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小企业怎么办(变局下的韧性生长)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知名企业家、学者厉以宁、谷迎春、魏加宁、周成建等联袂推荐!

本书从经济危机对中国企业所带来的影响入手,对中国企业的传统增长模式、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国内外市场现状、中国企业的契机等都做出了分析,并撷取了马云、王石、俞敏洪等中国企业精英突破重围,保持企业在逆境中持续赢利的案例。理论分析和中国企业生存状况全景叙述并重,可以给广大中国企业家们以很好的启示与借鉴。

内容推荐

中小企业的佼佼者,不仅要做快做好,更要做大做强。

揭秘优秀企业家险中求胜的关键,探讨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经营策略。

中国优秀企业众多,但真正卓越者凤毛麟角,在严酷的现实经济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比以往更为多样化,也更为严峻。“金融危机”让全世界对突破重围顽强生存的中国中小企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模式,以增强企业逆势生长的生命力。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创新、市场、文化、多元化与专注……这些既是企业需要锻造的核心能力,也是企业的进化优势。

一切从持久的价值最大化开始……

目录

前言 命好”不是企业的进化基因

序一 历史三峡中的中国变局

序二 我们理应明白地活着

序三 变局的启迪

序四 变局下的新福音

第一章 第一道御寒安全阀

 为何“水来,土不能掩”

 预防危机,中小企业生存的黄金法则

 悬崖百丈冰,哪些花枝俏

 危机防火墙没有终点

 达人过冬:马云的过冬使命

第二章“吝啬”背后的生存智慧

 裁员与减薪的两难抉择

 节衣缩食搞革命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活法

 “腾笼换鸟”双刃剑

 达人过冬:“汽车狂人”李书福的成本哲学

第三章 创新转动成长大乾坤

 低成本优势能走多远

 持续创新是过冬的不二法门

 管理创新:进攻者的优势

 技术创新:难以复制的命脉

 市场创新:打开消费者的天窗

 达人过冬:创新才是彭晓峰的过冬稻草

第四章 冬天里最温暖的篝火

 被资金链扼住喉咙的企业家

 现金流才是“硬道理”

 寻找指缝里漏出的阳光

 与“洋资本”攀亲

 条条道路通融资

 达人过冬:王石的“阳谋”

第五章 文明的成长方式

 过时的“野蛮生长”

 专注,才能做大

 诱惑面前踩“刹车”

 割肉,以小失换大得

 达人过冬:俞敏洪只钟情新东方

第六章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被萧条吞噬的海外市场

 寻找市场中的盲点

 中国市场的水有多深

 学会内销外销两条腿走路

 达人过冬:丁志忠优美的“巾字步”

第七章 最强势的核心竞争力

 没文化的企业是悲哀的

 良好文化的优势效应

 要点燃别人,先点燃自己

 训练有素的以人为本

 顾客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达人过冬:柳传志一笑值千金

第八章 蚂蚁雄兵的力量

 产业链上的“一损俱损”

 小狗经济的魅力

 抱团,才能取暖

 达人过冬:金志国“青啤,不想冬眠”

第九章 抄底:成就反周期之王

 抄底改变了企业生态规则

 哪些是鸡肋,哪些是肥肉

 “过剩人才”:看上去很美

 抄底的最佳时机

 抄底,需勇气更要底气.

 达人过冬:李嘉诚的抄底之道

后记

试读章节

危机防火墙没有终点

几乎所有的人都想知道,这个世界会不会太坏?经济学家给了我们权威但又不是板上钉钉的答案。我们所能做的是,根据他们斟字酌句的回答,构建危机防火墙。毕竟我们还不确定暖春的信号什么时候会吹响。如果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构筑危机防火墙,即使报春的知更鸟来了,等待我们的也不是天堂,而是地狱。

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未来充满很多不确定性,整个国际经济的走势不见得见底,一旦处理不好的话,很可能变成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

曾经连任三届英国首相的托尼·布莱尔也曾谨慎表达了对未来走势的不确定,他很遗憾处在这样一个独特时期,却无法回答全球经济何时复苏的问题。如果能够解决金融领域的问题,那么在2010年,我们的机会会比2009年要好,否则就有可能延长经济停滞的时间。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鲁里埃尔·鲁比尼担忧,危机也许会发展为长时间的衰退。

世界经济风雨飘摇,无论是学院派还是实力派,悲观总要比乐观多一点,而所有乐观的前提是“处理得当”。否则我们只能继续眼看着一个个行业从繁荣的塔尖上滚落痛心却于事无补。因为有前车之鉴,构建危机防火墙将是一个永不止息的话题。预防才是解决危机最好的办法,非常时期,危机预防更要提上日程。

预防危机,不仅是企业领导者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整个企业成长所必备的本能。不可否认,金融危机肆虐时,很多企业内部弥漫着焦虑、不满和恐慌的气氛。此时,为稳定军心,企业领导也不宜一味地粉饰太平。毕竟企业员工也有自己的判断力,如果过分掩盖面临危机的事实,反而会降低领导者在企业中的威信,加重企业员工的不安情绪。

所以,企业领导者一方面需要进行正确的情绪疏导,另一方面还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危机教育。对于金融危机,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录像、图画等形式,向企业员工分析金融危机的实况及金融危机对企业所在行业的影响,用本企业或其他企业的案例对员工进行预警教育,千万不要讳疾忌医。企业应适时召开座谈会,或者以通俗的语言编成小册子分发给员工,将危机教育、危机发生情况和处理措施等,客观而全面地告诉员工,使员工对危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此一来,当危机真正来临时,企业员工就不会惊慌失措而导致企业内部军心大乱。

危机预防文化的建立,绝不是贴在墙上的一条标语、开会时喊出的一个口号那么简单,这是个循序渐进的渗透过程。在企业内部,高管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企业高管决不能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如果企业高管的参与度很低,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危机教育的效果。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越是身处危机时,就越要知道自己的短板与软肋。所以,成立危机管理小组也是必要的。危机小组的成员应该是公司内部人员,必要时还可请外援一起组成危机预防团队。这个团队应保持持续的敏锐洞察性。大至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如国家的货币政策、经济扶持政策、资本市场变局,中至行业变化,行业有什么危机和机遇,小至企业内部资金链,都是这个团队应该关注的主题。

他们要保持警惕,以在必要时警号长鸣。危机管理小组的人,还应提供可24小时联通的联系方式,包括电话和邮件等网络联系方式。身处经济危机的战场上,企业即使穿上金刚罩,也会存在易于被危机攻击的薄弱之处,危机随时都可能发生,危机管理小组的成员只有随时保持联系,才不至于等到危机爆发时惊慌失措。

“百年基业”的确是很多企业做大做强的梦想,连微软这样的企业巨头都不敢喊出“基业长青”的口号。但是“基业长青”是企业精英团队站在刀刃与钢索上走出来的。在通往天堂的路上,有无数荆棘和陷阱。  要想活下来,就要学会用第三只眼审视企业,定期对企业进行体检。体检的执行者可以是企业内部人员,也可以借助外力,雇佣专业的咨询公司。与企业内部诊断机构相比,咨询公司身经百战,曾诊断过无数企业病人,可迅速找出企业内部存在的顽疾或外部的威胁,对症下药,开出让企业满意的药方。但咨询公司也有不足,毕竟他们没有和企业同舟共济,如果得不到企业的配合,就可能无法获得确凿的关键数据。这样,他们下的诊断书就可能与企业本身的症状南辕北辙。而且越是在经济危机时,打着“治病救人”幌子的咨询公司越是层出不穷,企业更要擦亮眼睛,避免被江湖庸医忽悠,贴一张狗皮膏药草草了事,贻误了危机公关的最好时机。

P18-20

序言

这是一个流传已广的故事:

一天,美国最杰出的职业经理人安迪·格鲁夫与英特尔的创始人摩尔意志消沉地呆坐在办公室里,那时候的英特尔正处在低迷中,整整一年时间里,英特尔公司的空气中都散布着失望颓废的气息。于是在那一天,格鲁夫问摩尔:“如果我们下了台,另选一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摩尔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很惊讶:“他可能会放弃存储器的生意。”格鲁夫凝望着摩尔,问道:“那你我为什么不走出这扇门,然后自己动手?”一阵寂静后,格鲁夫与摩尔一起走出了办公室,之后英特尔开始了漫长而伟大的变革。

这个故事距今已有24年时间,1985年的这个下午是英特尔最重要的一个下午之一,在此前,成功创造了存储器产业的英特尔,遭到了来自日本诸多公司的攻击,崛起的日本用低价格、高品质的相同产品,将英特尔公司逼上了绝路。但之后,英特尔却在绝境中找到了微处理器的庞大市场,并由此走上了成为伟大公司的道路。到1992年,微处理器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英特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企业,远远超过了当年曾在存储器业务上打败它的日本公司。

与英特尔案例相似的还有诺基亚的历程,这家成立于1865年的全球最大手机制造商,在19世纪的本业竟然是木材加工,但在遇到危机后的20世纪80年代,毅然转变成了手机制造企业。今天,当中国企业来到历史面前时,我们重温这样的老故事,意义变得耐人寻味。“任何一家百年公司,都最少经历3次经济危机”,这句话对所有危机里的中国企业是个激励,今天依然活着的中国公司都走在成为百年企业的道路上,每一次危机都是重新面对企业灵魂,也是一道新选择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平静中认清自己,在危机中望向未来。因此,当周德文携新书稿《中小企业怎么办》来约我序言时,我欣然应允,这是一次应景的创作,却会是一个企业成长的百年话题。

“中小企业怎么办”,这或许是过去一年里,横亘在所有中国公司面前最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在本书中,周德文先生引用了一句广为人知的评价来说明中国公司问题:“中国没有因为发展太慢而垮掉的企业,只有因发展太快而拖垮的企业。”这是一个令人警醒的问题,在我过去研究《大败局》案例时,多的是因为超速而死亡的案例,顺驰因为资金链无法承受疾速之重而亡,巨人因为脚步太快而倒下,还有华晨、瀛海威、秦池等等,这些案例其实都提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中国企业需要怎样的合理速度与成长模式?

我比较认同周德文在本书中提及的几个观点:

●专注是一个优秀企业的成功基因,大多成功的企业,多因他们在“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诱惑”。因为专注,才能做大、做强、做深。

●技术不断创新,企业才会找到真正决定其生死的命脉。而任何一个“执着”于现有技术、不思进取的企业,他们之前所为之自豪的技术,最终都可能由香饽饽变成烫手的山芋。

●预防危机,才是企业生存的黄金法则。在危机尚未破土时,就将其扼杀,这才是理性的经济行为。

●抱团过冬,可以有效整合各种能力和资源,以获得最大的成效。而参与抱团的实体,则可以相互借鉴和利用对方的优势和长处,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周德文先生的这些观点源自一些朴实的思想,尽管它们看上去并不耸人听闻,但在过去时间里,能真正做到这几点的企业却是少数,而真正坚守了这些朴实价值观的企业,也总能处变不惊地渡过各种险阻。

周德文先生久居温州。在过去三十年里,温州人是堪与犹太人媲美的全球化族群,草根崛起的温州商人在过去提供了一个个民间成长的商业故事,但崇尚低成本竞争的温州企业在过去一年里遭遇了群体的困境,好在散布全球的客观存在又让他们具备了全球化视野,身为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的周德文先生的这次思考,是在新背景下的一次探索,正像他在书中写道的:“金融危机,以最直接的形式结束了中国企业赖以生存的低成本优势,被迫告别传统的增长模式,艰辛寻找新的增长模式。或许,此次经济危机将会为中国提供一个较长的时间差,使得中国企业有更多的余地在优胜劣汰中找到出路。”其实这也会是所有人的期望。

吴晓波

著名财经作家,蓝狮子出版人

后记

写完《中小企业怎么办》时,外面烈日炎炎,陋室中却凉风习习(拜空调之功),这也正印证了我心情,一会热,一会凉。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以后,我一直忧心忡忡。常年生活、工作在第一线,每天跟大量制造业中的中小民营企业打交道,我真切地感受到在危机肆虐下,大量的中小企业陷入生存的困境,有的甚至命悬一线。作为中小企业利益的积极维护者和中小企业问题的研究学者,我自2007年年末以来,冒着一定的风险,一直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大声疾呼——向政府和社会反映中国中小企业的真实生存状况,向各级政府反映中小企业的呼声和要求,向各级政府及至中央政府提出帮助中小企业摆脱危机的政策建议。2008年这一年中我一直处于风口浪尖,遇到种种压力。好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非常开明,不仅没有阻止我的“言路”,没有像某些人预言的将会有人给我“寄小鞋”,而是对我关怀备至,鼓励我讲真话,许多中央及部门的领导到温州调研,“指名”要我参加调研或座谈会。我想,这不是因为我有才学,而是因为各级领导希望听到我这个来自最基层的“草民”的良药苦口式的箴言。人微言轻,尽管我有自知之明,知道作为草根学者的我,许多建议并不一定能成为各级政府的公共政策,但让我感到很庆幸的是,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所采取的政策,有不少与我的建议相吻合。尽管这可能有所巧合,但还是令我感慨不已,陡生一丝自豪和欣慰感,如果我的大声疾呼能为中国的中小企业谋一点“利益”,为中小企业在严冬中多一件“小衬衣”、“小棉袄”,添一点温暖,那我自觉一年的辛苦就没有白费了。

今年初,承蒙出版社大力支持,我出版了《走出困局》一书。本来原定书名叫《困局》,出版时出版方将其改为《走出困局》(以下还是简称《困局》),虽然不是很赞赏,但我还是理解出版社的苦心——不管是作者还是出版社,要出版一本书都是很不容易。写《困局》时,中国经济尚处于“困局”之中,尚未走出,但已努力在“走”。

完成《困局》书稿时,正值严冬,我觉得意犹未尽:一是,平时积累、收集的资料、数据尚有很多没有用完,觉得还可以使用,能写出《困局》的“续集”;二是,言犹未尽,似乎还有写作的冲动;三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央采取了正确的决策,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复苏、有利于中小企业摆脱困局的措施,特别是4万亿的投入和2009年1~5月,国家5万多亿的新增贷款投向市场,带动了社会的投资和消费,中国经济出现“回暖”的迹象。中国经济正从“困局”走向“变局”,许多积极的因素正在显现和发挥作用。正是上述这些“原因”,坚定了我写出《中小企业怎么办》的决心。

《困局》出版后,许多领导、媒体朋友、企业家和读者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当然他们也问我,为什么书中不举一些我最熟悉的温州案例?我无言以答,只能说《困局》是以“宏观”的角度去解读中国遇到的《困局》,而没有涉及到“微观”,温州自然是属于“微观”之列。略微遗憾的是,《中小企业怎么办》还是在写“宏观”,没有过多地涉及温州经济的“微观”现象或故事。但可以告慰热心读者,你们从我已出版的《温州样本》及正在计划撰写或即将出版的《破局——温州人如何“过冬”》、《温州资本》、《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风暴眼——中国经济热点问题访谈》等书中读NN#I的资讯及温州人的智慧和力量。另外,我坚信中国经济一定会率先走出困局,等到那一天,我一定再撰写一本《胜局》来赞扬最终战胜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伟大的中国人民。

书稿交出版社之前,承蒙著名财经作家、我所敬重的财经畅销书作者吴晓波、胡宏伟、吴比先生以及我的老师——温州著名本土经济学家、中共温州市委副秘书长、原政研室主任谢浩先生,他们在百忙中为拙作《中小企业怎么办》写了序,并指出了书中一些错误或不当之词,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帮助;衷心感谢国内著名的财经书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的领导、编辑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艰辛;《困局》、《中小企业怎么办》的总策划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艰辛的劳动,谨表谢忱!另外,也感谢各位热点的读者,正是你们的鼓励,才使我有决心写出《困局》后,写出《中小企业怎么办》。

夏天过后,即是秋天,秋天是收获季节。我们期盼,中国经济尽快能全面复苏,从《困局》到《中小企业怎么办》,再到《破局》,最终走向《胜局》。

书评(媒体评论)

当企业界群星闪耀,每一个企业都对绵长的生命力有着执著而热烈的渴望。周德文先生以江中操舟人与岸上观潮者的双重身份,道生存之术,让中国企业走得更远!

——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 厉以宁

《中小企业怎么办》不是冷冰冰的商业生存规则,而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企业家披荆斩棘走出来的创富之路,有着深厚的商业文化底蕴,也隐藏着历史的沧桑和智慧。

——国家社科领导小组成员、原浙江省社科院副院长 谷迎春

中国经济有了复苏的迹象,我们隐约听到了知更鸟的叫声。中小企业不能倒在此时此刻此地,而需要抓住每一个发展机遇,勇于破局,以避免复苏的嫩芽变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魏加宁

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开放”这个重要旋律。我们需要分享生存的智慧。《中小企业怎么办》以完全开放的姿态,告诉中小企业如何活在当下,同时,它也可能预言着商业未来。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导、研究员 文宗瑜

从宏观上的运筹帷幄,到微观上的“锱铢必较”,中小企业生存的很多相关问题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头脑风暴》主持人 袁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小企业怎么办(变局下的韧性生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德文//于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18265
开本 16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9.243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2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2: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