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史杂评(精)/凤凰枝文丛
内容
作者简介
孟彦弘,1966年生,1984-1994年先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目录
自序
【研究平议】
抉隐探微发掘真相——读《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评《剑桥中国隋唐史》
五十年来中国大陆地区唐代兵制研究概观
评《唐朝朔方军研究》
评《唐代幕府制度研究》
评《走马楼吴简初探》——关于新史料与传世文献的比对
吴简所见的“吏户”及吏户问题研究——兼谈如何进行学术评论并敬答李文才先生
《中国移民史》的史料及史实问题
【学术回顾】
《全唐文》中碑志文的检索与整理
近三十年来古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汪箴的唐代藩镇研究
【学理非议】
以图证史:艺术与真实——凭几而写抑或持简而书?
国学热与文化自信
【访谈】
《隋书》点校修订本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关于《隋书》点校修订工作的访谈
【荐书】
2016年荐读书录
2018年荐读书录
引我走向专业学习的几部书
书外的活:关于拙作
精彩页
抉隐探微发掘真相——读《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黄永年先生是著名的古籍版本和文献学家,也是研究唐史卓有成绩的学者,同时还精于篆刻。他治学勤奋,在许多领域都有建树,但由于被划为“右派”以及随之而来的“文革”,他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是在他年过半百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刊布的。近来,前后结集出版了《文史探微》(中华书局,2000)、《文史存稿》(三秦出版社,2004)、《古籍整理概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l;初刊1985)、《唐史史料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初刊1989)、《古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2003)等。《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是他在一系列相关专题研究论文的基础上,撰写的一部系统讨论北齐、北周至中唐政治发展演变的一部著作。
本书共分十五章,以这一时期的政治史为线索,围绕旧史记载的歧误和前人的研究成说,抉隐探微,发掘真相,提出了自己的认识。第一章“北齐政治斗争的真相”要解决的是这一时期的第一件重大政治事件,即北周吞并北齐,统一北方。在作者看来,北周的文化要远逊于北齐,但却将北齐吞并了;北齐内部的政治斗争,不是像许多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民族矛盾,而应该是武人与文人之争。北周吞并北齐不久,北周的外戚杨坚就发动宫廷政变,建立了隋朝。
关于隋及唐初的政治,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揭出了“关陇集团”。他认为从北周统一北方、隋统一全国直至武则天控制政权,其间宰制政局的是所谓“关陇集团”,即原来北周的统治集团(军事贵族)及其后裔,其政治文化特点是胡汉融合、文武合一。所以在隋及唐前期,统治集团内部存在着关中与关东的对抗。武则天是关东人,她在掌控政局后,就采取种种措施拔擢山东人,从而打破了关陇集团对政坛的垄断。陈寅恪的这种分析,不是对具体政治事件的抉发真相,或探究某一事件的因果,而是将一系列政治现象进行了通盘的考虑,并抽象、归纳出一个概念来加以分析的。对政治史作这样的研究,无疑具有方法论的意义。黄永年先生在本书第二章“关陇集团始末”中,对陈寅恪的这一认识进行了修正,认为关陇集团开始解体于隋初、消失于唐初,而不是迟至武则天时期。与“关陇集团”密切相关的,就是府兵制。黄先生认为府兵制的破坏不是由均田制的破坏导致的,而是由兵农合一所致。对这一兵制发展史上的一些关键问题,他也提出了不同于陈寅恪的认识。
第四至第八章,讨论的是唐前期的政治史,占了全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对这一时期的政治,作者首先讨论的是“玄武门之变”。日后成为唐太宗的李世民就是在这次宫廷政变中,杀死了兄、弟,逼其父给自己让出了帝位。陈寅恪先生认为,李世民之所以能成功地策划并实现政变,主要是他收买了镇守玄武门的禁军首领。黄先生则认为早在开国之初,李世民就已与其父唐高祖李渊产生了权力矛盾;李渊杀掉李世民的得力谋士刘文静,正是为了遏制世民势力的膨胀。李世民一直图谋夺取帝位,与时为太子的李建成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就在李渊约建成、世民兄弟同时入宫,以处理矛盾时,李世民出其不意,带人在太子必经之处玄武门进行狙击,杀死了太子及其弟李元吉,随之进入宫中,劫持了其父李渊,并迫使其退位。
P3-6
导语
“凤凰枝文丛”是凤凰社与学界同人共同打造的文史园地,除学术研究论文外,举凡学人往事、经典品评、学术札记之文化随笔,旧学新知,无所不包。是作者出诸性情而诗意栖息之地,读者信手撷取而涵泳徜徉之处。
本书包含了,研究平议、学术回顾、学理非议、访谈、荐书等内容。
序言
周保松先生曾在新浪实
名认证的微博上发过一个
帖子。他引用他一位老师
的话,说治学有三个阶段
:开始,觉得别人都行,
就是自己不行;随后,是
觉得别人都不行,就是自
己行;最后,才明白,其
实大家都不行。大家都不
行,但不要相互瞧不起,
而要相互鼓励、砥砺前行
,争取共同为学术的进步
尽可能做些有价值的工作

我转发时,写了个跟帖
,也就此发了些议论。我
觉得,要推动学术的进步
,就得进行学术批评。我
们批评别人,不是说自己
行、别人不行,而是要提
醒同行者,我们都不行,
所以须格外努力。人性是
恶的,印成铅字,发表了
若干篇文字,甚至能堆成
一堆,就难以自制地飘飘
然起来。这时,需要听到
同行的严厉斥责,让自己
清醒一点。放到学术史来
看,我们还差得很远。发
表印行的那一堆东西,也
许留不下什么。既不用把
别人太当回事,也不用把
自己太当回事。
批评,才能促进学术进
步。但批评,常是吃力不
讨好。人家再版时删改了
,即成无的之矢。我的批
评,没有做到站得高、看
得远,都是琐碎的。对学
科的发展,既无引领的作
用,也没有多少建设性。
如果说有些意义,那就是
提醒研究者,史学研究要
重视材料;可这又算什么
意义呢?
2012年吧,在已经关张
的“往复论坛”上,我曾与中
国台湾的一位同人就研究
生撰写书评事,发生过一
次小争论。他说:
我都不赞成我的唐史研
究生去写书评。我想现在
的研究生也都挺聪明,都
会洁身自爱,不会去写什
么学术书评,吃力不讨好
,还要忍受像我这种“反对
者”的“白眼”(阮籍式的“白
眼”,呵呵),顶多逞一时之
快,但很容易得罪人.未
步入学界已经树立了敌人
,搞不好对他未来的留洋
学习、求职和升迁等,可
能都会有影响(我看过这样
的例子)。这样,花精力去“
培养写书评的能力”,又有
何用?不如学明眼的La
Mer,只写论文,还可加分
升等。台湾书评不可用来
升等(不论多长篇),不知大
陆可不可以?我觉得这位
先生的看法,实在迹近市
侩。于是发了以下一殷议
论:
我对书评的认识,与L先
生不同。这主要是因为我
喜欢对论著说三道四,而
在胡说时,从未想到行辈
的问题。读L先生帖,让我
想起大学读原始社会的所
谓行辈婚。于婚姻的变化
,行辈婚对乱婚而言是进
步,但于学术批评而言,
我看“乱”一点,挺好。
一、学术是公器。论著
一经出版,就不能也不应
限制人们的评论。
二、著作的好坏,与书
评无关。差的著作,书评
拔也拔不高(也不会因为无
人指摘,它就会变成好书)
;反之,书评也不会遮蔽
其光辉。无论著作还是书
评,都是给学术界看的,
都是学术积累的一部分,
都是要对学术负责的。书
评胡说八道,只是让学术
界看到书评者的浅薄,但
不能因此就对书评者设“准
入门槛”。
三、L先生给自己学生设
规矩,别人管不着。但建
议杂志不发研究生所撰书
评,我看杂志也未必都会
听从L先生的良言苦劝。如
果我负责杂志,我不会听

四、书评像文章一样,
我们只需审查它的水平,
不必管它的作者。蛋好吃
就行,不必找那只鸡。
五、就像我们不能保证
每个出版社出版的每本著
作、每个杂志所刊发的每
篇文章都很优秀一样,我
们也不能苛求每个刊物发
表的书评都很优秀。不能
因此就给杂志刊发书评人
为地设置种种限制。
六、对某篇书评的评价
,就像对某本书的评价一
样,都会有不同认识。L先
生认为《唐研究》的一些
书评不尽如人意,这就像
也有学者对L先生的著作有
非议一样,是正常现象。
这是学术自由、学术交流
、学术争鸣的一组分。
我个人建议研究生多写
书评。理由,正如荣新江
先生所言,研究生,特别
是博士研究生,选题做学
位论文,肯定要对学术史
进行梳理,对相关史料进
行收集、排比、鉴别;在
此基础上,对该课题在学
术史上重要的论著,加以
评议,对学术的发展是有
益处的。当然,即使花了
大功夫,写出的书评也未
必到位。但这正如一位资
深教授的论著,也.未必
篇篇都好、本本都强一样
,不必因此而规定研究生
不得写书评。
这很可以代表我对书评
的一些看法。其实,批评
或商榷,主要并不是给对
方看的,而是给学术界同
行看的。批评得不对、评
论不到点子上,只会暴露
批评者的无知、无识。论
著的光芒不仅不会因此而
被遮蔽,贡献和水平反能
藉此得到彰显。你的东西
一团糟,没人批评,也并
不意味着那团糟糕的东西
会变成菁华。论著的质量
,跟批评没有关系。所以
,不要太把批评当回事。
当然,听到批评,产牛不
快,是再正常不过的生理
反应。但也要想想,人冢
公开不说,难道背后也不
会说?即使修养好,背后
也不说,难道大家真的都
没有看出你的问题、心里
就没话可说?批评,是面
镜子,正可藉此反省。一
辈子把太行山念成“代形山”
,总不是好事。
中华书局点校本廿四史
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力。我因缘际会,跟随吴
玉贵先生,参加了《隋书
内容推荐
本书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孟彦弘研究员的学术随笔集,收录其近年发表的学术评论、学界往事文章二十多篇,文字幽默有趣,深入浅出,内容涉及人口史、隋唐史等多个学术研究领 域,是了解学术史、了解学术研究前沿与方法的很好入门图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史杂评(精)/凤凰枝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孟彦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631892
开本 32开
页数 31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89
出版时间 2020-06-01
首版时间 2020-06-01
印刷时间 202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28
CIP核字 2020070982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1
133
21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9: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