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在新教育路上(朱永新教育作品)
内容
编辑推荐

朱永新编著的《外国教育观察(朱永新教育作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理论有实际,平易近人,用广大教师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说出具有教育科学规律性的理论,案例中含有教育的哲学。广大教师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所以他的书拥有众多的读者。

内容推荐

朱永新编著的《外国教育观察(朱永新教育作品)》记录了一群怀抱教育理想,对教育真诚热爱,并以实际行动勤奋实践、锐意创新的新教育人的心路与足迹,因为他们的激情、因为他们的付出、因为他们的坚守,新教育这粒小小的种子才能不负岁月的期许,开出一朵朵绚丽之花。正如作者朱永新所说,“它不仅在稿纸上用文字写就,而且在大地上用脚印踩出”。一个个感人的事迹,一项项闪光的成就,汇成了新教育实验奔流向前的长河。相信读者看完《朱永新教育作品:走在新教育路上(卷11)》后,会对这些教育先行者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他们所努力的事业更多一份敬意和支持。

目录

新教育的种子(卷首诗)

一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与新教育同行

 我们一起走过

 “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

 一所好学校是怎样“炼”成的

 激情成就梦想

 6月18日,我们共同的节日

 让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

 留下新教育的精彩

 从匿名走向真名

 时间正翻卷着书页

 当冲天的火光照亮我们的前路

 最重要的是喜欢

 “海子”老师的教育情结

 种子的梦想

 从费建妹老师的短消息说起

 教育,重拾人文的传统

 教育故事的真情诉说

 让学校有灵魂的人

 在网络上成长

 勤于“三耕”乐为师

 凌龙华的教育世界

 感谢学生

 学会等待

 新教育实验可能发生的危险

 关于“新教育实验断思”的断思

 做脚踩大地的理想主义者

二 熬一锅石头汤吧

 用行动追求梦想

 新教育1号义工

 乐于奉献的储昌楼

 睿智幽默的卢志文

 只做一事的许新海

 日知日行的张菊荣

 不愿长大的李镇西

 才艺出众的焦晓骏

 憨厚大度的冯卫东

 一路追梦的朱寅年

 解读生命的袁卫星

 创造奇迹的年轻人

 苏州柴园的守护者

 书写特教人的七彩人生

 特殊教育园地的辛勤耕耘者

 非常老师的非常课堂

 童年史诗

 教育呼唤“心灵的舞蹈家”

 理想就在脚印中

 聚沙成塔,成在毅力

 一个年轻老师的教育追求

 向一个“可爱又快乐的老太太”致敬

 年轻的教育思考者

 新教育是为了什么

 我从不想我们能走多远

 写给一起追梦的朋友

三 书写生命的传奇

 新教育的“山”和“海”

 新教育的“魔鬼团队”

 努力打造中国的新教育学派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骂声中成长

 一个普通职工的新教育情怀

 让孤独的心不再孤独

 我眼中200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脚印无声指引未来

 共同珍惜拥有

 一个人和一个城市的新教育

 在“两岸咖啡”碰撞新教育的智慧

 贵在守望

 为垦荒者送行

 生日快乐

 新教育号列车

 新教育的梦想剧场

 喜看毛虫化蝶飞

 新教育的新起点

 新教育年会的短信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温和而坚定地走下去

 新故事正在书写之中

 “紫色”的教育星空

 梦想照耀在里下河上

 在灾难面前,新教育人做什么

 灾后教育做什么

 回顾与展望

四 相信岁月,相信种子

 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四川大地震周年祭

 局长本是一书生

 第一粒种子

 校长、书家、诗人

 幸福在哪里

 我要飞得更高

 行动就是生命的答案

 “青春老人”的秘诀

 你的秘密我会永远笑着藏在心里

 喜喜是个好“长工”

 为新教育临淄实验区喝彩

 无限相信学生与老师的潜力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朝向生命绽放的新教育

五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就有奇迹

 携手共圆新教育之梦

 新教育的未来在于每一个今天

 教师真的不需要发展了吗

 新教育的“麦子”

 改造教育,从改造教室、改造学校开始

 让爱陪我们一起走

 追梦人的朴实情怀

 青峰的攀越

 最好的教育风景在教室

 教育,需要爱,更需要思想

 每颗种子都相信岁月

 正确的琐碎创造伟大的历史

 做贵人,不做匠人

 推开窗,眺望世界,扎根田野

 为我们的梦想结网

 文化,为学校立魂

 新教育的文化使命

 以人弘道: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附录 我与新教育这些年

 2002年贺年信

 2003年贺年信

 2004年贺年信

 2005年贺年信

 2006年贺年信

 2007年贺年信

 2008年贺年信

 2009年贺年信

 2010年贺年信

 2011年贺年信

后记

试读章节

窗外晨光初现,案头灯光仍朗。这两种交相辉映的明亮似乎向我传达着什么,也在向我诉说着什么。但是,一时难解。在那个静谧的清晨,我看着刚刚修订完稿的《新教育之梦》,掩卷而思,终于顿悟出眼前这一亮景的真正意蕴。案头宛如白昼的亮景似乎在委婉地暗示自己,数十年研究的心路历程如今有了一个初步的形状,一小片光亮之域诞生,心里亮堂。

这种心灵的神韵,就像那在大海中邀游的蓝鲸既快且稳地从高深莫测的海洋中冲出水面,很是有点儿气度不凡。眺目远望,地平线上那初现的温润晨光,更是让人神往。多次凝眸于眼前光亮与远处晨光之间,原本涟漪微动的心灵湖面现在似乎早已平静了下来,就像二十多年前走上这条学路时一样的平静,一样的憧憬。这渐高渐热的晨光是我新的向往,是我上下求索的指明灯。回眸沉思,自己觉得肩上的担子又多了几分沉重。

带着这份重托和责任,我再次翻开了刚刚合上不久的集子——《新教育之梦》,又开始找寻些什么,也似乎是为了跟朋友们再多说上几句心里话。

我想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1950年的元旦,约瑟夫·熊彼特在弥留之际,曾对前去探望他的彼得·德鲁克及其父亲阿道夫说了一番这样的话:“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

多年的学术探索使我积累了不少文字,虽然谈不上著作等身,却也是文章颇丰。我经常陶醉在自己的书房中,欣赏着自己用文字搭成的积木。朋友和学生们也经常称赞我的勤奋与成果。但是,有一天,当我看到约瑟夫·熊彼特的这句话时,我开始怀疑我过去所{故的一切。尽管,我始终关注着教育实践,始终关心校园生活,但是,我的东西有多少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有多少在改变我们的教育?

这样一种思考,终于在2000年的夏天,在美丽的太湖之滨,改变了我自己的行走方式。这一天,我为参加“创新教育”笔会的老师们作了一场题为“我心中的理想教师”的讲演,整整4个小时,连旁边的服务员也静心地听着。许多老师至今还能回忆起当时的感人情景,还能记起我讲演的内容。同年,《我的教育理想》问世了。它的表述方式,它的文体结构,为广大的教师所接受,所欢迎。

但是,也有人说,理想毕竟是理想,只是你朱永新的乌托邦,在残酷的考试面前,你的理想价值几何?其实,在写作《我的教育理想》的时候,我已经在思考:我的这些理念能改变现实吗?在写作《新教育之梦》的时候,这种对现实的观照更是时刻在我的心头萦绕。在进行理论整理的同时,我已经在构思未来的实践蓝图。差不多在《新教育之梦》问世的同时,新教育实验也在苏州昆山的一所学校正式启动。

尽管我对新教育实验充满信心,但其发展速度之快,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估计。那么多的学校与老师结盟新教育实验,那么多的老师开始写起了教育日记,那么多的教师开始了追求梦想的岁月!新教育实验正在改变他们的生活!新教育实验正在影响我们的教育!

教师们在实验中的激情、诗意和创造,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真实的教育生活充分向我们展示:老师们的创意无限!正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激情和汗水,演绎了新教育实验的无限精彩;也正是他们的创造性劳动,丰富、完善了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

P3-4

序言

朱永新教授的作品集出版在即,他要我写一篇序,大概是因为他看到我对教育也很关注,又不时地发表点看法吧,或者因为他和我都是马叙伦、周建人、叶圣陶、雷洁琼等民进前辈的后来人——我们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成员。不管他是怎么想的,我出于对他学术成就的敬佩,也出于对年轻学者的喜爱和对教育的兴趣,便答应了,尽管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不过这样也好,以一个时时关心业内情况的外行人眼光说说对这套作品集和作者的看法,或许能更冷静些,更客观些。

我曾经说过,中国的教育人人可得而道之。因为教育问题太复杂,中国的教育问题尤甚。且不说中国以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强的实力在办着世界正最大的教育,单是中国处于转型期,城乡、东西部间严重的不平衡和几个时代思想观念的相互摩擦、激荡,就可以说是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了。随着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对教育发表评论的人当然也越来越多,多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时常议论。这样就给有关教育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也许在别的国家并不突出的问题。我认为其中有两个问题最为要紧:一个是教育的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既不能就教育论教育,更不能只论教育的某一部分而不顾及其他,要区别于人们日常的谈论;另一个是教育学如何走出狭小的教育理论界圈子,让更多的人理解、评论、实践,也在更大范围内检验自己的理论是否能为群众所接受,以免专家和社会难以搭界。朱永新教授的这套作品集,恰好在这两个问题上都给了我很大的欣慰。

在这套作品集中,作者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古往今来的广阔视野来考察、思索中国的教育问题;他的论述几乎遍及受教育者所经历的整个教育过程;大到教育的理念、原则,小到课程的改革、课外的活动,他都认真思考、系统调查、认真实验,随时提升到理论层面;与教育学密切关联的心理学,在研究中国教育同时展开的对国外教育的认识和分析,也是他涉及的范围。

朱永新教授并不是一位“纯”学者,虽然教育理论研究永远是他进行多头工作时在脑子里盘旋的核心。他集教师、官员和研究者三种角色于一身,随着孩子的降生和成长,他又多了一个家长的身份。这就使他不可能只观察研究教育体系中的某一段或某一方面。必须做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的研究。他现在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叶:央委员会副主席,作为同事,我见过他极度疲劳时的状况,心里曾经想过,这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考验,还是他“命”当如此,不得不然?其实,这正是给他提供了他人很难得到的绝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时时转换角色,就需耍时时转换思维的角度和方法,宏观与微观自然而然地结合,积以时日,于是造就了他独特的研究方法和风格。

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研究,如果只有理性的驱动,而没有基于对事物深刻认识所生发出来的极大热情,换言之,没有最博大的挚爱,是难以创造性地把事情做得出色的。朱永新教授对教育进行研究的特点之一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身,有那三种角色和一种身份,自然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心,是不可见的,但贯穿在他所有工作、表现在他所有论著中的鲜明爱心,则是最好的证明。

后记

编完这本小书,心潮澎湃。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书。它是一段旅程,记录着我与新教育人携手逐梦的一段岁月。它不仅在稿纸上用文字写就,而且在大地上用脚印踩出。

一路走来,艰难困苦,筚路蓝缕;一路走来,高歌猛进,神采飞扬。

新教育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已经开出了一朵花来。尽管这朵花还不像我们许多人期待的那么绚丽,那么精彩,但是在这片土地上,几乎已经是奇迹了。

新教育之所以能够开出花来,首先要感谢那些曾经参与、正在参与和将要参与新教育事业的所有朋友。

是的,新教育的许多能人,自己去开辟一个山头,能够生活得很潇洒。新教育的许多人才,本身并不需要新教育为他们增光添彩。但是,正因为拥有一个共同的梦想,也因为各种因缘际会,新教育人走到了一起。共同拥有了一份善缘,也共同承担了—份责任。

我曾经说过,我们这些本来卑微的人,因为这样一个事业,而可能不再卑微。我们这些本来素不相识的人,有机会在一起做事,共熬一锅石头汤,这是“天作之合”。我曾经对营姐、海波等新教育的朋友说过,他们是上天给新教育送的礼物!其实又何止他们,每一个真正的新教育人,都是上天给予新教育的礼物。每一个人,都是新教育的贵人,都是新教育的播种人,都是新教育的护花使者。我们只有团结一心,只有竭尽全力,才能够不负这样一份美丽的馈赠,才能不虚度我们的人生。

我也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托付给新教育这个伟大的事业,就会让我们的生命因此而无限。为了新教育,我可以放弃我的一切。因为这个事业,不属于我,不属于这个团队,而是属于这个民族、这个民族的未来,以及这个民族对世界的责任。

新教育仍然在路上。在路上,是新教育最好的风景,是新教育人最好的姿态。这条路的前头,是明亮的那方。这条路的途中,有无数的庆典在等待着我们。所以,我们仍然将坚定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这本书是按照新教育的发展历程编排的,人物出场的次序,也基本上是按照他们在新教育舞台上亮相的先后安排的。所以,有些文章虽然成文较晚,但是仍然把这些文字放到了他们亮相的那个时间段。书中的一些人物,已经暂时离开了新教育的队伍,或者从过去的主角变成了今天的配角,但是新教育会永远记住他们。

这些文字是在新教育发展的历程中随时记录的,具有“原生态”的特点,在收入本书时,除个别人物和主题因为在不同时期写过不同的文章,需要重新整合以外,大部分文章保持了当时的面貌。还有许多新教育的文章,因为已经收到了《中国新教育》_等书中,这里就不再收录。考虑到内容的相对完整,收录了从2006—2011年新教育年会主报告的摘要,而这些报告,大部分在《新教育讲演录》中已经收入,特此说明。

新教育的义工童喜喜在《那些新教育的花儿》一书的序言中写道:“走至今天,新教育已是十年,已是根基渐稳。然而,过去已经磕磕绊绊,明天仍然注定着步履维艰。让理想之花在现实土地上绽放,从不是易事。但伴随全新一天来临的,必然是新的行动,新的希望。所以在今天,我只是,只是放声为大地上这蓬新教育的野草歌唱。明日或有烈火,我仍坚信,焚掉旧之后,新的野草以此滋养,将更蓬勃。”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一名教育理论家,朱永新教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论述、抒情、问答并举,逻辑严密的理性语言、老百姓习惯于说和听的大白话、思维跳跃富于激情的诗句兼有,依思之所至、情之所在、文之所需而施之。有的文章读时需正襟危坐,有的则不禁击节而赏,有的还需反复品味。可贵的是,这些并非他刻意为之,而是本性如此,自然流露。这本性,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爱……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许嘉璐

朱永新的文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理论有实际,平易近人,用广大教师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说出具有教育科学规律性的理论,案例中含有教育的哲学。广大教师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所以他的书拥有众多的读者。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教育学家 顾明远

朱永新提出的新教育实验,推动了中国的教育行动的研究,推动了一种中国的教育风格的研究,它如一条鲇鱼,必将搅动中国教育这一缸水!

——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副会长 陶西平

朱永新教授不仅对中国的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反思,他还是一位思想活跃、笔耕不辍的学者与实践者。多年来,朱教授完成和参与完成了多部学术著作,具有深厚的思想史研究基础。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袁振国

朱永新先生作为身处高位的官员对教育仍怀有如此激情,甚至是痴情,且如此深沉而质朴,实为难能可贵,不能不令人感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朱永新先生的人格魅力衍生了“新教育”的魅力。

——著名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 李吉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在新教育路上(朱永新教育作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永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47215
开本 16开
页数 4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15
出版时间 2012-02-01
首版时间 2012-02-01
印刷时间 201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7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521
丛书名
印张 3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8: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