特殊,等等。

于是我想,如果将我家的中医传承谱系也列出来形成一张图表,然后和书法史上的“笔法授受史”以及陈氏太极拳的传承图放在一起的话,就会发现,这三张图表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秘籍是传承有序的,不是古人欺骗我们,故弄玄虚。我们要注意到这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触及晋唐书法的本相。

如果仔细看这张陈氏太极拳传承图,就会发现它里面所特有的传承关系。陈王廷1674年悟道后创太极拳,然后将太极拳传给后人,之后继续向下传,而传承的关系无非四个:第一,儿子,毫无疑问的正宗嫡传;第二,侄子,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第三,外甥,这是中国古代技艺传承中很有意思的事,实际上,之所以外甥能继承舅舅的所传,仍然是因为他们有血缘关系;第四,入室弟子,正宗嫡传弟子。

如果将笔法授受史的传承关系图放到中国书法史中来看,就会发现很多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王羲之,王献之,然后羊欣,王僧虔,智永,虞世南,后边还有欧阳询,褚遂良,包括陆柬之,陆彦远,再然后是张旭,颜真卿。对这个图表稍稍分析一下,就会看出: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羊欣是王献之的外甥,王僧虔是王羲之的五世孙。智永呢?王羲之的七世孙。所以都是这样正宗嫡传的。而虞世南又是智永的外甥,因为智永出家做和尚了,所以就把笔法传给他的外甥。虞世南又传给谁了呢?李世民肯定是没有疑问的,因为他是皇帝,不得不传。其实虞世南还把它传给了另一个人,他的外甥陆柬之。陆柬之又传给他的儿子陆彦远,陆彦远又传给他的外甥张旭,张旭又传给他的弟子——颜真卿。

从这张图表中你会发现,书法秘籍的传承是“内传”,外人要想得到,尽管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绝对是非常不容易的。设若有人真想得到笔法真传,那么首先就要成为传承者的门人,如果不是门人的话,断无得到秘籍的可能。仅仅“进了门”还不行,还要“登堂入室”。“登堂”是成为弟子,是一般的学生,“入室”就是入室弟子,只有到这一步,师父才有可能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你。为什么叫“入室”呢?“室”在古代的时候专指晚上休息的地方,不是自己至亲的人当然不让进。如果让你入室,说明你就像他至亲的人,就像他的孩子一样,那你就是他的入室弟子,所以他才有可能把秘籍传给你。

P4-7

后记

我五岁学书。

二十多年前,我高考考了个不甚理想的学校,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应该去复读,但我的心思却不在那里。当时的亳州,还只是个小县城,太阳照在涡河上,舒缓深沉。但当连续太多天都在河边的阳光下无所事事后,我终于做了个决定,我应该从事我所喜爱的书法。

迷茫中,给陈振濂老师写了封信。他那时已是万千书法爱好者心目中的“男神”。那封整整20页的信发出后,竟然有了回复。陈老师希望我能去杭州,在他身边学习,但前提是要“潜心学术”,不参与外界的任何事情。

那时的我在杭州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每天除了窝在租来的小房间里看书、习书,还是窝在租来的小房间里看书、习书。2000年,陈老师成立了工作室。之所以要成立工作室,是因为他想在古代传统书院教育和现代学院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这在当时是一个极富前瞻性的理念,是一个教育家的敏感和洞察力的结果。

在工作室跟随陈老师并非只学习书法,实际上读书和习书并进。虽然其中最多的收益在书法上,但更为重要的是陈老师对学养、学术乃至思维方式的强调。陈老师在书坛被誉为“书法界的思想家”,设若他是一个只讲技术的老师,如何会引导出我对哲学的兴趣和思考?现在回头想想,我读博士之所以转向哲学,以及这次《百家讲坛》最终能够录制成功,根本的源头在陈老师这里。

种子被埋入泥土中,等待着自身的时机变化。读研究生时,一个德国朋友偶然来访,当他得知我要考博士时,建议我报考哲学,原因是,他从我的言谈中看出了我的哲学思维。

在攻读博士阶段,我跟随庞学铨老师研习现象学。让我无法忘怀的是在博士论文开题会上,庞老师否决了我富于野心的庞大计划。他希望我的工作是一种在现象学“回到实事本身”之光中的“回到书写本身”。从理论来看,现象学当然不是什么立场或流派,而是让事情如其所是地显示自身的一种方法。然而,能将现象学作为一种活生生的显现方式落实在事情本身上,却异常困难。庞老师给我的,恰恰就是向这样一道方向前行的指引。

如果说陈振濂老师将我带入书法的世界,那么庞学铨老师则给了我新的眼睛。以现象学的眼光看来,书法的实事就是书写。要认识、切近书法本身,就必须回到书法的源头,于是就有了“现象学还原”的研究策略。在研究、追溯的过程中,发现书法远离源头后,掺入大量的杂质和淤泥,于是就开始了“清淤”的研究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现书写和人的关系的倒置,于是又有了“复位”的研究方法。最终,从现在这一书法的下游,一路回溯,一路清淤,最终回到书法的源头,回到书法本身。  没有这两位恩师,我的研究工作是无法想象的!

必须要感谢《百家讲坛》的总导演高虹先生。记得他第一次约我见面时,整整谈了五个多小时。没有闲话,只是关于书法本身的各种问题的问答。高虹一开始对我并未确定,但却成了我的朋友。后来他还专程到亳州出席我的书法展,参加我的书法班,并不断给我提出建议,这样磨合了两三个月,最终才决定让我上《百家讲坛》。在录制的过程中,结识了节目编导张长虹老师。她的温婉细致,令人感动。再后来,我不断鼓动他们学书法,抽时间给他们讲书法,而在这种对书法的渐渐熟悉中,节目也从讲王羲之故事向学术类节目靠拢。甚至最终变成了一次新的尝试,新的突破——改录《文字档案》。

最终,在我和他们的不断努力争取下,才有了今天的《书法档案》。

今天,出版的这本书叫做《问道王羲之》,是《书法档案》的完整版,但也更加切近、符合我这些年书法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当然,这本书的最终出版,则要感谢中华书局的祝安顺先生,还有我的朋友狄多华先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问道王羲之(于钟华解密书法档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钟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109368
开本 16开
页数 1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2015090504
中图分类号 J292.1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2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