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安魂祭(献给三个好鬼子)
内容
试读章节

秋深了,往年一群一群落到收割后的田地上刨食,一圈一圈绕着老榆树归巢、聒噪个不歇的老鸹们,忽然像候鸟似的飞得不知去向,据说是有人捕着吃,用弓子打,用网子罩,把它们给吓跑了。所以今年的秋天便显着异样的落寞。

一个落寞的、深秋的夜,夜也深了,银灰色的雾湿漉漉的,将一切景物都笼上一层朦胧的纱。唯其朦胧便见神秘,唯其神秘便见不祥。人们早早上了炕,孩子拱着娘的怀,婆姨偎着男人的肩,那耳朵,一律狗样竖起,百倍地警惕着。

一声犬吠也吓人一跳,一声枪响人人便都黄了脸,活似待宰的羊六神无主了。不过铁路照常运行,阎老西的窄轨嘎隆隆嘎隆隆,听起来特别刺耳,如今反倒成了定心的丸子、安神的曲。人家说了,只要姓阎的窄轨在,我老阎就在;老阎在,中央也就在。小日本占不了偌大个山西、华北。可私底下却又都相互打探着,询问着,有啥大事儿还非得出门不可呢,这年月?露一脸惊惶神色。

天上漆黑,地下却白得凄绝。

正太线上,18点30分自太原开出的列车,由于某种不得公开的特殊原因,误点了4小时又20分钟,次日凌晨才吭哧吭哧驶抵石家庄,终于发现捅了个惊天动地的大娄子:原来挂在车尾的一节铁皮闷罐车里关押着的三名叛国的日本士兵,撬开车厢地板跳车逃跑了。据报,这三名叛逆带有绝密军事情报,他们的再次叛逃,对皇军即将开始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无疑是个毁灭性的打击。

娄子捅大了便很难掩人耳目。为此,华北派遣军驻北平总部的冈村司令官大为震怒,直接下令三名叛逃士兵所属的144师团大竹联队联队长大竹正义,不论死活都必须立即搜捕拿获,违此,军法是问。

太原驻屯军司令今井少将正在书房里把玩一尊精美绝伦的清水瓷观音,这尊清水瓷观音烧制得跟他心爱的小妾媚子如出一辙,所以他一把玩起来总是不忍释手,闻报后他浑身一抖差点失手将它打碎。那三个该死的千刀万剐也不足以解恨的叛国贼,由山西一个中国的专员以皇军不去骚扰他的防区为交换条件引渡回来,正是经他亲自审讯后签发押解令押往北平总部的,一路上派有重兵看守,自以为万无一失,却不料应着了中国一句老话——煮熟的鸭子飞上天,硬是让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中途脱逃。

这中途究竟在何时何地,现在追究已毫无意义。拂晓前2点15分车至阳泉站时,还曾打开车门检查过,三个亡命徒安安静静躺在车厢地板上,像三具僵尸,丝毫也觉察不出有企图逃跑的种种迹象。从阳泉经娘子关至石家庄,大小车站不过三五座,可铁路沿线的大小庄子却有数十处,散落在地形复杂的丘陵地带,沟壑纵横,草木丛生,到处可以藏身,搜捕无异于大海捞针。——但必须立即拿获!

今井少将那张保养得十分得体的鸭蛋脸绷得像只打足气的球,而他那只出类拔萃的大鼻子则更加向前突出,先是发红发胀光彩照人,随即变换成铁青色直挺挺戳在那里如同一柄锤子,这柄锤子因为找不到锤击的对手,使他意识到自己成了一头困兽,只好独自在书房里横冲直撞发泄心中的恚恨,完全顾不上平日矜持的仪态,失却了高雅的风度。他在一张乌黑发亮的紫檀木八仙桌前蓦地收住脚步,由于脚步收得过猛,上半身不免微微向前一倾。八格牙鲁,老子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来它个拉网篦梳战,运动大部队朝几条通衢大道直插进去,然后撒开大网从四面八方包抄合围,逐段细细梳理,哪怕是一只野兔崽子也休想漏网。他弯下身子,壁上的灯光将他的影子打在地板上,恰似一个大问号。

可这么干至少得有两个师团的兵力,还得有摩托化部队的密切配合,旷日持久不说,运用大兵团作战的方式仅仅为了对付三名逃犯,势必会被讥笑为拿着大炮打麻雀,这将在光荣的皇军作战史上留下怎样的耻辱?何况,目前正在部署中的这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绝不可调动如此众多的部队,兴师动众必然打草惊蛇,后果不堪设想。他跳开一步,犹如跳开一口陷阱、一道深壑,他提起左腿作金鸡独立状。

那么,难道就只能眼睁睁地等着那三名十恶不赦的罪犯叛国投敌,泄露机密,终至于取消总部的英明决策,从而失去与一次更大规模的军事奇袭遥相呼应的战机吗?

他重重一拳击在紫檀木八仙桌上,哗啦一声,紧紧攥在手中的这尊珍贵得无与伦比的清水瓷观音被击得粉身碎骨,一股鲜血像一条小金蛇,从他的食指和中指的指缝间,扭动着缓缓游出来。他怔住了。

战神的灵感有时候就在这哗啦一声中倏然产生。他的两眼放出光来,整个面容一扫阴霾变得神采奕奕,如同雨后的蓝天。他是真正的战神,转世的恺撒大帝,他总是能够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凭借超人的智慧和力量战胜任何一方,而绝不让对方压倒自己,所以他百战百胜。一个完全不同于大部队作战的新的搜捕方案,立即在他那绝对精明的头脑中迅速形成,并且一经形成便具体可感,如同书房里的一桌一椅,如同桌子上的笔墨纸砚。

P1-3

目录

1.铁皮闷罐车上的三名日本叛国犯

2.小泽卫吉心中偶像的破灭

3.中国象棋的奥秘

4.为了求死而逃生

5.从活棺材到死墓窟

6.被出卖的上等兵佐佐木嘉树

7.命运之树的启示

8.玩火者自焚

9.代他喊声“妈妈”

10.机密情报

11.雪地遭遇战

12.石榴花梦幻曲

13.魔镜的线索

14.森田军曹长的难言之隐和小泽中士的意外结局

15.安魂祭

序言

向死而生:反战士兵悲壮的灵魂救赎与精神升华

——长篇小说《安魂祭》代序

王嘉良

摆在面前的这部长篇小说《安魂祭》,是我省已故老作家沈湜先生的遗著。沈湜是20世纪50年代初即出道成名的作家,创作先是以中、短篇制胜,后以主要精力制作长篇,著有《欺骗的战争》《风雨同舟》《尧尧和火吒师傅》等。其作品在抗战题材的开掘中用力最多,成就也最著,这部《安魂祭》承续先前的创作思路,又有新的开拓,是一部颇为难得的力作。

小说篇幅不算太长,全书不足20万字,但捧读在手,仍会给人以深沉、厚重之感。小说表现的战争残酷性、破坏性,是今天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年青一代很难体味的;更重要的是,它透过对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的深沉思索,揭示战争是邪恶与正义并存、抗争与醒悟同在,表现了投入侵略战争士兵的厌战、反战以及对罪恶战争的反思,抒写其以反战实现灵魂的自我救赎与精神升华,借以唤起人类的良知和人性的复归,这,恐怕更能直烙人心。

在当今汗牛充栋的抗战题材文学作品中,从“厌战、反战”视角切入战争描写的,并不为多。这或许是由于人们对此类题材所知不多,因为“反战”现象并不构成抗战主流,人们有意无意将其忽略了。然而,全面审视我国的抗战历史,用文学探究战争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恰恰是战争文学所必需的,而反战主题就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此而言,本书选取的表现视角显出特殊的意义。在中国抗战史上,日本士兵的厌战、反战,曾形成一道奇特的景观,它在战时的影响和日后对战争的警示,都有不可漠视的意义。当年不可一世的“大日本皇军”,就在其“所向披靡”“攻无不克”的时候,竟然在自己的队伍中出现了“反叛者”,崛起了一支枪口对准“自己人”的反战队伍,这支队伍终于成了侵略者的另一种“掘墓人”,这不能不说是中外战争史上的一个“神话”。据史料记载,自我国华北的山西境内于1939年率先成立“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反战现象便呈持续发展态势,日后此类组织不断涌现,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因此它曾被称为“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一现象背后呈现的事实是:战争不以武力、杀戮取胜,当滥用武力、大肆杀戮造成生灵涂炭、家园毁灭的惨绝人寰后果时,它激起的是被害国人民仇恨的滋长和加倍的反抗,同样,它也会激起良心未泯的侵略战争参与者在目睹战争罪恶以后的心灵复苏,从而义无反顾地同被害国人民站在一起共同反对一场不义的战争,历史的行进未有如此严峻者。中国的抗战史已经昭示:不义战争的不义性及其必然招致人们唾弃的结局,是无法改变也无从扭曲的;它至今仍在警示人们:对于历史,切不可失去了敬畏之心,任何企图掩饰、掩盖不义战争罪行的举措都是徒劳无益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上,当我们阅读《安魂祭》时,就能获得反侵略战争的深层意义认知。本书的场景选择,就在最早举起反战义旗的山西境内正太线周边,因而读这本小说,就会有一种亲历历史、重温历史之感。小说描写三位日军下层士兵,受反战同盟影响投入反战行列,由“鬼子兵”变成了“叛国犯”;他们身携日军即将发动一场与珍珠港事件遥相呼应的毁灭性大行动的军事机密出逃,使我国免遭一场历史大劫难,拯救了无数中国人民的生命,而他们自己则全在日军的围追堵截下壮烈牺牲。这一曲反战悲歌,生动地诠释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之不得人心,就如小说中的反战士兵所说,“发动这场战争本身就是个错误”,因为它“除了增加仇恨之外,只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小说描写“牺牲三个日本人的命,保全一大批中国人的命”,不但彰显出觉醒了的日本士兵的精神面貌,也从一个重要侧面否定、谴责了这场不义战争。小说注重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做冷静的思索与描绘,对战争的描写在凸显我们民族顽强抗争的同时,又表现了另一种有可能改变战争走向的积极力量,这就大大丰富了战争小说的叙事模式,显示出作家对这场反侵略战争的独特理性思考。

从叙事层面考量,这部小说切入战争行为自身的反思,也许会欠缺更多的刀光剑影场面和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描写,但由于作家侧重表现战争时期人的精神世界的变化,着力展示人性深度与人的精神升华,使人强烈感受到战争对人的心灵激荡之深,就会获得另一种阅读效应;同时作品又将故事浓缩在一个特定时空范围内,贯穿始终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反战勇士的“出逃”、中国村民的保护、日军穷追不休的“追捕”这三个方面的斗争,内中不乏紧张激烈的场景,同样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最精彩之处,就在抒写了一曲反战勇士“向死而生”的悲壮之歌。由于三位士兵身携军事机密出逃,对日军构成严重威胁,出逃就意味着危机丛生。这便注定了这场逃亡是“为了求死而逃生”,是一种“向死而生”:唯其是携带军事机密“逃生”,使日方重大军事行动存在外泄可能,他们招致的必是“生要见人、死要见尸”的严密追捕,生还的希望几无可能;而出逃者已痛恨这场战争,更不愿看到大规模的杀伤再次发生,为确保机密外泄可能性的存在,必须造成“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效果,使日军的军事行动不敢贸然执行,以至于军事计划最终胎死腹中,他们的“逃生”选择也依然是“求死”,因为虽经几次脱险,结果仍是“逃无可逃”,最后只能纵身跃入无人知晓的高山峡谷。他们的最终结局,是在死亡中求得了永生,因他们的悲壮“求死”,必然赢得“同样深明大义、恩怨分明”的中国人的敬重,其蒙难处被村民们筑墓刻碑永远铭记,他们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永远活着的,从而获得了最具精神价值的“向死而生”。这样一种切入人的心灵深处的惊心动魄的斗争描写,读者获得的不仅仅是阅读故事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人物身上闪现的精神光华给人以久远的回味。战争叙事必以表现人与人的精神取胜,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小说是达到了相当艺术水准的。

对于战争时期人的复杂心理探究,也是战争小说作者必须切实面对的。当人类处在血火交并的战争环境中,同战争威胁、战争破坏相随而来的必是人的种种本能欲望的大展示,会把人所固有的正义与自私、良善与卑微、坚强与懦弱等等人性的真实内容及奥秘呈示出来。由是,作家把握人性的固有特点,切入人的心灵堂奥,就能使作品传达出对于人与人性存在的理解。《安魂祭》于此的描述,也用墨甚多,这也是这部小说颇值得称道之处。

由于小说的表现对象曾是“鬼子兵”,他们从参战到反战,从邪恶走向正义,由曾经的“屠夫”变成自觉的反战勇士,必然经历了一个充满痛苦的灵魂挣扎过程,需要经受血的洗礼和心灵的激变。正由于此,他们在完成心灵的激变后,放下屠刀,幡然醒悟,直至在反战的路上绝不回头,最终“向死而生”,实际上也就成为一种自觉的自我灵魂救赎。作家对此的表现颇具匠心。注意到由“帝国军人”转化为反战勇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既需要洗去从少年时代即被熏染至深的军国主义毒素,又要经受现实战争环境的种种拷问,进而完成人性的蜕变,就需要有对人性奥秘的深层透视。小说透过三个士兵不同的个性描写,表现其灵魂挣扎的不同内涵,读来便真切可信。下士佐佐木嘉树生性软弱,“平生最见不得血腥味儿,别说杀人,连别人杀只鸡他也不敢看”。这样的文弱书生被推到战争前线,见到了太多的日军杀人取乐场面,其逐渐滋长的对于战争的厌恶感终使其走上了反战之路。上士军曹长森田成吉觉醒较早,加入了反战组织,有对侵华日军强盗本性的深刻认识,因而反战行动也最坚决。对侵略战争具有深深负罪感的是中士小泽卫吉。他来中国参战,纯粹是为了替他心爱的“贞女”复仇,为此曾嗜血成性。然而,在他杀掉19人后,当再次举枪面对一对饥饿、柔弱的母女时,良心未泯的他终于放下了罪恶的枪;而这对母女面对枪口毫无惧色,更不求饶,有的只是“全部仇恨”和充满“鄙视”的眼光,这更使他震惊,也感到害怕,不期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武力不是唯一无敌的东西,它不能征服一切”,从此他洗心革面,加入了反战行列。小泽经受的灵魂拷问,在所有反战士兵中具有一定代表性,他最终在尚存一线“生机”之际,仍毅然选择“求死”之路,可以说是最典型地完成了自我灵魂的救赎。切入人的心理层面表现人性的复杂性,显示出投入战争人们的复杂心态与复杂战争形态的高度融合,同时也使笔下的人物有灵魂、有血肉,既写出各自的独特个性,又有性格的多重性和层次感,从而为文学提供了极富创造意义的文学形象类型,这是本书的一个重要收获。

阅读《安魂祭》,还值得提及的是其在叙事艺术上的特色。本书的战争氛围描写、民俗文化透视乃至语言和叙述方式等等,都显示出老作家沈湜先生不俗的艺术功力。作家对于反战题材的把握,看重的并不是战争中的厮杀场面和人与人之间的血肉拼搏,而是透过战争氛围侧重表现自己的独特战争体验,以及描写对象的心理感受、精神撞击等等,这便赋予了战争氛围描写更深层次的意义。作品描写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例如小说描写整个村庄都被日军烧毁殆尽),只不过是把它作为艺术描写的氛围,集中渲染的是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肉体的、心灵的创伤,因而作品弥漫着悲怆的战争氛围与浓烈的死亡气息,将痛苦、饥饿、绝望、濒死等种种感觉描摹得淋漓尽致,于是,在此氛围中凸显人对战争的厌弃、独到的心灵感悟以及精神气质的变化,必是水到渠成。此种表现方法,突破了一般军事题材小说只热衷于战争“过程”的冗长叙说而人物性格刻画却流于一般的表现模式,就显出特有的艺术效果。基于侧重探究人的精神气质、人性奥秘的考量,小说还侧重从文化层面,即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质造就人们不同的文化个性和精神风貌,去探察、表现人的精神和性格特质,作品中中日两国民情民风的描写就占据了相当的篇幅。通读全篇,可以看得出作家为创作这部小说,对于中国三晋民俗与日本地方风情,曾做过一番深入的考察与研究,于是就有作品对不同地域民俗风情的相当精准的了解和把握,浓厚的文化气息避免了把战争孤立化、抽象化做纯理性思索的拘囿,增加了艺术描写的深度与厚度。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本书在叙事方法上也有诸多创新,其中最突出的是改变传统叙事的线性叙述方式,将人物的心理与行为交杂表现,通过人物意识的流动,把过去与现在、本国与异乡、眼下的景致与昔日的情状,放在同一画面中呈现,不但大大浓缩了故事的进程,亦有利于人物心理、性格的深层开掘,使小说叙事获得更显著的艺术审美效果。这样的叙事方式,显然是吸取了新时期以来突破传统的小说艺术方法,一点也看不出这是出自于一位老作家的笔下,由此显示的正是这位老作家不断寻求艺术创新的可贵精神。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推出有分量的抗战文学作品,让人们透过文学重温历史,从中记取有益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显出特殊的意义。感谢沈湜先生的亲友将这部尘封20余年的佳作《安魂祭》发掘出来,贡献给社会,相信必能有惠于至今仍在关注着那段历史、那场战争的人们,并从作品中领略文学的风采,汲取历史的教益。笔者有幸对本书先读为快,特别激赏于本书对一种独特战争形态的描述,在艺术上也有诸多创新,特写下上面的文字,向读者推荐,相信明敏的读者在阅读此书后,也该会有同样的感受。

2015年5月

内容推荐

沈湜编写的长篇小说《安魂祭(献给三个好鬼子)》讲述了:

在“鬼子”大军中,恐血的佐佐木嘉树是落后分子,心不甘情不愿,百无聊赖地混着日子,一心指望着在妈妈临别赠送的伊豆黄杨木梳上刻满52个记号后回家;嗜血的小泽卫吉是先进典型,深陷为“贞女”复仇的快感中不可自拔,每杀一个中国人,就在自己的左臂上剜下一个记号,直到撞上一对不逃不屈的母女,败下阵来的反倒是他;“中国通”森田成吉是小头目,追随着因领导怠工而牺牲的之助大哥加入了反战组织,曾在深夜溜出去听太行山来的中国教官的抗战宣讲,正是他,揭穿了侵华日军的强盗本性,撕下了小泽心目中“女神”的画皮。

在森田的策动和带领下,带着一份机密情报,他们从“鬼子”变成了叛国犯。在逃亡中,他们上过军阀的当,却在遇到一群中国庄稼汉后受到了心照不宣的变相保护,眼见得带累一个村庄被夷为平地,他们将自己暴露在了枪口下,助力村民们团灭了整个大竹联队,佐佐木因此牺牲。但最终森田和小泽还是逃无可逃,先后跳崖自尽,求个“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让泄密的揣测始终萦绕在日军首脑的心头,计划中的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动由此胎死腹中。

抗战胜利后,中国老百姓感念这三个长眠在中国大地上的好“鬼子”,向他们献上了一场安魂祭。

编辑推荐

沈湜编写的《安魂祭(献给三个好鬼子)》虽也是抗战题材,但跟大多数抗战小说不同,它没有硝烟弥漫、杀声震天的战斗场面,没有扑朔迷离、悬念丛生的智力交锋,没有金戈铁马、纵横沙场的热血英雄,作家很少见地把目光投向了侵略者集体,从“鬼子”大军中挖掘“叛逆者”,带领读者探入三个“鬼子”的灵魂深处,聆听他们的人生往事,感受他们的心灵挣扎,体悟他们的觉醒历程,见证他们的默默牺牲,进而从人性的高度揭下战争的画皮,突显反战的主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安魂祭(献给三个好鬼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809685
开本 16开
页数 2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7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2015061312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4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