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惊鸿照影/国擎文集
内容
内容推荐
张国擎著的长篇小说《惊鸿照影》是由四个独立的故事而组合成的“复合结构”:乐和与女人、娜娜之间的感情纠葛,那个久远而又迷离的家族故事,铁塔事件,乐和的罗曼史。
作品以退休的男主人公乐和为中心,他的现时生活范围、交际对象及生存处境成为横向线索,而他自己的家族历史追溯及他的个人经历则形成一条纵线,贯穿了半个多世纪的民族发展史,描绘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作者简介
张国擎,著名作家、书法家。江苏省专业作家、益生书画院院长、中国书画院(江苏分院)特聘书法家。出生于浙江省南浔镇,祖籍江苏省丹阳市。发表文学作品一千六百逾万字,成书五十余部。在半个世纪的新闻与文学生涯中,其研究先秦历史的代表作有《千古一相——管仲传》,训诂学著作《少阳集》,历史著作《帝王必读书》《吕氏春秋》(少年版)。《吴越后裔》是其一生研究吴越文学的经典。近年来专攻地方重大史实的普及性写作,出版有《历史沉钩——苏州园林旧事逸趣》《去尘荐微——总统府旧事新探》等。另著有长篇小说《惊鸿照影》《贱民的圣歌》《摇摇摆摆的舞姿》《寻找支点》《古柳泽》《海陵女子》《我的命运我的神》《阴谋与友情》等;中篇小说集《葱花》《中国国外获奖作家作品集——张国擎卷》《古柳一景》《古镇逸事》等;历史随笔集《凤凰对歌》《垂虹熙南浔》等;报告文学《深圳股潮》《藏汉之子》《长江考察》等;电视剧《开天辟地》(与人合作、央视一套播出);书法作品集《国擎书法》等。作品曾获马来西亚国首届世界华文小说奖、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她和他和她
第二章 他不该看的日记
第三章 他想写一部有几代人思想的书
第四章 事不关己的最好办法
第五章 往事如烟情难渔
第六章 情探
第七章 演绎哪家“八卦”
第八章 远去的爱真远去了吗
第九章 梦欲成真真成梦
第十章 曾是惊鸿照影来
第十一章 孤馆灯青旧话重
第十二章 一蓑烟雨任平生
T型结构模式:《惊鸿照影》的故事处理
介入与被介入:一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再版说明
序言
作为在散文领域驰骋廿多年并有可喜收获的作
家,一旦提笔来写小说,他的命运不外乎两种:要
么被小说的浪潮所吞噬、淹没;要么就脱颖而出,
成为小说潮头的弄潮儿。然而,若想成功,如没有
对小说历史和现状以及未来的清醒认识;没有中外
小说理论的宏观把握;没有在小说技术革命的今天
遴选、整合各种形式技巧的气魄和才华,而想在文
坛上崭露头角几乎是不可能的。张国擎八十年代后
期就开始小说探索,他的中篇小说集《古镇逸事》
可谓融江南文化风俗与社会人情为一炉的动人画面
,但作为一次旧现实主义的“重复”,它的小说意
义却是难以显现的。或许是作者近年来潜心于小说
理论与思潮的研究,或许是作者决心重新构架自身
小说的“新大陆”,作为一种新的形式和形态的小
说探索,张国擎的《惊鸿照影》却使人刮目相看,
虽然它的整个小说试验过程中呈现出许多有待进一
步“挖掘”的完善。然而,作为一部有“复调”意
味的小说,《惊鸿照影》却已先给了人以“诗意”
入境的感受。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言:“复调小说
与其说是技巧性,不如说更富于诗意。”
无疑,张国擎执着痴迷于米兰·昆德拉式的那
种小说创作形态,尤其是对那种叙事形态、说话结
构表现出莫大兴趣。《惊鸿照影》的创意究竟是什
么?难道是呈示一种“历史”和“人”的主题?难
道仅仅是一种新的叙事语态的呈现?
在“主题”一词被中国小说家所抛弃的今天,
却被米兰·昆德拉一类的“先锋”小说家们所重视
。也许米兰·昆德拉所提倡的所谓“复调小说”(
它和巴赫金的“人物主体性”的复调小说理论略有
区别)中强调的同时并进的几条线索(可以是毫不
相干的线索)要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而展开的理论
,会使人联想起某种过时的理论。但是,无论如何
,小说不可能彻底摆脱“主题意义”的束缚的,倘
若摆脱,小说就不称其为小说了。综观这些年的“
新潮”和“后新潮”小说的种种试验,我们不难看
出这一小说的真理性。
《惊鸿照影》虽不为鸿篇巨构,但作为一种尝
试性的“复调小说”,恐怕并不在于这部作品采用
的是那种旧现实主义的多线结构或陀思妥耶夫斯基
式的“现代主义”复调小说形式。也许,我们在阅
读过程中可以看出一种浅层次的传统结构形态:一
个是家族和个人历史构成的时空心理;一个是环境
和现实所构成的生存画面。在这两条线索上展开的
人物之间冲突完成的是现实主义的“主题意义”读
解。如果从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来衡量这部
作品,显然,我们亦可以看到一个由四个故事而组
合成的“复合结构”:l。乐和与女人、娜娜之间的
情感纠葛;2。那个久远而又迷离的家族故事;3。
铁塔事件;4。乐和的罗曼史。这四个故事虽然不是
一个个独立的小说故事,它们之间存在着人物的交
叉,但它可以分割成四个单独的“乐章”,四个单
元性的故事,由此而辐射于主题的内容,显然聚焦
是很集中统一的,“复调”也就是在反复强调呼唤
一种人性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识。
倘若我们换一种视角,用米兰·昆德拉的结构
方式来考察一下《惊鸿照影》,或许我们可能看到
另一种景致,它的“复调小说”的意义则完全在于
一种新的文体形式的建构,而非内容附着在形式上
的那种小说形态的“修改术”。米兰·昆德拉在《
小说的艺术》一书中强调了小说不仅是在情节的虚
构上采用技巧使多头线索连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而
且须在文体本身的多样性融合上:“现在,我们再
把布洛赫的复调法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复调法相
比较。前者走得远得多。在《群魔》中,三条线特
点尽管各有不同,都属于同一类(三个小说故事)
,而在布洛赫那里,五条线的各类从根本上就不一
样: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报道;诗;论文。把非
小说性的类合并在小说的复调法中,这是布洛赫的
革命性创举。”毋庸置疑,《惊鸿照影》亦同时具
备这几种“非小说性”文体的意味。作为长篇的结
构形态,那种大跨度的历时性的描写增强了小说的
厚重感;而心理时空的人物描写又突现了短篇小说
的那种描写质感;而铁塔事件作为一种“正在进行
时”的报道,它又充分表现出一种故事的超越性,
使人进入“临境”的时空;而作为散文诗、诗以及
“日记”的呈现,并非是作者在展览文采或是表现
什么文学功底之类的装饰性描述,这一板块的“音
乐”显示部则是米兰·昆德拉所力倡的所谓“对位
法”,它展现的是通向主题的“诗化”了的境界,
与现实和历史遥遥相对的灵魂世界的裸现;最会令
人引起反感的很可能是作者那种大段大段的具有思
辨色彩的“论文”呈示,作为现实主义的忌讳,正
如恩格斯所说:作品观点愈隐蔽则对作品愈好。那
么,这种“论文”式的饰物在传统的现实主义那里
显然是“败笔”,它不仅破坏了作品结构的流畅之
美,同时也破坏了作者再创造的艺术空间。然而,
在米兰·昆德拉那里,这种“革命性的创举”就是
作者试图用“隐含的作者”视角来创造的一种小说
历史和现实进行“反讽”式思考的结果。
或许张国擎并未完全按照米兰·昆德拉的小说
法则来建构《惊鸿照影》,但是我们从这部小说的
散在的文体结构中似乎看出了作者那种直觉的悟性
。这种“复调小说”或许在中国尚未成熟,但是作
为一种尝试,它无疑是有益于中国小说的发展的,
尤其是在世纪之交的小说时代,它更显出其弥足珍
贵。
我不知道作者有意识地将米兰·昆德拉的警句
箴言作为一些章节的题记是否是自身小说的主题显
观。然而作者如此推崇米兰·昆德拉,足见作者对
其小说形态的兴致:“那些主题存在于小说故事之
中并通过它不断地被开掘。什么地方小说放弃了它
的主题并满足于讲故事,它就在什么地方变为平淡
,反之,一个主题却可以在故事之外独自得到发展
。这种着手一个主题的方法,我称之为离题。离题
就是说,暂时甩开小说的故事。”从《惊鸿照影》
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貌似游离主题的描
写,这种“离题”,从一个角度来看,它可能成为
一种分主题,是一个主题向另一个主题的过渡;那
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又可能是人物心理空间
的延伸和拓展,是向主题的深度和高度凸进的一种
方式而已。作为一种“有意无意”的尝试,这往往
会给人造成一种“误读”,似乎整个小说有种支离
破碎的印象,但在米兰·昆德拉来说并不削弱小说
结构的“秩序”,反而更强化了主题——给小说带
来了整体的连贯性,而连贯性恰恰又是通过主题的
若干变奏而得以实现的。《惊鸿照影》虽在这方面
的努力微显粗粝,但在整个十二章的叙述过程中,
是能够非常明显地看出这种小说的“变奏”的,有
的甚至显现很大的跳跃性,打破了线性的历时态故
事结构框架,使故事复迭而相互“游离”。但它不
是传统意义上的“形散而神不散”的主题意境;而
是现代小说的多主题内涵,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启
迪人们的小说阅读智慧和解构的潜能。
正如同张国擎同时代并有着相同经历的许多作
家存在的“共同毛病”一样,他也不可能有米兰·
昆德拉那种高深的音乐造诣和会作曲的本领,这就
使《惊鸿照影》不可能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生活在远方》等那样在驾驭小说节奏时像指挥一
个交响乐队那样轻松自如。米兰·昆德拉可以将每
一章节用作曲形式标出它的节奏方式,如从中速→
小快板→快板→极快→中速→柔板→急板……凡此
种种可以看出一个艺术家的“大手笔”。也正是由
此而使米兰·昆德拉这样一个会作曲的作家成为全
球凤毛麟角的一流小说家。显然,在节奏的把握上
,张国擎是有意忽略了这一点,以填补自己对音乐
感悟上的缺陷。这虽然没有能使这部作品产生米兰
·昆德拉那样的强烈的音乐震撼。然而,我们是否
可以感悟到张国擎有意放弃那种“模仿”而产生的
另一种适合中国读者的新口味,或者想在米兰·昆
德拉之后对于“后现代”增加一种新的形式,即从
作品直射心灵的那种震撼?这方面倒是很明显的。
这便可以使我们静心地去看一看《惊鸿照影》里面
所包容的众多东西。由此而看到张国擎对弗拉基米
尔·纳博科夫那种语言美感之悟,约翰·厄普代克
对人类秉性的辛辣式的透识与康拉德对生存和人性
的严肃探究。就连对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哲学认识
也是那种拿来→咀嚼→消化→吸收→直至为我所有
→完全以我的产品形式出现!从这一点上来看,张
国擎的《惊鸿照影》便有它完全独特的认知价值!
这一价值也必然会不断地被人们所认同。我期待着
。但是,我还是要说,《惊鸿照影》对米兰·昆德
拉式小说的借鉴之重。因为我们在这部小说的许多
话语的结构上是有明显相仿的,限于篇幅,就不再
展开评述了。
作为一个从廿年现实主义创作框架里艰难挣脱
出来的作家来说,既不可能完全摆脱历史的惯性(
况且旧现实主义中还有许多精华可汲取),又不可
能不被现实的景观所诱惑(新时期以来林林总总的
小说花样确也令人生羡),如此,他看中米兰·昆
德拉式的小说形态就不足为奇了。问题就在于作者
怎样去消化它,使之变其为张氏之特点;使之适合
于中国的小说形态;使之推动中国的小说发展。这
一点,张国擎确实迈出了可喜的且十分坚实的一步

早已过了不惑之年的张国擎,其阅历之丰富,
可以其记者生涯窥其一斑,洋洋洒洒落在纸上,除
了有多斯·帕索斯式的记者“新闻”直观的近距离
炽感外,更有那种别人难以获取的风韵和滋味。窃
以为,他从前的作品反响不甚大,除了外在的客观
因素以外,从主体上来说,有两点是明显存在的:
一是记者的职业习惯往往磨蚀和抵消了艺术的感觉
和技巧的扩张;二是忽视了小说理论的研究,光凭
直感同样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尤其是世界小说已
进入了千变万化的“后现代”时期,漠视各种小说
形态的存在只能是“夜郎自大”式的愚昧和冥顽。
而近年来张国擎已逐渐摆脱了“记者”的困扰,走
出了那种职业的叙述模态;深入探索小说的新形态
似乎成为他近年来的不倦追求,八十年代在南京大
学的纯理论熏陶,非但没有将他的艺术感觉销蚀掉
,反而使他对小说的客观把握更有自觉意识。这种
自觉意识化作一种创作的动机,便显示出它的极大
优势。当然,我们不能说张国擎的小说已臻于完美
,但至少它在同时期的同类小说中是不逊色的,尽
管它还存在着许多稚拙之处。
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张国擎注重研究小说内
在艺术的同时就在思考构架一部反映中国历史上与
我们完全融合一气的改革时代的鸿篇巨制,这部取
名叫《成熟的季节》的巨制,近四十万字的第一部
《摇摇摆摆的舞姿》出手便被看好。我只是从同行
那获知张国擎是将那部书作为有生之年献给哺育他
的这个民族的最好礼品的,他将用几十年的时间逐
渐完成,从他第一部花了近十年时间来看,这并非
虚言。一个热爱自己民族的作家是会那样做的!
张国擎似有大器晚成的势头,而这种势头的保
持就在于作者锐意的“小说革命”。在这个跨世纪
的动荡年代里,小说除了“革命”,还能做些什么
呢?!尤其是像张国擎这样一直追求纯文学创作的
小说家,只能做这等“革命”之事了。悲呼?乐乎
?还待历史做出回答。
愿张国擎的小说能在文学史上划上一条长长亮
亮的弧光,哪怕是稍纵即逝也罢。
是为序。
导语
张国擎著的长篇小说《惊鸿照影》描述了一个已届退休之龄的记者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徘徊——然而他恰恰是没有过去没有未来的:他对于自己那个或许繁华过的古老家族只有模糊不清的记忆(旧房子里让菲特的雕像成了打不开的记忆之间的无奈见证之一)。为此他一直在自己的记忆边缘苦苦守候与窥探,甚至想凭借写作来再现那段丢失了的时光;他也不知道若干年前,他与那个“春姑娘”之间的原初萌动是否为他留下了一男半女,一切都在不可捕捉的传闻与错过之中,待到时间淹覆了过去,他根本已无处追寻。
后记
早在一九九三年末到一九九四年四月,北京出
版社的一间编辑室里,相对坐着一男一女两位人到
中年的文学编辑。他们是田珍颖与姬梦武。两人手
里分别编辑着两部都是反映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
田珍颖编的是《废都》,姬梦武编的是《惊鸿照影
》。前者讲述的是知识分子在特定条件下的“人格
分裂”,后者讲述的是知识分子在特定条件与环境
下的“操守”!一贬一赞,形成了当年北京出版社
的“特色”。结果是,《废都》发行一百二十万册
以上,《惊鸿照影》却没有突破三十万册。一年后
,不同的形势是:《废都》被禁,《惊鸿照影》得
以重印。
不久,茅盾文学奖开评。当时送选参评作品只
限作协与出版社,每个单位送选仅限三部。这部反
映知识分子操守的长篇没能被北京出版社送选。同
样,当时的江苏作协领导更不愿意选送不入他们法
眼的作家的作品。但茅奖评委直到投票前夕还给我
打电话,希望我做做江苏作协领导的工作,用电话
来“补救”,我婉拒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二十多年过去了,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今天回过头再来看知识分子的实际情况,应该
说,坚守知识分子固有传统操守的大有人在,而朝
《废都》那条路去的越来越多,尤其知识分子进入
官场后……
今天,便有必要再版《惊鸿照影》的话,也没
必要重说了。
2017年5月25日凌晨于文华园
精彩页
“不很清楚。从前是个很重要的机关,好像是省政府,后来又改为行政大区局的领导住地。搞不大清爽。我有个同学的爸爸在里面工作过。现在?你是问这房子还是那个单位?是说我同学的爸爸?你好像对他很熟悉的,没错!我多次从你和我妈妈的嘴里知道,他与你有多大的仇恨?他已经死了,死了好多年了。就在他们那个机关还没有从这洋楼里搬出来时就死了。……你说他的女儿?她是我大学时的同学。你明白,她是他正室的,我说的正室是区别于他的不公开的情妇,这没什么,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了。他在工作上是个能人,生活作风上也很能干。他那个女儿,如今在太平洋那边一个叫‘大家拿,的地方。她嫁过人,生个女孩后就和男人分了手。如今的情况我不清楚……怎么,你是对她感兴趣还是?你要记住。我妈妈说过好多次,你不肯与她去正式登记可能是另有所图。她并不清楚你所图的是什么,我猜……不,我还是不说出来的好……”
“娜娜,叔问你正经事。你不要这样漫不经心。我这样年龄的人对你们说的那些事不感兴趣!”
“你对什么有兴趣,我怎么能知道的。我又不是你肚里的蛔虫。你肚里的蛔虫也早就有人做了,轮不上我们的。”娜娜有意怄气道。她十分费解的是:你同我妈妈同床共枕这么多年,却不去扯证,这到底是为什么?你这样做,能叫我妈心里平静吗?换了谁都一样。哼!你别高兴太早,她一旦拿出当年对付赵契的手段,你可就要吃不了兜着走啦!我劝你还是趁早对着向你频频递消息的,别再倦于理睬,过了这河没那店的事谁都会遇上的。瞧你这稳劲!老姜辣、白毛狐刁,古人的话没半句错边了的。这回,我横了心,且看你怎么对付?我就不信你那话,什么这年龄那年龄的……
“好了。娜娜,你别岔七岔八的。你说,那楼进门是有个铜浇铸的地板网?那上面的镂花是莲花座和山水。”
娜娜想了想,惊讶地看着他,许久才点点头说道:
“你自己去过,还要明知故问!”
“我没有去过。真的没有去过!我问你,实在是因为我的记忆中好像是去过这个地方的。却又一点也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去过的,你多少也听你妈说过,叔这一辈子同厄运有着生生死死难分离的缘分!哪还有上那种地方去的资格啊。所以我在想,是不是梦里见到过也不一定的。有人说,人在梦里见到过的东西是一种预言,只要记住了就一定会到的。我那次到你们家,远远看了它一眼就有一种感觉。那是难以用语言来说清楚的感觉!我就觉得这一切非常奇怪,真的,我觉得有一种说不清楚的奇怪的东西在左右着我,我也说不清楚那是什么……” 娜娜突然有种好奇怪的感觉在心里流过,她想抓住,却没有能抓住。她相信这种感觉的作用……娜娜看着乐和,却看不出他的可怕。比方说他突然会变成一只吃掉她的野兽。或者先奸她再把她身上的肉一块块地割下来煮了吃的怪人!她只看到他的可怜,那种完完全全需要女人的怜悯和爱来滋润的可怜,她眼中的乐和是棵在大风中快要支撑不住被折断的弱树!她得赶快去帮他一把,给他温暖,给他解渴的水、充饥的乳汁、挺立的信念、生存的力量,使他能站起来,能告诉她关于他的一切一切的秘密……她站起来,要向他走过去。
年轻的娜娜完全能不把心事摆到脸上,乐和当然无以知晓。
他看到她站起来,只是说:
“你坐下。你说,那屋里还有一块铜网的垫板是放在楼上阳台上的?……为什么要放在那儿呢?那块上面的镂花是蓬莱仙境,边上还是山水,说是和大门口那块成联幅的……”他说着摇摇头,自言自语道,“也不知对不对。真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和道理!”
“你说的这些我都没有见过。只是听我那位同学说过,听说它们都是被嵌在木头里的。现在都没有了,有人说是被造反派们挖出来偷回家去了。我那位同学告诉我时,还给我看过长卷的图,是专门为这屋子绘制的……听你这口气,你好像对它的过去很熟悉,不像是梦中见到过,你一定知道这洋楼里有很多的宝啊!”
乐和不高兴地说:“才问了你一点点事情,就说我很熟悉?我可不想去找什么宝。我说过,我这人一辈子同厄运有着生生死死难分离的缘分,发财寻宝的事总是与我无缘的。娜娜,我问你,这楼上你总是去过的吧?上楼的楼梯都是楠木的,对不对?踏脚的铜条上也有花纹。什么花纹,我倒是记不清了。”
“我没有见过踏脚的铜条。只看见这楼梯踏脚与人家的不同,每一级上都有条沟。你这一说,我想起来了,大概那沟就是嵌铜条的,铜条又准是在造反时被人撬掉了!在楼梯拐弯处的扶手上有个黑木的雕像,现在好像也还在的。就是它的头已经被削去,只留半爿脸面了。脸面没有削干净,可能想砸碎它的,后来不知为什么没有砸掉!雕得非常好,精致极了!……”
P34-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惊鸿照影/国擎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国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1201581
开本 16开
页数 3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18-09-01
首版时间 2018-09-01
印刷时间 201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08
CIP核字 2018177878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1: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