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国艺术电影的跨国流动(历史文本和思潮1979-2010)/华语电影系列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并不着意于历史事件的纷繁备录,而是主要从三个方面突显写作的重点:其一,根据跨国流动历史中艺术电影美学范式的变迁,将这一过程划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以期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电影国际化的进程;其二,每一个历史时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有着重大社会文化影响力的影片/影人/事件进行重点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涉及彼时国内外对这些影人、影片和事件的评论和思潮,影片美学和文化意指形成的过程,跨国流动的经验和启示;其三,在对每一个阶段跨国历史的梳理中,力图结合本土文化思潮的变迁来分析具体现象,并从现象反身窥探中国社会三十年来的发展和变奏。 作者简介 田星,艺术学博士,南阳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电影理论研究,以及对外传播、电影剧本创作的历史研究。 曾参与全国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当代华语电影发展研究”。目前所从事的研究项目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2批面上资助。已在国内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一般省级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导论 一、跨国流动:中国电影发展之一维 二、艺术电影之于跨国流动 第一章 前奏:“思想解放”和跨国流动(1979—1984) 第一节 艺术表现主题的转换和新的跨国观念 一、从“阶级性”到“人性” 二、新的跨国观念 第二节 崭露头角的艺术电影 一、概况 二、反馈和反思:《城南旧事》等几部影片 第二章 繁荣:“现代化”和跨国流动(1985—1994) 第一节 概况 一、纷繁复杂的历史语境 二、艺术电影的辉煌 第二节 第一阶段:1985—1988 一、从“边缘”到“中心” 二、“乡土中国”范式初建:《黄土地》《红高粱》 第三节 第二阶段:1989—1991 一、从喧嚣到沉寂 二、“乡土中国”范式的成熟:《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 三、“都市底层叙事”的兴起:《本命年》《妈妈》 第四节 第三阶段:1992—1994 一、“南方之行”和“中国电影年” 二、“乡土中国”范式的高潮和衰落:《霸王别姬》《五魁》 三、“平民底层叙事”的发展:《找乐》和《北京杂种》 第三章 转型:“全球化”浪潮和艺术电影的跨国流动(1995—2010) 第一节 概况 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浪潮来袭 二、艺术电影跨国的转型 第二节 第一阶段:1995—1999年 一、“主旋律”和“商业性”夹缝中的艺术电影 二、“乡土中国”范式的转型和余绪:《一个都不能少》《洗澡》《那山那人那狗》 三、“城镇底层叙事”的成熟:《巫山云雨》《小武》 第三节 第二阶段:2000—2010 一、中心的旁落:“全球化”“产业化”和“走出去”工程中的艺术电影 二、艺术电影跨国、回流和反哺:《世界》《三峡好人》 结语 文化自觉和回流反哺的跨国流动 一、文化自觉 二、关学转型 三、跨国反哺 参考文献 致谢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艺术电影的跨国流动(历史文本和思潮1979-2010)/华语电影系列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田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605007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5 |
出版时间 | 2019-10-01 |
首版时间 | 2019-10-01 |
印刷时间 | 2019-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40 |
CIP核字 | 2019011274 |
中图分类号 | J9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5.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