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民俗/彩色国学馆
内容
编辑推荐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对于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各地的风俗习惯蔚为大观。每一种民俗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味传说、独特情趣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过千百年来一代代的演绎和发展,中国民俗日益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形成了一幅描绘中国人生活的风情画。

本书囊括500个知识要点,精挑细选,让您清晰掌握文化精义。150个精彩故事,人性解读,与您分享文化的趣味。200幅珍贵图片,丝丝入扣,向您呈现历史的见证。

内容推荐

《彩色国学馆》丛书,以人文的视角、故事体文本、精致的图片,将博大精深的学术文化转为轻松愉悦的普及读本,一改过去生硬乏味的叙述方式,不追求完整全面,只追求要点常识,不追求专业深奥,只追求好读易懂,让您怀着轻松的心情,用最短的时间领略中国文化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

中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民间传统,民俗是最贴近身心和生活、并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中国民俗》全景式地展现了它的形成、延展与传承的演进过程,从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传统建筑、传统节日、婚庆礼仪、信仰禁忌以及民间艺术等诸多层面,以生动的语言、精美的图片、丰富的人文蕴含,给我们展开了一幅精彩生动的民俗画卷。

目录

第一章 饮食风俗

 第一节 食的风俗

1 茹毛饮血

只求饱,不求好

脍炙人口生鱼片

2 腌了千年的成菜

有盐在先

菜不在多,腌制有方

3 古人吃“烧烤”

“火“出现了

叫花鸡与石板烧

 第二节 饮的风俗

1 一醉千年

酒曲的发现

斗智斗勇的酒宴

2 茶香飘九州

泡茶的水

茶功夫

3 古人也爱喝饮料

玉液琼浆

饮子和露

 第三节 饮食的故事

1 我们的主食和菜肴

菜,肴区分

蒸的包子,煮的饺子,烙的饼子

2 八大菜系的故事

八大菜系的形成

各有所长的菜系

3 一日三餐有讲究

食时、晡时

一日多餐

4 餐桌的位置不能乱坐

孔子的饮食之道

宴席有礼

5 “南甜 北咸 东辣 西酸”

吃荤的误会

一方水土一方人

第二章 服饰风俗

 第一节 头上的讲究

1 最古老的头衣

帽子的出现

民间戴便帽

2 千年不逊的“巾帼”

青蓬包头的女帽

巾帼不让巾帻

 第二节 衣裳的学问

1 一叶盖羞的时代

从“无衣遮体”走向“一叶盖羞”

穿皮衣,裹丝衣

2 多姿多彩的深衣

深衣上的奥妙

飘逸的深衣

3 古人内衣的奥秘

最深处的“亵衣”

肚兜的风俗

4 裙子起自何时?

舞动的下裳

曼妙的女装

5 穿裤子的习俗

穿套裤的古人

有裆的女裤

 第三节 脚下也有说头

1 生活俭朴穿皮鞋

穿上了皮鞋

足下穿履

2 古人也穿拖鞋

木屐走江湖

木屐的故事

3 绣花鞋和袜子

三寸金莲配“绣花鞋”

袜子也要系带

第三章 建筑居住风俗

 第一节 庭院深几许

1 说说四合院

老北京四合院的禁忌

四四方方,堂堂正正

2 筑墙有讲究

孟姜女哭长城引发的禁忌

五花八门的墙

3 影壁墙的来历

萧墙

影壁墙的学问

4 贴门神

桃的辟邪作用

多种多样的门神

 第二节 登堂八室

1 “构木为巢”的故事

自然选择

穴居与巢居

2 居住在窑洞

窑洞与自然条件

仪式与艺术

3 古老的干栏房屋

干栏式房屋

傣家竹楼

4 帐篷的风俗

历史演变

多样的蒙古包

 第三节 居住的风俗

1 古人看重“门”

门的重要性

门的方位设置及禁忌

2 “前高后低,主人被欺”

房子的朝向与形状

选房的禁忌

3 屋子里的说法

人与鬼争地

吃饭睡觉

4 “人搬穷”

搬家先搬灶

搬迁的禁忌

第四章 家庭风俗

 第一节 家族的纽带

1 辈分的说道

传统的家族

家族称谓

2 姓氏的历史

姓的由来和作用

氏的形成

3 祭祖与祠堂

祭祖先

祠祭

 第二节 家俗从何而来

1 分家的习俗

分家的趋势和方式

分家之后

2 百善孝为先

孝道的产生

孝字当先

3 尊老爱老的习俗

养老的习俗

敬老的传统

4 结千亲的风俗

结千亲

连宗

第五章 交通行路风俗

 第一节 兴盛的陆路民俗

1 黄帝造车的传说

轩辕之说

车的历史发展

2 古代也有路标

堠与树

3 马车、牛车与羊车

各种畜力车

4 黄包车与三轮车

人力车的经营模式

人力车的应用

5 轿子的便捷

轿名的演变

简单的轿、复杂的轿

 第二节 独特的水路民俗

1 独木舟的故事

大禹造舟

独木舟的制作和应用

2 皮筏子的创意

葫芦妙用

筏子

 第三节 走在路上的人

1 马帮的故事

沙漠之舟

茶马古道

2 住在哪里?

客栈

驿站

第六章 礼仪风俗

 第一节 生命的礼遇

1 送子娘娘

神降生命

求神送子

2 有喜到临盆

妇人“有喜”

一朝分娩

3 送彩蛋与洗三朝

弄璋、弄瓦之喜

分红送蛋

“洗三”的习俗

4 抓周

抓周的习俗

抓周的故事

 第二节 成年的赞歌

1 冠、笄之礼

男子戴冠的习俗

女子插笄的习俗

2 穿裤与换裙

少年穷裤,少女换裙

文身染齿也成年

 第三节 婚姻是件大事

1 相亲和聘礼

相亲的礼俗

下聘礼

2 盛大的婚礼

盛大的迎亲

夫妻拜堂

操办喜筵

3 闹洞房

洞房的由来

闹洞房花烛

4 回门之礼

古有回门之礼

回门的礼俗

 第四节 丧葬的故事

1 招魂和送魂

招魂留逝者

安魂归故里

2 吊丧

奔丧和吊唁

披麻戴孝

3 出殡

择吉日,忌重丧

起灵与哭丧

第七章 交际风俗

 第一节 走亲访友

1 称呼的民俗

家人的称呼

谦称与敬称

2 到别人家庆贺

《五女拜寿》

祝寿

 第二节 招待客人的讲究

1 遇有宴请巧安排

宴席上莫贪吃

宴请礼俗

2 有理不打上门的客

客家人的“等路”

少数民族的好客

 第三节 朋友和街坊

1 朋友通消息

高山流水

古人论友

2 看重邻里

孟母三迁

乡里往来

第八章 岁时风俗

 第一节 宗教里的节日

1 元宵节的传说

元宵节的缘起

元夜彩灯

元宵姑娘

2 浴佛节的来历

浴佛节的历史

浴佛节的礼俗

 第二节 年节的味道

1 春节为何称为过年?

“年”的由来

春节的礼俗

2 清明节与寒食

寒食节绝火

清明节踏青

3 端午节有什么来历

端午的由来

端午的习俗

4 中秋佳节

中秋的传说

赏圆月,吃月饼

5 七夕为何成为女儿节

七夕节的传说

七夕节的习俗

6 九九为何是重阳节

重阳何来

重阳节的习俗

 第三节 娱乐产生的节日

1 那达慕大会

马背上的那达慕

那达慕展“三艺”

2 上巳节为何称为女儿节

上巳节的由来

上巳节的习俗

第九章 信仰风俗

 第一节 巫术的故事

1 桃木避邪的传说

桃木的渊源——神荼和郁垒

桃木的用法

2 中国民间的咒语

急急如律令

咒语的力量

3 求雨的习俗

龙王的任务

求雨的各种方法

 第二节 宗教信仰的习俗

1 祭拜财神

财神赵公明

迎财神

2 灶王的传说

灶王的由来

灶王的职责

 第三节 民间禁忌的说头

1 非常在意死亡

死亡忌讳

不说“死”亨

2 数字上的忌讳

杨公忌的日子禁忌

数字禁忌

第十章 游艺风俗

 第一节 民间有百艺

1 扭秧歌

秧歌的由来

秧歌的习俗

2 皮影戏

皮影戏的由来

民间皮影戏

3 木偶戏

木偶戏的由来

民间木偶戏的发展

 第二节 竞技益智的乐趣

1 蹴鞠

蹴鞠的由来

古代蹴鞠运动的发展

2 赛龙舟

赛龙舟的由来

龙舟竞渡

3 围棋

下围棋的由来

玩围棋的历史

4 打麻将

麻将来历的传说

麻将的发展

 第三节 最大众的游艺民俗

1 放风筝

风筝的由来

放风筝的习俗

2 拔河

拔河的源起

拔河的发展

3 放烟火

烟火的产生

放烟火的习俗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饮食风俗

第一节 食的风俗

1 茹毛饮血

只求饱,不求好

人类初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群不久,不懂得用火,食物的出现完全靠自然的给予。早期生活艰辛,人们只得靠果实、兽肉、鲜鱼、鸟卵为食。孔子日:“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为维持自己的生存,人类把一切可以饱腹的东西都作为食物,所以对食物的要求,也仅仅是可以吃饱就行,哪管美味与否。

“饥即求食,饱弃其余”,说明人类还不懂得保存食物的技巧和方法。从另一方面说,他们吃的都是最新鲜的食物。

脍炙人口生鱼片

随着人们学会了用火,熟食也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然而,怀着对过去艰难日子的怀念和对新鲜美味的不懈追求,人们仍未放弃生食。这些生食,早已经不是原始初民的“茹毛饮血”了,而是经过了一定的加工,才成为人们的盘中之餐。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脍”就是切得很细很薄的生肉,既有牛、羊等家畜和野兽的肉脍,也有鲜鱼的鱼脍。曹植《名都篇》里有“脍鲤臇胎虾,炮鳖炙熊蹯”,他喜欢把鱼脍生蘸着小虾酱吃。隋炀帝对美食更是很有研究:“所谓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

关于“脍”,《孟子·尽心上》中还有一段小故事。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父亲曾哲爱吃羊枣,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竞不忍心吃羊枣。战国时,公孙丑对这事不理解,于是就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可见,脍在古代是人人爱吃的,也是很普遍的食物。

前边说过,生食是要经过一定加工的,所以调料必不可少。《礼记》中说:“脍,春用葱,秋用芥”,《论语》中又有对脍等食品“不得其酱不食”的记述。《本草纲目》对鱼脍也有记载:“刽切而成,故谓之脍,凡诸鱼鲜活者,薄切洗净血腥,沃以蒜姜齑醋五昧食之”。这是因为,鱼脍是寒凉、阴寒的,不好消化。人们必须要加一些佐料,用热性的东西去平衡它,这样吃完以后才不会拉肚子,减少对肠胃的损害。

现代中国北方满族和赫哲族的一些村落仍然有吃生鱼的习俗,南方岭南一带也有吃生鱼片、喝生鱼粥的习俗。赫哲族“杀生鱼”的敬客之礼很有讲究:把鱼肉从鱼骨上剔下两整块,横切成相连的薄片;再从鱼皮上片下来,切丝;将鱼肉丝、鱼皮丝拌以葱丝、土豆丝、野韭菜,浇上辣椒油、酱油、醋、盐即成。在南方地区,又有顺德鱼生、潮汕鱼生、佛山九江鱼生、客家生鱼脍、宁化生鱼脍、兴宁生鱼脍等不同的生鱼系列。

P2-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民俗/彩色国学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727463
开本 16开
页数 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8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5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49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5
16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