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改革开放四十年口述史
内容
作者简介

曲青山,教授,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近200篇。

吴德刚,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胡福明、袁宝华、王梦奎、陈锦华、刘鸿儒、伍绍祖、龙新民等49位老领导、老同志的访谈,以口述史的形式,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中诸多重大决策出台的过程,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进程中重大事件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内容涉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写作和修改经过,1990年北京亚运会,兴建三峡工程决议通过前后,香港、澳门回归,中国是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等。书中所有文章均由亲历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他们中有的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有的在党和国家重要部门任职,是改革开放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堪称改革开放史的“活字典”“活资料”。本书既有对史实的回顾,也有亲历者和见证者心路历程的呈现,真实、生动、具体地再现了历史,可以为改革开放史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也可以作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新时期党史读本。

目录

目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写作和修改经过 胡福明 /
开放前夕的一次重要出访 杨波 /
1978年邓小平副总理访日纪实 江培柱 /
一次划时代的历史会议 梁灵光 /
山南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前前后后 刘一章 /
扩权让利: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 袁宝华 /
中国人民大学从停办到复校 宋涛 /
我为“海外关系”正名上书中央 林青云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南海 苏维民 /
勇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刘田夫 /
深圳经济特区初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 周溪舞 /
改革开放之初的打击走私工作 宿世芳 /
亲历宁波成为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 葛洪升 /
回忆三年“严打” 刘复之 /
科技体制改革的先声
——1983年参与中国科学院调查组回顾 杨培青 /
我所亲历的《企业法》的诞生 袁宝华 /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王汉斌 /
我所亲历的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葬礼外交 黄华 /
刘华清领导我军武器装备建设二三事 李安东 /
在日内瓦从事裁军、人权外交的回忆 范国祥 /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创建时期的回忆 王梦奎 /
浦东开发的历程 赵启正 /
回忆1991年讨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系列座谈会 郭树清 /
股份制和证券市场的由来 张劲夫 /
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回顾 陈锦华 /
回顾1990年北京亚运会 伍绍祖 /
关于“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共识的由来 唐树备 /
兴建三峡工程决议通过前后 成绶台 /
邓小平、陈云与中央顾问委员会 黎虹 /
改革开放史上的里程碑——回忆学习贯彻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 沈达人 /
中国“复关”谈判亲历记 佟志广 /
20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两次工资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赵东宛 /
回顾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刘鸿儒 /
1994年前后的中国财税体制改革 刘克崮 /
鞍钢改革与脱困的回顾和思考 刘玠 /
亚洲金融危机中我国的作用和贡献 焦瑾璞 /
回顾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王光明 /
见证澳门回归祖国 宗光耀 /
亲历九八抗洪 张基尧 /
中越关系正常化的前前后后 李家忠 /
从失利走向胜利——北京两次申办奥运会的片断回忆 龙新民 /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李晓南 /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程 闻世震 /
广西百色扶贫历程 陈开枝 /
从国务院三峡建委到全国人大常委会 郭树言 /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唐家璇 /
中国是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 李毅中 /
浙江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的提出和实施 顾新宇 /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历程 高尚全 /
后记/

精彩书摘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怎样批判“两个凡是”。公开批判“两个凡是”显然是不行的,不能赤膊上阵。那样,即使文章写出来了,也没有哪家报刊能发表。因此要给“两个凡是”找个“替身”,这个“替身”就是林彪的“天才论”“顶峰论”“句句是真理”。批判“天才论”“顶峰论”“句句是真理”,是理直气壮的,无人能反对。用什么形式批判呢?我认为,批判“两个凡是”首先是个理论问题,要从理论上分清是非,要正面立论,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然后批判“句句是真理”的唯心论。先立后破。
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哪一个原理与“两个凡是”针锋相对。这是个要动脑筋的问题。“两个凡是”的本质是唯心论、形而上学,但不能写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去批判“两个凡是”。
我反复研究“两个凡是”的本质特征。“两个凡是”的唯心论、形而上学本质就在于,它认为毛泽东的指示、决策都是先验的正确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论、路线、政策都是先验地正确的,不需要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毛泽东永远不犯错误,因为毛泽东是天才,而且,当时人们研究解决问题、评判正确与错误不是以实践为根据,而是以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语录做标准。这就是“两个凡是”唯心论的先验论、主观唯心论的特征。这就促使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检验认识、理论、观点、路线、政策是否正确的标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句句是真理”“两个凡是”的要害恰恰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想通这点,豁然开朗了,很兴奋。于是,我确定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为文章的主题。
题目确定,就立即研究具体内容和提纲:先论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接着论述自然科学、理论、路线、政策都必须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是否正确,任何人的理论、学说、观点是否正确都必须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实践标准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随后批判“句句是真理”的唯心论、形而上学本质。当时,我强调一切理论、路线都必须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但我觉得,针对性还不强,难以真正戳到“两个凡是”的痛处。因为,“两个凡是”是讲毛泽东的理论、路线、决策、指示是先验的、正确的,无须经过实践检验,毛泽东不犯错误;“两个凡是”并不广泛适用于广大干部和群众。因此一般论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针对性还不强。怎么办?公开说毛泽东的理论、路线、政策也要经过社会实践检验,在当时是不行的,说毛泽东也会犯错误更不行。经过苦思,我想出了一个办法,以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实践修改自己的理论观点做例子,说明马克思主义导师的认识发展也遵循人类的认识规律。他们的理论、观点是否正确也必须受社会实践的检验,他们的特点在于自觉坚持科学态度,自觉根据社会实践的检验来证实、发展自己的理论,并公开修改某些不正确的或过时的观点。我从《“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找到了马克思、恩格斯修改《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作为实例,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的代表作《共产党宣言》还有某些观点要依据实践检验进行修改,何况其他著作?马克思主义导师尚且依据实践检验修正自己的观点,何况其他人?毛泽东的理论、路线、决策当然也要经受实践检验,以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句句是真理”是没有的,“两个凡是”是不能成立的。我把马克思、恩格斯自觉根据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作为文章的第二部分,并对这一部分特别满意,认为切中了“两个凡是”的要害,有理有据、无懈可击。
1977年6月,正当紧张工作时,我家出了一件大事。我妻子在体检中发现了肿瘤,急需开刀。我着慌了,放下工作,到处奔走,联系解决妻子住院问题。在同志们热情帮助下,妻子住进了省工人医院。手术很顺利,接下来是陪护。那时已是暑假,白天,由儿女们给妈妈送饭菜,我则到处购买鲫鱼、母鸡,排队买西瓜。晚上,我去陪护。一间病房住4位女病人,天气闷热,陪护的人都在走廊里,找张凳子坐着打瞌睡。那时我年轻,下午睡一觉,可以通宵不眠。于是,我把中断了两周的研究在医院里继续下去。我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陆续带到医院,逐篇研读论述实践观的篇章,做出标记。这些著作过去反复读过,两三个晚上就做好了。随后,就伏在凳子上构思内容、编写提纲。累了,就找几张凳子拼起来睡一会儿,醒了再干。一星期后,妻子出院了,我的提纲也写好了。回家后,用了几天时间,写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草稿。当时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有一股冲动,也肯吃苦。由于这篇文章政治上的敏感性和风险,我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给自己规定了几条: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正面立论;观点正确,无懈可击;态度坚决,切中要害,尽量引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语录,引用著作中的实例;以理服人,措辞谨慎,摈弃大批判作风。我经历过多次政治运动,特别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深知文字差错的可怕。因此,我必须既坚定勇敢,又坚持科学态度。我写文章喜欢自己研究,这样敏感的题目更要独立完成,文责自负,所以文章寄出前从未与人议论过。
我历来的习惯是,文章写好后,搁几天再修改。一般要修改三四次。这篇文章更是反复修改一个来月。这期间,召开了党的十一大。当时中央主要负责人在党的十一大报告中,仍然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强调“文化大革命”还要搞多次,也就是坚持“两个凡是”。我进一步感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篇文章很适时,必须写好。
1977年8月底,文章改出来了。寄到哪里去呢?我想起了《光明日报》哲学组组长王强华同志。王强华是我在6月初认识的。那时理论界在江苏省委党校召开理论讨论会,我在会上做了题为《谁反对唯生产力论就是反对历史唯物论》的发言,论述生产力论是历史唯物论的根本观点。会后,经别的同志介绍,我认识了王强华同志,他似乎支持我的观点,并约我写文章,但没有提出题目。因而我于1977年9月初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另一篇文章一起寄给了王强华。
这篇文章从酝酿到寄出,用了近半年时间。
……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改革开放四十年口述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曲青山,吴德刚
译者
编者 曲青山//吴德刚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273914
开本 16开
页数 6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71
出版时间 2019-10-01
首版时间 2019-09-01
印刷时间 201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1032
CIP核字 2019186773
中图分类号 D61
丛书名
印张 4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3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14:09