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
内容
编辑推荐

在20世纪的中国,郭沫若先生是中国现代百年文化的奠基者、开拓者、领导者。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研究生涯中,他以其始终饱满浩瀚、飞扬激荡的豪情,以其大气磅礴、神奇瑰丽而又风格多样的艺术创作,以其见解独到、透辟卓越的科学研究为中国现代百年文化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文化品格。这种文化品格一直是全体学人最可宝贵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给养。此书集合了众多名家对他的文学研究,很具有研究学习价值。

目录

与时俱进,创造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

——纪念郭沫若诞辰110周年   李铁映/1  

在郭沫若诞辰11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郭传杰/9  

纪念郭沫若同志诞辰110周年  陈昊苏/14  

贺郭沫若夫妇书法展   [日]中曾根康弘/18  

日中友好会馆贺词     [日]林义郎/19  

日本创价学会贺信     [日]池田大作/21  

郭沫若研究也要与时俱进     马识途/23  

回忆我见过的郭沫若

  [俄]齐赫文斯基著乌兰汗译/26  

回忆散记    [俄]费德林著鸟兰汗孙琪璋译/30  

为了飞翔的和平鸽

——忆父亲郭沫若     郭庶英/41  

郭沫若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王廷芳/49  

把骨灰撒到大寨肥田

——纪念郭沫若诞辰110周年   栾中新/56

论郭沫若后三十年的学术争鸣    章玉钧谭继和/63

郭沫若与中国20世纪学院派文化的分离   李怡/87

论郭沫若学术文化活动的开始

——一个关于日本文化背景的提示   蔡震/95

在中国现代文化“造山运动”中

——郭沫若的学术与他的时代    朱寿桐/115

吸收异民族优秀文化,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

——立足于郭沫若译著的考察   谢保成/125

在矛盾中寻求“自我”的统一

——郭沫若现象与现代中国   [日]大高顺雄/142

论郭沫若的学术与政治   翟清福/145

阐释的智慧

——以郭沫若对孔子的评论为例  魏建/152

五四与孔家店:从郭沫若谈起  [美]陈小明/167

从士的传统看郭沫若的人格  陈晓春/176

简论郭沫若与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选择   税海模/190

郭沫若由个人主义向“无我…‘突变”的文化根据  王骏骥/208

郭沫若与创造精神    杨胜宽/218

郭沫若与先秦儒家“动的”文化精神   李晓虹/235

郭沫若《/民谣集序》的真实性及其价值   孙玉石/252

论郭沫若的文化选择及其“生命底文学”  龙泉明张克/269

郭沫若前期浪漫诗学的现代性观照     黄曼君/283

论郭沫若与新中国文学建设        秦川/302

论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          伍世昭/315

若干郭沫若诗歌的写作背景        [日]岩佐昌瞕/328

关于郭沫若《牧羊哀话》的背景及创作意图之考察  [日]藤田梨那/345

论郭沫若诗歌与日本宗教文化       靳明全/361

论郭沫若早期诗作中的死亡意识      黄晓娟/377

20世纪初中西方诗歌的一次换位

——论郭沫若与庞德         邓经武/385

《女神》与《青春》

——重铸现代国魂的共同追求     朱成甲/400

历史考古与美学阐释

——以郭沫若青铜器研究为例     魏红珊/417

从对整理国故和“古史辨派”的评价看郭沫若的史学思想    张越/435

意识形态想象与郭沫若史学研究

——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为例        贾振勇/449

郭沫若古史分期的研究方法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  张剑平/464

关于郭沫若在广东大学任职期间活动的详细考察  [日]武继平/479

承印郭沫若古文字研究著作的印刷所和与之相关

的一首绝句           [日]斋藤孝治/506

郭沫若在韩国/提要与资料       [韩]朴宰雨/515

晚日浮沉急浪中

——对郭沫若晚年的思考        桑逢康/525

郭沫若业绩背后四位东方女性的奉献     祁和晖/537

郭沫若的“上海情结”           王锡荣/559

网络时代的郭沫若研究           石燕京/570

呼唤经典重读名著

——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中郭沫若作品与阅读指导  张杰/580

郭沫若文化品格与推进、深化中学语文素质教育   连中国/601

编后记                     /609

试读章节

郭沫若先生是中国现代百年文化的奠基者、开拓者、领导者。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研究生涯中,他以其始终饱满浩瀚、飞扬激荡的豪情,以其大气磅礴、神奇瑰丽而又风格多样的艺术创作,以其见解独到、透辟卓越的科学研究为中国现代百年文化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文化品格。这种文化品格一直是全体学人最可宝贵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给养;对教育而言,也是推进与深化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强大力量与重要内容。

              郭沫若的“激情"与情感教育

郭沫若先生第一个文化品格是“富于激情”。这种“激情”让他通过燃烧自己,照亮了中国现代百年的文化。我们不必说热情洋溢开一代诗风的《女神》,我们不必说《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也不必说《甲申三百年祭》,我们只要听一听中国现代的其他几位文化大师对郭沫若先生的认识,就足以把握住他这种独特的文化品格。郁达夫在1926年3月1日的一篇文章中就曾说过:“我们看过他(郭沫若)的《文艺论集》序文的人,大概都知道,沫若近来思想剧变了。……我想诗人的社会化也不要紧,不一定要在诗里有手枪、炸弹,连写几百个‘革命’‘革命’的字样,才能配得上称真正的革命诗。把你真正的情感,无掩饰地吐露出来,把你如火山般的热情喷发出来,使读你的诗的人,也一样可以和你悲啼嬉笑,才是诗人的天职。革命事业的勃发,也贵在有这一点精神。”茅盾先生也曾这样说过:“郭老是我国文坛上的彗星。收集在《女神》中的他早期的诗……是五四运动在诗歌方面最具热情而豪放的反映,可以说是举世无双。”还是老舍先生说得精到:“(他)对什么都感觉趣味,假若是他的才力所能及的,他便不舍昼夜去研究学习,他写字,他作诗,他学医,他翻译西方文学名著,他考古……而且,他都把它们做得好;他是头狮子,扑什么都用全力。等到他把握一种学术或技艺,他会像小孩拆开一件玩具那么天真,高兴,去告诉别人,领导别人。”

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离不开“情感”教育。“情感”是面对生活时解决困难、抗拒磨难,勇往直前最重要的原动力与策动力。没有充分情感体验的人,不仅表现为性情干涩,平庸平淡,语文能力低,更为严重的则是性格孤僻,行为乖张,性情残忍,暴戾非常。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信息瞬息万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现代的中学生将来所面对的世界,将更加繁复多变,纷纭动荡。一个人只有他的情感始终是健康饱满的,是经“沐浴”过的,他才足以立足于社会、贡献于社会。解读郭沫若先生独特的文化品质——“富于激情”,对学生情感的涵养、润泽、梳理乃至生成都会有极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推进与深化,是其他文化大师无可替代的。郭沫若先生是学生情感充分体验与尽情徜徉的汪洋大海,是剔除污秽强劲有力的狂风暴雨,是增强情感力量最为有效的层层推进的无尽波浪。

           郭沫若的“积极济世"与社会教育

郭沫若先生的第二个文化品格是“积极济世”。他火山喷发、江河倾泻般的创作激情始终与民族的现实、国家的现状形成一种紧密结合、相为表里的互动关系。可以说,郭沫若先生的文化情绪就是现代中国社会的情绪;现代中国社会的情绪也便是郭沫若的文化情绪。《女神》为“民族的郁积”、“个人的郁积”找到了“喷火口和喷火的方式”。诗篇既受到“五四”狂飙突进时代的感召,又反过来真实反映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不仅《女神》如此,纵观郭沫若先生一生的人文化成,无不与当时的社会境况有着紧密的联系。1923年4月,郭沫若由日本回到上海,正值我国工农运动出现新的高涨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日益扩大,这使他的思想情绪有了较显著的变化。因此,他在《我们的文学新运动》一文中,提出了“反抗资本主义毒龙”,“在文学之战爆发无产阶级的精神”的主张。1924年春夏之交,郭沫若翻译了日本经济学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是他实现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重要转折,自此他“从文艺运动的阵营转到革命运动的战线里来了”。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发生,郭沫若目睹了工人、学生英勇斗争和惨遭帝国主义及反动军阀屠杀的情景,为四川旅沪学界同志会起草了《五卅案宣言》(后改题为《为“五卅”惨案怒吼》)。1927年蒋介石在江西、安徽制造了一系列镇压工农群众运动的事件,3月31日郭沫若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这篇著名的檄文,披露蒋介石背叛革命疯狂杀人的罪行。1928年,郭沫若等后期创造社成员和太阳社成员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郭沫若写了《英雄树》、《桌子的跳舞》、《留声机器的回音》等文,指出“无产阶级的文艺是倾向社会主义的文艺”,“我们的文艺要为大多数人们”,即“产业工人和占人数最大多数的农民”,要求作家“多多接近社会思想和工农群众的生活”……诸如此类,真是不胜枚举。由以上的列举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建国后,乃至他生命的晚期,郭沫若先生作为一个文化人,他是始终以真挚饱满的文化热情积极地密切地关注着社会现实的。毋庸讳言,他的这种基于“积极济世”的热情关注,表现在文化上的真挚释放有时也不无片面、偏激甚至谬误的地方,废名先生的一段话概括得准确而巧妙:

郭沫若的诗在这一点上又与康白情的诗相似,两位诗人的天才都是音乐的。不过康白情的诗是描写的,诗人的感情与外界景物和在一起的;郭沫若的诗是直抒的,诗人的情感碰在所接触的东西上面。……诗人的情感与所接触的东西好像恰好应该碰作一首诗,于是这一首诗的普遍性与个性具有了。若诗感与所碰的东西还应该加一番制造,要有人工的增减,此事便出乎诗人郭沫若的能力之外,那么这一首诗多少要不完全,诗人的个性自然还是有的,诗人普遍性乃成问题了。

郭沫若的诗是写出来的,写出来好便是好,不好也就没法子好,有时想做也做不出来的了。

老舍先生说“他”(郭沫若)的学问,正和他的生命一样,是要献给社会、国家与世界的。

素质教育是“人”的教育,我们按照“人”的要求积极培养人,全面发展人。一个人不仅要追求渊博的学识、非凡的才智、卓越的成绩,他更要关注自己,关注别人,关注社会,关注整个民族与国家。江泽民早在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语重心长、高屋建瓴地指出,青年学生要将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统一起来,要将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统一起来,要将坚持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一个人也只有肩负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他笔下的文字才会真正生动斑斓起来,才会真正字字鲜活。现在我们一部分学生将个人的成功从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中孤立出来,只关注自己个人成绩、利益的取得,片面强调个性,脱离社会的实际与需要。这样不仅使自己的文章变得无病呻吟,苍白贫乏,自身也变得自私狭隘、偏执狷急。在中学语文素质教育中,加强“社会教育”已然刻不容缓。郭沫若先生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格自然会对我们的学生投身社会,培养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一种力量巨大而又“韵味无穷”的昭示——因为“他心中笔下充满着革命的愤火,也充满着对人类的热爱”。P601-606

后记

2002年是郭沫若110周年诞辰。在这期间,学术文化界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的活动是以“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为题的国际学术论坛。

20世纪初,当郭沫若还在留学日本之际,他便以新诗的创作名世。几乎与此同时,他也开始了涉足学术领域的文化活动。在郭沫若60余年的文字生涯中,他无疑给中国的学术文化留下了一笔丰富的遗产。而在他逝世之后进一步发展起来的“郭沫若研究”,也是当代中国学术文化领域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方面。

近几年来,当人们以当代意识和历史理性的目光,再一次回首、思考中国百年学术文化思想史的时候,“郭沫若”仍然是一个能够引发种种思考的话题。在北京举行的“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国际学术论坛,即是海内外学者们一次集中的学术思考与讨论。本书将这次学术论坛的论文精选汇辑成编,以期进一步推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书中还辑录了部分纪念、回忆郭沫若的文章。

本书由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合编。林甘泉、章玉钧、谭继和、郭平英、谢保成诸先生给予了热情的帮助。莫世行同志高度重视和关注本书的出版工作,李晓虹、蔡震负责编纂,王世民、钟作英提出编辑意见。责任编辑蒲其元、陈小梅同志作了精心校阅订正和编辑加工工作,顾亚同志作了细心审阅,魏红珊同志参与了复校,最后由谭继和同志作了复审复校工作。本书的出版得到四川出版集团和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全力支持,列入重点选题给予资助,谨此一并致谢。

                   编者

                   2003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四川省郭沫若研究学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69437
开本 32开
页数 6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15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6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08
146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2: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