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因何为一个农夫点燃一百根大火烛?哪位皇帝竟对儿子的数次谋反睁只眼闭只眼?宋朝皇帝竟因不孝被大臣废黜?天津教案因何让曾国藩从一代名臣变成一代国贼?
西南地区在中国历史的权力格局中有何重大意义?为何说中国古代一个“官”字最难懂?中国古代朝廷如何经营国有经济?
中国历史的玄机真正在张程著的《中国历史的里儿和面儿》里面,打开本书,让历史的智慧助益你的成功人生!
图书 | 中国历史的里儿和面儿 |
内容 | 编辑推荐 齐桓公因何为一个农夫点燃一百根大火烛?哪位皇帝竟对儿子的数次谋反睁只眼闭只眼?宋朝皇帝竟因不孝被大臣废黜?天津教案因何让曾国藩从一代名臣变成一代国贼? 西南地区在中国历史的权力格局中有何重大意义?为何说中国古代一个“官”字最难懂?中国古代朝廷如何经营国有经济? 中国历史的玄机真正在张程著的《中国历史的里儿和面儿》里面,打开本书,让历史的智慧助益你的成功人生! 内容推荐 中国历史的面儿上有数不尽的精彩故事,给今人以极大的启迪。雄主打江山讲述的创业智慧,为臣之道反映的职场生存法则,道义和利益面前折射的人性的高贵……人们从历史中可汲取的智慧是无穷的。 如果你熟悉了上面的内容,那你可称作历史的“发烧友”了,但如果您想实现到“准专家”的华丽升级,那还要读懂中国历史的“里儿”,比如,西南地区在中国南北方对峙时,经常有着怎样的战略意义?中国的“官位”和“权力”因何常常不对等?饱受争议的科举制度,因何成为一千多年来中国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又对中华文明的成就起着怎样的积极作用?这些都是你从其他书中不易见,或不易懂,但一贯地对中国历史的规律性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内容。 张程著的《中国历史的里儿和面儿》通过“横”“纵”两个方向,分别对中国历史的“面儿”和“里儿”进行了深入而通俗的解读,开启了大众读史的“精读”时代,让历史的智慧助益你的成功人生! 目录 上编 中国史的横截面 士人春秋:管仲的舞台 从一个敌人到他的宰相 非常之识,用非常手段 朝秦暮楚飞黄腾达 一个有西周遗风的人 为一位农夫点燃一百根火烛 扩展思考:君臣相得 河阴之变:大屠杀是如何酿成的? 原本可以和平收场 任何惨案都是有原因的 血债一定是要还的 扩展思考:宫廷政变 真假梁武帝:无能庸劣还是战略失误? 梁武帝的三宗罪 梁武帝有真才实学 问题出在基本国策上 扩展思考:皇帝很难 岳飞之死:君国困境与能臣的悲剧 和谈如同踩高跷 皇帝的心病 岳飞必须死 扩展思考:家国轻重 绍熙内禅:孝治语境下的皇帝不孝风波 见不见太上皇,这是个大问题 太上皇尸骨难安 唯一的方法:换皇帝 扩展思考:孝治天下 步步惊心:康熙的意愿和雍正继位之谜 遗诏都不是原创的 皇帝的意愿并不重要 九兄弟同室操戈 扩展思考:夺嗣之争 反腐困境:乾隆的“腐败福利”和“反腐工具” 乾隆的反腐组合拳 制度逼良为娼 腐败的根源在专制 当反腐沦为权力工具 扩展思考:反腐难题 天津教案:曾国藩的挫败 天津教案是怎么回事? 曾国藩的忍耐与务实 不可能的任务 被抛弃、被唾弃的曾国藩 扩展思考:近代教案 祸自内生:清王朝覆灭的三大内因 晚清官僚的“殉节” 被荒废的八旗子弟 既得利益者的自私改革 扩展思考:王朝覆灭 下编 中国史的纵切口 地缘政治:地理上的中国历史规律 条条块块的中国 中国历史发展的地缘政治规律 用三国历史来验证地理规律 扩展思考:地缘利弊 官的玄机:古代官衔的明唁内容 官字最难懂 与等级有关的“品” 爵位是靠不住的 待遇很重要 扩展思考:官僚制度 公产私财:说说古代的国有经济 从“井田制”到“经济统制” 唐代的国有经济 洋务企业像衙门 扩展思考:国强民富 千年科举:铁打的考试,流水的官 从世袭到考试,这是大进步 科举考试的六个层次 科举考试的苦与累 一考定终身,悲喜两重天 科举制度三宗罪 扩展思考:科举选择 卫青家族:一个草根家族的崛起与覆灭 家奴的崛起 战场是卫青、霍去病的舞台 功高震主,卫青避祸 捧霍去病压卫青 受株连满门抄斩 血腥故事不断重演 扩展思考:权力家族 琅邪王氏:从政坛向书坛的退却 第一代:王导迈过的三道坎 第二代:与政治保持距离的王羲之 第三代:勉立朝堂的王彪之 三代之后:兴趣在别处 豪门世族的末日 扩展思考:世族门阀 万国来朝:朝贡体系的虚荣与务实 朝贡原来是这样 礼节虽繁,必不可少 朝贡是桩“大买卖” 朝贡贸易利人利己 扩展思考:朝贡幕后 天朝崩溃:近代中国的开放与沉沦 朝贡久了,体系病了 澳门是葡萄牙人的楔子 鸦片战争的爆发 磕磕绊绊走向新世界 扩展思考:近代之殇 乱世军阀:他们谋权势也谋国是 他们最初是什么样? 军阀们的奋斗 北洋系统的分化 军阀“敛财有道” 扩展思考:军阀异同 后记 参考文献举要 试读章节 从一个敌人到他的宰相 我们来看看管仲的身世。 管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后。但到了管仲这一系,早已丧失了贵族身份,家道中落。等到管仲出生的时候,管家只是齐国一户贫困商人家庭。但管仲命好,生逢其时。恰遇到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根本性转变的良机。 夏商周时代,学校都是官府的。《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比如,要学习法律,即向司徒之官学习法律。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进学校学习,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于是便形成了贵族子弟才有资格人学、当官这样一种定规。所谓“血而优则仕”,也就是一种世袭制。 然而,公元前770年,新继位的周平王迁都洛阳,即史书所说的“平王东迁”,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形势。一些“王官”便散人各诸侯国,有的则流落民间,为了谋生,只能私自教学,于是“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学生入学条件较西周时大为改变,像孔子所办的私学就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学生送给他“束惰”(一串腊肉)作为学费,就可以了。这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来。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人”。 春秋以前,贵族子弟人学的课程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有大射、乡射,乐有军乐,射、御除田猎外,也都是作战技术,这四科皆为军事课目,只有书、数才为数学、文字、典章等民政知识。由于国家教育体制的推荐,全社会也崇尚六艺之学,管仲的出身有点类似八百多年后的刘备——知道自己出身卑微,只能通过能力和努力来博取功名富贵,因此管仲自幼刻苦自学,通诗书,懂礼仪,武艺高超也就不足为奇了。 齐桓公姜小白的“新政府”成立的时候,小白的师傅鲍叔牙是最有竞争力的主政大臣人选。鲍叔牙不仅教育、拥立小白有功,而且能力出众,群臣对由他出任“新政府的总理”基本上没有意见。齐桓公在任命前例行征询鲍叔牙的意见,谁料到鲍叔牙固辞不受,反而极力建议国君将国家大权托付给好友管仲。当年他们曾一起做生意、走南闯北,鲍叔牙对他十分了解,也十分欣赏。 齐桓公一听,立刻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 齐桓公对管仲的排斥,除了射向胸前的利箭和难以忘却的仇恨外,更是出于维护齐国政治传统和宗法制度的考虑。 管仲出生于商人家庭。在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风气还很浓的春秋早期,任命一个商人担任主政大臣匪夷所思。势必遭到巨大的人力和制度障碍。 此外,管仲的人品也有些问题。齐桓公对鲍叔牙说:“我听说,从前管仲和你一起作战的时候,总是躲在阵后,或者抢先逃跑;管仲和你一起做生意的时候,出力少却总是拿得最多;管仲的仕途非常不顺,三次被国君排斥。你凭什么向我推荐这样的人呢?” 鲍叔牙回答道:“君将治齐,则高傒与叔牙足矣。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夷吾即管仲,鲍叔牙此番话的意思是,如果您只是想让齐国成为强国,那么任命我或者高侯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想让齐国成为春秋霸国,那就非把国事托付给管仲不可。“管仲做生意时的确很在意钱财,那是因为他家境穷困,需要养家;管仲在战场上不敢冲锋在前,那是因为他家里有老母亲。” 鲍叔牙重本质轻小节的一番话,最终打动了齐桓公。不唯身份论英雄,管仲就这样鲤鱼跃龙门,从齐桓公的敌人,变成他的宰相。 P4-6 后记 感谢读者阅读本书。 这是一本讲述具体历史案例,希望从微观历史人手来反映宏观历史的图书。这里的案例既有横向的历史事件,又有纵向的制度、现象和规律性的内容,横纵结合,就像一张疏疏漏漏的网络,希望可以勉强把中国古代历史罩了起来。我还希望这些微观案例能够引起读者思考历史的兴趣,进而对宏观历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每篇文章的末尾,我设置了一个“扩展思考”的栏目。该栏目从文中提炼若干问题,既对该文进行总结,也适当延伸,希望可以引起读者进一步阅读和思考的兴趣。一本书的篇幅是有限的,十八件事的选择也是有限的,但是引发的思考可以是无穷的。如果能以点带面,让读者思考整个中国古代史,那么善莫大焉。当然,这些都只是我的希望而已。实际效果如何,就要读者诸君的评价了。 我一直很困惑,如何整体把握中国古代史?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人手,是一种思路。这个思路的关键词,比如生产力、所有制、生产效率、阶级、斗争等,像火炬一样能照亮幽暗的历史。随着阅读与生活的推进,我感觉这种思路的解释力存在限制,并不能照耀整个历史天空。徜徉在那些历史的偶然、人文的发展、个体的命运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思路并不能帮助我们彻底解惑。之后,我尝试从人性的角度、从个体活动的角度人手,观察整个古代史。人类活动创造了历史,人性给历史涂抹上了温暖的色彩。一些改变历史的偶然性也能从人性角度得到解释。但人又是活在时代背景之中,身负历史文化传统的,受到很多强大的隐性力量的制约。 最近两年来,我尝试以“权力”为关键词,来观察中国古代历史的变迁。遵循权力的视角,我写作了《泛权力》一书。这本书揭示古代公权力泛滥的问题,是我观察古代历史的一个小结性的产物。该书能够揭示古代政府运作和一些现实问题。书出版后,我看到有些读者运用书中的概念和观点来分析现实问题,比如分析某个腐败官员的衍生权力、揭示某个事件的泛权力规律。可是,《泛权力》的解释力更多集中在政府和公权力领域,对其他领域的作用有限。之前,我有些想当然地认为公权力泛滥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持续现象。之后,我对这个观点进行了深人和反思,觉得并非如此。 古代历史存在“大政府小社会”的现象吗?初看起来,读书人蜂拥向仕途,城池建设以衙门为中心,官吏衙役在很多事务上都能插一手,似乎都支持大政府小社会的观点。但我的一位大学老师指出了一个历史现象,简单就反驳了:苏东坡在杭州当官的时候,白天去山上找老和尚品茶聊天,晚上泛舟西湖,很少有正儿八经办公的时候,怎么能说公权力泛滥呢?而苏东坡并非个案,像他那般在任时醉心山水游乐、埋首诗词唱和的,不在少数。我们后人看到的文化古迹、古代游记和诗词,多数作者都是官员身份——而他们的名声都还不错。这似乎表明,古代公权力远没有泛滥到其他领域。同时,公权力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第一,宗法制度和观念牢牢支配着古代国人,制约公权力的作用。宗法制度确定于周朝,根源于人的血缘,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它讲究嫡长子继承,将家族分为大小宗,要求小宗以大宗为尊、晚辈以长辈为尊。宋朝以后,宗法制度扩展到全社会。不仅是豪门大族,就是普通人家也修家谱、立祠堂,家族势力日益增强。他们选族长,有族产,兴建私学,抚恤贫寒族人,有宗族内完备的规矩制度。同族之人,都不敢违抗宗族法规。这就和官府的公权力相平行,相抗拒了。尤其是宋朝以后,朝廷放弃了乡里政权,县政府成了最基层的政权。君权不下县,自此开始。在广大的乡村,发挥作用的是族长耆老,人们遵守的是“宗法”,而非“王法”。乡间农夫,一辈子都可能看不到父母官,族长耆老们却是天天照面打交道的。 同样,儒家思想观念、传统道德等也和宗法一样,在精神和现实上都制约公权力。一边是公权力,是官府和王法,一边是宗族和宗法,是儒家思想观念,是传统道德,就看身处两者之间的人们,觉得孰轻孰重,进而指导言行了。 第二,中国社会长久以来是一个人情社会、关系社会,人情关系等也束缚着公权力的发挥。《泛权力》中的衍生权力,很多就是根据人情关系衍生出来的,比如血缘权力、地缘权力等。人生而受制于人情关系,即便掌握了权力也不能改变。相反,随着权力的增长,一个人身受的人情关系更多、更深。 第三,技术因素也制约公权力的扩展。试想,一个县政府面对的是方圆数十里甚至上百里的辖区,如何面面俱到?黄仁宇先生就认为,中国古代始终没实现细致的科学管理,就是受技术因素的制约。同样,古代中国疆域没有继续拓展,也是受政府管理的技术因素制约。这种制约,在公权力拓展上也同样存在。如果县政府要渗透到商贸领域,必然对全县的商户、物流和人员进行登记和管理。这就超过了古代政府管理的能力。公权力要泛滥到其他领域,困境也如此。 因此,泛权力在解释中国古代公权力持有者的权力现实的时候,是有解释力的。但似乎并不能表明公权力在整体背景中的实际地位。同时,它也没有指明权力所有者面临的种种“非泛权力”的制约或羁绊。泛权力理论需要修正,似乎也表明我从权力角度把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失误。 综上所述,要为复杂的古代史找到一把解答的钥匙,每个人难免要多次试错。相信每个历史爱好者,都愿意付出这样的曲折,也愿意继续探索下去。 本书辑录的文章,是我近年写作的有关古代史的文章。少数章节曾经公开发表,其中《士人春秋》《天津教案》等发表在《中华遗产》杂志,《反腐困境》《真假梁武帝》等发表在《百家讲坛》杂志,有关清朝的诸篇文章发表于中国新闻网“锐度专栏”和财新网“张口说史”专栏。这些章节收入本书时都做了修改。本书的主要参考文章,在附录的“参考文献举要”中有说明。当然,本书难免有观点和史料方面的差错,我为此承担责任。欢迎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本书的成功出版,要感谢现代出版社同行们的辛苦劳动。作为书业中人,我深知行业的清苦和一本图书出版背后凝聚的心血与汗水。感谢现代出版社臧总编辑对本书的肯定,感谢吴庆庆编辑的辛劳付出。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唐琳娜。 谢谢大家! 张程 2012年劳动节于朝阳水南庄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历史的里儿和面儿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程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432508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3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4-09-01 |
首版时间 | 2014-09-01 |
印刷时间 | 2014-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1 |
CIP核字 | 2014194859 |
中图分类号 | K209 |
丛书名 | |
印张 | 2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4 |
宽 | 148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