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徐志摩--在梦幻与现实中飞行
内容
编辑推荐

徐志摩,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1916午入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补习班学习,1917午考入北洋大学法科。因法科并入北京大学,遂转入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留学,毕业后进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学习,1920年获硕士学位。1921午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后转入剑桥大学,开始新诗创作。现代著名诗人及散文家……切尔卡斯基创作的《徐志摩:在梦幻与现实中飞行》全面评析了徐志摩的艺术作品、艺术之路与人生之路。

内容推荐

切尔卡斯基创作的《徐志摩--在梦幻与现实中飞行》共设7章,每章又设若干小“节”,共58节。按照时序,从徐志摩在美英留学到其婚姻与爱情纠葛;从其诗歌、翻译、散文创作生涯到创办《新月》文学期刊等一切学术活动,《徐志摩:在梦幻与现实中飞行》全面评析了徐志摩的艺术作品、艺术之路与人生之路。因而得出“徐志摩的生活之路是美好的,而命运是悲惨的”结论。

目录

第一章 探索永恒的真理

 独白:“不受它(社会)的拘束”

 鸟儿为什么会飞?

 在美国大学里

 济慈的夜莺

 “剑桥给我打开了眼界”

 在驶向罗素的小船上

 曼殊斐儿——“那二十分不死的时间”

 为爱而离婚

 五四运动与文学革命

 思乡的隐忧

第二章 泰戈尔与陆小曼

 独白:“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

 最初的飞行

 职业文学家

 中国的浪漫主义者

 美女与诗人

 终生膜拜泰戈尔

 泰戈尔受到了左翼批评家的攻击

 白马骑士

第三章 诗人的“单纯理想”

 独白:“我想开放我的嗓音……”

 欧洲之旅

 柏林的痛苦相会

 意大利印象

 哈代花园里的石竹花

第一本诗集

第四章 诗歌、散文、翻译

 独白:“我有爱落叶的癖好”

 “莲花在茎上怎样生存……”

 伏尔泰的《赣第德》及其他译作

 共同生活的最佳期

 最初的征兆

 《翡冷翠的一夜》

 随笔教文

第五章 寻找和谐

 独白:“僵化害人的教条”

 “新月社”往事

 作为纲领性文件的《新月的态度》

 近距离观察的俄国

 “勇敢尝试的榜样?”

 铁了心的

 社会的痼疾

 家庭的田园诗

 在泰戈尔家做客

 达廷顿庄的奇迹

第六章 临终前的老虎

 独白:“我们要希望也无从希望”

 师长和导师梁启超

 诗人的朋友们

 生前最后一部诗集——《猛虎集》

 母亲逝世

 上海的甜蜜生活

第七章 飞行

 独白:“挨开拉斯闪不死的灵魂……”

 徽因重现

 终结的预感

 遇难

 坐不住的人

 逝世后出版的第一部诗集

 西方文学与徐志摩

 初步结语

 代结尾

 传记作者独白:“徐志摩的艺术家命运……”

 “情愿安分的做人”

 附录

 一、原著附录:徐志摩和评传著者著作简要编目264.

 二、汉译本附录:原著中人名、地名(机构)、书(诗、文)名汉俄

 对照

 译后记

试读章节

1896年1月15日,徐志摩诞生于浙江省古老的硖石镇。古镇的东西两面靠山,从徐家的窗口,可以凭栏观赏河上的美景。幸福的父亲徐申如,那年刚满25岁;母亲钱氏23岁。这个婴儿似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当时,徐申如担任硖石镇商会会长,在江浙一带金融界,占有显赫的地位。

父亲给儿子取名章塘,字桶森。但是,秉性执拗的后生上中学时就“改”了名;他与众不同地解读着儒家经典,在大学里声明自己叫志摩。尽管父亲明确要求他,不要考虑这个名字,但是,未来的诗人,直到生命最后一息,都在使用这个名字,而且,这个名字,将永远留在中国文学的史册上。另外,在不同时期,徐志摩还使用了诸如“大兵”“黄狗”“南湖”等不少离奇古怪的文学笔名。

徐志摩与父亲的第一次争执,与他们后来的争吵与纠纷相比,是纯粹的生活琐事。

父亲对儿子抱有很大的期望,将其视为自己家业的继承人,所以,从他童年起,父亲就注意对他的培养。志摩5岁时,开始在家读书。他的不同时期的老师,都是当时有名的教育家。

小志摩是一个活泼、好问的孩子,有时他提出的问题,往往使学富五车的老师感到措手不及。“老师,鸟儿为什么会飞?”

“因为它们有翅膀。”

“家鸡也有翅膀,但是,它为什么飞不远?”

或者:

“老师,星星在天上吗?”

“当然,是在天上。”

“那么,它们为什么掉不下来?”

小志摩的眼睛天生近视,他觉得周围的一切,都被一层薄雾包围着。因而,当他戴上眼镜时,他就久久地仔细查看这周围的世界模样,以便再一次证实:天空是蔚蓝的,青草是碧绿的,而乌鸦是黑色的。

观察力敏锐的志摩早就发现,在这个富豪之家高墙之外的生活,与墙内“欢笑与美酒”的“花天酒地”生活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反差。探明这种极不协调现象的起因课题,正摆到了志摩的面前。

12岁时,徐志摩被送到当地小学读书,在这里学了两年,比较好地掌握了古代汉语与古典文学。学校也开设数学课和英语课,非常重视道德与体育教育。老师们都叫他小“神童”,经常在课堂上表扬他的作文。

1910年,志摩考上了杭州府中,他怀着愉快和希望的心情,告别了家乡。在杭州时,课余时间他经常跑到西湖去玩:这个年轻人爱上了西湖,甚至终生迷恋它那神奇迷人的岸边——那里有以唐代伟大诗人自居易、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名字命名的堤堰,在久远的年代,他们曾在此流连忘返;他也迷恋那寂静而清凉的湖水,他喜欢与知心朋友在里面开心地划船,而且每次都因水中跃出一条银白色大鱼而突然兴高采烈地高叫起来,直视着那条大鱼跃出水面,旋向天空,然后重新游到深水处……

他是在催促时间列车前行,仿佛知道,美好的前程在等待着他,尽管从硖石到杭州还不足一百公里。

从志摩当时的表现不难看出,他想在未来的班里拿第一,还想当班长。由于近视,他戴一副深度的金丝边眼镜。他的同班同学中有一位未来的大作家郁达夫,他曾回忆道:

当时的我,是初出茅庐的一个十四岁未满的乡下少年,突然间闯入了省府的中心,周围万事看起来都觉得新异怕人。所以在宿舍里,在课堂上,我只是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同蜗牛似的蜷伏着,连头都不敢伸一伸出壳来。但是同我的这一种畏缩态度正相反的,在同一级同一宿舍里,却有两位奇人在跳跃活动。

一个是身体生得很小,而脸面却是很长,头也生得特别大的小孩子。我当时自己当然总也还是一个小孩子,然而看见了他,心里却老是在想:“这顽皮的小子,样子真生得奇怪”,仿佛我自己已经是一个大孩似的。还有一个日夜和他在一块,最爱做种种淘气的把戏,为同学中间的爱戴集中点的,是一个身材长得相当的高大,面上也已经满示着成年的男子的表情,由我那时候的心里猜来,仿佛是年纪总该在三十岁以上的大人,——其实呢,他也不过和我们上下年纪而已。P3-5

序言

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汉学界同时出现了两位世界顶尖级的大汉学(文学)家:一位是研究中国神话、古典戏曲、民间文学与艺术(年画)的李福清院士,一位是翻译、研究中国现代诗歌的切尔卡斯基博士。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热爱中国,热爱中国文学与文化,并将这一热情贯穿于其翻译与研究的始终,因而创造了令人震撼的永载世界学术史册的光辉业绩。这是俄罗斯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荣光1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他们二人一起被派来北京大学进修汉语。共同的学习和研究生活,使他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互相钦佩,互相赞赏,互相学习,互相关怀,直至终生,堪称世人楷模!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切尔卡斯基被在以色列从医的女儿接去,在耶路撒冷大学继续讲授中国现代诗歌……

第三,康桥文化培育了徐志摩的思维方式,确立了其政治观、艺术观与人生观。切氏指出,在英国的最后两年,志摩尽情地在大自然中散步、游览、划船、骑自行车;爱好在节日里约几个朋友闲聊、喝茶,甚至,异想天开地做几道美食,让大家围在中国桌旁共同品尝。但是,切氏认为,这仅仅是事情表层的一面。这个年轻的中国人,在英国结交了许多卓越的朋友,他成了罗素家中的“自己人”,会见了作家韦尔斯、哈代、曼殊斐儿,并与狄更生、恩厚之、汉学家魏雷及其他许多人结下了亲密的友谊。他结识了各种文学流派的作家,研究了英国浪漫派作家的作品。这为以后的艺术创作播种了“灵感”,奠定了基础。英国的朋友们“对志摩世界观和性格的形成所给予的影响,不亚于剑桥的大自然对他的影响”。通过剑桥“他获得并巩固了自己的‘单纯信仰"…。

同时,切尔卡斯基也指出,在英国“志摩不仅成了一位诗人,而且还变成了一位西方民主的捍卫者”,极力推崇“古希腊和现代英国的道路”。但是,这种“改革”与“革命”,“与工农的社会主义革命没有任何共同之点”。他的革命热情仅仅局限于争取“思想自由”和“智力自由”,英国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在他的心灵和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他的“想飞”,具有哲学的乃至形而上学的意义。他幻想到中国经典中去寻根,到描写去天国旅游的诗歌中去寻根,“实质上,这显示了他追求自由、反对一切束缚人的精神与肉体羁绊的理想……”他爱好和平,反对暴力,崇尚人道,所以,他非常崇拜罗曼·罗兰,“认为他的主人公是人们高不可攀的典范,他称这位著名的作家是为人道主义而英勇战斗的勇敢战士,像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泰戈尔、甘地一样,他是站在最高山峰的极顶上观察当代社会的”。

总之,切尔卡斯基结论道:“他是一位理想浪漫主义者,但他是圣洁的,尤其不是恶魔。”

他相信人类的善良,相信人胸怀的宽敞,相信人世间相互谅解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要尽量多地去结交人,认识人;“他爱大地,但更爱天空和梦幻:他想插上翅膀,翱翔在太空”……

但是,切氏指出,像所有老乡一样,志摩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缺点,不总相信自己是对的,也有软弱性,希望做点每人都想做的事。所以著者说:“我全然没打算描绘一幅圣像般的诗人肖像,那太俗气了,尽管他已经回答了我有关诗人的概念。我试图展现,他是一个实际的人——真实的人。唯其这一点,能让读者记住他和爱上他,那就足矣!”

后记

因为书前已有“译者序”,本不想再耽搁读者时间来读“译后记”了。可是在付梓前夕,本人却感到有些心里话还是要说的:其一,东方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此书得以出版,我看,这几条都“占着”了,故欣慰异常!其二,在出版过程中,天津大学的马知遥教授、南开大学的谷羽教授都极力推荐,为拙译的出版铺路、助推,给予了极大帮助,请接受我由衷的谢意和敬意!其三,北京大学李明滨教授,在百忙中还为本译著撰写“代序”,深致谢意!另外,本著引入了许多欧美作家的名字,纯按俄语音译实难译准,须根据欧美原名校对,在这方面,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柳若梅博士及其弟子也给予了不少帮助,在此亦深致谢意!是为译后记。

译者

2015年3月于岱宗书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徐志摩--在梦幻与现实中飞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罗斯)切尔卡斯基
译者 宋绍香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853221
开本 32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8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2015113745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04
14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8: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